最后一节骶椎的位置,臀部髋骨突出部分。
注射,指的是借助注射器一类的医疗器械将液体或气体注入人体,以达到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与吃药不一样。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但万一误用则药物不易清除,注射时有疼痛感,注射部位有时发生局部不良反应。皮内注射用量小,多为01ml,常用于各种过敏试验(包括破伤风类毒素、抗生素等药物、血清等的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如卡介苗等)以及局部麻醉。
因真皮组织较密,神经末梢多,麻醉药吸收慢,故局麻起始的先作皮内注射局部呈现桔皮样血疹后,再皮下注射,以减少疼痛。一般皮内试验选择前臂掌侧,但卡介苗接种于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内。皮下注射为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由于皮下组织疏松、神经、血管、淋巴液丰富,药物易吸收,但注射时有疼痛感。故常用于疫苗和菌苗预防接种、局部麻醉以及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通常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肩胛下缘或腹部(狂犬病疫苗)、大腿外侧等。
一般针头刺入15~2cm,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去甲肾肾腺素等,不宜皮下注射。对少数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脱水的病人,也可采用皮下输液,以长针头刺入大腿内侧皮下,连接输液器将液体缓缓滴入,吸收也比较满意。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选择在上臂三角肌,进针时的操作为:一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2.5~3cm(针梗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注意事项如下: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硬节、瘢痕等部位注射。
2、需要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须注意配伍禁忌。
3、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4、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
5、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6、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臀大肌注射,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7、长期注射的病人,轮流交替注射部位。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 横指。此部位注射方便,但只能用于小量药液注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位于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95
三角肌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主要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旋外。此外,三角肌也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如果经常 正确的肌力训练,将有助增强重要部位的力量,改善身体形态,增加柔韧性。建议你可以经常锻炼身体。
减掉手臂三角肌上的肉的方法:
1、侧压:双手握拳,屈肘并两侧举起手臂,拳头位于腋窝位置,掌心向内。保持手肘位置固定在肩膀高度,就像扛着一把扫帚的模样,缓慢将前臂向下放,直至与地面垂直;然后前臂继续向外展开,直至双手甚至侧平举,掌心向后。屈肘,恢复起始姿势,做25次 。
2、单臂方向飞碟:左手放置在左侧髋部,右手握拳放在左手上方,掌心向内。肩膀向下和向后收紧。右手手肘微曲,右臂向右上方举起,拳头稍高于肩部,掌心向前。放下右臂,恢复起始状态。做25次,左右手互换,重复做25次 。
3、垂直划船:双手握拳放在两侧髋部位置,掌心朝向自己。双手屈肘并向两侧抬起,拳头位于腋窝位置,手肘略高于拳头。双肩用力向后回收,上背部肌肉用力,手肘尽量向后,同时把拳头升高到肩膀高度。最后,放下双手休息 。
4、胸压:双手握拳,垂直放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初学者可保持手掌展开状态。保持肩膀向下和向后锁定,腰腹用力,双手向前方平举到肩膀高度,手心向上,小指用力贴紧。挤压胸部,然后放下双臂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