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卷尾骨怎么找感觉

瑜伽卷尾骨怎么找感觉,第1张

在瑜伽入门后,通常会遇到一个瓶颈期,而且这个瓶颈期可能会很长──大部分瑜伽爱好者,练了好多好多年,觉得自己已经很柔软了,但体式练习再进一步都会很难,例如无法去正确完成头倒立、战式平衡这类平衡力量要求高的体式。

 

力量训练

 

 

问题就在于,忽然了瑜伽力量的练习。瑜伽的“柔软”是建立在身体具体充分力量的支撑之上的,而不是想象中假以时日,身体就可以无来由的随便折叠,倒置。

建立你的瑜伽力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膑骨上提并收紧大腿肌肉

尾骨内收;

骨盆正位;

胸腔打开;

但这当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尾骨内收”。

尾骨内收的目的首先在于可以保证骨盆正位,让你的身体在做体式时有个中心力量点,才可以让力量更好从腿部一直延展到头部,只有力量在全身很好的分布,体式才可以生长;另一方面,尾骨内收可以防止你去塌腰,从而保护你的腰椎。尤其是在后弯、前弯这类体式,尾骨内收非常重要!很多初学者习惯性直接用腰椎力量完成,从而导致腰椎的挤压、磨损──甚至于腰痛。而体式中尾骨内收很容易激活臀部及大腿后侧肌肉,当身体下部有了力量支撑,后弯前弯的力量支撑点就不会在脆弱的腰部,而会转移到腿部、胸腔和背部。

“尾骨内收”或者是“向下卷尾骨”

所以瑜伽老师在体式中引导最多的话是“尾骨内收”或者是“向下卷尾骨”。但很多人(包括有些瑜伽老师)会将“尾骨内收”错误理解成“臀部收紧”。若是看了下面这个尾骨示意图,理解了尾骨的概念,要正确尾骨内收就不难。

尾骨在骶骨的下方,由4-5节尾椎退化合成,呈三角形。

例如:在三角伸展式中,尾骨正确内收,是保证侧伸展时身体在一个平面上的前提。否则很很容易出现塌腰,者脊椎侧弯;

   最简单的猫式,很容易误用腰椎的力量去下塌腰部来达到使背部伸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尾骨内收,锁住核心,再直接伸展脊椎。

   下犬式,很长时间都习惯用力压背部去伸展,其实是不对的。道理同猫式,应该是确保尾骨内收后,核心稳定后,再伸展后背。

   这样,理解了尾骨内收让体式有力量的通用法则之后,就不难明白头倒立为什么是叫“倒着的山式”?其实不管是站立还是倒立,核心力量点永远是在尾骨内收后的中心骨盆带。

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骨

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骨,尾骨痛一般是由于慢性劳损导致尾骨出现病变而形成的炎症症状,尾骨痛会导致患者出现尾骨部位酸痛和压痛感,下面为大家分享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骨。

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骨1

1、患者如果出现尾骨疼痛可以通过热敷的治疗方法来对患处进行缓解,患者可以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敷在病人疼痛的部位,这样可以促进病人局部肌肤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在热敷的过程中控制好温度以免烫伤肌肤,导致尾骨出现更加严重的情况。

2、出现尾骨痛的患者可以适当的涂抹一些外用的止痛膏进行缓解,患者可以使用云南白药喷剂,这种药可以有效的对损伤而引发的尾骨痛起到缓解和治疗的效果,同时对尾骨痛引发的红肿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按摩也可以对尾骨痛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患者可以对尾骨疼痛部位进行按摩和理疗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尾骨痛的症状,同时患者在使用按摩手法缓解症状时一定要注意掌握适当的力度,避免用力过度对患者造成更大的`疼痛感。

4、患者在出现尾骨痛严重的情况下,就要及时的到医院通过手术矫正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通过手术的方法来对患者尾骨病变的部位来进行切除,就可以对尾骨痛达到很好的治疗目的,同时也能防止病情出现扩散的情况。

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久坐,以免引起尾骨痛出现复发的情况。同时患者也要注意增加营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也要定期的到医院去进行复查,以免尾骨痛出现感染以及扩散的症状发生。

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骨2

1、按摩

由于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肩颈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容易产生酸痛。这时只要按摩几下,就能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酸痛症状。另外,腰部等自己不能进行按摩的地方出现疼痛,可以用温水进行淋浴,也可以用热水浸泡毛巾进行局部热敷,这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拉伸

伸展运动能刺激肌肉,使血液流动顺畅,能起到预防或消除酸痛的作用。基本动作是尽量伸展四肢,但不要用力,只要每天坚持练习即可。另外,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弯腰,扭动脖子或肩膀。

3、局部增温法

可以用热毛巾等进行局部热敷,这样可以使血液顺畅流动,对缓解局部疼痛非常有效,还可以用来缓解眼睛疲劳和腰寒。此外,肚脐下有自主神经束,局部温暖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的运动,从而减少烦恼,促进睡眠。

4、物理疗法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到医院取活血化瘀的中药袋,将中药袋放在尾巴骨上止痛。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或路盖克来缓解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症状经常出现,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治疗,可以通过对尾巴骨进行X光或核磁共振成像来做出诊断,这并不排除是尾巴骨骨折引起的疼痛。

大家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拉伸、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的症状。不过,这种缓解方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使尾巴骨慢慢恢复。

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骨3

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就是尽一切办法使尾骨避免受压和摩擦。

尾巴骨疼主要的有两个原因:

一是比较常见的骶尾骨滑囊炎导致的疼痛,患者出现尾巴骨疼痛,不敢坐着。治疗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减轻痛苦,如芬必得、安康信等;骶尾骨局部的理疗热敷,还可以进行局部的封闭治疗。关键是避免坐位尤其是坐硬的板凳,如果非要坐着可以制作一个充气的座圈垫在屁股下面,当坐着的时候使尾骨悬空,避免受压。

另一个原因则是骶尾骨骨折造成的疼痛,这种情况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但一般也无需特殊处理,只需俯卧位休息,止痛对症治疗,避免坐位让其慢慢恢复即可,一般4-6周左右骨折逐渐愈合疼痛可以明显减轻。

专家提示:尾巴骨疼可以口服消炎止痛药物,还可以理疗、局部封闭、避免坐位等方法促进缓解。可以制作一个充气的座圈垫在屁股下面,当坐着的时候使尾骨悬空,避免受压,还可以采用俯卧位休息,减轻疼痛。

尾巴骨疼缓解小窍门骨4

尾巴骨疼痛,是人的尾椎这个地方,发生疼痛,多数都在腰底部的肌肉力学失衡所造成的,也有局部的筋膜牵拉或者是筋膜炎等原因。对于这个地方的疼痛治疗,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如果是在家里的话,可以做一定的热敷来促进这个疼痛的恢复。具体最好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之后,再治疗。

怎么办法冶尾骨疼

病人出现尾巴骨有疼痛现象,缓解的办法有很多。可以嘱咐病人减少活动,卧床休息,避免骶尾部位受外力刺激。

也可以采用毛巾热敷,或者经常用温开水浸泡,进行坐浴;或者在水中加入三七、红花等活血类的药物,可以促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能够减轻病人的疼痛情况。

(一)手法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骨盆部垫以高枕。医者两拇指在骶尾关节两侧自上而下施以点按法、揉捻法、捋顺法。然后由一助手拿住患者双踝部,另一助手扶住患者双腋下,做对抗牵引;医者一手抱患者双大腿,协同拉踝之助手向后上方牵引并抬举患者双下肢,另一手用大鱼际按压尾骶关节处,并向上推摩。

最后让患者仰卧,双下肢屈膝、屈髋。医者一手扶其膝,一手以大鱼际放在其尾骶关节处,让助手拿住双踝,帮助患者将双下肢伸直,同时医者在下之手向上做托按法(图10-49)。同“尾骨挫伤”。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 治宜舒筋活血、祛瘀止痛。用舒筋活血汤加减。

2、外用药 可用伤科外洗方熏洗或坐浴。

(三)其他疗法

局部热敷、理疗、封闭有效,顽固性疼痛者可行尾骨切除术。

怎么锻炼自己的肌肉

 怎么锻炼自己的肌肉,保护好我们的关节才不容易在运动中受伤,这项运动还是比较高强度的,适量的运动有益健康,简单的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身体,明白怎么锻炼自己的肌肉,就快快动起来吧!

怎么锻炼自己的肌肉1

 跑步之后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对于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升肌肉的强度,降低受伤的危险。但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琐事的关系,不少跑者在跑步之后就觉得没有时间做拉伸运动了。

 拉伸运动应该轻松、高效,强度不宜过大,让身心得到放松。专家介绍了5项拉伸运动,专门针对下半身的肌肉群。每一项拉伸运动做15—20秒,每只腿重复做3—5次,每天只需要抽出15—20分钟的时间即可。

 站立式股四头肌拉伸:站立时,背部挺直,肩部向后靠拢,绷紧腹肌,扶着椅子或者墙保持平衡。当左腿支撑在地面时,扳着右脚面或脚踝,右腿膝盖处向后弯曲,将脚慢慢向尾椎骨靠拢,不要碰到背部。两只腿轮流着做。这会锻炼到大腿前部的肌肉。

 腿筋拉伸:开始做这项拉伸运动时,可以在椅子边缘扎马步或者以略微下蹲的姿势站立。将一只腿绷直向前伸出,脚后跟不离开地面。同时,上半身前倾,胸部向膝盖靠拢,但背部要保持直立。这会锻炼到大腿后方的肌肉。

 当然,通过拉伸来锻炼肌肉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平躺在地面上,然后双膝微微的向上弯曲,这个时候可以双手抱住小腿,以保证膝盖最大的弯曲度,每次练习持续三十秒到一分钟左右,然后休息一分钟,接着练习。一组可做三十次左右。这种方式可以单腿进行,也可以双腿同时操作。

怎么锻炼自己的肌肉2

  一、收腹抬腿

 双腿并拢仰卧,双手放于臀部,然后以臀部为支点,将两腿、上体向上抬起约60度,然后再将腿缓缓放下,但不可触碰地面。还可将双脚并拢抬离地面,然后双脚打开。反复做多次。如果持之以恒,就会拥有傲人的6块腹肌了。

  二、侧拉大腿

 尽可能将双脚打开站立,然后将身体向右脚蹲下,右手握住右脚脚尖,左手握住右脚脚跟,保持20秒后,缓缓站起,再蹲向左脚,做同样的动作,右手握住左脚脚跟,反复做8——10次。可别小看了这个动作,常做不但能练出大腿肌肉,而且还可以增进“生活情趣”。

  三、挺腰划手

 就是所谓的“陆地游泳”,这是海军陆战队的招牌动作之一。这是想要将上半身塑造出健美线条的男士的必练动作。

  四、潜水式伏地挺身

 这是一种改良的伏地挺身,除了可以锻炼出强健的肌肉外,还可以加强颈、背、腰、臀、腿部筋骨韧性。脚尽可能地打开,手也张得更开,伏地。臀部翘起,上体用力下压,但不可碰到地面,双手伸直撑住20秒后,头部后仰,同时双臂弯曲,腿部抬高,保持片刻后,将身体收回伏地挺身状,臀部再翘高,当然也要撑一下,最后还原成准备姿势,反复做8——10次。

 以上介绍的'这四种方法都是比较的容易锻炼出自己的肌肉的,只要我们长期坚持的进行锻炼,并且方法掌握好了之后,就一定可以锻炼出自己想要的肌肉,拥有完美的肌肉线条。在锻炼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只有技巧的、有目的性的锻炼才能收货最佳的效果。

 产后的月子照顾周到对于刚刚生产的妈妈恢复是很重要的,不过即使有一些妈妈就是产后保养的很好,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身体会有大大小小不舒服的情况,比如说生完孩子以后会感觉到尾巴骨疼痛,甚至痛的无法落坐,但是同时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怎么治疗。由此,产后尾骨疼怎么办?我们能够如何去治疗呢?

产后尾巴骨疼不敢坐怎么办

 月子病尾巴骨疼之症状较轻时

 1在疼痛时可以采取热敷的方法,将热毛巾敷于患处,可以加快血液的循环,肌肉也能得到放松。

 2不能躺着睡觉,坐着的时候要避免疼痛的部位接触硬物,建议在座位上垫个软垫或者橡皮圈。

 3尾椎骨疼痛在产后一到两个月后,才慢慢减弱。但是要注意适当的进行运动。必要时可以牵引,理疗,红外线,推拿按摩治疗。

 月子病尾巴骨疼之症状较重时

 1如果在产褥期疼痛感没法缓解,那么最好及早就医治疗。

 2月子病尾巴骨疼,医有很好的疗效,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等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建议到骨科就诊,请骨科专科医师检查,其中肛门指诊是诊断尾骨痛最主要的检查,同时需拍摄骶尾椎X线片,通过检查,可明确尾骨痛原因并排除因骶前肿瘤及直肠病变导致的尾骨痛。

 月子病尾巴骨疼之注意事项

 1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张力。

 2在妊娠期间不要绝对静止不动,可适当做些屈伸大腿的练习,但要避免做腰、臀部大幅度的运动和其他剧烈运动。

 3若骨盆某关节患有结核、风湿或软化症时,应在治愈后再妊娠。

 4孕期营养要适中,防止胎儿尤其胎头过大而在分娩时压迫尾骶骨,同时避免慢性咳嗽、便秘等情况,以免进一步增加腹压;妊娠中晚期应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负重行走。

 5如果胎宝宝体重过大(超过4千克)或妈妈骨盆狭窄,分娩时及时采取手术助产或剖腹产手术。

 小贴士

 产后妈妈的营养流失比较大,很容易会导致身体会有一些病变,所以产后的妈妈们请及时合理的给自己补充营养,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血和补钙功效的食物。红枣排骨汤等之类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东西,妈妈可以试一试哦!

产后尾骨疼怎么治疗

 治疗产后尾椎骨疼,就得查出病因,到目前为止,治疗尾椎骨疼痛 一般就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尾骨痛的保守治疗可能需数周,甚至长达数个月的时间。倘使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仍无改善,而 尾骨关节有明显不稳定或松脱时,可以手术移除尾骨,而术后约需经过四到八个月的时间,症状才会改善。产妇可以采用以下的四种方法进行产后尾椎骨疼痛缓解和治疗:

 1、尾骨疼痛时可进行热敷,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放松局部肌肉。

 2、部门仰卧位,坐位时注意疼痛部位不要与硬物接触,最好坐在柔软的垫子或橡皮圈垫上。

 3、尾骨痛一般在分娩1-2月后会逐渐减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如果胎宝宝体重过大(超过4千克)或妈妈骨盆狭窄,分娩时及时采取手术助产或破腹产手术。

 4、产褥期疼痛不见减轻或好转及早去看医生,采取必要的治疗。

 如何预防产后尾椎骨疼

 为了避免产后尾椎骨疼痛的痛苦,最好在产前就做好预防工作,以求避免或者缓解尾椎骨疼。如何预防产后尾椎骨疼呢

 1、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张力。

 2、孕妇在妊娠期间不要绝对静止不动,可适当做些屈伸大腿的练习,但要避免做腰、臀部大幅度的运动和其他剧烈运动。

 3、若骨盆某关节患有结核、风湿或软化症时,应在治愈后再妊娠。

 4、孕期营养要适中,防止胎儿尤其胎头过大而在分娩时压迫尾骶骨,同时避免慢性咳嗽、便秘等情况,以免进一步增加腹压;妊娠中晚期应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负重行走。

 5、如果胎宝宝体重过大(超过4千克)或妈妈骨盆狭窄,分娩时及时采取手术助产或剖腹产手术。

揉:取坐姿,两手五指并拢,分别放在左右后腰椎部,掌心向内,上下缓慢揉搓,至发热为止。

滚:两手握拳,放腰部向四周滚动、按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多次进行。头部可配合前倾后仰。

推:两手对搓发热之后,重叠放于腰椎正中,由上而下推搓30-50次,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压:两手叉腰,大拇指分别按于腰眼处,用力挤压,并旋转揉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6圈。

捏:两脚前伸而坐,或弯曲膝盖,或正坐姿势均可。两手分别捏拿、提放腰部肌肉15-20次。

叩:双手握拳,两拳手心向外,轻叩腰部以不引起疼痛为宜,左右同时进行,各叩30次。

抓:双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压于腰侧不动,其余四指从腰椎两侧处,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肤,从腰眼抓到尾部,两手同时进行,各抓36次。

抖:两手置腰部,以掌根按腰眼处,手心向内快速上下抖动15-20次。

按:取坐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尖按揉人中穴1-2分钟。

点:取坐位,以两手中指尖分别点按两腿上的委中穴(膝关节后),点按1-2分钟,直至被按部出现酸、麻、胀的感觉。

讲胯的重要作用,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胯?胯在解剖学上的位置是哪里?

传统上讲拳在谈到人体上的部位时往往不够精确,尤其我们口头语言更是不严谨,造成很多误解和不理解。只有把这些身体部位细节弄明白,才能一说就明白了怎么做,才能知道每一个太极拳的动作锻炼的是哪?才能做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统一太极拳的术语,不会一个师傅解释的一个样,教的一个样,才能使太极拳的训练既有个性又有统一的标准,才能传统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更有益于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和提高。

很多拳理传统上讲的非常好,但是现代人理解不了,需要把经典用现代的语言简单,清晰的描述出来,让更多刚刚接触太极拳的朋友能看懂,能够知道怎么练。不管是养生还是技击都是有意义的。

我在讲拳理拳法的时候一般会先讲对应的解剖学上的定义,来避免描述不准确。同时对人体器官的直观了解也有助于内观禅修。

胯骨,即髋骨,构成骨盆外侧半的向上扩展的大骨,有时口头上我们也叫盆骨,严格讲胯骨只是盆骨的一部分,只不过是盆骨上最大的骨骼。

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的,出生时,这三部分被透明软骨分开,到到25岁时,三个区域将融合在一起合成一块骨。

耻骨是位于骨盆前方的两片骨头,中间有空隙而非紧靠在一起,两片骨头间靠韧带及纤维软骨组织联接起来,这个区域就叫耻骨联合。

骨盆是由两块髋骨和一块骶骨(还有尾骨)组成的。

两个髋骨在耻骨联合处连接,并与骶骨和尾骨(脊柱的骨盆部分)一起构成骨盆的骨骼组成部分,即围绕骨盆腔的骨盆带。它们在骶髂关节处与骶骨连接,骶骨是轴向骨架的一部分。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形成腰骶关节,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骶椎的数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时称腰椎骶化。

尾骨略呈三角形,由3~5节尾椎愈合而成,一般在30~40岁才融合完成。尾骨在晚年可与骶骨相愈合形成一骨。

胯关节就是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属球窝关节,是典型的杆臼关节。髋关节是人体里面最大一个关节,一个最大的负重的关节,它需要很坚强的关节囊,肌肉附着,髋关节囊本身有韧带加强,其中髂股韧带是全身最强的韧带,激烈的运动都需要髋关节的运动。

髋关节周围就是我们人体最大的肌肉-臀大肌,也是最强大的肌肉之一!人体力量的源泉。

臀部肌肉覆盖的面积很广,许多下肢的动作都需要臀部的参与才能完成。臀部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运动水平。只有臀部才能提供运动中所需的超强爆发力。

一切人体运动皆是依靠肌肉收缩实现的。太极拳的发力同样离不开肌肉收缩。只不过太极拳利用的是人体的脊柱附件核心肌肉和胯部等力量最大的肌肉,以及韧带、筋等。

东汉·许慎《说文》胯,股也。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我们一般讲的胯其实就是骨盆的区域,是包括了骨盆的盆骨的,不仅仅包括胯骨。胯既包括骨骼也包括肌肉,韧带等等,我们在谈拳理拳法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骨骼会更容易理解,也容易讲清楚,但是必须明白这这是一种便宜说法。

《拳论》中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说裆劲其实说的是胯。

讲到这里我们才基本明白平时说的胯包括什么,下面就要仔细分析拳论和拳理之中关于胯的动作究竟指的是哪一个部位。只有明白了这一点练习才能有的放矢。

第一个动作就是开胯

开胯的第一个意思,开髋关节

不管是舞蹈,瑜伽还是体操,武术等都离不开开胯,一般都认为这个胯指的是髋关节,髋关节有6个活动方向,开胯就是使髋关节的各个活动方向加大,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字马,就是开髋关节的一个动作和结果。

使髋关节活动度加大,就是平时所说的开胯,活胯,是最主要锻炼的地方。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借鉴舞蹈,体操,瑜伽,杂技等等各种运动的动作来进行开胯,开髋关节,太极拳的开胯在这一点没有什么特殊性,所有其他运动的开胯方法技巧都可以借鉴。

开髋关节的动作很多,不需要多讲了,只讲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开胯动作,就是静坐,在双盘单盘打坐时也是在开胯,时间短感觉到的都是腿难受,时间长了就能感觉到胯了,时间一到要够长才行,一般每天8个小时以上。

不同的动作拉伸的髋关节韧带部位都是不一样的,结合解剖学有目地的去练习比较好。

开胯的第二个意思,开耻骨联合和骶尾关节

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接而成,有耻骨上韧带、耻骨弓状韧带加强,有人将耻骨联合算做半关节。

太极拳中有人把开胯也叫圆裆还有叫调档,吊档,开裆园胯,裆部(即会阴部)要开圆,不可夹成人字形似的尖裆,要两膝微向外分开,胯根撑开。

开胯圆裆的动作核心不是膝盖,不是两胯,圆裆不一定非要两脚两膝向外分开,外形也可大可小,不一定非要两脚分开很大。重点是尾闾。卷尾闾是动作,是因,开胯圆裆分膝是果。主动力是尾闾向前卷再向上提,自然就会开胯圆裆分膝。尾闾能上卷才能虚灵,人体重心并不是像秤砣一样落到地面,而是通过尾闾上卷向上提,带动大腿内侧筋收缩,人体在松沉的基础上有上提之意,松沉同时上提,才会虚灵,圆活,才不会迟滞。

只有做好圆裆,重心转换,虚实变化才能灵活,才有圆活一说。圆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支撑,重心稳定。

练太极的人体中总是存在两股相反的力量,开中有合意,化中以含发,不知不觉中完成力量的圆融转化。常常守中,用中,着着式式不离中,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任何方向发力。这两股相反力量的存在最终形成身体的整劲。

练拳不能陷入一些名词名相当中,有很多名词如收臀、敛臀、溜臀、坐胯、落胯、掖胯、松腰、腰眼后突、腰伸直、垂尾闾、扣尾闾这些词都是从臀和胯、腰的角度去描述卷尾闾这个动作带来的外形特征,不是用力或者动作的主体,只要抓住卷尾闾这个动作,自然全都能做到了。

尾闾向前卷再向上提(上图左侧),这个卷尾闾的动作就是在开耻骨联合,女性分娩时,耻骨联合之间的裂隙增宽,以便胎儿顺利娩出。力量是由尾闾推动,带动髋骨向两侧打开,髋骨的向两侧打开动作通过髋关节推动股骨头,再传递到膝关节促使膝关节外分,膝关节外分的力量通过小腿传到脚上,推动脚尖外分打开。胯为人体下半部分的根节,这个过程就是“根节催”的原理。在拳架中不同式细节上会有所变化。

刚开始胯部没有觉知时是无法做到根节催的,只能先从最容易的脚膝去调整,通过脚和膝带动胯分开,带动坐胯,整个过程和以后先动尾闾是反着的,是练拳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懂劲永远做不对动作,即使外形看着再漂亮也没有里边的劲力传递,也不算入门。

懂得用胯去催动膝和脚,懂得转胯一般膝盖就不会受伤,膝盖受伤主要是因为拳架膝盖不过脚尖的错误理解,和打拳时的膝盖拧转这些违反生理常识的动作。

卷尾闾的主动用力点是尾闾,尾骨,其实就是尾闾周围的肌肉收缩,有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和尾骨肌,这三部分肌肉一起控制尾骨。耻骨尾骨肌专业叫尾骨肌,简称PC肌,PC是耻骨和尾骨英文字母的字头简称。卷尾闾就是一定会锻炼到耻骨尾骨肌。

男子的PC肌是从阴囊到肛门之间的肌肉群,它起着抬起阴茎的辅助作用;女子的PC肌是阴道到肛门之间的肌肉群。经常练习PC肌,可以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对提高性兴奋度和阴道收缩能力等肯定是有作用的。对痔疮、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和女性尿道括约肌的锻炼也很有好处。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提肛也是锻炼耻骨尾骨肌的方法,很多养生和气功武术都把提肛和卷尾闾混为一谈,就在于这两个动作都会锻炼到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提肛肌由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所组成。

提肛和卷尾闾都可以锻炼到尾骨和尾骶关节,这就方便了我们练习尾闾,在平时坐着或站立都可以进行尾骨肌的收缩练习,练习久了自然会有效果。

提肛时腰椎可以一点不动,但是卷尾闾一定要骶椎腰椎尾骨一起运动。

很多拳师特别重视尾闾的重要作用,是脊柱之机关,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地,练拳时尤其要留意骶椎尾骨。

卷尾闾能调动整个脊柱形成竖弓形,力量沿脊柱纵向传递到肩,通过沉肩传到肘,通过坠肘传递到手。寸劲,弹抖劲都离不开卷尾闾,会做卷尾闾手才能放松,在做动作是发力点在尾闾处,意念在尾闾处,其他地方只不过是力量传递点而已,自然能松,整个过程就是动量传递。

再加上胯的横向力就形成了整体的螺旋劲,太极拳的动作是腰胯合一的。骶椎及时脊柱的一部分也是胯的一部分,主要是我们练拳时自己要分清老师指的是腰还是胯,具体到每一个骨骼我们才不会练错。

据报道太极拳名师董虎岭晚年因糖尿病而腿部截肢坐在轮椅上,也能将人打出丈远。太极拳名家李经悟晚年前列腺手术后,行动不便,坐于椅上犹能发放人。原因何在?坐着胯不动但是腰可以动,腰动的结果和卷尾闾形成相同的一个结,腰一折叠,命门后突,后背弓成,力由脊发,力量节节贯穿传递到手上,一样化发。

练太极拳还得糖尿病和前列腺,能发人有什么用?养生如此不练也罢。太极拳应当能治糖尿病和前列腺才对。

人各有志,养生技击目的不一,切莫混为一谈。

太极拳论中讲一动无有不动,关键在于尾闾要动,胯要动。

胯动是盆骨内部之间的相对运动,不是整个身体乱晃,不是扭腰,腰椎不适合扭转,最好不做扭转发力,避免受伤。扭腰则胯不动,则肩胯难合,肩胯不合,更何论手足合。传统拳里句话叫腰马合一,讲的是腰胯合一,一起转动,腰避免单独扭转,旋转必带胯。

蹲墙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动作,非常好,以后再专门讲这个。

开胯的第三个意思,开骶髂关节

太极拳中的开胯并不是单纯的指髋关节,更重要的是指增加骶髂关节的活动度。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

骶髂关节有强韧带,很难锻炼到,一般的舞蹈瑜伽,体操等等运动员,胯关节都能开的很大,而内家拳练习者很少有能做到一字马的,但是内家拳发出来的力量不是舞蹈运动员所能比的。区别就在于内家拳的开胯还包含了骶髂关节的锻炼,强韧带意味着强大力量,太极拳拳架看着慢慢的,但是每一个动作都在做胯的开合,就包括了骶髂关节的开合和骶骨与尾骨间的动作。

骶骨既是脊柱的一部分也是盆骨的一部分,是连接髋骨和脊柱的连接点,骶髂关节是连接人体最大两组力量的核心地方,是身体最大的纵向力和最大的横向力的转换结合地,能不能形成身体的整劲,关键就在于这个连接点。纵横交汇才能产生螺旋,能量汇聚集中,就是身体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体现,大到宇宙星辰,小到DNA,螺旋结构数不胜数,身在其中的我们人体自然也无法离开螺旋。太极拳的动作亦是由螺旋组成,手臂走螺旋,身体有螺旋,练时常有,用时才灵。平时讲的缠丝劲,“滚钻”之力其实就是身体走的螺旋。

内家拳用龙虎之力来形容脊柱和胯的力量。太极拳放松的是手臂和腿部四肢末梢的肌肉,才能重点使用脊柱和胯周边的肌肉,才能学会独立的控制胯部动作,所以练习太极拳胳膊腿的肌肉不会变强,但是胯和脊柱的肌肉,就是臀大肌和脊柱两侧的竖脊肌,腰肌这些肌群和韧带筋骨会增强。骶骨上没有肌肉,是臀大肌和竖脊肌连接的三角地带,竖脊肌贯穿联结上下和脊柱的横突左右,起到了一个像水泥里的钢筋作用。

基本的原理就是用进废退,肌肉放松就只能用筋骨调整身体,多用脊柱和胯部分的肌肉,这些筋骨和肌肉自然就会增长变强。

太极拳不是不长肌肉,初期甚至中期脊柱和胯部的肌肉一定是增长的,才能发挥出打击力量,但是只有放松才能节节贯穿将力量传递至手上,只有末梢的放松才能在锻炼到脊柱和胯部肌肉的同时增强觉知力,控制力,有觉知方能控制。

光有这些肌肉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关节的韧带,一般传统上叫做筋,当然筋的概念更广泛,但是在此就认为是韧带肌腱有利于理解和练习。脊柱、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韧带形成张力,力量才能形成崩弹的效果,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不管是绝对力量还是速度都需要有韧带的参与。

如果想锻炼控制这些韧带就要做相应的动作,一般拳架都包括了,放松不放松都可以锻炼到,放松重要是增强觉知力,可以体会到骨架支撑,对于筋和肌肉的练习作用不大,完全可以借鉴各种单式动作练习关节。

张三丰的十三势歌决中讲“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里的腰隙,腰间,有人说是命门或丹田或腰眼,似有不妥。命门和丹田早就有了名称如果是指命门为何不直接说,反而用腰隙,腰间,于理不通,腰眼和腰隙也对不上。古人将骶骨骶椎算作腰的一部分也是合理的,隙和间对于骨骼缝隙和中间完全说得通,而下两句“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谁求,屈伸开合听自由”都是在讲的骶椎的部位,上下呼应,重点都是在讲骶髂关节,骶椎,尾闾这个练拳重要部位。

经常把腰骶连在一起称呼,有时候太极拳中说腰其实讲的是腰骶或者是胯。比如说有时候转腰是在说转腰胯。

下丹田就在盆骨的中心,子宫或精囊是生命延续,繁衍后代之所,理应受到重点保护,所谓的丹田鼓荡,丹田开合其实就是说的骶髂关节,骶椎,尾闾的动作,再具体点的动作就是卷尾闾,和髋骨的开合。

能够专门练习骶髂关节的动作并不太多,或者说一般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关节,甚至不知道这个关节能动。

八卦掌走圈的作用简单讲就是在活动骶髂关节,在开骶髂关节,每一步都是在拉伸骶髂关节的韧带,所以效果神奇。走圈其他的好处和这个相比都是次要的,其他的功效比如所谓的拧转螺旋劲,整劲,身体灵活等等其实都是在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开合灵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至于说在转圈中放松体会天人合一,无人无我境界等感受其实是属于行禅的范畴和走圈没有必然联系,此点上转圈并无特别出色的地方,走路静坐同样可以达到而且会更容易。但是开骶髂关节和走圈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胯关节都是次要的,走圈转掌作为八卦掌的基本功,是练习八卦掌的人必须要学的,练习太极拳平时也应当经常练习。

咏春的站桩两只脚向中间扣,达到的效果也是松开骶髂关节,和走圈是一样的。

赵堡太极拳还有一个在拳架中练习胯的动作就是单侧髋骨的起落,提起脚,不是脚蹬地,不是只抬脚,是提胯,提单侧胯骨,髋骨。落脚时是单侧胯骨落,如此提脚落脚自然极轻,脚底不受力,膝盖不受力。如欲提胯必须先合胯,合胯后移重心使欲提胯的腿变成虚腿。每一次转换都包括了胯的开合起落。所以赵堡太极拳看起来会比较放松,如行云流水,潇潇洒洒。外行看不出门道,其实内含坚刚。

在上楼梯是有意识的不用大腿的力量而用提胯迈台阶,膝盖尽量少许弯,可以避免膝盖受力,走路会很轻盈,不会踩得楼梯很大声音。先打个预防针,这样上楼梯,胯是很累的。在练踢腿时,先提胯,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会掌握的很好,发力点是胯,合着内脏,上半身形成整劲,整个身体的提坠,身体重量,韧带肌肉收缩几股力量合成一处,形成巨大的打击力。

总结一下,松开骶髂关节的动作基本都是脚尖向中间合,来拉伸骶髂关节的韧带。

骶髂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平时谚语所说的“月子病月子养”的原因,就是耻骨联合,骶髂关节这几个关节的韧带不容易打开松弛,药效难以到达,只能等再生个小孩时,关节松动邪气排出,病就好了。

赵堡太极拳拳架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做胯的开合起落,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锻炼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长期练习可以使韧带松弛关节松动,也就是说练习太极拳可以治好月子病,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顺产。

衡量一套拳架好不好,其一就是看是否能够锻炼到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能否够松开骶髂关节。

松开骶髂关节可以说是太极拳或内家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个动作就是活胯

活胯的重点是髋关节和腰骶关节,腰椎的松活,这几个关节松活胯就会灵活的转动,活胯一定活腰。比如说肚皮舞,胯部动作非常快,看起来整个胯非常灵活,是腰椎,腰骶关节和胯关节的松活,这里的胯是一个整体的活,没有内部相对的活,没有锻炼到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所以说练习肚皮舞如果不有意识的去练习盆骨内的关节,舞蹈对于生小孩顺产不一定有太大帮助。

第三个动作就是松胯

松胯的范围就更广泛一些了,包括开胯和活胯,胯部活动的各个关节都要能松开。肌肉也要放松,不能肌肉一直紧张。

总结而言胯在我们太极拳当中的重要作用是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 不懂胯外三合就做不对,就练不好太极拳。

第二 技击离不开胯,胯身体旋转的力量来源,最大力量的部位。

第三 养生同样也离不开胯,重要器官在盆腔内,下丹田所在地,身体灵活也主要由胯决定。

“练拳不练步等于没练,练步不练胯等于白练”,“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教拳不教胯,教胯师傅怕”这些俗语都是在强调胯的重要性。

胯不止在武术中重要,在各种运动中都很重要,这是基本的人体结构所决定的。

太极拳很多关于胯的动作都不是独立的,不能说锻炼了这个关节就不锻炼那个关节,关键在于意识作用在哪里。虽然这里是从解剖入手,但越练,功夫越深,意就越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737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