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入门身法技巧

太极拳的入门身法技巧,第1张

太极拳的入门身法技巧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多方面的:有身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还有艺术修养方面的。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太极拳的入门身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太极拳的入门身法

 一、上下一条线

 太极拳入门的身法,主要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符合“心静用意”的要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十三势行工歌诀》上说:“尾闾正中神贯顶”,这些都表明太极拳的身法要中正。

 在练拳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即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形象的比喻为“上下一条线”。

 凡是身体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

 “上下一条线”的关键,在于用意使脊柱保持垂直状态。太极拳入门身脊柱要求节节松沉,而又上下节节虚虚对准,以意贯注其间,使骨节圆润灵活,整个脊柱极为坚强,来调节动作过程中的不平衡,使之趋于平衡。

 用意使脊柱保持垂直状态,不但外形上中正,而且可使脊柱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在动作过程中,两肩与两胯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始终保持“上下一条线”,完成“中正不偏”、“上下相随”的要求。

 二、中正不偏和中正之偏

 太极拳入门身法的中正不偏,同静坐时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正如书画家认为:身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因此不论工作还是平时,都要正襟危坐,躯干笔挺。

 太极拳名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称他为“牌位大王”(指立身如直竖的牌位一般)。

 但是,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较大,但只要仍然保持上下相随的虚实划分和“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这是许可的,这是所谓“中正之偏”,内劲仍然中正不偏。

 例如,斜形一势,要求身体向左倾,但不能弯腰,须从右肩到右后脚要求保持一条垂直线,百会穴、大椎穴、长强穴与会阴穴须成一条直线。

 这是“斜中寓正”、“中正之偏”的一种身法。但如果练成弯腰、软腰,就不能上下一气贯通了,就不能使身法“中正安舒”了。

 三、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

 太极拳入门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进退、旋转,不论手足如何伸缩,身法都须保持中正。

 最忌前俯后仰、弯腰屈背。拳术家有句成语:“低头弯腰,传授不高。”太极拳也不例外。“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

 “虚领顶劲”也叫做“提顶”即头顶百会穴轻虚地往上领起,似乎顶着一个分量不大的物件,与臀部的尾闾脊骨成垂直,有对拉拔长的意思,这是身法中正的首要条件。

 由于尾闾负担上体重量并作为动作定向的舵手,因此“尾闾正中”在“立身须中正安舒”中趁着关键的作用。

 所谓“尾闾正中”的练法,就是尾闾脊骨根部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并且脊骨根部要向前对准脸部中间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部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手的作用。

 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闾正中”,身法也就始终能“中正不偏”。

 四、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

 按照上述“尾闾正中神贯顶”的练法,身法中正不偏了,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协调动作,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腿部也只有随着腰部的左旋右转而左右旋转,得不到一升一降的上起下落的弧形运动。

 所以要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练法来扩大它的活动。

 “含胸”是在两肩松沉下(陈氏太极拳主张两肩骨于松沉中还须微向前卷),两根锁骨也要往下松沉,肋骨也自然节节往下松沉,胸腔微向内含(但内含度不宜过大,否则成为凹胸)。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特别是大椎算起的第三根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两肩胛张驰灵活,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但不能练成偻背凹胸的病态姿势,那就不符合“中正安舒”的原则。

 左右两侧胸肌松驰地弧形下沉,外向前合,焦点有汇合集中于腹前的意思,在身法上称作“护肫”。

 两侧锁骨要用意念来固定它,锁骨管着两手,能使手臂在肩关节松活的情况下,加强肩背部肌肉群的伸缩力量。

 通过沉肩坠肘,可以使手臂在伸缩旋转时加大力量;锁骨被用意念固定,使得手臂的动作定向也易于做到正确。

 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沉直竖,则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节用意识加以控制,尽量松舒下沉,则自然就会有“含胸拔背”姿势的形成。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肌向下舒张,自然形成横膈式的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 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

 胸膈的一张一缩,腹腔脏器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则有利于输送血液和内脏的机能活动。

 “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是太极拳身法上始终必须保持的,是气不上浮、重心稳定的关键。

 在手法引劲回收和手法运劲前进的时候,胸肌、背肌在伸缩着,但“含胸拔背”的基本状态不变,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而仍保持周身劲整的要求。

 “劲贯脊中”、“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等拳论,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气沉丹田”也不能理解为始终气聚腹部,要通过一呼一吸,起到“气宜鼓荡”的作用,这样才能不致于有硬压丹田的流弊。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严格按照要求练拳时,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状态下,即可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可以起到畅通经络、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促进机体的消化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显著作用。

 “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节耸起,肘节上抬,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从而影响“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在技击作用上具有加强蓄劲与发劲的功能,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发挥蓄发相变的技巧。

;

 太极拳的呼吸训练方法

 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但是,在太极拳运动中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呼吸方式,比如初学者练习时的自然呼吸法,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声呼吸法,还有在进行太极推手时胸式呼吸的运用等。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呼吸方式来进行分析论述。

 一、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是在呼吸时横隔膜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从太极拳的生理特征来说,腹式呼吸能加深和加大肺活量,也是这种呼吸方式,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柔、匀、细、长,在动作配合上才能协调,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气沉丹田,内外结合,缠绕运动,舒畅经络等,都是通过腹式呼吸来完成的,腹部是“丹田”所在,练习时在身体端正的基础上“意注丹田”,通过意识导引呼吸,将气缓慢地传送到腹部脐下,使腹部任其自然地起伏鼓荡,在充实饱满地状态下腹肌向四周产生紧张内裹之势。

 太极拳是以腹部的松弛起到转换重心和传递劲力的作用,也正因为采用这种腹式运动方式,使呼吸更加深长、自然、匀细,并且通过意识将气徐徐吞吐,使呼吸方式符合动作运动的规律,而在运动生理学中还说到,腹式呼吸的吸氧量大,并且在呼吸中有加深气息的深长作用,这对太极拳运动在沉稳的基础上,呼吸达到柔匀、细、长起到一定的效果。腹式呼吸是太极拳运动中最常用的呼吸方式。

 二、自然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又称混合式呼吸法。呼吸不随意识和动作的改变而加以改变。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

 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采用这种呼吸法在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中是特别提倡的。因为自然呼吸法是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不加任何勉强或干扰的呼吸形式,练习者是为了记住太极拳的动作规格、路线、方法和要领,已无法在人体生理方面再做任何要求,在练习过程中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做动作时人体表现出停顿,不能起到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和用意不用拙力效果。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初期,呼吸法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将是形成腹式呼吸的基础。

 三、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的生理过程是胸和肋向外向上扩张,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外界空气便压入肺内而完成吸气,然后胸肋复还原位,两肩下沉使胸廓缩小,肺内储气便排出体外而完成呼气。而在太极运动过程中,要求练习者做到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特点。那么,胸式呼吸会无意识使胸廓紧张,外表会出现双肩上耸、腹肌紧缩、颈项僵硬,在动作中就不能达到含胸拔背和沉肩坠肘的要求。但是,在太极推手中,为了起到“引进落空”和“瞬间转化”的作用,胸式呼吸在一定程度上是采用的。单个动作的练习就是利用胸部开合、提沉,起到以胸化劲的效果。

 四、发声呼吸法

 是采用口鼻出声的呼吸形式。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动作要求和技击时的情景,利用呼吸机能的短促吸气和呼气,使呼吸在发劲时产生“哼哈”二声。在太极拳运动中采用这种发声来协助人体的各种发力动作,特别是在太极拳的技击运动中,尽管都采用以四两拨千斤的柔化方式为主,但是也有很多发劲动作,为了使劲发的有渗透力,发声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呼吸中的'发声能使人体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缩与舒张,具有较高弹性作用,还能使肌体得到放松。通过练习可以使人体内的意气得到调整。练习太极拳时能起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威的功效。这种呼吸方式通常在陈式太极拳中运用。

 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正确运用呼吸方法,使呼吸、动作、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形成内外合一,可以为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创造良好条件。

 五、在太极拳运动中常见的八种影响呼吸方式的问题

 1、憋气 练习者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动作要求的规格、运动路线及造型上,就容易出现憋气的状态,憋气的弊端在于肺部气体不能很好的交换,影响血液中血红蛋白细胞含氧量,气血停滞,运转不灵,导致全身动作受到影响。

 2、僵直太极拳全身松柔,不使有分毫拙劲,僵直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初学者一般会刻意的注重动作的姿态,导致动作发僵,尤其是上肢,这样难以演练出形如流水的拳法特点。

 3、散乱 这是所有太极拳练习者都容易犯的错误,太极拳动作有开有合,有起有落,开手时胸廓开张,如不能及时吸气配合,将影响动作的舒展及手脚搁置,动作规范受损。

 4、短促在练习太极拳时易犯胸式呼吸的错误。气不能下沉,而游离于胸,太极拳的动作需要平缓地完成,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正是这一特定的运动形式所必须的,短促的胸式呼吸易造成动作的泻劲与松弛,难以达到一气呵成的技术要求。

 以上讲述了太极拳中的几种呼吸方式以及它们的机理和运用,也提出了练习者容易出现的—些问题。总之,对于初学者练习太极拳,建议使用自然呼吸法,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太极拳练习者就必须有意识地使用腹式呼吸,在太极推手时胸式呼吸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在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声呼吸法可以促使内气畅通,使内劲全部放出。可见太极拳运动中,充分将呼吸方式与动作、意识的紧密结合,可以提高太极拳的演练水平、技击效果和健身作用。

太极拳运动必须配合呼吸,但刚开始太极拳锻炼时就着意于呼吸,反倒使动作僵硬,呼吸急促。只有进行专门的呼吸练习,形成自动的呼吸程式,自能和动作相配合。调息练习要求呼吸加深加长,肺活量增加,体内得到更多的氧气供应。逆腹式呼吸对内脏器到按摩的作用。

练太极拳如何呼吸: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关于太极拳的呼吸,各家论述不一样,如有的强调“气沉丹田”,有的主张“腹式呼吸”等。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拳势呼吸就是有意识地将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呼吸的长短和动作的过程相联系,呼吸的吐纳也和动作的开合曲伸相关联。一般是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

练太极拳如何心静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这个原则应该始终贯串在整个练拳过程之中。

(一)用意指导动作

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脐下小腹部,屏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状态。自觉全身安排妥当,已经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不使拙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太极拳家称作"练意",结合"练气"(腹式呼吸)、"练身"(运动肢体内外),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成为一种优越的拳术〕。

练太极拳所以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能够增强体质和使精神焕发,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原则对人体所起的良好作用。

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气功时"入静"一样,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这种练法会使练习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会使旁观者看来,动作显得柔和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挪(虚灵活泼预动之势),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二)练太极拳多年后的内体感觉

如果能够认真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另外,随着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以听到。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后,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后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上述种种反应不可追求,练到一定功夫自然会产生,而且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没有反应;如果勉强追求,会有流弊的。

练太极拳如何由内及外:

太极拳以练内为主,向来有"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对功夫较深者专向静处练习而说的。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武禹襄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亦畲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拳论说"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陈发科说"内不动,外不发"。这些话都是说的"由内及外"、"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

内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脏、肌肉的动向安排,二是内气的流转贯注,都是用意来指挥的《十三势行工歌》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武禹襄解释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这都是内动支配外形的明确规定。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兼顾,以气为主,认为形体之能抗拒外力,百节之能屈伸活动,是"气之充也";认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动力。太极拳以调和气血、畅通经络为功能,以缠绕圆转的螺旋缠丝劲、抽丝劲的技击方法为应用,其由内及外的锻炼方法,各式太极拳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现代教授太极拳者大都只讲外动,通常只笼统地说"以意识引导动作",对于内动的方法,则略而不详)。兹综合陈、杨、武三家的内动导外形的方法,试举例以明之。

在"心静用意"、"身正体松"、"举动轻缓"、"动作弧形"、"上下一条线"等原则下,动作欲向何处,内部即先作好安排。在顶劲领好,桩步稳当之际,如意欲左旋迈步,则眼神先去,直射平视,脊骨节节松沉,胸腹内部先微微右转(眼随意动,身随眼动),同时缓缓吸气,脐下小腹微内收,右侧胸肌向下松沉,右侧腰部倍觉充实,右腰隙(即内肾)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左侧腰隙;胯根撑开,右胯根微向内抽,松胯屈膝,逐渐坐实右腿,成右实左虚之势,是为吸、为合、为蓄。使腰部充实,而内劲由两腹侧向腹前汇集于一点。然后,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轻缓地向左前方迈出,步随身转,随即缓缓呼气,两胯根更撑开,两膝盖向左右分向前挺(膝盖不宜超过足尖)。随着重心逐渐左移,左侧胸肌向下松沉,左侧腰部渐觉充实,而其中内劲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两肩中间骨节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门穴则向后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后有对拉匀称之意。逐渐坐实左腿,呼气时部分气呼出,部分"气沉丹田",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为呼、为开、为发。这时,左右胸肌随着松沉,牵动着内劲,随着呼气,有"外往前合"之意。小腹部两侧的内劲弧形向腹前中线汇合于一点,与眼神和手的动向相一致。完成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发的动作,接着又缓缓吸气,使气聚于脐下,腹部内收;左胯根微向内抽,左腰隙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右侧腰隙,随着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缓缓呼气,小腹逐渐外突,成左实右虚之势。脊柱和左右胸肌随着松沉,胸两侧肋骨仍是节节松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气沉小腹,其中内劲由小腹两侧向腹前正中线折射,焦点集中于一点。肛门微紧收,成"吊裆"之势,这是又一个吸呼、蓄发的动作。这种内部的上下、左右虚实互换,也是阴阳相济、阴阳互为其根的具体运用。胸背部分始终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态。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部分呼出,部分气下沉于小腹部。吸气为四梢"劲回归丹田",呼气为"气沉丹田"、"劲贯四梢"(四梢为两手两足尖端),通过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使丹田劲上行者由旋腕转膀而达于手尖,下行者由旋踝转腿而达于足尖。在动作过程中,尾闾始终正中地托起丹田(小腹部分),脊骨根向前对准胸腹部中央一条垂直线,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动作欲向何处,脊骨根立即对向何处,对动向起到舵手作用(应用在推手,开呼为发劲,打放;合吸为蓄势,走化)。随着动作的一开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内脏轻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动,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气血沿着经络、血管系统活泼流转,外部的形态,手足的变换,随着内动而运动。周身在运转过程中在不同角度上保持中正,协调平衡,加强合力作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肩节始终对准胯节,两乳对准两肚角,齐进齐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随。这种内劲率外形,"由内及外"的练法,关键在于腰脊命门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肾的抽换来支配全身内外动作的协调,无止境地越练越细致。

看你也喜欢太极,给你个网址:http://wwwwdgfcom/index2htm

身法十要

虚领顶劲及气沉丹田

武式太极拳前辈郝月如先生传下拳论〔身法十要〕给其门生作为练太极拳的指引。此拳论是郝先生拳艺达到高水平时,发现要达到太极拳身法的要求,学者便要做足〔身法十要〕。这指引不单在武式太极拳上合用,所有不同派别的太极拳亦可跟随。浅白一点说,身法十要是要求学者在练拳时身体变成一个立体圆球。拳论短短几百言,很清楚的述明各要点,可是文中多是太极拳中的专用名词,对太极拳初学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困难。在这里,我尝试用比较浅白的文字,加上我自己的体会,来谈谈这身法十要。

虚领顶劲及气沉丹田是十要中的两要。我将它们连在一起因为二者是不能分割的。领是颈,虚领是放松颈部,下巴微微下沉,保护喉头要害。拳谱有云:〔问尽天下众英豪,喉头永不抛。〕,这是所有武术都应遵守的。除此之外,喉一抛,命门(这是人体九个大关节之一,位於背部,对正肚脐。) 便会关上,人体上下之气不能贯通,是练太极拳一个大的障碍,应常常留意。耳朵及头皮要有上升的意念。头皮升到最高处有如顶著头顶的空气。用意想头发给一条线吊著,头皮留在那里不堕下来,相反头、颈、胸、背所有血、肉、骨头都往下沉,想著一条轨道由头、颈、两肩,胸口一直往下流,让流动的重量停在肚脐下三寸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说的丹田。到此皆段,初步的气沉丹田便完成。

当提顶及沉丹田两个动作做好,身体便同时会有升与沉感觉。因此,一个立体圆球的顶与底部便建立起来。我们要建立的圆球,是一个充满气,有腾然之势的气球,著手有弹性,这才能产生〔掤〕劲,走架时才有精神、有气势。洩了气的球是懒洋洋,不会有活泼的感觉。武禹襄说:“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便是指出走架应有的气势。要紧记,提顶及沉丹田两个动作是不能分割的。气球充气时,下满则上盈,是同时发生的。但在上下对拉之下,意是可以偏注顶劲或沉丹田。在走架时,身体是不停放大,缩小。前者,意多偏注提顶,後者多著意沉丹田。能够感觉顶与底,便应找升与沉的中心点。找到这中心才能决定由那一点开始往上领,那里开始往下沉。要知,这中心是按情况而改变的,不会有一个不移改的中心。这对初学者而言是比较难把握,可先尝试用命门作为中心点练对拉。

初学者先学用意使身体上下对拉。能够把握这意念後,便可以进一步将提顶或沉丹田偏注在不同架式上。要练到成为走架的习惯。练好正确的太极拳身法,只能一点点加上去,不能急进,否则只会挂一漏万。

到这阶段还未做到十足的气沉丹田。要用意念将上身重量由两肩注入脊骨,沿脊骨往下流至尾闾(脊骨底部) ,重量令尾闾往前推,上翻承托著丹田,这时身体重量沉至下半身,有如不倒翁。这时,一身便有主宰,不易受外力推跌。最重要者是尾闾不能用力推及向上翻,要配合其他身法才可由重量带引,自然归位。十足的气沉丹田练好,身法十要便练好了

涵胸拔背、松胯扩膝

虚领顶劲及气沉丹田能够把握,身体的立体圆形的顶与底便建立成形。可是一个立体圆球还需将前、後、左、右充满,方能成形。〔涵胸拔背〕就是建立前後的身法。涵胸,亦有拳谱写作含胸,二者均有往中心内收的意思。心以上为胸,做涵胸时用意将左右胸肌往中间收进,有如将一张信纸摺半。胸一涵,两膊亦同时往前送、往内转,背部皮肤会有拉紧的感觉。这时要用意将大椎(位於背部最高一节脊骨,再高一点便是颈椎。大椎是人身九个大关节之一。) 往上拔,与虚领顶劲接合。这是拔背。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对拔背有误解,猛将背部往後拉,而这样做只会做成寒背,不是太极拳要求的拔背。

涵胸拔背是十要中其中两要,也是不能分割的。胸一涵,两膊向前向内送,胸前的半个圆球便完成。背拔,便将另外一半圆球也建立起来。这时,要以意念令背部皮肤张开,有如充满空气的鼓胀。这是拳谱上所说的〔气贴背〕。气能贴背,背则灵通而连接两手,要有两手如一手之感觉。这种锻练可渐渐将身体变成一个天秤,左沉右升,两手重量及沉浮互济,是太极拳借力的基础功夫。

松胯扩膝又是两种不可分割开的动作,目的是把身体立体圆形的左右两面都充满,使身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立体圆球。动作的过程是先把胯松开,让身体的重量往脚掌流去,流动之间重量把膝盖往左右两边推开,使重量全部流往脚掌,而圆球的左右也由此而完成。今天练太极拳的人,很多都误将松胯扩膝作为蹲身屈膝。我们平日站在地上是由身体各关节平均的承托身体的重量。练太极拳时要求放松全身,如不能导引自身的重量到脚掌,由大地承担,某些不能松开的关节,便会承受过多的重量。日久得不到改善,关节便会受伤。蹲身屈膝正正是把重量集结在膝盖这两点,这便解答了为何现今很多练太极拳的人感到膝盖疼痛的问题。

郝月如先生用了裹裆及吊裆两个动作名称来描述怎样做到松胯扩膝。裹裆除了可以协助松胯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我们做涵胸拔背只能将意气充满背部的上方,命门以下则未能圆满。做裹裆时,我们将左右盤骨如涵胸一样将膊往前往内送,背部未能圆满的的下方便会满起来。因为左右盤骨张开,平日迫紧脊椎的肌肉便会松开。吊裆是用意念将身体重量从两肩流入背,注入脊椎,往尾闾流去。由於迫紧脊椎的肌肉已经松开,重量会将尾闾往下推,继而流过大腿内侧,把膝盖左右推开,最後到达脚掌。做吊裆,另外一点须留意的,要将大腿内侧的顶部往左右张开,有如一个倒转的 U 字。这会扩大盤骨的扩张度,令尾闾更方便往下流。

沉肩、坠肘、护肫、守中

身体的立体圆球完成,我们还要做多一点工夫,令身体更易放松,身法更臻完善。太极拳不单止要求身体成为一个立体圆球,亦是一种应用武术。讲体用便离不开用手。习惯了用力,手不自觉便会用上,往往变成违反太极拳拳理的根源。身法十要并没有不用力的方法,但有几点,如能做得正确,是可以令身体方松,借用地心吸力。

肩与膊是两个不同的部位。由颈项平伸延至肩关节是肩部,手臂最高尽头、肩关节以下四周是膊。沉肩是放松肩部,便会感觉重量流向膊,把肩关节推开。所有太极拳的动作,不论是开或合,肩部都要松沉。肩一紧,力便会自然用上,胸口与背部都不能松开。很多人在走架时都会耸肩,这是大毛病,一定要改,否则没法进步。

肩的重量往下流推开肩关节後,用意让重量继续流向肘。肘要放松,自然往下坠,肘尖有被地心吸力拉紧的感觉。不要破坏或割断这拉引的感觉,手肘能够定位,便继续让重量流往肘,重量增加到某一情度,重量会冲开肘关节,流往前臂、腕、手掌最後到指尖。这过程全是重量的流动,要用意,不能用力。日久功深,便能筑成一条能量的通道,给内劲发放。不用力打人的基础是由此而建立的。

肩要松开,让重量往下流,是不容易做到的。愈想松肩便愈松不开。服这困难可以试试放松胸口。胸口能放松便会让出一些空间给肩,这样肩放松便容易做到。但很常见的是胸口也不能松开,遇到这情况可松两胁,使其有下降的感觉。肫是胃的意思,护肫是胃部给包围保护著的感觉,松胁就是护肫。护肫十分重要,它可以令胸、肩容易放松,更可将重量往下导,把胯推开,是达成气沉丹田的不可缺少原素。

拳谱云:「中正安舒,方能支撑八面」。守中的重要性,不须再加描述。脊椎是人体的中心,初学者应先从守脊椎开始。脊椎要由头顶开始好像一个测量的线秤铊垂直往下堕。这是重量往下堕。生理上我们的脊椎底部(尾闾)是往前往上弯曲的,当重量流到尾闾,便会将它推前,刚好托著丹田部位。这叫尾闾托丹田,到此才算中正。这才真的做到气沉丹田。到此,身体重心往下降,前进後退,转动均由此为起点。所以尾闾能托丹田,一身便有主宰。

守中是要令中轴不能移动、时刻都要保持在中间位置。用一个可转动的地球仪作比喻:地球仪的顶及底部有中轴及滑轮连接,给力一推,地球仪便按力的方向转动,动是由轴滑轮开始,兴球外壳同步转,其时中轴并没有转。如用手按著地球仪慢慢往前推,手走超过45度便按不紧球面落空。太极拳以「人刚我柔」的心法令人落空的精神,便在这里。很多人推手时将腰转左转右来避来力是不对的,转腰是用力,亦是逃避,阴阳不相济,借不到人家的力,是违反拳理的。

上述的守中要求,只是初步的,只令身体左右灵活,而身体上下还未能正确的动。要练到身体上下左右灵活,守中的意念便要缩小。意守在丹田与命门之间,用此作为一点中心,控制全身。推我上身,我下身便进,推我右,则左已去。这才合太极拳的道理。

总结

这身法十要,对初学太极拳者至为重要,是入门的正路,但只是基础的训练,能够把握,便要将各法溶入意识,成为本能,才可提高拳艺。我是按郝月如老师的指示一点点的在走架上练习,一点有体会才练第二点,一级级的建立起来的。郝老师有提及闪战、腾挪等法,但我觉得这是比较高深的心法,所以不在这里讨论了。我资质差,只能用这种学习方法,是我个人经验,并不代表是独一无二的方法。佛家禅宗有顿悟与渐悟,按各修行者的资质而定。身法十要是练拳一种法门,只要能走进太极拳真理的世界,甚麼法门也是真法。就如邓小平先生说:「不论黑猫与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真希望有善知识与我们分享更多练功的好法门。功德无量!

含胸:

心窝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要有向前微合的念头,但不可有前合之动作事实,能含胸,气始可下沉于丹田。

拔背:两肩中间,大椎骨下,第三节于第四节脊椎骨中间,即身柱穴与陶道穴之间,谓夹脊关,此处有鼓起之意,不可有鼓起之实,同时忘掉双肩,是谓拔背。否则易为驼背,此法与前法,“含胸”,有相互相成之关联作用。

当您用力挺胸时,胸骨尾端的剑骨突(红点部位)会往外凸出。因此想做含胸这个动作,必须将剑骨凸很轻,很柔地微微往内下收,但也须注意不可收得过分,胸肌与肋间肌放松,脊背自然地舒展放松。能含胸就自然地能拔背。拔背就是放松背部的肌肉,拔掉背部的力量。但是,如果剑骨突收得太过分,不是含胸拔背而是弯腰驼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02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