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胸心内关谋,
肚腹三里留;血盆 三阴交 ,腰背委中求。
歌诀之全息解读:根据全息对应,我们发现这六个穴位在不同全息元里面的对应是:1:列缺在上肢的一级全息元里面正对应人体的颈部;手太阴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 之一,通于任脉。2合谷在上肢的一级全息元里面正对应人体的面部;(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 神应经 》: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合谷穴
3内关在上肢的一级全息元里面正对应人体的胸部(心肺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4 足三里 在下肢的二级全息元里面对应人体的腹部;(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足三里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5三阴交在下肢的二级全息元里面对应人体的盆腔(反极全息对应,而在足的三级全息元里面对应人体的盆腔,又为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6委中在下肢的一级全息元里面正对应人体的腰背部(足 太阳 经经贯穿人体躯干背面);足太阳经所入为“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惊奇的发现:如果我们把这6个穴位(头项+面口+胸心+肚腹+盆+腰背)和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体!最大的一级全息元!!!简直是太妙了,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把一个人体进行了有机的完美的组合与分割!而依据却是内经里面最简单的一句:中间治病四肢治!同时闪耀着全息思想的精华!可是,几千年来,我们在费力于6个穴位及其经络的研究,却忽略了最为简单最为直接的人体!就是一个人嘛,我们却把它复杂化了,迷茫于经络和穴位,与大道至简相去甚远,不亦悲乎?下面是对六总歌诀的6个经典穴位的正经解读:1LU 7列缺 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主治] 伤风 ,头痛,项强, 咳嗽 ,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配伍]配合谷治 伤风 头痛项强;配肺俞治 咳嗽 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2 LI 4合谷 Hégǔ[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耳聋 ,痄腮,咽喉肿痛, 热病 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配伍]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刺灸法]直刺0.5一l寸。[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 神应经 》: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3 PC 6内关 Nèiguān[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 中风 ,偏瘫, 哮喘 ,偏头痛, 热病 ,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配公孙治 肚痛 ;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 胸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附注]心包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阴维脉。4 ST 36足三里 Zúsānlǐ[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刺灸法]直刺1—2寸。[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3)
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来源博主 中医 乌梅 ,以上仅供学习和参考,具体患病请及时预约医生。更多医案资讯名医预约“明日医疗”
感冒的艾灸解法
概述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或有低热、头痛,常易合并细菌感染。医学称之为“伤风”。
由感受风邪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发于春季,其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中医称“时行感冒”,是感受时邪而得。
症状
病邪有兼夹,病情有轻重。根据临床表现,凡外感以风邪为主的,称为伤风,症见头痛、鼻塞、流涕、怕风、其证较轻;夹寒邪的为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而润为主,夹热邪的为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咽喉肿痛、微渴欲饮、咳嗽、痰黄稠、汗出而不畅、脉浮数、舌苔薄黄为主;若兼夹时疫之邪,且发病急,病情比风热感冒严重,并有传染性,易引起暴发或大流行,故称为流行性感冒,即古称时行感冒。
普通艾灸调理方案:
取穴:大椎、印堂
可以按这个艾灸取穴来灸。前3天一天一次,后面建议2~3天做一次艾灸。一次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艾灸最佳时间是在上午9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晚上8点以后禁止艾灸)
强化艾灸调理方案
第一天,肺俞,阳陵泉,神阙
第二天,大椎,合谷,天突,神阙
第三天,风府,悬钟,神阙
☞
艾灸前注意:
1我们使用艾灸治病时艾灸师会给我们配几个穴,那么这些穴位灸的时候是有固定顺序的。顺序是先阳后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这样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的效果,否则会容易串气,导致气机紊乱。
我们艾灸的时候第一个穴位一定是命门,因为命门是生命的门户,是艾灸调理的起始穴,相当于一把钥匙,把人体的大门打开哦。
2艾灸过程中及艾灸后不能受风寒。尤其注意颈部、腰部、腹部、脚部的保暖。因为我们在艾灸过程中热度会促使身体毛孔打开,这时候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受寒气、邪气入侵。
3艾灸的调理过程最好在白天进行。如果白天上班,只有晚上有空,最好是在晚上8点前结束,这样效果才更好。每天只能调理一次。艾灸时间长的不能上午调完下午再调。这样并不恰当。
4艾灸后2个小时内不要洗澡,不用冷水洗手,不喝冷饮,不吃冷的东西,包括水果。
5艾灸前、艾灸后喝200-300ml的温开水。施灸期间不吃、少吃寒凉食物(西瓜、香蕉、螃蟹、冷饮、凉茶等),施灸期间如果感觉饿,吃点易消化的食物填一下即可,不要吃得太饱。
6艾灸时不能空腹,也不能过饱。饭后半小时以后最好。因为空腹时身体能量不够充足,没有能力接收外部能量,很可能出现晕灸的现象,所以空腹不能艾灸
8无特殊情况女性月经期间不要艾灸。除非痛经、月经下不来、量少,可以咨询老师配穴再灸;如果平时经量比较大,应避免经期艾灸,避免使经量过大、经期延长;如果平时经量较少或因寒湿引起的痛经、月经下不来这样可以灸。
如果艾灸一段时间后发现月经有先后不定期,提前或推后,量大或量小,是正常调整,一般1-2个月后会自动调整到正常状态。
9孕妇艾灸,必要的情况下,如胎位不正,或针对容易流产的孕妇可以做悬灸,但一定是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才可以做。
10刚做完手术的人群,看手术的性质而定。大手术后暂时不宜艾灸,即使是做,也一定要循序渐进。因为身体本来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灸量一定要小。通常大手术后2个月后可以艾灸,通过艾灸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元气;门诊小手术不伤大元气,一般2周后就可以艾灸了。
11艾灸调理过程最好一个穴位一个穴位的灸。有的人可以接受2个穴位或2个以上穴位一次性灸。如果在这样的灸法当中出现不适的感觉,应马上停止。
建议二: 艾灸反应及排毒渠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便便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问题居多,或有肿瘤发生。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
6、初次艾灸的,有人可能会有发烧的症状,没有关系,多喝水,可以再督脉和膀胱经刮痧或拔走罐都会退热,而且降火气。
7、治疗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8、有的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9、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10、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会有分泌物: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
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1、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同时配合患处的刮痧,或按摩等辅助治疗的方式,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
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三年甚至更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艾灸需注意什么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5、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泡热水脚,水温要高于50度。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然后温和灸,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要的等待结痂后在灸,关节部位不容易愈合。
按语
感冒因其常见而又往往可自愈,故许多人不予重视,总喜欢扛一扛,实在不行了才去就医。其实,感冒的治疗并非小事。临床上常见五脏六腑的许多病证多由感冒而诱发,而各种慢性病多因感冒而致使病情反复、加重。艾灸治感冒效果好。但要越早灸效果越好,若初觉身体不适便施灸,往往一灸便愈。如感冒兼便秘,单灸感冒而大便不下,症状会有反复,所以应在灸感冒穴后随即加灸左大横、承山各10~15分钟以通便。
案例
孙X X,女性,34岁。
病史及症状:10天前患流感,发热,经药物治疗未效。现体温39℃,头痛、身痛、腹痛、咽不利,纳呆,大便7日未下,小便黄,面赤,倦怠欲卧。
调理:用三年陈艾贴施灸。当天晚上先灸风门、阳陵泉,神阙,左大横、承山。灸后汗出安睡,次日大便下,体温已正常,痊愈。
穴位位置图及说明:
取穴位置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跟肚脐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沿着肚脐向后找,到了背后正中的棘突下面的凹陷就是此穴。)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功能主治
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等。
养生保健
命门穴在腰部,可以壮腰补虚、温补脾肾,可以治疗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乐、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痼、惊恐,手足逆冷。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经常搓擦命门可强肾固本、湿肾壮阳、延缓衰老。
位置,主治,快速取穴
大椎,督脉腧穴。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
取穴位置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在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那个突起下方的凹陷中。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功能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穴位配伍
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附:肺俞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
配四花穴,治百日咳;(附:四花穴:双膈俞、双胆俞。)
配曲池,预防流脑;
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
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
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
配曲池、合谷,泻热;(附:温和灸10-20分钟,可以泄热,补阳。)
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养生保健
按摩: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压在大椎穴上,逐渐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压30秒。然后沿穴位作旋转式按揉,力度由轻渐重,方向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防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多用于补虚)。
按摩治颈椎病
第一招:用拇、食、中三指揉拿对侧颈肌3~5分钟;
第二招:用双拇指侧缘由上至下交替推摩颈后部2~3分钟,再用双手拇指揉按风池穴1分钟;
第三招:用两手食、中指按压颈椎棘突两侧,同时配合头部的前屈后伸动作,约5分钟;
第四招:用食中二指按揉大椎穴、肩井穴,再点按曲池、合谷、内关等穴,每穴1分钟
印堂,是督脉腧穴。印,泛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指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相家称印堂,因穴位于此处,故名。
取穴位置
在人体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解剖位置
皮肤一皮下组织一降眉间肌一皱眉肌一额骨骨膜。浅层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功能主治
功能:明目通鼻,疏风清热,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额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血压、小儿惊风等。
穴位配伍
配攒竹、丝竹空、四白、太阳,治目痛;
配迎香、合谷、风府、鱼际,治鼻塞;
配上星、曲差、风门、合谷,治鼻渊;
配太阳、风池,治头痛;
配攒竹,治头重;
配丝竹空、头维,治眩晕;
配中冲、百会、大敦、合谷,治中风不省人事;
养生保健
经常按摩印堂穴,可增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并能刺激嗅觉细胞,使嗅觉灵敏;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
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取穴位置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功能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穴位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咳喘;
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取穴位置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位置
当腓骨长、短肌之中;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返动、静脉,膝下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腓总神经分支。
功能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穴位配伍
配曲池,治半身不遂;
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取穴位置
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位置
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功能主治
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治五淋;
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
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
配关元、气海,治中风脱症。
取穴位置
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解剖位置
此腧穴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功能主治
功能: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穴位配伍
配照海、大敦,治便秘;
配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治痢疾;
配外关、人中、太溪,治齿痛;
配鱼际、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治失音;
配商阳、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治热病汗不出;
配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治瘾疹;
配人中、内关、足三里,治中暑。
养生保健
按摩: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因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龈,因此下牙疼痛时按合谷5分钟,疼痛会减轻。如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也有效果。
合谷还是一个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续2~3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
痔疮发作或便血时,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也可用指尖、笔芯刺激,以有酸胀感为佳。
取穴位置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穴位解剖
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甲状肌;布有皮下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层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功能主治
功能: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
穴位配伍
配定喘、膻中、丰隆,宣肺降气化痰,治哮喘;
配内关、中脘,理气降逆和胃,治呃逆;
配涌泉、内关,降气通络,治失语。
取穴位置
位于人体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位置
在项韧带、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3颈神经及枕大神经支。
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熄风、通关开窍。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穴位配伍
配昆仑、束骨,治狂症多言不休;
配肺俞,治狂走欲自杀;
配腰俞,治足不仁;
养生保健
1、按摩:大拇指指尖相互叠加向下,用指腹(或指尖)揉按穴位,有酸痛、胀麻的感觉。每次揉按1~3分钟。
2、艾灸:艾条温和灸,灸15~20分钟,每日1次。
3、瑜伽:每天坚持练习猫式。
取穴位置
位于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
解剖位置
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
功能主治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生气、舒肝益肾。
主治:颈项强急、半身不遂、腰腿疼痛、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落枕,痴呆,中风,胸腹胀满,脚气等,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小儿舞蹈病等。
穴位配伍
配风池,主要缓解治疗眩晕、耳鸣;
配内庭,缓解治疗心腹胀满;
配后溪、天柱,主要缓解治疗颈项强痛;
配昆仑、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缓解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配丰隆,主要缓解治疗高脂血症;
配后溪、列缺,缓解治疗项强、落枕。
合谷、头维、太阳 可自己再百度下!!无法上传多张!
合谷 经穴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 合谷穴取穴示范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孕妇慎用、经期者勿用。
头维 经属足阳明胃经。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配合合谷可治头痛。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由眉梢到耳朵之间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用手触摸最凹陷处就是太阳穴。按摩时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端正,脊背挺直,挺胸收腹,情绪稳定,精神集中。一般都采坐姿。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也可以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的太阳穴上,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然后,顺逆各转相同的次数。一般按摩的次数可多可少,可以自己按照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脊神经
脊髓每个节段发出一对脊神经,共31对(个别人32对),脊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及尾神经1~2对。脊神经由脊髓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合成根神经通过椎间孔后,分成前支和后支。后支较细,穿横突向后行,分布于颈、背、腰、骶部肌肉和皮肤;前支粗大,向外前行,支配头颈、胸、腹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肤。每一对脊神经前支在椎间孔外不远处发出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并发出脊膜返支(窦椎神经)再入椎管,支配椎管内骨膜、硬脊膜、硬膜外血管、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后纵韧带及关节囊。
一,脊神经的纤维
脊神经包含有四种神经纤维:
(一)躯体感觉纤维:神经末梢终于皮肤、肌肉、肌腱、关节和骨膜,向中枢传导各种深、浅感觉。
(二)躯体运动纤维:末梢终于前身骨骼肌中的运动终板,支配颈、躯干及四肢骨骼肌的运动。
(三)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胸、腹部内脏、血管及腺体的感觉。
(四)内脏运动纤维:来自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的纤维,分布至皮肤的汗腺、立毛肌、血管及肌肉内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缩及调节肌肉营养。
部分颈神经与脑神经联合支配的,称为交通支。例如C3,4部分纤维与副神经结合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故常见落枕患者胸锁乳突肌痉挛,当纠正落枕引起2~4颈椎小关节错位后,肌痉挛即可缓解。
二,神经丛
脊神经前支组成个种神经丛,即颈神经丛(C1~4组成)、臂丛(C5~8、T1组成)、腰丛(T12、L1~4组成)、骶丛(尾丛)(L4~5,S1~5、Co1~2组成),胸神经不组成丛。各神经丛分布情况如下:
(一)颈丛(C1~4前支)
1,皮支
(1)枕小神经(C2):支配枕外部、耳廓后面及乳突部皮肤。
(2)耳大神经(C2、3):支配耳廓。乳突及腮腺区皮肤。
(3)颈皮神经(C2、3):支配颈前面皮肤。
(4)锁骨上神经(C3、4):支配锁骨区、肩部及上胸部皮肤。
2,肌支
(1)胸锁乳突肌支(C2、3)。(参与副神经支配)。
(2)斜方肌支(C3、4)。
(3)颈深肌支:C1支配头前直肌、头侧直肌;C2~4支配头长肌;C1~4支配颈长肌;C3~4支配中斜角肌;C4支配前斜角肌。
(4)提肩胛肌支(C3~5)。
3,膈神经(C3~5)
(1)运动纤维:支配膈肌。
(2)感觉纤维:支配心包、膈、纵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
(3)至舌下神经交通支:支配颏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甲状舌骨肌。
(4)至迷走神经交通支(C1):支配颅后窝硬脑膜感觉。
(二)臂丛(C5~8、T1前支)
1锁骨上分支
(1)肩胛背神经(C3~5):支配菱形肌及提肩胛肌。
(2)胸长神经(C5~7):支配前锯肌。
(3)锁骨下神经(C5、6):支配锁骨下肌。
(4)肩胛上神经(C5,6):支配冈上肌、冈下肌。
(5)胸前神经(C5~T1):支配胸大肌、胸小肌。
(6)肩胛下神经(C5、6):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
(7)胸背神经(C6~8):支配胸阔肌。
2锁骨下分支
(1)外侧束
1肌皮神经(C5~7):皮支支配前臂外侧面皮肤;肌支支配肱二头肌及肱肌。
2正中神经(C6~T1):皮支支配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手指皮肤;肌支支配前臂旋前圆肌、掌长肌、指屈浅肌及桡侧屈腕肌、姆内收肌以外之拇指肌及桡骨侧之2、3蚓状肌、姆屈长肌、指屈深肌的桡骨头、旋前方肌。
(2)内侧束
1臂内侧皮神经(C8、T1):支配臂内侧面皮肤。
2前臂内侧皮神经(C8、T1):支配前臂内侧面皮肤。
3尺神经(C7~T1):皮支支配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手指和手背面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肌支支配尺侧屈腕肌、指屈深肌之尺骨头、尺侧二个蚓状肌、各骨间肌及内收拇肌。
(3)后束
1腋神经(C5、6):皮之支配臂外侧面皮肤;肌支支配三角肌及小圆肌。
2桡神经(C5~T1):皮支支配臂和前臂背面、手背桡侧两个半手指皮肤;肌支支配肱三头肌之长头、肘肌、肱桡肌及前臂背侧各伸肌及桡侧之各伸肌。
(三)胸神经前支(T1~12)
(1)肋间神经:皮支支配胸前和胸部外侧皮肤,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称肋间臂神经,支配臂内侧面皮肤;肌支支配肋间肌。下6对肋间神经还支配腹肌。
(2)肋下神经:为T12胸神经前支。
(四)腰丛(T12、L1~4前支)
(1)髂腹下神经(T12、L1):皮支支配大腿上外侧及耻骨联合附近的皮肤;及支支配腹肌。
(2)髂腹肌沟神经(L1):皮支支配阴囊、阴茎根的皮肤(女性支配阴阜和大阴唇皮肤)及大腿上内侧皮肤;肌支支配腹肌。
(3)生殖股神经(L1、2):皮支支配大腿前侧、腹股沟韧带下方和阴唇皮肤;肌支支配提睾肌和肉膜。
(4)股外侧皮神经(L2、3):支配大腿外侧面皮肤。
(5)股神经(L2~4):皮支支配大腿前面皮肤及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皮肤(名隐神经);肌支支配股四头肌。
(6)闭孔神经(L2~4):皮支支配大腿内侧面中部皮肤和髋关节;肌支支配大腿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
(五)骶尾丛(L4~、S1~5、Co1~2前支)
(1)阴部神经(S1~4):皮实支配会阴及外生殖器皮肤;肌支支配会阴肌。
(2)臀上神经(L4~S1):支配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
(3)臀下神经(L5~S2):支配臀大肌。
(4)肌支:支配梨状肌(S1、2)、闭孔内肌(L5、S1)及股方肌(L5、S1)。
(5)股后皮神经(S1~3):支配大腿后面皮肤。
(6)坐骨神经(L4~5、S1~3)
○1胫神经:皮支支配小腿后面及足外侧缘、足跟内外侧及足底的皮肤;肌支支配腓肠肌、跖肌、比目鱼肌、腘肌、胫后肌、拇屈长肌、趾屈长肌及足底部肌肉。
○2腓总神经:皮趾支配小腿前侧、外侧和足背皮肤;肌支支配胫前肌、伸拇长肌、伸趾长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足背肌肉
(六)脊神经后支的分布:
(1)枕大神经(C2):支配头下斜肌、头夹肌。头最长肌及枕部皮肤。
(2)枕下神经(C1):支配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
(3)第3枕神经(C3):支配头半棘肌及枕部皮肤。
(4)颈神经4~8
(5)胸神经1~12
(6)腰神经1~5
以上头、胸及腰神经后支按节段支配颈、背、腰部的肌肉及皮肤感觉。其中L1~3后支的皮支组成臀上皮神经,支配臀部上部皮肤。
(7)骶神经(S1~5):从骶孔穿出支配臀中部皮肤。
(8)尾神经(Co1~2):从骶管裂孔穿出,支配尾部皮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