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身肌肉群名称:
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三角肌、背阔肌、骶棘肌、胸大肌、前锯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腰肌、臀大肌等。
肌肉有2种类型:
一种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随意肌;
另一种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不随意肌(如运送食物入胃的肌肉);
按肌肉的位置,分有胸肌、腹肌、腰肌等;按功能,分有屈肌、伸肌等;
按形状,分有长肌、短肌、阔肌等;按肌头数,分有二头肌、三头肌和股四头肌;按纤维排列方向,分有羽状肌。羽状肌又分为羽状肌和半羽状肌以及多羽状肌。
扩展资料
肌肉收缩牵引骨骼而产生关节的运动,其作用犹如杠杆装置,有3种基本形式。
1、平衡杠杆运动,支点在重点和力点之间,如寰枕关节进行的仰头和低头运动。
2、省力杠杆运动,其重点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如起步抬足跟时踝关节的运动。
3、速度杠杆运动,其力点位于重点和支点之间,如举起重物时肘关节的运动。
-肌肉群
我们在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背肌往往是重中之重的内容,能把背肌锻炼好,就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我们把身材练得还可以了,对于仅仅要求身材有型的普通健身爱好者来说,要求并不需要过于严格,所以我们更多的会把注意力放在胸肌手臂和背肌锻炼上,当然腹肌也是很重要的。
而我们在锻炼背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动作是五花八门的,比如划船类动作,其中就包含了杠铃哑铃和器械训练动作,可以说仅仅一个划船类动作就已经让我们数不过来了,而我们在锻炼背肌的时候还有其他的很多动作。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锻炼背肌必不可少的训练动作就是引体向上和硬拉,其中硬拉这个动作很多人会有一些争议,认为这是一个锻炼腿部肌肉的动作,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要说这个动作对背肌的重要性。
第一点,引体向上。这个动作是背肌训练的王牌动作,我们在锻炼背肌的时候甚至可以不做杠铃俯身划船,但一定要做引体向上。这个动作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可以锻炼背部所有的肌肉,经常锻炼引体向上对整个背肌的锻炼都很好。
而划船类动作是一个相对孤立性更好一些,对背肌针对性刺激更好一些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相对来说就更注重背肌上部,对背肌下部尤其是背阔肌下部的锻炼是相当缺乏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引体向上相对背肌整体进行锻炼,然后再做别的动作。
对于有能力进行引体向上的人来说,一定要把这个动作放在你的训练最前面。如果对背肌功能有一定了解的人会发现,在做划船类动作的时候,和引体向上是不一样的,引体向上和高位下拉这样的动作利用了肩关节内收这样的动作而划船动作则是肩关节伸。
这就意味着背肌收缩方式的不同,在收缩的时候,很显然上下收缩的方式更适合整体的锻炼背肌,而这样的动作就是引体向上。
第二点,在锻炼背肌的时候要硬拉。我们可以经常进行硬拉锻炼,对于背肌来说,硬拉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锻炼竖脊肌。竖脊肌是一块非常大的肌肉,上至我们的脖子下至我们的骨盆,保护着我们整个脊柱。
在锻炼背肌的时候硬拉最主要的就是锻炼竖脊肌,可以让我们的背肌变得更厚实,而且竖脊肌可以帮我们增强在进行别的动作时的运动能力,比如杠铃俯身划船就需要一定强度的竖脊肌。再者,硬拉对我们全身的肌肉都有一定的锻炼效果。
这个动作是一个复合动作,不仅仅是锻炼腿部腰部,还可以锻炼我们整个身体,尤其是背部肌肉,锻炼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个动作甚至可以用来衡量我们背肌力量的标准之一。
躯干肌是指人体躯干上的肌肉群,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躯干肌 包括 :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 :分浅、深两层 斜方肌 :位于项、背部的浅层 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肌,胸上肢肌,胸固有肌,膈,腹肌,前外侧群,后群,肌间结构,腹部筋膜,会阴肌, 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 1、椎旁肌群: 在椎旁肌群中,浅表的大肌群,如最长肌、髂肋肌等产生的运动主要对抗外在负荷,维持整个脊柱的姿势;深层节段间肌群,如回旋肌、多裂肌、棘间肌等接近腰椎的中心,力臂相对较短,在产生运动时需较大的收缩力,因而有利于稳定腰椎,同时因其接近腰椎中心,肌肉收缩时长度变化较小,反应时间较短,有利于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快速有效地调节腰椎的稳定。Panjabi等对新鲜尸体腰椎标本分别作前屈、后伸、侧曲、旋转运动,施加模拟回旋肌、多裂肌、棘间肌收缩所产生的力,结果减少了椎体间各个方向的移动,证实深部肌群在腰椎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深部肌群中,回旋肌和棘间肌较小,作用也较小,多裂肌起自骶骨背面、胸腰椎横突,向上内方斜行,浅表部分止于上方3~4个椎骨的棘突,稍深的止于上方2~3个椎骨的棘突,最深的肌束连于其上方相邻椎骨,在腰部比较发达,对腰椎稳定性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学者对多裂肌进行的研究发现,多裂肌肌梭内本体感觉传入信号传至中枢引起一系列的反射活动,使肌肉协同收缩,从而稳定脊椎。 棘上韧带能引起多裂肌的收缩,使1~3个腰椎节段紧张性增高,增加稳定性。可能引起棘上韧带损害的负荷可引起多裂肌的强力收缩,但循环负荷可引起多裂肌疲劳,肌力减退,增加腰椎不稳的危险因素。腰背痛患者腰骶椎本体感觉差,多裂肌肌梭传入纤维或中枢处理这一感觉的传入信号发生改变,导致腰椎的部分节段过度移位,引起损伤。 浅层与深层肌群在腰椎运动中的作用不同。Dofferhof等发现,与无负重行走相比,一侧负重行走时同侧多裂肌收缩时间缩短,髂肋肌的收缩在不同的个体表现不同,有的收缩时间缩短,有的则无收缩,而对侧髂肋肌收缩时间增长,多裂肌收缩无增长,故认为髂肋肌在腰椎侧弯中的作用较多裂肌更为重要。Wilke等对尸体腰椎模拟施以5对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多裂肌向尾端、头端的力、髂肋肌和最长肌、腰大肌作用于横突、腰大肌作用于椎体),测量腰椎活动度的变化,发现多裂肌对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最大。Danneels等发现正常人群在非对称性举重物的过程中多裂肌存在对称性收缩,而腰部髂肋肌的收缩两侧不对称。另有学者认为,多裂肌与髂肋肌在脊柱平衡中的作用不同,多裂肌主要对抗矢状面上的外力,而髂肋肌主要是对抗额状面的外力。 22、腹部肌群: 腹肌作为椎旁肌群的拮抗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先天性腹肌发育不全的患者因失去了矢状面平衡可出现脊柱侧弯。腹肌收缩间接作用于脊柱增加脊柱稳定性的机制可能是:①增加腹内压,增加腰椎的紧张性,减轻椎体间的压力,如举重、跳跃等躯干背伸运动时;②增加了附着于腰椎棘突、横突上的胸腰筋膜的张力。前者作用点较弥散,后者则较局限,两者协同作用以维持腰椎的平衡。胸腰筋膜后层主要为背阔肌筋膜,附着于棘突,只维持矢状面的平衡;胸腰筋膜中层附着于横突,可维持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平衡,特别是侧弯、举重物时。 各腹部肌群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不尽相同。Richard等认为在维持腰椎轴向旋转的稳定性中腹直肌起主要作用,其次为腹外斜肌。Chiang等的研究表明,腹直肌与腹内斜肌在避免脊柱侧方移位时的作用大。有的学者则认为仅有腹内斜肌起作用。另有学者认为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为躯干旋转肌,且互为拮抗肌,同时收缩对腰椎起稳定作用。也有很多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腹横肌的研究上。腹横肌为腹部深层肌肉,自上而下起自第7~12肋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的内唇、腹股沟外侧1/3,肌纤维向内横行移行于腱膜,参加腹直肌后鞘的构成,止于白线。虽然腹横肌为腹部阔肌中最薄者,但其纤维环绕腹部,经胸腰筋膜与各个椎体的横突、棘突相连,它的收缩增加了胸腰筋膜的紧张性。Hodges等记录了下肢活动时各躯干肌的肌电活动情况,发现腹横肌最早收缩,该收缩不因下肢活动方向的改变而改变。Gresswell等的研究也发现腹侧载荷突然增加时,腹肌收缩早于竖脊肌,其中腹横肌最早收缩。 当然,在腰椎的稳定性中,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作为腰部结构的组成部分,与腰椎形成一完整的整体,互相协调,共同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以利于腰椎在各向面上的平衡。也有观点认为,正常人围绕中立位进行缓慢屈伸运动时,有些人表现为多裂肌的收缩贯穿全过程,保持一恒定的肌电活动,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竖脊肌的肌电活动随脊柱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人则表现为腹内斜肌贯穿全过程的收缩。Cholewicki等认为,不同个体可能利用不同的肌肉来稳定腰椎。 综上所述,与活动有关的躯干肌群对脊柱外源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维持腰椎平衡需要椎旁肌群和腹部肌群的共同作用。躯干肌群的功能减退引起的腰椎不稳是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对腰背痛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斜方肌 位于项、背部的浅层,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侧1/3,收缩时使肩胛向脊柱靠拢。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背阔肌 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起自第6胸椎以下的全部椎骨棘突和髂嵴后份,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的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臂内收、内旋和后伸,如背手姿势。临床上常利用背阔肌制作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大面积缺损或用于心肌成形术,此时不会对正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竖脊肌 位于背部深层,棘突两侧的纵沟内,为两条强大的纵行肌柱。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份,向上分别止于椎骨、肋骨和颞骨乳突。竖脊肌收缩时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 胸腰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竖脊肌,形成该肌的鞘;后层在腰部显著增厚。 胸肌 胸肌一部分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运动上肢,称胸上肢肌;另一部分起、止均在胸廓上,收缩时运动胸廓,称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 (1)胸大肌:位于胸前壁的浅层。起自锁骨内侧份、胸骨和第l~6肋软骨,肌束向外汇集,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 (2)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可牵拉肩胛骨向前下。 (3)前锯肌:紧贴胸廓外侧壁,起自第1~8肋,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紧贴胸廓,其下部肌束拉肩胛骨下角外旋,助臂上举。 胸固有肌 位于肋间隙,主要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起自上位肋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上缘,作用是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止和肌束方向恰与肋间外肌相反,作用是降肋助呼气。 膈 膈(diaphragm)为分隔胸、腹腔的一块扁肌,封闭着胸廓下口。膈向上膨隆,呈穹窿状;周围部为肌性部分,附于胸廓下口;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膈,可分三部:胸骨部较薄弱,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肋内面;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第2~3腰椎前面和第1腰椎横突。膈上有三个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在第十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方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各孔分别通过同名结构。 膈是重要的呼吸肌。它收缩时,膈的膨隆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膨隆部升复原位,胸腔容积缩小,引起呼气。若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使腹压增加,有协助排便、分娩等功能。 腹肌 腹肌参与组成腹腔的前壁、侧壁和后壁,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前外侧群 (1)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的一对长带状肌,表面被腹直肌鞘包裹。该肌被3~4陈横行的腱划分隔成多个肌腹。 (2)腹外斜肌:为一宽阔的扁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肌束自外上斜向前内下方,在近腹直肌外侧缘处和髂前上棘水平以下移行为腱膜,经过腹直肌的前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其下缘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增厚并向后卷曲形成腹股沟韧带。 (3)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上部肌束行向前上与腹外斜肌的肌束交叉。全部肌束行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并分为两层,包绕腹直肌,终于白线。 (4)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延为腱膜,经腹直肌后面终于白线。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游离,呈弓形跨过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弯向后下止于耻骨梳。在男性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随精索降入阴囊,包绕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腹前外侧群肌有保护和固定腹腔器官的作用,收缩时缩小腹腔,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腹肌收缩时还可使脊柱作前屈、侧屈和旋转等运动。 后群 为位于腹后壁的两块肌:腰大肌和腰方肌,前者后述。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腰椎两侧,呈长方形,收缩时使脊柱侧屈。 肌间结构 (1)腹直肌鞘:是腹前外侧群三块扁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而成的腱膜鞘。其中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结合构成鞘的前层,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结合构成鞘的后层。 (2)白线:为腹前壁正中线上的一条腱膜带,由三对扁肌的腱膜在中线相互交织而成。 (3)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腹前壁三层扁肌间的一条斜行裂隙。该管长约4~5cm,有内外两口,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成;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孔。此管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为腹壁的薄弱区,是疝的好发部位。 腹部筋膜 包括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富含脂肪,肥胖者脂肪更多,为人体脂肪贮存的主要部位;深筋膜包被腹壁各肌,其中紧贴于腹横肌和腹直肌鞘深面者,称腹横筋膜。。 会阴肌 会阴肌是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浅、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等。肛提肌呈漏斗形,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及覆盖于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盆膈,膈内有直肠通过。肛提肌承托盆腔脏器,并对肛管、 有括约作用。会阴浅、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为封闭盆膈前下部缺口的肌,其中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其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形成尿生殖膈。膈内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 通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