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是哪,舟骨是哪,周骨与距骨之间是哪块,要详细的,是脚内侧最突出的那两块骨头之间吗拜托各位大神

距骨是哪,舟骨是哪,周骨与距骨之间是哪块,要详细的,是脚内侧最突出的那两块骨头之间吗拜托各位大神,第1张

足部的关节有: ①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小腿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有内侧韧带,连接内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连接外踝、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为弱,常因足过度内翻而引起损伤。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②跗骨间关节,包括: 距跟关节(距骨与跟骨); 距跟舟关节(距骨、跟骨与足舟骨); 跟骰关节(跟骨与骰骨),与距跟舟关节又构成跗横关节。 ③跗跖关节:由三块楔骨、骰骨与五块跖骨底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④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屈伸运动。 ⑤趾间关节:各节趾骨之间,可作屈伸运动。 足部神经: 坐骨神经自能部下降至国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两者分别下行进入足部。 1、胫神经从内踝后方进入足底后分两终支: 足底内侧神经:经拇展肌深面至趾短屈肌内侧向前,分布于足底内侧肌群及皮肤。 足底外侧神经:经拇展肌及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侧向前,分布于足底肌中间群、外侧群及外侧皮肤。 胫神经损伤可引起: 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内翻; ②感觉障碍:小腿后面及足底感觉迟钝或丧失; ③足畸形:因小腿肌前群及外侧群的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仰趾足”)。 2、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二支下行入足: ①腓浅神经经踝关节前方下行至足背,分布于足背及第2-5趾背侧相对缘皮肤。 ②腓深神经经踝关节前方到达足背,分布于足背肌及第1至2趾背面相对缘皮肤。 腓总神经损伤可致: 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 ②感觉障碍:足背及趾背感觉迟钝或消失; ③足畸形:“马蹄外翻足”。 足部解剖图 足骨共26块,分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 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 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 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 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 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 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 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 ②第二跖骨; ③第三跖骨; ④第四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块。包括: 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要尽量避免医疗事故:也要要正确客观的看待。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显骨性标志: 足内侧:内踝;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厘米处);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侧: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跟骨结节(脚跟下方);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头;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肌:足肌属于骨骼肌。每块肌均有一定形态、构造和血管供应,受神经支配。如支配肌的神经受损伤或病变,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发生瘫痪,肌的血液供应受阻,可引起肌的坏死。若肌长期不活动,则萎缩或退化。 1、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为伸拇趾。 2、足底肌 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屈拇趾。 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内收拇趾。 外侧群: 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屈小趾。 中间群: ①骨间跖侧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为内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间背侧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③蚓状肌——由趾长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展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 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结节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由跟结节至趾长屈肌腱,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足部动脉:小腿的国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胫后动脉又分为: ①足底内侧动脉:较小沿足底内侧前行; ②足底外侧动脉:自脚跟内侧斜行至第五跖骨底再弯向内侧,在第一跖骨底附近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称为足底动脉弓。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 ③足背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足背和趾背,并发出足底深支参加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位在浅表,在两踝之间(系鞋带处)可触及其搏动。 ④足底动脉弓: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足部静脉: 1、足部的深静脉,均与相应的同名动脉伴行。 2、足部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中构成形式不定的静脉网,多处发出吻合支与深静脉吻合。 3、足背静脉网(弓):收集足背的静脉血,其两端沿足两侧缘上行,分别接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①足内侧缘经内踝前方上行接大隐静脉,再上行入股静脉; ③足外侧缘经外踝后方上行接小隐静脉,然后上行注入国静脉。 足部淋巴: 足外侧淋巴管及足深部淋巴管均上行注入国淋巴结,再上行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足内侧淋巴管上行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再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该文章转自[体育资源网]: http://www211tycom/zhuanye/HTML/56405html

麻烦采纳,谢谢!

足部解剖 

      足位于踝关节以远部位,由跗骨7 块(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及内侧、中间、外侧楔骨)、跖骨5 块、趾骨14 块等26块骨以及肌肉、血管和神经等构成的一个统一体。26 块骨之间形成众多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楔舟关节、舟骰关节、楔骰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拇趾跖籽关节等。骨关节之间连接牢固,除关节囊外还有许多韧带加强。足部肌肉包括足内在肌及外在肌,能运动足关节、维持足弓。足部神经来自胫后神经及腓深和腓浅神经,支配足部肌肉活动及皮肤感觉。足部的血管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

        按照足的功能解剖分类,足分为 前足 、 中足 和 后足 。前足由 5 块跖骨 和 14 块趾骨 组成;中足由 3块 楔骨 、 足舟骨 和 骰骨 组成;后足由 跟骨 和 距骨 组成。

足弓构成

        足弓 是由所有跗骨和跖骨被坚固的韧带连接而成的拱形结构。人站立时,足仅以跟骨、第1跖骨头到第5 跖骨头着地,足心成窟窿状。每侧足有两个纵弓和一个横弓。两足并拢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横弓。纵弓又可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

        内侧纵弓 :如图1所示,内侧纵弓的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 块楔骨和第1 、2 、3 跖骨头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前端的承重点主要在第1 跖骨头。此弓曲度大,弹性强,有缓冲震荡的作用。维持内侧纵弓结构的肌肉有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足底的小肌,跖腱膜及跟舟跖侧韧带等。检查内侧纵弓可以测量内弓角。

      外侧纵弓 :如图2所示,外侧纵弓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骰骨和第4 、5 跖骨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骰骨,前端的承重点在第5 跖骨头。此弓曲度小,弹性弱,主要与维持身体的直立有关。维持外侧纵弓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小趾的肌群、跖前韧带及跟、骰、距侧韧带等。检查外侧纵弓可测量外弓角。

        横弓 :如图3 所示,横弓的骨性结构由后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及骰骨与前部5 块跖骨基底构成。

      此弓作拱桥,跖面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全体作为横弓。横弓最高点在中间楔骨。维持横弓结构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及拇收肌的横头等。骨性结构和韧带的支持点极为稳固。横弓尚无直接测量方法,通过CT 检查,可以进行定性观察。

足弓功能

        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在人体的足部形成了一个力学性能非常合理的拱形弹力结构,能够使足底应力分布均匀,足弓和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共同协调能够充分吸收能量、缓冲震荡,有利于持久站立、行走、跑跳、负重等活动;有保护足底通过的神经、血管及维持足部以上关节的作用;有防止内脏损伤的作用。

        当足弓维持因素的相应排列的骨组织、足底韧带、足底筋膜损伤时,均可影响足弓结构,引起足弓塌陷、破坏。足弓破坏以后,不能做长距离行走,同时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直立。

伤残鉴定

        遵循医学科学原理和法医临床学理论与技术,全面了解案情,详细审查、摘抄鉴定材料,对被鉴定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听取专科专家会诊意见,综合判定。

      资料摘录重点应包括:(1)明确的踝足部外伤史;(2)损伤(如跟骨骨折、距骨骨折、距舟关节骨折、Lis-franc损伤、胫后肌腱损伤、撕裂伤、弹簧韧带损伤等)当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和治疗经过;(3)损伤后遗留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动态变化;(4)既往病史中曾否有过踝足部外伤、有无后天获得性或先天性、遗传性平足等。

询问:

        检验时应对受检者进行详细询问,包括:(1)遭受外力作用致踝足部损伤情况(包括致伤工具、致伤方式等);(2)损伤治疗经过及损伤后是否遗留久立或劳累后感觉足部发酸、发热或足部浮肿;重者,足部疼痛、不能久立,行走、跑跳更感困难,丧失吸收震荡的能力。自己发现足弓降低或消失。

查体:

      应嘱受检者取坐位和立位,进行包括望诊、触诊、动诊、量诊等全面检查,且应注意双足比对记录。

    (1)坐位检查: 受检者坐在床边,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确定最明确压痛点。对比伤、健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范围,背屈正常范围20°~30°,跖屈正常范围40°~50°,应于屈膝及伸膝位分别测量。对比伤、健侧足内翻和外翻活动范围,正常内翻30°,外翻 30°~35°。对比伤、健侧跖趾关节运动范围,拇趾正常背屈45°,跖屈30°~40°。测量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的肌肉力量,同时检查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2)立位检查:受检者站立,面向检查者,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注意前足有无内收和外展,检查时,跟骨保持中立位,采用被动活动,前足外展或内收,正常各约25°。背向检查者,观察其有无后足内翻、前足外展;前足和后足关系改变;双足跟抬起时,跟骨内、外翻情况及出现乏力、疼痛情况。在负重和不负重时,分别观察足弓和足的外形改变。检查赤足和穿鞋时步态以及鞋底的磨损情况。站立时外侧纵弓几乎全着地,内侧纵弓并不着地,作足印检查。同时检查脊柱和神经系统肌力、感觉、反射等。平底足特征是前足外展,后足内翻,内踝特别隆起。站立时尤为明显。鞋跟内侧磨损特别多。足印可清楚看出足弓消失或降低。   

X 线片足弓测量

        投照方法是立位(双足平立)水平侧向投照,中心线对准外弓顶点。可测量下列诸角(图 4 )。1 距骨头最低点;2 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 3 第1跖骨头最低点;4 跟骰关节最低点;5 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6 跟距关节后上缘;7 跟骨后上缘;8 跟骨前突上缘。

    (1)内弓角(A角):表示内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①距骨头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③第1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③①②。参考值:113°~130°。

    (2)后弓角(B角):表示后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⑤②④。参考值:16°~20°。

    (3)外弓角(C角):表示外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②④⑤。参考值:130°~150°。

    (4)前弓角(D角):表示前弓,由②⑤④三点构成。即∠②⑤④。参考值:13°以上。

    (5)跟距角(E角):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经跟骨的后上缘引一直线,再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至跟骨前突起上缘引一直线,此两线相交即成跟距关节角。参考值:25°~42°。

足弓结构破坏的判定

条件:

        前提条件:有足弓静态维持因素:骨、关节、腱膜、关节囊、韧带等和/或动态维持因素:胫后肌腱、足内在肌等损伤。

      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以上:

    (1)身体的重力线不能正确地落在第1 、2趾之间,通过腘窝中点的垂直线不能落在足跟中点;

    (2)骨骼、肌肉和韧带不能保持均衡状态。

重要条件:

足部侧位 X 线片足弓测量存在以下情况:

    (1)伤侧内弓角比未受伤侧内弓角>10%,提示内侧纵弓损坏;

    (2)伤侧外弓角比未受伤侧外弓角>10%,提示外侧纵弓损坏。

    (3)伤侧后弓角比未受伤侧后弓角<3%,提示后弓(横弓)损坏。

    (4)伤侧前弓角比未受伤侧前弓角<3%,提示前弓(横弓)损坏。

破坏程度: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足三弓(内侧纵弓、外侧足弓、横弓<前弓、后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是指一足三弓结构均有损坏。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结构同时破坏时,必然会影响横弓结构。

        一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另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一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内弓角>130°、外弓角>150°、后弓角<16°、前弓角<13°),另一足三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双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是指双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

测试你的足弓类型

1 往空盘中倒入少量的水;

2 浸湿脚掌;

3 将浸湿的脚掌踩到一个购物袋或者一张空白厚纸板上;

4 将脚拿开,并开始观察吧。

平(低)足弓——如果你几乎能看到整个脚印,那么你的足弓很平,意味着你极有可能过度内旋;

正常(中等)足弓——如果你能看到约半个足弓,那么你是最普遍的足型,旋前肌也正常;

高足弓——如果你只能看到脚跟、前脚掌以及脚外缘,那么你是高足弓,十分少见的一种足型。

手指肌腱分为指伸肌腱和指屈肌腱;指伸肌腱位于指背,手指是否能伸直及伸直力量说明该肌腱是否断裂或部分断裂;指屈肌腱位于指腹,有指浅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两条,指浅屈肌腱主观全指弯曲,指深屈肌腱主管末节弯曲,指腹损伤一定要鉴别指浅屈肌。

膝腱反射的三种方法分别是小物体敲击,微电压点击以及神经药物刺激。肌腱反射包括膝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是肌牵张反射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是肌牵张反射的另一种为肌紧张。

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的传入纤维直径较粗(12至20微米),传导速度较快(90m/s以上)。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反射的潜伏期很短(约07ms)。例如膝反射,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肌腱,股四头肌即发生一次收缩。腱反射是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腱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前角,效应器主要是肌肉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若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提示反射弧受损,而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临床上常通过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近远端骨的肌腱位置上,用叩诊锤快速叩诊引出反射。

(1)肱二头肌腱反射

临床表现 检查者用拇指按拄肘关节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叩击检查者之拇指,出现前臂屈曲。

意义如反射亢进、减低或消失均为病理性改变。

(2)肱三头肌腱反射

临床表现 仰卧位是此反射检查的最佳办法:肘关节稍呈直角屈角,前臂在肋弓外与体轴呈直角,上臂靠近胸廓的上外缘,检查者握住上臂,叩击肱三头肌稍上方(鹰嘴上方15~2厘米处),反应为前臂伸直。另一种方法是患者处展上臂,并曲肘关节,用叩诊锤叩击三头肌肌腱,检查者以左手握住检查者的手,被检查者放松,引起前臂伸直。

意义此反射属于生理反射,如亢进或减低、消失为异常。

(3)桡骨膜反射

临床表现 检查时肌肉放松,患者的肘关节应屈成直角或略呈钝角,手的位置应介于旋前及旋后之间,检查者的左手托住被检查者的右手,叩诊锤叩击桡骨茎突,其反应为肽关节弯曲、旋前和手指屈曲。

意义肱桡肌、三头肌、旋前肌、二头肌损伤出现此反射减弱或消失。

(4)霍夫曼氏征

临床表现 检查者以右手的食指、中指夹持患者的中指末节使其腕关节背屈,其余各指处于自然放松屈曲状态。检查者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此时由于中指深屈肌突然受牵拉,而引起各指之掌屈曲反射是为阳。

意义如果一侧阳性,表示该侧腱反射亢进,提示锥体束损害,如两侧阳性,且无神经系统体征则无定位意义。

在诊断学教材中,霍夫曼正被归类为病理征,但事实上,霍夫曼征和巴彬斯基征不同,只是屈肌反射增强的一种表现,因此霍夫曼征阳性并不代表一定为病理状况。

(5)膝反射异常

临床表现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或前臂托住患者部,髋关节与膝关节呈钝角屈曲,足跟不要离开床面 ,以免影响反射性运动而不易得出正确的结果。检查者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出现小腿伸直。坐位时小腿完全检弛下垂与大腿成直角,叩击膝盖下部四头肌肌腱,反应为小腿伸展。

意义反射增强多见于锥体束损害,膝反射高度亢进常可伴有膑阵挛。

(6)踝反射异常

临床表现 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并外展,检查者把持患者足尖并使稍背屈,叩击跟腱。另一种方法是患者跪于椅子上,两足悬空,检查者用左手把持使足轻度背屈而叩击跟腱,或坐位两足悬垂,使患者足轻度背屈而叩击跟腱,这些方法优点是肌肉容易检弛,有利于反射 的引出。

(7)阵挛:

临床表现是腱反射高度亢进的表现,见于锥体束损害。常见的有:①髌阵挛:病人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食两指捏住髌骨上缘,突然而迅速地向下方推动,并维持不放松,附着在髌骨上缘的股四头肌腱被拉长,当膝反射增高时引起该肌收缩,肌腱继续拉长,髌骨即出现连续上、下有节律的颤动。

②踝阵挛:检查者用左手托患者腘窝,使膝关节半屈曲,右手握足前部,迅速而突然用力,使足背屈,并用手持续压于足底,跟腱反射发生节律性收缩,导致足部交替性屈伸动作。

分群肌的名称起点止点作用内侧群拇展肌跟骨、舟骨拇趾近节趾骨底外展拇趾拇短屈肌内侧楔骨屈拇趾拇收肌第2、3、4跖骨底等内收和屈拇趾 中间群趾短屈肌跟骨第2~5趾的中节趾骨底屈第2-5趾足底方肌跟骨趾长屈肌腱蚓状肌趾长屈肌腱趾背腱膜屈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骨间足底肌第3~5跖骨内侧缘第3~5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腱膜内收第3~5趾骨间背侧肌跖骨的相对缘第2~4趾近节趾骨底和趾背腱膜外展第2~4趾外侧群小趾展肌跟骨小趾近节趾骨底屈和外展小趾小趾短屈肌第5跖骨底屈小趾 1内侧群 为运动拇趾的肌肉,共3块。浅面并列的两块为拇展肌和拇短屈肌。拇展肌位于足底内侧缘皮下,为羽状肌。拇短屈肌位于拇展肌的外侧及深面,直接与第一跖骨相贴。拇收肌位于深面,紧贴骨间肌。 2外侧群 为运动小趾的肌肉,共2块,小趾展肌在外侧,小趾短屈肌位于内侧。 3中间群 可分浅、中、深三层。 浅层叫趾短屈肌,位于足底腱膜的深面,远端分为4个肌腱分别至2-5趾。 中层为足底方肌(跖方肌),起自跟骨结节,止于趾长屈肌腱。 深层由浅向深排列着4块蚓状肌,3块骨间足底肌(骨间跖侧肌)和4块骨间背侧肌。蚓状肌起于趾长屈肌各趾腱的腓侧,止于趾背腱膜。骨间足底肌3块,分别起自第3~5跖骨内侧缘,止于第3~5趾趾背腱膜。骨间背侧肌各以两头起自相邻跖骨相对缘,分别止于第2趾近节趾骨底的两侧和第3、4趾近节趾骨底的外侧。足趾的收展运动以第二趾为中心,所以骨间足底肌使第3~5趾内收,而骨间背侧肌则使第2~4趾外展(第2趾向两侧侧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86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