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锻炼哪部分的肌肉可以治疗驼背?

请问锻炼哪部分的肌肉可以治疗驼背?,第1张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腰酸背痛。其实,这都是背部肌群“罢工”惹的祸! 背部肌群主要分布在后背部,起到伸直头颈和支撑脊柱的作用。从肌肉结构上来说,背肌分为浅层和深层肌肉,背浅层肌位于机体表面,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其中,斜方肌位于颈部及背上部,人做扩胸、头部后仰、伸直脊柱等动作时,都离不开它的帮助。  在儿童期,应特别注意锻炼斜方肌的力量,可预防和矫正驼背,提杠铃耸肩、负重直臂侧上举、负重扩胸、俯卧飞鸟展翅等练习都可锻炼此处的肌肉力量。背阔肌位于背中部,是上臂伸展、内收、内旋等动作的基础,引体向上、爬杆可以发展背阔肌力量。肩胛提肌和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主要使肩胛骨上提,如提重物等。  背深层肌位于躯干深层脊柱两侧,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又分为竖脊肌和夹肌,竖脊肌纵为脊柱的强大伸肌,收缩时可以使脊柱侧弯、头部后仰和脊柱伸直。纵跳摸高、负重体屈伸、俯卧两头起、向后抛铅球等练习可以锻炼此处肌肉力量。夹肌位于背上部深层,主要使头颈伸直的作用;背短肌位于各个脊椎骨之间,主要是加强椎骨之间的稳定性,使脊柱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也能协助伸直脊柱的作用。▲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博士汪军)  背阔肌  小菱形肌  斜方肌

驼背是脊柱发生弯曲所致,和肌肉没什么太大关系,练背只能把背练厚练结实的

腰背部肌肉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强壮的腰背部肌肉,就象脊柱的强有力的保护伞,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的发生。曾经有过急慢性腰肌损伤、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患的病人,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对于疾病康复就更为关键。

背肌分为背浅肌、背深肌和背部筋膜。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背深肌在脊柱两侧排列,分为长肌和短肌。

如何锻炼背部肌肉

 锻炼背部应该使用不同的器械从上到下从不同的角度去锻炼它,达到即宽又厚,充分展现男人的挺拔身姿。背部肌肉并不是身体最大和最强壮的唯一部位。它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连接的肌肉群组成。

 背肌分为背浅肌、背深肌和背部筋膜。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背深肌在脊柱两侧排列,分为长肌和短肌。

 从锻炼的角度来讲主要是:

 (1)背阔肌和大圆肌

 (2)斜方肌

 (3)下背部:竖脊肌。

 每一个区域都需要使用特殊的动作和轰击角度来有针对性地刺激。

 许多朋友由于长年伏案下作,造成低头、含胸、前倾的姿态,即驼背现象。这种姿态不仅不美,而且还会引起腰背疼痛。这是因为背部肌肉缺乏锻炼,使背肌萎缩变弱,不能充分支持脊柱造成的。其实朋友们应重视并加强背部锻炼,它不仅可以消除病痛,还可以减少背部多余的脂肪,使背部丰满健美起来。

 一、哑铃锻炼背部肌肉

 用哑铃锻炼背部肌肉更加灵活,可以分别以强化背部宽度和厚度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强化背部肌肉厚度的动作有俯立哑铃(或杠铃)划船和单臂哑铃俯身划船;强化背部肌肉宽度的动作有俯身哑铃飞鸟。哑铃硬拉是经典的锻炼背部肌肉的复合训练动作,在锻炼背部肌肉上是不可不练的动作。

 每周进行一次背部肌肉的训练。意念集中非常的重要,特别对于背部肌肉锻炼而言。后背锻炼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挺胸,收腰,翘臀!这是安全的位置,这会加强你的核心和脊椎的安全!

 二、引体向上

 2组力竭10-12次(如果一组超过15次,可以负重练习。)

 3组(3-5次退让次数练习)

 组间歇或拉伸30秒

 宽距正握引体向上是我最喜欢的背部训练动作,事实证明也是最有效的,所以我把它放在正式组的第一个动作,在身体能量最充足的时候来做。

 退让次数练习是指,你应该拉或者跳跃起来到动作的顶端,然后缓慢放下,这个一个动作。这是一个锻炼你力量的最好方法,最后你绝对可以会做到完美的引体向上!

;

竖脊肌(erectorspinae)又名骶棘肌(sacrospinalis)被背浅层肌及上,下后锯肌覆盖,充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深沟内。从骶骨直至枕骨,为一对强大的伸脊柱肌。

1、总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及腰背筋膜。肌束向上,由内向外逐渐分为并列的三个纵行肌柱。外侧为髂肋肌(分为腰髂肋肌、背髂肋肌、项髂肋肌);中部为最长肌(分为腰背最长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内侧为棘肌(分为胸棘肌、颈棘肌、头棘肌)。

分别止于肋骨肋角下缘,颈椎和胸椎横突、颞骨乳突及颈椎和胸椎棘突。其中以最长肌最强大,棘肌最为薄弱。

2、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髂肋肌还有降肋作用;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该肌受颈、胸、腰神经后支支配。在背部肌肉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竖脊肌。

它的作用是:牵引脊柱实现后仰。竖脊肌深部为短肌,有明显的节段性,连于相邻两个椎骨或数个椎骨之间,能够加强椎骨之间的连接和脊柱运动的灵活性。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很多时候竖脊肌的受伤往往会造成神经剧烈疼痛。

3、竖脊肌在脊柱静力学上(体姿)有很大作用。提拉杠铃、负重体屈伸、俯卧臂腿上振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扩展资料

在身体姿势有较大差异时,肌肉需要动用的肌纤维数量也不相同。腰部放松时,虽然背部肌肉被动牵拉,但程度较小,轻微的肌肉收缩足以维持脊柱的弯曲;而挺直位时,背部肌肉主动收缩幅度加大,肌电活动大于放松位。

双臂姿势的改变对脊柱弯曲角度影响也较大,在伏案位比无支撑位和扶手位肌电的IEMG、RMS大,说明肌肉活动增强。腿部的动作对于脊柱的弯曲角度影响较小,肌肉活动情况改变不大,因此肌电图无显著性差异。

腰部负荷和肌电图结果分析证明,在各种坐姿不同坐姿下腰部负荷及竖脊肌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中,脊柱前倾角度越大,腰椎周围的肌肉软组织承受的载荷越大,越容易造成腰部尤其是背部软组织疲劳甚至慢性损伤。

因此,在坐时,应尽量保持较小的脊柱前倾角,以减小脊柱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的负荷,延缓肌肉疲劳并预防腰部软组织疾病。

-竖脊肌

如果你是在健身房进行背部训练,那么我可以给你推荐哑铃划船和相应划船训练。如果你是在家进行训练背部,那么我会给你推荐单笔哑铃划船和单杠。无论做哪一种动作,如果你没有找到背部的发力感,那么一定是你姿势没做正确。在我们练习背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一下相关理论知识。

我们可以看一看关于背部肌群的解刨等的相关书籍和知识。背部肌肉群主要由浅层肌群: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等部分肌肉组成;而处理浅层肌肉群,我们后背还有一些中肌肉群和深肌肉群。对于我们健身练习背部的人来讲,我们只需要了解背部的浅层肌肉群的发力规律就好。

在健身房训练找到背部发力

如果你在健身房进行锻炼背部,你需要对其进行一个热身,你可以找到相应锻炼背部的器械进行小重量小次数的训练,慢慢找到背部肌群的发力感觉。除此之外,当我们在锻炼背部肌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意念,我们要用下意识的用背部进行离心和收缩。我以划船系列动作为例子。在做划船的时候,我看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向后仰或者不利用背部进行错误的动作进行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相应训练的时候仔细了解相关器具的锻炼方法。

在家或者室外进行锻炼背部

如果在家中或者室外,这时候主要锻炼背部的器材比较少,你需要仔细了解相关徒手或者单杠等的练背基础知识。然后再训练过程中主要自己的意念,要用背部进行训练和做动作。在进行多组之后,自己要反思是否用其他部位进行接力,然后再做进一步调整。练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太大重量,一定要适合自己。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 4 代号 5 出处 6 夹脊穴的别名 7 佗脊穴的定位 8 佗脊穴取穴方法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82 层次解剖 9 佗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10 佗脊穴主治病证 11 佗脊穴的配伍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文献摘要 14 佗脊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佗脊 1 拼音

tuó jǐ

2 概述

佗脊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夹脊穴[1]。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夹脊(jiájǐ EXB2)为经外奇穴名[2][3]。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4]。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3 拼音

jiájǐ

4 代号

EXB2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6 夹脊穴的别名

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

华佗穴(《针灸学简编》)

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7 佗脊穴的定位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5]。

夹脊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3]。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4]。近代诸书多同此说[4]。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4]。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4]。

经外奇穴——夹脊的位置

夹脊穴的位置

8 佗脊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6]。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82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肌浅层(斜方肌、菱形肌、胸腰筋膜、后锯肌)→背肌深层(竖脊肌)[5]。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分布[5]。

9 佗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作用。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取之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尤以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效果为佳。

10 佗脊穴主治病证

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夹脊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胸1~4夹脊:治疗肺脏及上肢疾病[6]。

胸4~7夹脊:治疗心脏疾病[6]。

胸7~10夹脊:治疗肝胆疾病[6]。

胸10~12夹脊:治疗脾胃疾病[6]。

腰1~2夹脊:治疗肾脏疾病[6]。

腰3~5夹脊:治疗腰,骶,膀胱,大、小肠,子宫及下肢疾病[6]。

11 佗脊穴的配伍

选穴和配穴可根据经脉的分布、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腧穴的压痛、反应点等,每次宜选择其中2~4个腧穴[6]。

胸1~4夹脊配大椎、肺俞、天宗,治肩背部疼痛[6]。

胸4~7夹脊配心俞、内关,治心痛彻背[6]。

胸8~腰2夹脊配胆俞、肾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痛[6]。

腰3~5夹脊配关元、膀胱俞、环跳、足三里,治下肢麻痹[6]。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5]。

一般斜刺05~10寸[3]。

向内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胸腹部放散[6]。

注意:因本穴深部有脊髓和胸腹腔脏器,故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且出现麻胀感应立即停止进针。

122 灸法

可灸[5][6]。

13 文献摘要

《后汉书》: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蹙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虚弱羸瘦。

《针灸经外奇 谱》:主治风湿性脊柱炎、腰背酸痛。

14 佗脊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针刺夹脊等能调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gA、IgG、C反应蛋白,以及微血管形态、流态和总积分值,提示本疗法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电针腰3~5夹脊能提高脊髓中5HT、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脊髓中NA、DA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6]。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98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