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关于解剖的问题,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撑时都有哪些肌肉参与等的

几个关于解剖的问题,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撑时都有哪些肌肉参与等的,第1张

1、引体向上:上拉时,前臂屈肌、肱二头肌、胸大肌、三角肌、背阔肌;放下时,以上肌肉在做退让工作;

仰卧起坐:腹直肌,和大腿前侧肌群,但主要是腹直肌

俯卧撑:三角肌前侧、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前臂伸肌群,腹直肌和腰部肌群固定腰部,还有两腿的前后各肌群参与,主要是固定身体关节保持姿势。

2、http://yedaohaifengvicp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0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的电位差。这个差值在不同的细胞是不一样的,就神经纤维而言为膜外电位比膜内电位高70~90mv。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当为负值(-70~-90mv)。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称为去或除极化。细胞兴奋后,膜电位又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②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便会顺着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即K+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A-,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应随K+外流,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的外流,于是K+外流逐渐减少。当促使K+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实验观察,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上升相代表膜的去极化过程。以 0mv电位为界,上升相的下半部分为膜的去极化,是膜内负电位减小,由-70~-90mv变为0mv;上升相的上半部分是膜的反极化(超射),是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即膜外变负,膜内变正,由0mv上升到+20~40mv。上升相膜内电位上升幅度约为90~130mv。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它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由于动作电位幅度大、时间短不超过2ms,波形很象一个尖峰,故又称峰电位。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l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 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一)动作电位的引起

1.阈电位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是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少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当膜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受刺激部分的 Na+通道大量开放,使Na+快速大量内流,表现为扩布性电位,即动作电位。这个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重要生理参数之一。一般它与静息电位相差约20毫伏。如果两者差距减小,则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升高。反之,则降低。

2.局部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阈下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轻度增加,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发生去极化但达不到阈电位,所以不产生动作电位。这种去极产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或局部反应。其特点:①刺激越强,局部电位的幅度越大。②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能远传。③局部反应可以总合,即多个局部电位可叠加起来达到阈电位而引起动作电位。局部电位除了上述的去极化形式外,还可表现为超极化的形式。

(二)动作电位的传导

细胞膜某一点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其兴奋部位膜电位由极化状态(内负外正)变为反极化状态(内正外负),于是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出现了电位差,导致局部的电荷移动,即产生局部电流。此电流的方向是膜外电流由静息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静息部位,这就造成静息部位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去极化)。当这种变化达到阈电位时,便产生动作电位。新产生的动作电位又会以同样方式作用于它的邻点。这个过程此起彼伏地逐点传下去,就使兴奋传至整个细胞。

不论在哪一点上,动作电位峰值都是由离子流决定的。而同一细胞的离子成分及其电化学梯度都是一致的。所以动作电位传导时,绝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幅度减小。因此,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是不衰减的。由于具备不衰减传导的特性,动作电位在远程快速信息传递中就可发挥其特长。所谓神经冲动,就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普通意义上说,大肌群指的是胸,腿,背,腹四大肌群。

有老话讲新手练胸,高手练腿,老手练背。

大肌群优先小肌群训练,

日常循环保持,中间穿插小肌群精致训练,

比如一周三次胸,一次腿,两次背,一天休息。

小肌群就在大肌群中穿插。

1、如果你不是久不运动的初级健身者,或者肥胖人群,你很难做到同时增肌减脂,增肌可以是局部的增肌,但是运动减脂是全身性,目前没有局部减脂这一说法

2、跑步身热不会让你的腿变得粗,放心去跑吧

3、即使你能每天都去健身房,也不要每天都训练,肌肉是需要休息和恢复的,充足的恢复和休息是肌肉增长的前提。 对于大多数的人,其实我担心的不是你练的不够,而是休息的太少,可能很多健身朋友都会有这样的错觉,认为一周5练的人,会比一周3练的人进步的快。而事实上,更大的可能性是后者进步的更快。因为肌肉的生长就是在休息的时候,把握好你锻炼时珍贵的一小时,让训练不留遗憾,而休息的时候,保持好心情,保持好的睡眠,发挥吃货应有的本色,这样才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成绩。

4、想问下,你不练习、背、臀、腿吗?如果你是这样你应该学会重视你的背、腿、臀,因为它们不单单是人体的大肌群,是基础力量的所在,更因为如果你前面发达或上身发达,而下身和背面过分薄弱的话,让你很丑的都是次要的,这会严重影响你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无论在运动中,还是生活中,稳定性都会大幅降低,这是大多新手所存在的问题

人体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及足肌。

一 盆带肌

盆带肌分为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

盆带肌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是由腰大肌和髂肌两块肌肉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阔筋膜张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

盆带肌后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臀大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臀中肌和臀小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纤维使骨盆前倾;

梨状肌

起点:起于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闭孔内肌: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由坐骨孔出骨盆止于转子窝,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5.闭孔外肌: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后方止于转子窝,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6.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转子间嵴,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

大腿前外侧群:股四头肌、缝匠肌。

股四头肌

起点:此肌有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相合,成一条强有力的腱,由前面及两侧包绕髌骨,并在髌骨下方形成髌韧带,借此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远固定时,可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缝匠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外旋和外展,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大腿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起点:耻骨肌和长收肌起于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于耻骨下支外面。

•止点:耻骨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内收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大收肌

•起点:起于从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股薄肌

起点:起于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和屈,还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可使骨盆前倾。

大腿后群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半腱肌和半膜肌

•起点: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股二头肌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上半部。

•止点:止于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长头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则使骨盆后倾。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小腿前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胫骨前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肌腱从内踝前方通过,止于内侧(第1)楔骨和第1跖骨底。

功能:维持足弓

趾长伸肌

起点:起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前面上3/4和相邻骨间膜。

止点:该肌共有5条腱,其中四腱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另一腱止于第5跖骨底,称第三腓骨肌(此肌只有人类才有)。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伸和外翻,并使2~5趾伸。

拇长伸肌

起点:起于腓骨内下半和小腿骨间膜。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拇趾伸,并使足伸和内翻。

小腿后群: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胫骨后肌。

小腿三头肌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止于跟骨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跖屈、腓肠肌还能在膝关节处屈小腿。远固定时,在膝关节处拉大腿向后,协助伸膝,有维持人体直立的功能。

趾长屈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后中部。

止点:有4条腱分别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的跖侧面。

功能:固定时屈趾,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拇长屈肌

起点:起于腓骨后下2/3处。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跖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为屈拇趾原动肌,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胫骨后肌

起点:起于胫、腓骨后面及小腿骨间膜。

小腿外侧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起点:均为起于腓骨外侧,腓骨长肌在上2/3,腓骨短肌在下1/3。

止点:两肌腱从外踝后面转至足底,腓骨长肌腱经足底止于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底。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为足外翻的原动肌,协助足跖屈,有维持足弓的功能。

足肌

足肌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背肌只有两块伸趾的短肌

足底肌分为内、外侧和中间三群。足跖侧诸肌的功能与其名称相适应。

解剖学重点串讲1

一、体表投影

1、鼻窦:

(1)额窦:位于两眉之间;

(2)筛窦:位于两目内眦之间;

(3)蝶窦:位于两下眼眶与外耳道连线的后1/3;

(4)上颌窦:两下眼眶15cm。

2、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乳突向前至耳垂前方

3、三叉神经半月节出口的体表投影:眉弓外缘至外耳道连线后1/3处。

4、枕大、小神经出口的体表投影

(1)枕大神经:两耳根上部经枕后连线,距后正中线2cm,相当于玉枕穴。

(2)枕小神经:两耳垂后部经枕后连线,斜方肌外缘,距后正中线4cm,相当于风池穴。

5、耳大神经出口的体表投影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1/3

6、耳咽管的体表投影

乳突与鼻翼的连线,分左右两侧

7、臂丛神经:颈C5~胸T1,脊髓分出,反复融合成股,股再分出神经干,神经干再分出神经,正中神经是哪个脊髓节段分出?

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窝处),经锁骨后深入腋窝,分桡、尺、正中神经等若干肢体。

8、肺的体表投影

前部:上界:胸膜顶、肺尖位于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后部:下界:肺底,锁骨中线与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与第10肋水平,脊柱上平第11胸椎棘突。

9、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

肝的范围

上:与隔同高,约平右侧第5肋

下:右季肋区:肝下缘在肋弓缘以上

腹上区:腹上区肝下缘可凸出剑突约3cm,剑突下3cm

10、胰(腺)的中心点

上腹区,两肋弓下缘连线的中点,贴腹后壁。

11、十二指肠球的体表投影 胃变成十二指肠 膨大

两肋弓下缘中点右侧约3cm处

12、胃的体表投影 上腹区、左季肋区及脐区三区内

左锁骨中线与肋弓的交点

13、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①麦氏点:脐与右侧髂前上棘的中外1/3

②Lanz点:连接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右1/3

14、卵巢的体表投影

耻骨联合上缘左右旁开6cn

15、腹腔(太阳)神经丛的中心点 交感神经的神经丛

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16、脊椎高度与相对位置

第2颈椎棘突——乳突尖水平

第4、5颈椎——喉结水平

第6颈椎棘突——环状软骨水平

第7颈椎棘突——低头时项部最高之隆起

第3胸椎棘突——两肩胛冈内线水平

第7胸椎棘突——两肩胛下角连线水平

第8胸椎棘突——胸骨体与剑突结合水平

第2、3腰椎棘突——两肋弓最低点连线水平

第4腰椎棘突——两侧髂前上棘(髂棘最高水平)连线水平

17、骨的分类

长骨(一体两端)——掌骨、尺骨、肱骨、股骨、胫骨、腓骨、指骨

短骨(立方形)——手的腕骨、足的跗骨

扁骨——部分颅骨、胸骨、骨盆

不规则骨——椎骨

18、关节分类

单轴关节:(1)屈戌关节又称滑车关节——指间关节(只能作屈、伸)、肘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2)车轴关节——桡尺近侧关节(旋转前臂,前臂的旋前、旋后)

双轴关节:(1)椭圆关节——腕关节

(2)鞍状关节——拇指的腕掌关节、桡腕关节

多轴关节:(1)球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

(2)平面关节:如肩锁关节、腕骨间关节

19、自由上肢骨的连接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①关节盂:盂唇;②关节囊薄而松弛;③喙肱韧带;

运动形式:屈、伸、收、展、旋转、环转

控制肩关节的肌肉:

屈:二短三前胸锁喙(肱二头肌短头、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锁骨部、喙肱肌)

伸:三长三后背阔伸(肱三头肌长头、三角肌后部、背阔肌,)

内收:胸大背阔肩胛下

外展:三中冈上展(三角肌中部、冈上肌)

内旋:内收加三前(内收肌群加三角肌前部)

外旋:冈下小圆外(冈下肌、小圆肌)

20、髋关节

运动形式:屈、伸、收、展、旋转、环转

控制髋关节的肌肉:

屈:髂腰股直缝匠耻、阔筋膜张肌

伸:二半二长臀大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的长头)

外展:臀中臀小梨状肌

内旋:无

外旋:三臀后部加梨状(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后部、梨状肌) 闭孔内外股方匠(闭孔内肌、外肌,股方肌、缝匠肌)

21、膝关节

运动形式:屈、伸、半屈时可作旋转

控制膝关节的肌肉

屈:二半股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

伸:股四头肌

旋转:股薄二半缝匠腘(股薄肌、半腱、半膜肌、腘肌)

22、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黄韧带 : 连接两个椎弓板之间,协助围城椎管,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棘间韧带:连接两个椎体之间

棘上韧带:棘突上韧带。

前纵韧带: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

后纵韧带: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没有关系。

1、膈肌和后背肌是人体解剖学上两个不同的肌肉群。它们位于身体的不同部位;

2、膈肌的收缩和放松控制着呼吸过程,而后背肌则帮助保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二者没有直接的解剖或功能联系。

呼吸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膈肌。

膈肌: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增大;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腔缩小。

肋间外肌: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体积增大;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体积减小。

辅助呼吸肌:用力吸气时,除了膈肌、肋间外肌的收缩,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等发生收缩,参与扩张胸廓。用力呼气时,除了膈肌、肋间外肌的舒张,肋间内肌、腹肌等发生收缩,参与收缩胸廓。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与体育运动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06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