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基本结构式什么

青蛙的基本结构式什么,第1张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 1 .头部 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蟾蜍的鼓膜较小。在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 1 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2 .躯干部 鼓膜之后为躯干部。蛙的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 .四肢 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 5 部组成。 4 指,指间无蹼。生殖季节雄蛙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瘤,为抱对之用。后肢长而发达,分为股、胫、跗、跖、趾 5 部。 5 趾,趾间有蹼。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青蛙的眼睛很特别。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蛙类最小的只有5厘米,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厘米(一尺多长),体型短阔,拥有强健的后肢。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

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

全球只有10至12种青蛙进化至体内受精,部分会把受精卵排出体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动物学上特指的是黑斑侧褶蛙。青蛙一向被认为是卵生动物,不过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雨林的青蛙能够产下蝌蚪。这种青蛙是全球6000多种青蛙中唯一一种能够“下蝌蚪”的青蛙。

蛙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 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最原始的青蛙在三叠纪早开始进化。

现今最早有跳跃动作的青蛙出现在侏罗纪。因为青蛙是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因此必须栖息於水边。中国的蛙类有130种左右,它们几乎都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

扩展资料:

一、形态特征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

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二、栖息环境

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

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青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青蛙

 牛蛙常见蛙病:暴发性出血败血症

 1、病症: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肛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该病的发生表现为暴发性,且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牛蛙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尽。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变态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此病1995年呈暴发性流行,从对海盐县官塘的近千亩养殖池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春季蝌蚪暴发了该病,死亡率达60-100%,危害极为严重。

 4、防治对策:该病因具暴发性、病期短的特点,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该病的损失应以预防为主:

 (1)蝌蚪池在放养前应清池。清池的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强氯精(3-5ppm)等。

 (2)加强管理,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各养殖池的进排水应独立分开,工具在用前用后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杜绝外来病原的传染。

 (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放养密养,减少发病机会。

 (4)在蝌蚪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锋霉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锰酸钾与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牛蛙常见蛙病:烂皮病

 1、病症:该病初发时,牛蛙的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白斑,之后,表皮脱落并开始溃烂,露出背肌,烂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时,可扩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时出现粒状突起,逐渐发白,直至形成一层白色脂膜覆盖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时尚能行动,重症时则拒食不动,直至死亡。牛蛙病后至死亡时间根据蛙体大小而长短不一,一般4-15天,长者可达一月以上。

 2、病因:引发该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平衡。投喂的饲料单一,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缺乏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2)外表受损,导致细菌及真菌的继发感染。 (3)原发性细菌感染。醋酸钙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3、危害:该病好发于150克以下的小蛙,刚完成变态后的幼蛙发病率更高。时间一般为4-9月,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时间。有发病快、病期长的特点。发病率在20-50%之间,单纯以蚕蛹为饲料的养蛙地区发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时可达90%以上。

 4、防治方法:

 (1)在蝌蚪变态前期进行强化培养,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钙、磷、碘等,不仅能提高蝌蚪的变态成活率,而且可使变态后的幼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2)定期换水,改善养殖环境,并对养殖场作定期药物消毒。消毒用药一般为高锰酸钾、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绿等。

 (3)在幼蛙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努力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多样化,使蛙的营养摄入保持平衡。

 (4)药物治疗。若以“蛙消安”4-5ppm对病蛙池泼洒消毒,用药两次,4天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锰酸钾与冰醋酸合剂全池泼洒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轻者恢复健康。

 牛蛙常见蛙病:脑膜炎

 1、病症: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当水质恶化,水温度化较大时易发此病,主要危害对象是100克以上的成蛙。病期集中在7~10月份,具有病期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最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危害极为严重。

 病蛙肤色发黑,厌食,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动时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肝、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

 2、病因:受细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为脑膜败血黄杆菌。

 3、危害:该病最早在上海发现,1994、1995年间在嘉兴、湖州等相继发生。其危害的主要对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传染性很强,发病时间一般在7-10月份,水温20℃以上。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因水温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温度低时则可延长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乡约400亩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该病,死亡在40-90%之间。

 4、防治方法:

 (1)对蛙池作定期药物消毒,定期换水。消毒用药可参考使用如“强力杀菌消毒剂”、“高锰酸钾与乙酸混合剂”等。

 (2)在饲料中拌入“蛙病宁II号”药物,对该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SMZ、蛙病宁等药物对该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牛蛙常见蛙病:红腿病

 1、病症: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该细菌在水体广泛存在,当蛙的养殖密度过高或皮肤受伤时,会因其而导致红腿病。主要表现为后肢红肿,皮下出血,严重时后腿肌肉冲血呈紫色,且全身肌肉充血,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常与“肠胃炎”等病并发。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条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孢菌和不动杆菌。

 3、危害:该病的病期较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发病季节在5-10月份。宁波等沿海地区发病较高,如是干法越冬,则在越冬期间也发生该病。红腿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间,高者可达80%以上。

 4、 防治方法: (1)定期换水,使池水保持清洁。 (2)适当控制放养密度,随着牛蛙的生长,应根据池大小、水温高低和牛蛙规格及时分养,调整放养密度。 (3)水体用 3ppm的高锰酸钾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4)在蛙饲料中拌入“蛙病宁”、“SMZ”等药物投喂,对病蛙有较好的疗效。

 5、治疗:①水体用05微克三氯异氰素或1微克漂白剂消毒;②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在蛙饵料中拌入药物。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每千克蛙第一天用50毫克,第2~7天药量减半;或用氟哌酸每千克蛙每天30毫克,连用4~5天;③病蛙用3~5%的盐水浸泡20~30分钟,效果良好;④用“蛙病宁”拌饲投喂可取得明显疗效。

 牛蛙常见蛙病:肝炎(O氏病)

 1、病症:病原为链球菌。长期不清池消毒,水质条件差,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蛙发病时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泽,活动及摄食均正常,一旦停食则很快死亡。病死蛙多集中在阴湿的丛中或食台上。病蛙临死前头部低垂,口吐黏液。黏液中常拌有血丝,故在病死蛙周围常有一滩淡红色黏液,并常拌有舌头露出口腔的现象,机体瘫软如稀泥。解剖可见病蛙肝部严重病变,或充血呈紫红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肠道失血呈白色,少量可见紫色充血;胆汁浓,呈墨绿色;肠回缩入胃中,呈结套状。

 患病牛蛙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失去光泽,呈灰黑色。一旦发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于草丛等阴湿处,四肢无力,肌体瘫软如一团稀泥,口腔时或有含血丝的粘粹吐出,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中吐出的现象。解剖观察,病时肝脏严重色变,或失血呈灰白色,或严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胆汁浓而成墨绿色。肠、胃内无食物,仅有少量粘液,并有肠段套进胃中的现象。

 2、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蛙池长期不清池,水质恶化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3、流行及危害:该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主要危害对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为2-3天,死亡率极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区的近三百亩成蛙养殖池中,约有60%的蛙池发生了该病;1995年,广德邱村地区的600余亩蛙池,有70%以上的面积发病。两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间,危害极大。 4、防治方法:预防是减少该病损失的主要手段,可参考采用以下措施:

 (1)牛蛙在放养前应对蛙池作彻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养过几年牛蛙的老池则更应做到这一点。

 (2)在养殖过程中应加管理,定期换水,使牛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蛙场及食场应经常用药物消毒,药物可选用“鱼虾宁”、“蛙消安”、“生石灰”等。

 (3)杜绝投喂变质饲料,饲料应新鲜和多样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鱼、虾、河蚌以及其他动物均不能作为牛蛙的饲料。

 (4)在选购蛙种时,应极力避免将病蛙带入自己的养殖场中。牛蛙入池前应进行体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为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

 (5)养殖场中应备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后要及时消毒,并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

 (6)牛蛙如出现病情,则应及时捞出病蛙和死蛙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泼洒消毒。

 (7)病蛙池用“蛙肝宁”拌饲投喂,结合消毒剂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该病。

 牛蛙常见蛙病:肠胃炎

 1、症状: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饲养管理不当,时饱时饥,或池水不够清洁,牛蛙吞食腐败变质的饲料,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病蛙体虚乏力,行动迟缓,食欲消失,缩头弓背,解剖可见病体肠内少量或无食,多黏液,肠胃内壁有炎症。

 2、预防:

 ①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②不投腐败变质饵料,对食台定期清扫和消毒,并尽可能驯化蛙到陆地摄食;

 ③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剂1微克或生石灰30微克消毒。

 3、治疗:

 ①池水用03~05微克三氯异氰尿酸或2ppm“蛙消安”,一天一次,隔天再用一次;

 ②每千克病蛙用16克“病蛙宁”拌饲投喂。

 牛蛙常见蛙病:腹水病

 1、病症:蝌蚪腹部膨胀,严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见肠内充气明显,后肠近肛门处时有结节状阻塞物,肝、胆等无明显变化。蝌蚪病后,活动明显减弱,食量减少。

 2、病因:引发该病的病原不详,在病蝌蚪的肝组织中分离不到细菌。

 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对象为蝌蚪,经调查比较,越冬后的上年秋季蝌蚪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年春季蝌蚪。该病多发于春夏季(4-8月),水温20℃以上,有很强的传染性,蝌蚪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通常为3-5天,个别池在一周内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盐、湖州等地的蝌蚪几乎同时发生该病,调查了湖州千金镇约160亩蝌蚪养殖池,其中发生腹水病的有110亩,发病率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间,高者达100%。

 4、防治方法:控制该病应以预防为主。

 (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养密度,及时换水,使水质保持清新。

 (2)不从发病地区引进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消毒。

 (3)饲料应当浸泡后投喂,保证饲料多样、适口和新鲜。

 (4)发病后,对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先锋霉素或PVP-碘投喂。

 气泡病

 气泡病主要发生在蝌蚪期,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肿大,导致其失去平衡能力,浮在水面,将患病的蝌蚪捞出解剖,会发现肠胃充满气体。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养殖池的有机质含量过高,经过高温发酵,导致水体中的氮气与氧气含量较高,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注水,一旦发现病害发生,立即注水,想办法降温度降下来,加强曝气,然后将患病蝌蚪捞出,放入较清凉的水中,再用硫酸镁液浇洒。

 水霉病

 (1)对于身上出现伤口的牛蛙,用3%食盐水浸泡皮肤伤口,直到愈合。

 (2)对于发病蝌蚪,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

 (3)用20毫克/升的“安洁”消毒半小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即可。

 车轮虫病

 (1)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扩大蝌蚪的活动空间。

 (2)发病初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进行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使用05克硫酸铜、02克硫酸亚铁。

 (3)每亩池塘用025公斤切碎的韭菜与黄豆混合,然后磨成浆进行全池泼洒,连续使用1-2天即可控制病情。

 舌杯虫病

 预防时可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治疗时可向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7-1克硫酸铜(全池泼洒),经过12小时左右就会有70%的舌杯虫失去附着力掉入水中,经过24小时左右便可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

 锚头鳋病

 (1)放养蝌蚪前,用“安洁”进行清塘,以灭杀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2)发病后,全池泼洒浓度为05毫克/升的90%“混杀”,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出血病

 (1)预防时,用“鱼虾菌毒净”做清塘处理,发病后及时放水,并用网将蝌蚪集中起来,每20000只蝌蚪用“血立止”1ppm浸泡半小时,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每立方米水体用5克“出血烂鳃停”进行全池泼洒。

 (3)将“出血烂鳃停”和饲料按照15%的比例混合,然后投喂3-5天。

青蛙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它主要以一些农业害虫为食,每只青蛙每天要吃掉60多只害虫。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

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后才变成青蛙。

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皮肤光滑。

运动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繁殖发育方面是:卵生、发育变态。

它的生活环境是: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蛙类除了对农业生产有很大贡献之外,还有其他的用处。蟾蜍的外貌虽然丑陋而且有臭味,但是由于它的皮肤上有根多瘤突,能分泌出一种毒液。这种毒液可以制造蟾酥,是多种药物的原料,据说有止血、消炎、排毒、消肿的功效。中药六神丸、蟾酥丸等成药,都含有蟾酥。泽蛙能够治疗疥疮,有解湿毒的功效,虎纹蛙则能治疗小儿疳积症。哈士蟆是产于东北的一种蛙类,从它的输卵管提取的哈士蟆油,是一种滋补品,可以治气虚体弱、精力亏损、记忆力减退、产后缺乳等症,肉可食。现在我国已经开始饲养哈士蟆。牛蛙体大肉肥,味道鲜美,可以饲养作为副食品。国外已有牛蛙罐头出售。

腮肺呼吸:青蛙在幼年时期用腮进行呼吸,而成年的青蛙不仅用肺呼吸,还会借助皮肤进行呼吸。 体外受精:成体会将卵产于水中,令其在体外形成受精卵。 体型特点:形态苗条,四肢强健有力,多善于游泳,而且颈部和躯干的分化不明显。

青蛙的特点有什么

1、腮肺呼吸

青蛙的呼吸方式与大部分动物不同,其幼年时期是用腮进行呼吸的,经过不断生长后,会转变为用肺呼吸的成体,而且此时的青蛙褪去尾巴,并长有四肢,此外成年的青蛙还会借助皮肤进行呼吸。

2、体外受精

青蛙具有体外受精的特点,它是一种常见的两栖类动物,品种比较丰富,而且绝大部分的青蛙是通过体外受精进行繁殖的,其成体会将卵产于水中,令其在体外形成受精卵,并孵化成蝌蚪。

3、体型特点

青蛙的形态苗条,四肢强健有力,多善于游泳,而且颈部和躯干的分化不明显,瓜子无法灵活转动,此外青蛙眼睛内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分为五类,一类只对颜色产生反应,而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

蛙的种类大约有4800种,绝大部分都在水中生活,也有部分生活在雨林潮湿环境的树上的。蛙虽为两栖动物,但不能完全脱离于水,因此繁衍后代还需要产卵于水中经过蝌蚪阶段。当然,也有树蛙是利用树洞中或植物叶根部积累残余的水洼就能使卵经过蝌蚪阶段的。2003年在印度西部新发现一种“紫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中,只有季风带来雨水时才出洞生育。而在我国广东广州荔湾区一带也发现一种“波动青蛙”,但它的外形比较像蟾蜍。蛙类和蟾类很难绝对地区分开,有的科如盘舌蟾科就即包括蛙类也有蟾类。但最新品种“波动青蛙”至今尚未有分类。

据蛙类体积来看,最小的只有50毫米,只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也有300毫米(一尺多长),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有的蛙类皮肤分泌毒液以防天敌,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种树蛙分泌物被当地印第安人用来制作箭毒,见血封喉。

分布范围

蛙类在全世界都有分布,除了加勒比海岛屿和太平洋岛屿以外。但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污染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入使蛙的栖息环境逐渐缩小导致蛙的数量在全世界迅速减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33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