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其实很不清晰的
单讲一敌三的话其实很简单
利用武器身边所有能利用的武器有枪最好
适用人群:所有人
危险程度:高搞不好能弄死人
如果是格斗的话
你没基础没练习过
上面那些人说的都是废话
技巧不是你在这里看完了他们说的就能会的
那我成天踢来打去的有啥用
天天跑这里看别人说怎么打就能成高手了
所以说你的问题没法回答
目的是放到对方
手段就有很多
武器是最主要的利用身边任何东西
人其实是很脆弱的动物
但是什么都没练过是不可能完成一敌三的
打架又不是比赛没规则的
搞清楚你要做什么
在几千年的世界武术史中,李小龙的一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在人类社会的茫茫大海中,李小龙的生命轨迹也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就在这短短的瞬间,这朵小小的浪花都为人类生活的图画增添了一种颜色,为世界**史、为世界武术史的诗篇增添了几分美丽和壮观。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代宗师李小龙是一个战士,一个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斗士。时至今日,有关李小龙的一切,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本书,尤其是本章将另辟蹊径,试图就李小龙当年所赖以成名的武技或绝招逐一作详尽的解析,使广大研习者能透过李小龙武道技术的闪光点去解读他的智慧源流,去分析他的成功之道,这样或许会给国内的研习者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并得到更多有益的领悟。
李小龙的生与死、起点与成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在他面前也仿佛摊放着一本只有他自己才能辨认的、用神秘的符号写成的武道书。这本“书”就是人们所称道的一些武道绝技。根据这本“书”,他去教导周围的人,给他们以深刻的启发,并阐明他们将如何到达目的地。没有人反对他的意见或怀疑他的武术绝技,他的思想、学说与高深格斗技具有神学般的威力。但当年能学到这些武道绝技的人并不多,仅有几位嫡传弟子而已。但这些人却步李小龙的后尘,变成了一些在截拳道的推广道路上锐不可挡的并且具有学者风范的武道大师。而笔者编写本章内容的目的,则是想在广大截拳道研修者及李小龙的成名绝技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大家能通过这座桥梁进入截拳道的殿堂。
切记,所谓截拳道的“成名武技”,实际上只是一个概念。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概括大量个别现象的结果。李小龙称截拳道就是人生,且如水一般川流不息,不时不在变,无时不在活动,不像死水般了无生气。他生前亦曾多次表示,截拳不时在变,不时地在修正、融会与升华,甚至到了后期,他觉得他的武术系统叫截拳道也是一种限制,并想易名为“武道”。当然,不论他把自己的功夫叫什么名字,不论截拳道有无完整的体系,其实截拳都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哲学思维,一门高深的艺术。正因为截拳道强调因时制宜,所以包括其中的成名绝技在内,都是难以定立永恒不变的规则的。它惟一的真理,就是永无休止的进化,以趋更完美的境界。
李小龙那身结实的肌肉,令人敬畏的线条轮廓和难以置信的爆发力,本身便代表着一种神威和气势,他的瞬间打击力是举世无双的。李小龙身高5.7英尺,体重135磅,以他这样轻的体重和略矮的身体,却拥有出乎人们意料的超人的破坏力和杀伤力。所和李小龙接触过的人,包括一些世界拳坛顶级高手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以每磅体重计算,李小龙肯定是世界上攻击力量最强和动作速度最快的人之一,尤其是他的“寸劲拳”之运用,更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李小龙本人生前亦曾说过:“我的全部武功精粹概括起来只有两点————近身与发力。如果有人学到了它们,则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对手,都能够像闪电般地贴近对方,并以霹雳般的重击将对手击倒。”“美国跆拳道之父”李峻九对李小龙的寸劲拳的评价是:“挨他拳的人,一定会昏倒。”
李小龙宗师一生最大的转折点就是1964年在长堤举办的“长堤国际空手道冠军周年赛”。在这次美国最大规模的武术盛会上,李小龙作为表演嘉宾,向世人首次公开示范了他所拿手的“寸劲拳”、“无影拳”及“蔽目黍离”等绝艺。他的表演给举办者埃迪.帕爽及各国有名的武术界人士揭开了中国功夫的神秒面纱,让他们看到了真貌。特别是他的寸劲拳表演,更将整个大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因为李小龙在示范者身后放置了一张座椅,并叫其扎稳马步,然后在极短的距离内,手臂甚至不用拉后便直接发拳,且将对方打跌并倒在座椅上,甚至还连人带椅推后了数尺。李小龙的这一拳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中国功夫的气势,同时也为自己在竞争相当激烈的美国武术界杀出了一条血路。李小龙宗师正是凭借此次石破天惊的精彩表演,开始在美国武坛崭露头角。
寸劲拳的运用原理
李小龙曾说过,不管你学习任何武功,如果它不能将速击倒对手,就没有任何实战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体格好、意志又坚强的西方格斗者,用拳在瞬间入里透内地痛击他们远比击倒他们更具威胁力。毫无疑问,在格斗中击败或击倒对手的时间愈短,则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这就意味着你的技术必须精简、直接,亦即讲求效率,而“寸劲拳”则又正好符合这一原则。李小龙宗师就这样从实战出发,并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以本能反应为主导与潜能最大发挥为主体的,至简、至灵、至威、至猛的截拳道之寸劲拳训练法。也可以这样说,李小龙的寸劲拳已大大不同于传统咏春拳中的寸拳,因为他的寸劲拳不仅保存了咏春寸拳的优点,更大胆地将中国武术中一些内家拳法的诀要融入基中。所以,李小龙的寸劲拳可以代表整个武术,而咏春寸拳则只可代表咏春。正因为李小龙宗师进行了大师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创新与升华,才使之脱胎于传统而不同于传统,也由此使寸劲拳更易实际应用、更修习与更具强之摧毁之力。
李小龙在教授木村武之、伊诺山度等嫡传名弟子练习寸劲拳时,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一位武术爱好者与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努力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寸劲拳的训练与运用就是潜能发挥的具体表现。”接下来,李小龙又给大家举了一例子:一位农夫的儿子由于不能够熟练驾驶一辆车子,故而翻到了水沟里了,这位农夫身材并不高大,但他却毫不犹地跳进了水沟,并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让另一位跑来援助的人将自己的儿子从下面拽出来。事后,农人对自己的力量难置信,便再去试一次,结果根本就动不了那辆车子。给他儿子检查身体的医生则说这是奇迹。医生解释说,身体机能对紧急状况产生反应时,肾上腺就会大量地分泌出激素,并传递到整个身体,进而使峰全产生出额外的能量。这就是医生做出的惟一解释。
上述这个实例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在绝境或遇到险情的时候,往往会发放出不寻常的力量来。而李小龙就是将这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渐臻佳境,从而可以随时随地施展出来。事实上,人的潜在能量的确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武道研修者又都拥有一座存有潜在能量的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有效的发掘训练和没有具体展现的形式,所以每个人的潜能从未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寸劲拳”产生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谓“寸劲拳”产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过一些外在的训练手段来达到出拳强猛或使每一部分肌体都能“出功夫”为目标的。也就是说,进行训练并不仅仅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具备有足够的杀伤力与破坏力,借此重创对手。
李小龙认为,人体首先应具备良好的速度、灵敏、柔韧和攻击准确性,然后才是应具备最大的绝对力量。“寸劲拳”从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发放,但实质上是全身协调发力的结果。对此李小龙也曾举例说过,一个能卧推400磅(约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项目(如铅球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却无法协调动员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现其攻击力。也就是说,李小龙过人的力量和极快的速度,再结合出色的身体协调配合能力,方使他成为近身发力或埋身搏击中的佼佼者。李小龙看上去虽略显精瘦些,但只要其举手投足,杀伤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为了训练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李小龙把素质提高和技术练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升华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李小龙对“寸劲拳”的练习确实到了“发疯”的地步。伊诺山度回忆说,李小龙在训练中经常手持哑铃进行“寸劲拳”打击练习,而且每次练习12组,每组100次,双手依次先后持1、2、3、5、7和10磅重的哑铃进行“金字塔”形递增6组,然后再依次递减重量,进行6组实战应用技术模仿练习。李小龙曾让笔者和他一起训练过一次,哇,练习后三角肌和手臂竟是如此地酸痛!
在“寸劲拳”的训练过程中,李小龙还很注重前臂的训练,因为“寸劲拳”力量的发放点虽是拳面,但其力量却来自于身体。也就是说,手臂是全身整体劲力运送至拳面的一个重要的运载或传送工具。琳达亦曾说过,李小龙对前臂的练习(特别是腕关节的练习)到了“入迷”的地步,因为“寸劲拳”的有效发挥对前臂与腕关节的要求较高,需要拥有特殊的运腕技巧。如果你的腕关节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缓冲力的话,则“寸劲拳”将绝无效果可言。
曾数度与李小龙在**中合作过的美籍空手道高手鲍勃.华尔曾说过,李小龙力大无比的前手臂在他的功夫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是这样说的:“李小龙的前手臂和身体的比例是我所见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手臂异常发达,而且还拥有一双铁拳和十个钢指,太可怕了。”另外,曾在电视剧《青蜂侠》中与李小龙合作过的**明星范.威廉姆斯则回忆说,作为好朋友,他与李小龙都拥有粗壮的前臂,但获得的方式却不同。李小龙是通过专门训练获得的,而自己则是天生的或者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做其他竞技运动而间接获得的。这位身高1.83米,体重95公斤的壮汉是当时惟一能和李小龙进行“掰手腕”较量的人,并且现在想起这些事来他还不好意思地说:“李小龙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之间不是同一个级别的较量,我超过他有40磅,但是他的前臂却是我所见到的同等体重的人中最粗壮的。”事实上,李小龙在“掰手腕”比赛中总是获胜的。他的另一名弟子赫伯.杰克逊回忆说,李小龙当年曾开玩笑说,他准备当此项运动的世界冠军。
在“寸劲拳”的整体训练过程中或在整个截拳道的训练系统中,锻炼前手臂及腕关节的方法很多,但据宗师的嫡传弟子乔.刘易斯所说,李小龙当年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34公斤重的杠铃直臂水平前伸,并静止控制30秒钟。当然,这对一名体重仅60多公斤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即使是一个体重达90公斤重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得了。
此外,李小龙在美国的首位弟子杰西.格洛弗亦曾回忆说,李小龙还常用拉负重滑轮、拳头下击沙箱及用短绳系30公斤重的哑铃进行“卷腕”练习,以进一步强化前臂。最后,杰西.格洛弗又补充说,李小龙之所以注重前臂及腕关节的训练,是因为他认为要使拳头爆发出强大的力量,首先要使关节能够承受住并传递出击打时所迸发的强猛的力道。
“寸劲拳”产生威力的内在原因
在很多外行人看来,截拳道的拳法技巧与西洋拳击相似,但这只不过是因为李小龙早年曾潜心研究过拳击,并把其精华糅合到了自己的功夫中去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小龙的拳法是优于西洋拳击的,因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武术功底,尤其是一些内家拳术中相当有价值的理论与技术,因为他亦曾用心研究过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等内家拳术。所以,要彻底剖析“寸劲拳”产生惊人的杀伤威力的真正原因,只从外在因素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相对于内在劲力的巨大功用来说,外力与外功仅能算是皮毛而已。
首先,“寸劲拳”十分讲求内意的运用。而所谓的内意,就是隐于人的思维系统中的意念、意识,它无形、无象、无声地深藏于灵魂之中,是决定一个人行动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你的每一个打击动作都脱离不开意念、意识对肢体的指挥与调动作用。例如,当你想用拳打击对手时,首先是心想,即通过心之发动而产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识,而且这种意念与意识对对手来讲,是毫无觉察的。当打的念头一旦成为意志,即下了打的决心之后,则会眼、心、手结合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在外形肢体上形成打击的动作。在“寸劲拳”的训练与运用上,内气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气衰则劲力不充,且难以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之内,爆发出巨大的杀伤力来。所以你在打击时,若能使内气贯注于攻击点上,就能够在一刹那间,由内气的急剧转动和聚集,而发出强大的震荡力与穿透力来。衡量一个内家高手内功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在最短的时间与距离内爆发出最大的劲力来。
你可能还没有听说过的另一个“寸劲拳”的窍要之处是内劲的运用。尽管李小龙也曾说过,在发拳时须在身体内部贯以“流动着的能量”,但却有很多研习者认为这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要求。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内气是内劲的发源之本,而且练习内家拳的人,平时也注重气沉丹田,而发劲时则又同样离不开“气自丹田吐”。当然,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实战的运用中,对于劲力的发放都应当有所克制,不宜发放过多、过频,因为如过多地发放爆发性的劲力,必会造成自身气力的大量消耗而气馁力竭,这一点李小龙本人的实例便已作了最好的说明。在这里,我的意思是说,在平时练习时,爆发性力量的发放次数应适当地因人而控制,也只有养与蓄多于发与放时,人体才能有更大、更强猛的劲力产生,而不致走李小龙内功不继的老路。因为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练武的目的是要培元养气以使身体健壮,若不懂得培元养气之法,长久下去不但不能使身体健壮,相反还会伤害身体。所以,笔者有责任提醒所有武道研习者加以注意。“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说得很好,道出了修习拳术的根本,只有真正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谈得上运用于人,即将此种暗藏杀机的劲力在无意识之中突然作用在对手的要害部位上,以形成致命性的创击。
关于“寸劲拳”打击时劲力的发放问题,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探讨。首先就是爆发劲力的速度愈快,冲击力也就愈大;进攻对手的距离愈近,愈容易给对方增大防御和破解上的困难,而且时间越短,进攻就越易见效。其次,在打击上还有一个时间性问题,也就是既不能爆发得过早,也不能过晚。若过早则会使爆发劲难触其身,而难收其效;过晚又会形成过势之拳,而根本没有什么杀伤力。所以在练习“寸劲拳”时一定要细心体会打击的时机,如此才能爆发出如电闪雷鸣或爆炸般的“急中之刚脆劲”来。
“寸劲拳”训练过程中对全身各部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寸劲拳”是截拳道中最为精细的拳法,它对技术和对拳理上的要求也相当高,如果我们不能明了其中的精细与窍要之处,而按一般的拳法要求去练习的话,则肯定无法打出高质量的劲力来。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像一般的教材那样在“寸劲拳”的修习过程中,不懂拳理,不明道理,不明每一个精细动作的规范尺寸与角度要求,而盲目凭蛮力去练习的话,那么即使苦练一生也打不出好的“寸劲拳”来。
在“寸劲拳”的打击过程中头部保持中正最为重要,因为头为一身之主,而且欲保持中正不偏,还需做到“虚领顶颈”。发力时的以声助力虽然重要,但也不用在每一个动作到达定点时都大声吼叫,因为如发声过于频繁,则会使热气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亏气现象。再者,在用“寸劲拳”打击时,还应将牙齿咬紧,这样不但可以增大全身的力量,还可使打击目标时的劲气与气力更加集中,以增强“穿透力”,也就是传统武学中所说的“牙欲断筋”。事实上,当面前站着你的仇人时,你一定会把牙咬得很紧,而咬紧牙关后自会觉得浑身是胆、浑身是力,并会有压倒一切的气概产生,如此还能先从精神上去打击对手。
根据李小龙的要求,若想打出高质量的“寸劲拳”,肩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肩关节属于“三节”中的根节,而且气血、内劲能不能顺利地通过肩而到于肘,再通过肘达于手,肩部的放松和紧缩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李小龙曾举例说,人的内力的运用如水在一个水管中流过而节节推向攻击点,但如果把水管的根部扎紧时,“流水”可能就无法畅通。对肩关节的锻炼与要求一般是先求其放松,在气血通达的前提下再逐步转入沉肩的锻炼,以使肩关节微微向下沉劲,从而促使人体的内劲和气血下注于涌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
李小龙的一些练功虽然也从侧面展示了肘关节在重击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没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因此笔者也只能根据他当年所记录的一些纲要,并在其武学思想的指导下来完善其学说。在国术中,肘为中节,是承上启下的转换部位,所以中节绝不能空,如果肘关节的劲力一空,则整个上肢与躯体所蓄的劲力就会涣散。因为根节是劲力的发源之处,中节则是劲力的含藏之所,而梢节(手、足)才是劲力的终放之点。在“寸劲拳”的具体打击过程中,基本的要求是“垂肘以求中正”,也就是肘必须有向下垂坠的劲,这也是为了使练习者能逐步地掌握既无前栽后仰之弊,又无空虚漂浮之病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才是催肘以求发力,因为肩不催肘肘无力,肘不催手手不及,惟有以肩催肘,其劲气方能贯肘,以肘催手,劲气才能到手,亦即三节合一则整劲乃出。这也是李小龙出拳时产生威力的秘密之一。
腕为梢节,亦为连接手与臂的关节。在李小龙的“寸劲拳”中,它有独特的作用和与众不同的发力姿势,这也是学习“寸劲拳”发力技术的重要技术环节。在出击前,拳头适度放松,手腕下塌而微微向下(图292),在拳冲出接触目标的瞬间,手腕才突然转上并同时握紧拳头发力,以拳之下端由正面打击目标(图293),其着力点是拳头下部的三个指节。在这里,李小龙之所以要求在出拳前应先下塌,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姿势的作用在于能聚集劲气于手部的神门穴与增大腕关节的支撑力量,如果以普通的姿势去调整腕关节则劲气所贯注的便不是“寸劲拳”所特别需要的神门穴而是集中于劳宫穴。劲气注于劳宫穴的优点是长劲比较猛,但却无法打出具有震动内脏的“寸劲”来。所以说,“寸劲拳”的特殊的运腕技巧,是“寸劲拳”发力加速的最后和决定性环节。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一)。
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
一、少林功夫一指禅的概述
中华气功门派众多,在练功的方法上也各有千秋。中华气功的功法不仅各派之间差异大,而且在同一个派系中也有所不同,甚至因人而异。这是丰富的中华气功源远流长的历史写照,也是地域环境、天人合一诸因素的共同集合。
“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是少林七十二艺绝技之一,少林寺的看家功夫。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术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派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内劲一指禅”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次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疏通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起到祛病健身,益智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病。本功法的“外放气”,对骨伤科、神经科、内科等疑难杂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指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一指”,通常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与十个足趾有系统、有规律地扳动和按动的锻炼。十指与十趾,分别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或末端。手指的扳动和足趾的按动,不仅可以积蓄“内劲”、调节释放“内劲”,而且还简便易学,可以提高练功的效能,使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的传人——阙阿水先师是江苏省苏州人。他家境贫寒,七岁就被送入寺门当苦行僧。他随福建少林寺武僧杜顺彪法师习武,学得“内劲一指禅”绝技真功。那时,佛门戒律森严,功法秘不外传,一切动作、功理,全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和心记,所以懂得此功法的人很少。解放后,他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下,觉悟不断提高,于是开门纳徒授教,将长期埋没的国宝——“内劲一指禅”功法公诸于世,造福人民,从而受到党和人民的赞誉。
十年动乱后,阙阿水先师出任上海中医学院气功研究室顾问,与科技工作者合作,开创了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气功的新纪元。1980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年鉴记载了他及其儿子阙巧根关于“内劲一指禅”气功“气”的实验成果,使气功载入了科技史册。
“内劲站桩功”功法,是“内劲一指禅”普及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独具特色的“内劲一指禅”功法,结合中华武术内家拳的内功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而形成的动静相济,不要意守,无需入静,以气带力,气感快、足,没有偏差等特点,使初学者易于接受,从而受到了气功界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内劲站桩功的特点
动静双修 动以炼气 静以养气 互相配合
动静相济 坚持锻炼 效果显著 内劲桩功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静为基础 动为功用
马步站桩 上虚下实 十趾抓地 如树生根
无需意守 气大力粗 以势运气 循环如常
以气推力 有松有紧 以气带力 收放自如
有收有放 功力倍增 双目贯注 气息如生
有形无形 力随气生 发挥运用 内走经络
外走皮层 气走骨髓 节节相通 骨坚筋健
扳动手指 充实调动 各经经气 五脏六腑
滋润旺盛 阴阳平衡 气血畅通 四通八达
扶正祛邪 百病少生 益寿延年 大功乃成
少林功夫一指禅的普及功法
二、热身法
“热身法”是本功法练功前的一套准备动作。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比如户枢终不朽也。”根据这一认识和本人二十多年的练功实践,从“心意六和”(“心意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和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和肩与胯合的“外三合”的总称。)拳之精粹中总结出了摇、摩、转、压、提、拉、搓、曲、摩丹田等一套动作,并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使之既可作为练本功法前的准备动作,又可成为一套独立的体育医疗方法,名为“热身法”或“丹田功”。
“热身法”动作简单,锻炼时节奏明快,姿势潇洒,舒展大方。在动作形状上模仿“心意六合”十大形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步法上有虚、蹬、前、后、鸡、熊步等基本步型。锻炼时要求动作协调、配合呼吸,做到既不松软飘浮,又不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轻松自如;目视前方,炯炯有神,周身充满力量;下步有力,敦实像棵苍松,显示出很沉稳的气度。
“热身法”与一般体育运动又有所不同,它不是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以特定的动作,循序渐进地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晋代许逊在《灵剑子》一书中说:“气若功成,筋骨和柔,百关调畅。”练此法是以锻炼全身关节为主,并以此带动四肢乃至全身关节骨骼,进而牵动内脏各器官运动,逐渐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全身肢体关节、韧带、骨骼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使初练本功法者,在站桩时减少出现上身关节僵硬、肌肉不能放松的现象,同时也可使训练有素者在站桩时能更快地进入“气功态”,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热身法”之所以能成为一套“体育医疗”方法,在于它可以防治许多疾病。《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滞两腋;肝胆有邪,其气留滞两肋。”热身法的前两节(摇膀子、摩肩),不仅可以活利关节,防治“漏肩风”,而且还有祛除心肺和肝胆邪气的功用。因此,练这两节动作后,往往感到心胸分外舒畅,并能消除疲劳,增强肩、臂、肘、腕、腰、胯、膝、踝的蓄势和发内劲功。第三节至第九节的转、压、提、拉、搓、曲、磨丹田等动作,名称通俗形象。如“鹰爪恨天无环”(即压丹田),意思是说天若有环则要将“天拉下来”。它的功用是增大肺活量,增强胸肌、三角肌和腹肌的力量,锻炼肩、肘、胸等各部关节,同时有补心、益脾、和胃,使之气血充盈流畅无阻、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对治疗肩、胸、肘、肋各部损伤的后遗症,以及矫正鸡胸、背前躬、辅助治疗慢性气管炎等均有很好的效果。而搓、曲丹田,实际上是练腰和肾。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因此,无论什么拳种和体育运动,包括生产劳动,一个人腰杆不硬就要逊色。实践证明,练这两节动作有利于通带脉,通腰背气血,强腰固肾,增强呼吸系统和肠道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作用。“热身法”的医疗价值,概括起来说是:“活利关节,按摩内脏,疏经活血,平秘阴阳。”患者可根据各节动作的不同保健作用,选做或重点做若干节;每节动作锻炼的次数,则应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而定,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留有余劲”。
1摇膀子——摇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先将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前弓步;右手在右膝外侧,掌心向前,手指并拢;左手掌心向上,放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1)。
动作:右臂向前上方绕环至肩上时,掌心外翻向后,同时转腰,带动手臂继续向后下方绕环,经体侧复原(图2)。手臂成车轮状旋转一圈为一次,做20次。右侧做完了再做左侧,要求同上,全做完了恢复直立。
要求:动作时手臂要伸直,速度先慢后快;目视前方,上身保持正直,勿前俯后仰;腿保持弓步,重心要平稳,脚跟不抬起,自然呼吸。
功用:打开“气门”——极泉穴、章门穴、京门穴;沟通、接收宇宙相应“信息”;活利关节,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对防治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肩部疾患有疗效。
2摩肩——摩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重心在两腿之间。转腰屈膝下蹲。身体向左转体90°。右肩在前下沉,右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右;左手置于左腰胯后外侧,掌心朝外;左肩高于右肩,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3)。
动作:右肩带动肘和手直线向上拎起(似从井里打水上拎状),屈肘过头顶到最大限度,顺势向右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右移动,右手臂经腋下沿右背部下行至右腰胯后外侧处,掌心向外,同时左肩下沉,向右转体至最大限度。左手臂沿左腿后侧下行,再前移到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左,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图4);再似右臂那样上提,并顺势向左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左转动。反复练习,左右各做20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动作时注意保持头、颈、脊柱中正,目视前方;肩、肘、腕、胯、膝、踝各关节同时转动,但脚不移动;自然呼吸;手上提、下行时动作要协调。
功用:活动六大关节,故又叫通“六关”(即肩、肘、腕、胯、膝、踝)。它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关节痹痛、腰背酸痛有防治作用,还能内练五脏——又叫练“内五行”(即肝、心、脾、肺、肾)。即通过腰部及各大关节的转动,各内脏器官也得到有节奏的牵动和按摩,因此,对腹胀气滞、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尤为有效。
摩肩动作,是模仿“心意六和”拳的熊形,练习它可为以后练行功打好基础。
3猫洗脸——转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成左前虚步;右腿屈膝下蹲,重心在右腿上;以腰为轴,转腰带动右肩向左转90°;右手掌心向内,手指朝上,距左“太阳”穴10厘米处成保护状;左手掌心向内并屈肘向后方拉足,护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5)。
动作:以腰为轴,转腰带动右肩向右转动90°,右掌随势下行似“猫洗脸”状,经左胸腹划弧至右腰际,右肘向后方拉足成三角形,手心向内成护腰状;同时左肩亦随之向右,左手掌心向内、向上划弧至距右“太阳”穴10厘米处(图6)。两手像“猫洗脸”似地频频在左右面部及胸腹成圆形轮番转动10次;换成右前虚步再做10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动作时注意保持上身正直,上虚下实。以腰带肩,肩随腰转,手随肩转,收腹提肛,目视前方,自然呼吸。
功用:本节动作对内脏的按摩作用同“摩肩”。转丹田仿生于猫洗脸,可活动带脉,同时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扭伤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虚步站桩的练习,有助于增加下肢的力量,为以后锻炼提高功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动作柔中寓则,刚柔相济,用于技击则有防身进敌之功。
4鹰爪恨天无环——压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
动作:右脚向前跨半步,屈膝,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侧向上将臂举直,使右肋全部伸张开,似手风琴样地拉足;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作保护势,同时用鼻吸气(本功法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基本原则是:“开吸合呼、升吸降呼。”)(图7);接着右手成鹰爪用力抓物势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好似抓住“天的环”把天拉下来一样,肋骨此时就像手风琴似地合拢;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顶住上面向下的压力,使内脏受到上下两个力的挤压作用,左手护右肋,并用口迅速呼气有声(图8)。
要求:手臂上举要尽量伸直,下拉时要迅速有力,动作要清楚,一下一下地不能拖泥带水,动作过程中身体要保持正直,目视前方。右手右脚做完了再换左手左脚,重复交替进行,左右各做7次后恢复直立。
功用:锻炼“内五行”。通过上下肢肌群的相对力、腹肌的收缩以及深吸气后的突然快速呼气,使膈肌得到大幅度运动,从而扩大肺活量,增强胸肌、背阔肌、肱二头肌和腹肌的劲力,并对减肥(皮下脂肪)有成效,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高血压和内脏下垂患者禁忌。
5野马奔槽——提丹田
预备姿势: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伸直在左腿上方,十指松直,手背相靠,上身倾向出腿方向;目视正前方(图9)。
动作: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方拉至最大限度,同时用鼻吸气,重心随势后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身略后仰(图10);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同时用口迅速顺势短促呼气有声。上身亦随势前移,右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两拳眼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头颈直正,目视正前方(图11)。做完7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次,而后恢复直立。
要求:在两臂向后拉至最大限度时,前腿要蹬直,与上身、头颈在一直线上;冲拳后,头颈、躯干与后腿成一直线。
功用:加速吐故纳新。对治疗肺气肿、胸膜粘连、肠粘连、胃下垂、肾下垂等疾患有疗效。
通过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肘、肘推手连贯动作的导引,以提升中气,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下肢、腰背和上肢的劲力。本动作有较大的技击实用价值。
注意:高血压患者禁忌。
6扁担——拉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左脚向前跨出半步,两脚尖朝前,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臂自然下垂。
动作:向右转体90°,掌心向上,两臂冉冉向上成侧平举(扁担式),左臂在前,右臂在后,转颈目视右手“劳宫”穴(图12)。两手翻掌向下划弧,下落于大腿两侧,重心下降并随势屈膝,向左转体至最大限度,随即直立,两臂平举,掌心向上,右臂在前,左臂在后,并转颈目视左手“劳宫”穴。做完10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10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两脚站立要稳实,转动时脚不要移动;动作要缓慢,协调、柔和,上身转动要以腰为轴,头随上身转动;两臂前后平举一定要像“扁担”那样尽量做到与肩成“一”字水平。两臂不能横举像门闩,或高举过肩,或低垂倾斜;头颈一定要转动目视后掌“劳宫”穴,自然呼吸。
功用:颈椎、腰椎为人之枢纽,经常练习本节转腰回顾动作,可使督脉、任脉、带脉通畅,脊柱灵活,增强平衡性。对眩晕症、咽喉炎、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椎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而展臂扩胸及两腿的屈伸,可增强上下肢肌肉的弹性,使血压降低,所以本节动作对防治高血压、肩周炎、胸膜粘连、肺气肿等疾患也有一定的作用。
7搓草绳——搓丹田
预备姿势: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左膝上,右手合于左手上,手指松直,头颈、腰、背均自然放松(图13)。
动作:收腹提气,右手用内劲沿左臂内侧向上提经胸前至右肩上,同时用鼻吸气(图14);接着右手用内劲再沿原路下搓复原,同时用口呼气有声。上提下搓各一次为一遍,做完7遍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遍,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上提时上身随势向侧后转动、扩胸,手尽量上提至肩上,前腿随势伸直,后腿略屈;下搓后,上身和两腿随之恢复原势;上下搓动时两脚均不得移动;一提一搓走内劲,气贯五指;呼吸要“细、匀、深、长”。
功用:本节动作又称“吐纳功”,一提一搓走内劲,有疏通手三阴经和壮大脏腑之气的作用。通过细、匀、深、长的呼吸,吐尽浊气,纳入清气,故名为“调息功”。可增强肺部和机体的气体交换功能,提高血液的含氧量,保证了对大脑和各脏腑器官氧气的供应,进而可消除脑部的淤血现象,振奋神经系统机能。本动作的前俯后仰,不仅对腰、腹、肩、背是良好的锻炼,而且可以锻炼提高胸腺的免疫功能。神经衰弱、失眠、眩晕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经常伤风感冒的虚症患者,可多练本节动作;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宜。
8乌牛摆头——曲丹田
预备姿势:直立。左脚向左侧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目视前方;右臂屈肘,前臂上举,掌心向后,手背靠腮,左手手心向下护档(图15)。
动作:屈右膝、左腿蹬直,重心右移,上身向右侧下方倾倒至最大限度,吐气(图16);随后立直身体,同时吸气,右手经胸前换成护裆掌;左手经胸前向面部划弧,掌心向后,手背贴近左腮;重心左移,上身向左侧下方倾至最大限度,屈左膝,右腿蹬直(同图16,惟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做7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上身侧屈时、不要前俯后仰,头颈、躯干与腿成“拱形”曲线;目视前方;自然呼吸。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做。
功用:本动作较大幅度的左右侧弯运动,不仅可以加强腰腹、背部、脊柱、肌肉韧带的锻炼,而且还可以调理任脉。“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腿”,故本动作有外健腰腿,内固肝肾之功。亦属武术防护技击法之一。
9磨豆腐——磨丹田
预备姿势:成立正势站立。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右前弓步;右手掌心朝下,五指松直,置于右胯前10厘米处;左手置于左胯旁,掌心向下;头颈正直,目视右手“外劳宫”(图17)。
动作:右手向左→向前→向右→向后成推磨状水平划圆至右胯前(图18、图19);腰随势转动,先向外转再向内转各划圆5次。换手、换脚后同上再各做5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全身放松,动作要缓慢、柔和,上下协调,呼吸自然;划圆时手平带脉,做到“圆、大、松、平”;目视“外劳宫”。
功用:本节动作有启动带脉、平肝顺气和平衡阴阳及沟通、接收大地相应“信息”之功效。它也是为实现“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打基础的必不可少的锻炼项目之一。可单独在花木丛中或空气清新之地反复做,持之以恒者,必将受益无穷。
“热身法”整套动作锻炼至此,周身会微微出汗,掌心会有不同程度的胀、麻、冷、热之感,神清目明,筋骨柔软,关节灵活,实为全身气机通畅之征,从而为练功者在马步站桩时尽快地进入“气功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瘦弱者如何健壮起来,使身体变得丰满而匀称,结实而健美,这是瘦弱人的愿望。
(1)人体消瘦的原因
消瘦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①各种慢性病及器质性病变,例如腹泻、消化性溃疡、结核、肿瘤、贫血、寄生虫病等。
②在遗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下,某些家族成员都比较瘦,但是没有器质性疾患,属于无力型体型。其特点是:身体瘦高,颈细长,垂肩、胸廓扁平,胸骨剑突下角小于90°,精力也很充沛,完全能胜任学习或工作,易患各种慢性病。
③由于情绪因素,精神焦虑,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睡眠不足,身体消耗多于摄入。
④饮食不调,缺乏体育锻炼。缺乏营养,尤其是缺乏蛋白质成分。
(2)瘦人健壮的做法
①生活规律化,戒掉烟酒嗜好等不良习惯。如吃饭、睡觉、活动、休息都要有规律。并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并保持心情舒畅,“心宽体胖”。
②有的放矢增营养,去掉偏食和零食。首先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热能的供给。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要占蛋白质总量的1/3~l/2。其次为了刺激食欲,烹调加工尽可能讲究方法,使菜肴美味可口,并适当增加进餐次数,如增加1~2次甜点心和水果更为理想。一个正常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从食物中得1克蛋白质。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得摄入60克蛋白质。
③坚持不懈多锻炼,增强体质。有些“瘦子”认为体力不济,运动锻炼多了,岂不格外消耗能量,担心会越发消瘦。这种认识错了,其实“生铁不炼不成钢,人不锻炼不刚强”。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发达健美,增强体质,是什么道理呢?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知识告诉我们:A运动时,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得多,会供给肌肉更多的营养,有助于肌肉健壮;B运动时,肌肉收缩和蛋白质分解出一种肌酸酐的物质,刺激肌肉产生更多的蛋白质,即出现“超量恢复”;C坚持运动,人的食欲、消化良好,身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也更充分;D体育运动,可改善精神情绪,有助于睡眠,也有益于各种慢性病的治愈。显然,体育锻炼是一种最廉价的长胖方法,只要坚持3~6个月锻炼,营养同时跟上,就可达到身体健壮的目的
睡前运动 睡中受益
许多人认为清晨是从事体育锻炼的最佳时间,其实,黄昏和睡前的锻炼对身体更为有益。<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健康中心的一位医学保健专家研究指出,黄昏是最适宜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根据资料显示,在早上进行体育活动,血压及心率上升幅度均较大,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都会产生超负荷情况,直接影响健康。而在黄昏这段时间,体力和肢体反应的敏感度及适应能力,均达到最高峰。同时,心跳频率亦以此段时间为最平稳及偏低。此时从事各类运动所引致的心跳速度及血压上升的幅度较低,无疑对健康是有利的。<
另据莫里森博士的实验研究表明,睡前的锻炼也收效甚佳。这是因为,睡前活动身体的作用能在睡眠全过程中得到维持,尤其是做一些加深呼吸的运动,如活动膈肌或扩胸运动,此类运动能使人体整个系统充氧;处于较好充氧状态的人,不仅睡得香,而且消除白天疲劳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
当然,黄昏或睡前无论参加哪项运动,均以适度为宜。运动量稍大,会因神经兴奋而失眠。 最明显的就是这样,时间长了以后,会导致精神不振, 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
Hello:
人们选择走、慢跑、跑、骑自行车、爬山、爬楼梯、游泳、舞蹈、太极拳以及一些小球类的活动 。
什么是有氧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这已经成为常识。有一个好的身体是享受生活的最基本条件,相信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的。医生也总是劝导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但同时,人们也总是问医生:“什么运动才好?”、“运动多少才够?”。面对这最常见的疑问,美国空军运动研究室医学博士库珀(Dr Kenneth HCooper)经多年的研究、探索,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有氧运动法”及其运动处方。其一经闻世,立即风靡全球。它是得到全世界最多人认同、实行的运动健身方法。
库珀认为,健康的标准并不是通常认为的肌肉发达、外表强壮,只有心、肺功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因为要维持身体内多得惊人的细胞的营养供应及功能正常,就要求为它们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这就必需要有健康的心、肺功能才能使得全身各组织、器官保持在良好的功能状态,并需要有一定的功能储备(耐力)。
有氧运动就是指长时间进行运动(耐力运动),使得心(血液循环系统)、肺(呼吸系统)得到充分的有效刺激,提高心、肺功能。从而让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气和营养供应,维持最佳的功能状况。
所以,有氧运动是指长时间的(大于15分钟,最好是30-60分钟)的: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步行、原地跑、有氧健身操等。
而静力训练、举重或健身器械、短跑等运动称之为无氧运动。尽管它们能够增强人的肌肉及爆发力,但由于它们不能有效地刺激心、肺功能,其健身效果不如有氧运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2394html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必须讲讲肌肉作功的能量代谢。
肌肉收缩必需有能量供应,而能量的直接来源为三磷酸腺苷(ATP)。肌肉内ATP的含量十分有限,在剧烈收缩后仅O.5秒就被耗尽,因此必须有一种能量的暂时贮存形式及时补充ATP,才能保证肌肉不断进行收缩。这种能补充ATP的贮备物质称为磷酸肌酸(CP),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将高能磷酸键转移到二磷酸腺苦分子而形成ATP。但是,CP亦只能作短暂的补给。保证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最根本是有赖糖和脂肪酸的氧化。
糖和脂肪酸都可通过有氧氧化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有氧代谢需要氧来保证反应进行,称为氧化系统,以保障中等强度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持续性强烈肌肉运动的大强度活动,因氧供应不足,就需要无氧氧化供能,即乳酸系统的无氧糖酵解。无氧糖酵解生成的乳酸通过肌肉细胞膜进入血中,到达肝脏进行糖异生,再问接补充血糖。
所以,通过有氧代谢提供能量的低中强度运动称为有氧代谢运动(有氧运动);由无氧代谢提供能量的高、超强度运动则称为无氧代谢运动(无氧运动)。
相信你有愉快的一天^o^
祝你成功!
健身与营养配餐
请问都有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和支链氨基酸,适合健身之后食用。
最佳答案: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肉,奶,蛋,鱼,禽等,豆类,干果,含支链氨基酸的比如一些发酵的食品,酱油,酱等
饮食与训练
您应通过日常的体力活动、定时的饮食和肌肉锻炼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吃东西要多种多样且低脂、低盐、微甜,多吃粗粮和蔬菜、土豆,少吃动物蛋白,少吃多餐,喝低热量的饮料,烹调的饭菜既要可口又要保证营养。
建议您多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它不仅在训练负荷阶段,而且在训练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发挥刺激新陈代谢的作用。我们的身体可从四个方面补充能量,即碳水化合物(或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酒精是无论如何应避免的。蛋白质是肌肉系统的源泉,它在正常饮食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补充。另外还有碳水化合物(或糖)和脂肪,这两种物质实际上在运动中以一定的比例被消耗掉了,如在耐力负荷训练中,脂肪的燃烧持续增长,在大约半个小时后达到最高点。此外,维生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应通过多食蔬菜和水果来摄入。其余所有额外对我们的有机体造成负荷的东西都应该避免。然而糟糕的是,有的人整天什么都不吃就开始训练,其结果是虚弱无力。
饮食与睡眠
康的睡眠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为了达到健康的睡眠,您应当从傍晚就开始停用咖啡、茶、可口可乐等刺激性饮料。要想降低现有的过高体重,晚上就不能吃太多的食物(欲过性生活则吃得清淡些更好)。另外,酒精并非有效的安眠药,它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对于保持良好的睡眠来说,一种始终有效的家庭必备药品是一杯添加蜂蜜的热牛奶。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这两种物质学说都被否定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直到现在,我们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种意义分析过了,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
五行:金水木火土。
方位:东西南北中。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窃:金窃土,土窃火,火窃木,木窃水,水窃金。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地支相冲(激):
子(鼠)与午(马)相冲,丑(牛)与未(羊)相冲, 寅(虎)与申(猴)相冲,
卯(兔)与酉(鸡)相冲,辰(龙)与戌(犬)相冲,巳(蛇)与亥(猪)相冲。
地支相害(穿):
子(鼠)与未(羊)相害,丑(牛)与午(马)相害,寅(虎)与巳(蛇)相害,
卯(兔)与辰(龙)相害,申(猴)与亥(猪)相害,酉(鸡)与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与卯(兔)相刑,丑(牛)与戌(犬)相刑,寅(虎)与巳(蛇)相刑,
辰(龙)与辰(龙)相刑,巳(蛇)与申(猴)相刑,午(马)与午(马)相刑,
未(羊)与丑(牛)相刑,申(猴)与寅(虎)相刑,酉(鸡)与酉(鸡)相刑,
戌(犬)与未(羊)相刑,亥(猪)与亥(猪)相刑。
地支相合(和谐):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龙)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鸡)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马)戌(犬)合火局;亥(猪)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六合:
子(鼠)与丑(牛)相合化土,寅(虎)与亥(猪)相合化水,
卯(兔)与戌(犬)相合化火,辰(龙)与酉(鸡)相合化金,
巳(蛇)与申(猴)相合化水,午(马)与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1、金的特性�
金主义、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其性刚,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体健神清,为人义气,刚毅果断,不畏强暴,仗义疏财,嫉恶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耻。�
四柱金太过为忌者,作事鲁莽、有勇无谋,好斗贪婪,不仁不义,不及者优柔寡断,贪*好杀,苟刻狠毒。�
2、木的特性�
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纳水土之气,可生长发育,故木又具有生发向上修长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温和、博爱、有恻隐之心,乐于助人,慷慨,身材修长、举止潇洒,头发浓密光亮、活泼、积极、上进心强。�
四柱中木太过为忌,则为固执、偏激、不及者懦弱、娇妒、忘恩负义、冷酷。�
3、水的特性�
水主智:水曰“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藏的特性。�
水其性聪、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里有神,头脑灵活,足智多谋,才识过人,应变力强语言伶俐。�
四柱中水太过为忌者,贪婪*欲,诡计多端,言语激进,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为人反复无常,胆小无谋,心胸狭窄。�
4、火的特性�
火主礼:火曰“炎上”,炎者,热也,上者,向上者。故火有发热温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驱寒保温之功,锻炼金属之能。
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闪烁,积极上进,谦恭有礼,注重仪表,热情豪迈,坦诚友好。�
四柱中火太过为忌者,面红声燥,性情急躁,容易冲动,逞强好胜,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额,妄言是非,奸诈嫉妒,有始无终。�
5、土的特性�
土主信:土曰“稼禾啬”,播种为稼,收获为,禾啬,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圆腰润鼻,眉清目秀,口才声重,为人忠孝至诚,胆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乐于奉献兼收并蓄。�
四柱中土太过,为忌、性格内向,愚顽不化,生性固执,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忧滞,言而不信,狠毒吝啬,自私自利,不通情理。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在五行中还有“相乘”和“相侮”乘是趁虚而入,侮是欺侮相乘就是过度克制,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武术中,古代武术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极拳中的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
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如果说“五字要诀”是内家拳的内核,“十四禁忌”则应是内家拳的外壳。两者都是实践的结晶,共同升华为理论,成为内家拳的准则乙
内家“十四禁忌”不但对狭义及广义的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拳种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古今拳术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分支浩繁的流派,创树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就武术的作用和技术规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早年沈寿老师对“十四禁忌”曾作过简明精辟的阐述,现详释如下,供武术爱好者研究参考。
1、懒散: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如此,首先违反了“敬”字诀。内家拳行拳站桩要求“心静、体柔、神壮、息匀、意远、劲整”。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骸不能松柔圆活,则神安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调和匀沉;气息不能调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气聚气,而生精固精。此自无而至有也。
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气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养气,则精暖自尔蒸腾化气,此气即为炁,俗称元气、真气、中气。天富大气,呼吸得天地之气。善用之,与内气合而鼓荡,为合体之气。此即炼精化气,气若车轮,如九曲珠,气遍全身,敛而入骨,贯顶为神,此为炼气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静,自然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光明顿生,性灵毕现,此为炼神还虚。此是自有而至无也。
自无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极其之,而为至刚。然此刚非硬也。自有而至无,即是刚复归于柔,运柔成韧,极其之,而为至柔。然此柔非软也。无中有,有中无,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静中育动,动中寓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化刚为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致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推,从而生变化。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以致变化无穷。自此,方始成就,臻于化境,豁然贯通,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是武功升华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以学艺者从学艺开始之日起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
就健身而言,气为血之帅。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随心而行,随心静宁而顺畅。如思想散驰,则气滞结障,而致血瘀。故摄心入静,专心致志,可使气顺,气顺则血融;血融则血畅;气血顺畅,则血旺。极其至,筋脉和同,骨强髓盈,精神充沛,病安从来。试问,练武习拳者,“机巧生于内,名利扰于外,犬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系其心,思想意念时起波澜,心无片刻宁静,灵魂出窍,神无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尸走肉”,则内功何以长阳寿何以增这也就是古今内家拳家和养生家历来注重“势势存心揆用意。视懒散为拳术首要大忌之原因。
2、迟缓:智慧不敏,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动作滞涩之谓也。
内家拳(桩)之运动,以虚灵为本。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行拳站桩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可见心意的灵动敏慧,是克服动作滞涩之根本。
心不胡思,意不外驰,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心境虚静专致,神态安逸明清。内则自然心意空灵清虚,明性立见,智慧顿开,百骸松和圆融,经络气血通畅。外则自然百体无滞,动作轻捷快利,感觉灵敏。
为求轻灵,上则须虚领顶劲,以契其纲领;下则须尾间沉垂,以握掌舵向,竖其线路。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顶劲虚领,则精神陡振,尾间下垂,脊椎立即准直。人体之栋柱,厥唯脊椎,为全体之主宰也。脊椎自然准直,节节松沉,自上贯穿其下,“立如秤准”,则自然周身轻灵,通体无涩了。否则上阻于肩肘,中滞于腰脊,下停于胯膝。心手无应,全体失统,无所主宰,举措失当,自然机势顿失,受制于人了。
如果说人之腰脊为一身之主宰,则腿脚为一身之根本。前进后退,左冲右突,动作的灵敏迟涩有否,除决定于腰外,很大程度决定于腿脚的功夫,所以《拳论》中有“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论述。散乱者,手、眼、身、法、步无法协调,心、意、精、气、神无以归一之谓也。以致行拳站桩气不能顺,意不能专,身不能松,心不能静,神不能安,劲不能整。自然感觉也不能灵敏,动作进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虚实分明。则阻滞无断,凸凹丛生。若发于腰,则上体呆滞,运转卡涩;若发于腿,则两腿迟重,进退无方。或说拳论中不是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句吗其实这不是错误理解,就是片面理解。须知还有“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句,上下两句起承转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气、劲三者运行路线。我们不妨作如是解:“始起发于脚,经与腿,及于腰,终形现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完整者,无阻滞无断续之谓也。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滞断续,有凸凹缺陷,则心、意、气、劲、神势必不能完整归一,从而造成“有始无终,有终无始,始乱终弃”的现象。以致心、意、神无以敛聚而致远;劲、力、气无由通达而散乱。因而不能支配身体收放自如,举重若轻;不能把握机势,发劲处处落空。从而造成拳谚所云:“迟缓失机势,处处受人制”的必然结果。
所以内家拳家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诫学者力戒迟缓,要求习练者通体无滞,丝毫不着力,不要让丝毫重滞、阻涩、间断参与式间。更须绵绵不断,轻灵贯穿,则智慧生,敏捷现矣。
3、歪斜:上不领顶劲,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闾舵,头容不正,线路(脊椎)不涩,外不能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前后左右失衡之谓也。
凡内家拳术历来忌歪斜,讲究“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谓也。安舒者,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是也。内家拳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它是拳式姿势之准则,是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王宗岳拳论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句,可见立身平正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行拳站桩如若头无虚领顶劲,左右倾侧;挺胸僵立,上重下轻;两腿双重,虚实不明;耸肩扬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转动不灵;东歪西斜,规矩尽失,也就无中正安舒可言了。
从生理上讲,头悬身正是非常正确的姿势。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也就是俗说的“竖线路”。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压逼。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反射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的通道。“立如秤准”,即不歪斜。从而保持了这一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这样也就能保证肢体运动“活如车轮”了,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更是如此。
拳学上有关“立身中正”的论述不胜枚举。如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又曰:“腰如纛”。许宜平有“喉头永不抛”句。沈寿《常山蛇阵诀》说:“不偏一隅艺始高。”以上论述,皆言立身中正,忌歪斜。若腰不松,不正直,则造成臀部高耸,身体前倾,有前倾势必有后仰,若尾闾失中,即尾骨不能对动向起到舵的作用,难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身正”,则神必不能贯顶,力必不能由脊而发。发出的劲也绝不可能均衡完整,专注一方。历代先贤虽都没有读过物理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但拳术的实践告诉他们,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这一客观真理,那么人体在拳术运动中就难以稳定,即使不倾跌倒地,也无法克敌制胜。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 “偏中求正”的理论,这是违反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是不足为训的,是不可取的。这只能为对手顺势借力创造条件。在这方面的实战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沈寿拳诀选》“四平诀”说:“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心、眼、顶、肩”顺序,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歪斜的正确姿势,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但须知站桩行拳原备身法,身法种种,不胜枚举。所以身法中正并非叫你昂首直立,生硬挺霸;所谓“不偏不倚”,实非完全是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吴公藻曾言:“重心为全体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陈鑫言:“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故不惧他人推倒”。可见“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自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这也就不难明白内家拳视“歪斜”为大忌的原因了。
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劲不能由脊发,贯劲于指梢;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
内家拳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肘”、“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关节须松沉,使锁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肩垂、肘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松劲活,肩催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圆,能固两肋。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技击原理。拳谚云:“手如两扇门”,则肩胛就是门的轴,即为枢纽。同时上肢又为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大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在。从技击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血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曲坠,扬肘悬起,则劲力滞涩于肩肘,则守不能上护头面,中不能护胸腹,下不能护裆膝。即手起不了“两扇门”的作用。此外,双肩耸起,势必导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为之阻塞,同时压迫了颈动脉,使大脑失气血。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十二经之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而六条阴经亦通过“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周身之主,为全身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寒肩的结果,使输送氧气和血液的颈动脉受阻迫,造成大脑缺氧少血,从而使大脑指挥失灵,智慧顿失;肩不能松沉,气血涌拥胸际,则上重下轻,脚跟浮起;气不能贴背,真气不能自任督而行周天,遍体僵塞,则虚灵荡然无存,劲力顿失,变化全无矣。同时,寒肩亦使手臂伸缩转缠不能松柔圆活,也易被对手采用撅臂等手法挫之。从医疗保健角度来看,耸肩扬肘,造成肺等内脏经常向上提着,如俗说的“提心吊胆”、“挈心契肺”,使之处于紧张
状态。又使气血瘀塞于颈、脊、肩、肘等关节,而难以达到头及指端,情绪紧张又使气血不能平和畅达,周流于人体内外,致使内不能松脏腑,外不能柔腠理;内不能维阴阳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气之侵袭。在改善健康方面也难获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如肩肘关节充分松沉圆活后,全部手臂的伸缩缠绕,就如同柳丝荡风,活泼而无滞机。从人体解剖学分析,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锁骨连在一起;有背阔肌把腰椎、肱骨连在一起;有胸大肌把肱骨、胸肋骨、锁骨连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会引起连锁效应,使胸背部松沉下来,从而使内脏放松,体内布满中和之气,五脏平和,舒适滋润,充满美意,达到这种平静宁和的境界,身体自会健康了。
寸劲就是寸拳,鹤拳道寸劲来源于鹤拳寸劲,它们都属于寸劲拳。它讲究短距离迅速出拳打出自己的有力的一拳要爆发出自己的所有爆发力打倒敌人。
能不太依赖距离(即短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发出强大的爆发劲,这对增加打击频率与速度、提高攻防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唯快不破’,此乃每一个习武者所追求的目标。
据公式:时间T=距离S/速度V:
即距离越短、时间越少;距离越短、速度越快; 可见,缩短距离是以快制慢的关键因素;
距离缩短了,那劲力从何而来?
我们再看另一公式:F(合力)=F1+F2+……+Fn(分力);
这是同向力叠加原理;即将多个分力叠加引至同向,所产生的合力理论上等于它们的总和。
寸拳的原理:
不管你学习任何武功,如果它不能迅速击倒对手,就没有任何实战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体格好、意志又坚强的西方格斗者,
用拳在瞬间入里透内地痛击他们远比击倒他们更具威胁力。毫无疑问,在格斗中击败或击倒对手的时间愈短,则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这就意味着你的技术必须精简、直接,亦即讲求效率,而“寸劲拳”则又正好符合这一原则。李小龙宗师就这样从实战出发,并在永春拳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以本能反应为主导与潜能最大发挥为主体的,至简、至灵、至威、至猛的截拳道之寸劲拳训练法。也可以这样说,寸劲拳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拳中的寸拳,因为寸劲拳不仅保存了寸拳的优点,更大胆地将中国武术中一些内家拳法的要诀融入其中。正因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创新与升华,才使之脱胎于传统而不同于传统,也由此使寸劲拳更易实际应用、修习与更具强大摧毁之力。任何一位武术爱好者与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他们的差别只是努力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寸劲拳的训练与运用就是潜能发挥的具体表现。”接下来,给大家举了一例子:一位农夫的儿子由于不能够熟练驾驶一辆车子,故而翻到了水沟里了,这位农夫身材并不高大,但他却毫不犹地跳进了水沟,并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让另一位跑来援助的人将自己的儿子从下面拽出来。事后,农人对自己的力量难置信,便再去试一次,结果根本就动不了那辆车子。给他儿子检查身体的医生则说这是奇迹。医生解释说,身体机能对紧急状况产生反应时,肾上腺就会大量地分泌出激素,并传递到整个身体,进而使峰全产生出额外的能量。这就是医生做出的惟一解释。
上述这个实例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在绝境或遇到险情的时候,往往会发放出不寻常的力量来。就是将这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渐臻佳境,从而可以随时随地施展出来。事实上,人的潜在能量的确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武道研修者又都拥有一座存有潜在能量的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有效的发掘训练和没有具体展现的形式,所以每个人的潜能从未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寸劲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谓“寸劲拳”产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过一些外在的训练手段来达到出拳强猛或使每一部分肌体都能“出功夫”为目标的。也就是说,进行训练并不仅仅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具备有足够的杀伤力与破坏力,借此重创对手。
人体首先应具备良好的速度、灵敏、柔韧和攻击准确性,然后才是应具备最大的绝对力量。“寸劲拳”从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发放,但实质上是全身协调发力的结果。对此李小龙也曾举例说过,一个能卧推400磅(约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项目(如铅球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却无法协调动员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现其攻击力。也就是说,过人的力量和极快的速度,再结合出色的身体协调配合能力,方使他成为近身发力或埋身搏击中的佼佼者。看上去虽略显精瘦些,但只要其举手投足,杀伤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为了训练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把素质提高和技术练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升华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寸劲拳”的练习确实到了“发疯”的地步。在训练中经常手持哑铃进行“寸劲拳”打击练习,而且每次练习12组,每组100次,双手依次先后持1、2、3、5、7和10磅重的哑铃进行“金字塔”形递增6组,然后再依次递减重量,进行6组实战应用技术模仿练习。
在“寸劲拳”的训练过程中,注重前臂的训练,因为“寸劲拳”力量的发放点虽是拳面,但其力量却来自于身体。也就是说,手臂是全身整体劲力运送至拳面的一个重要的运载或传送工具。因为“寸劲拳”的有效发挥对前臂与腕关节的要求较高,需要拥有特殊的运腕技巧。如果你的腕关节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缓冲力的话,则“寸劲拳”将绝无效果可言。
寸劲威力的原因
因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武术功底,尤其是一些内家拳术中相当有价值的理论与技术,因为他亦曾用心研究过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等内家拳术。所以,要彻底剖析“寸劲拳”产生惊人的杀伤威力的真正原因,只从外在因素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相对于内在劲力的巨大功用来说,外力与外功仅能算是皮毛而已。
首先,“寸劲拳”十分讲求内意的运用。而所谓的内意,就是隐于人的思维系统中的意念、意识,它无形、无象、无声地深藏于灵魂之中,是决定一个人行动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你的每一个打击动作都脱离不开意念、意识对肢体的指挥与调动作用。例如,当你想用拳打击对手时,首先是心想,即通过心之发动而产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识,而且这种意念与意识对对手来讲,是毫无觉察的。当打的念头一旦成为意志,即下了打的决心之后,则会眼、心、手结合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在外形肢体上形成打击的动作。在“寸劲拳”的训练与运用上,内气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气衰则劲力不充,且难以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之内,爆发出巨大的杀伤力来。所以你在打击时,若能使内气贯注于攻击点上,就能够在一刹那间,由内气的急剧转动和聚集,而发出强大的震荡力与穿透力来。衡量一个内家高手内功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在最短的时间与距离内爆发出最大的劲力来。
你可能还没有听说过的另一个“寸劲拳”的窍要之处是内劲的运用。在发拳时须在身体内部贯以“流动着的能量”,但却有很多研习者认为这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要求。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内气是内劲的发源之本,而且练习内家拳的人,平时也注重气沉丹田,而发劲时则又同样离不开“气自丹田吐”。当然,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实战的运用中,对于劲力的发放都应当有所克制,不宜发放过多、过频,因为如过多地发放爆发性的劲力,必会造成自身气力的大量消耗而气馁力竭,这一点的实例便已作了最好的说明。在这里,我的意思是说,在平时练习时,爆发性力量的发放次数应适当地因人而控制,也只有养与蓄多于发与放时,人体才能有更大、更强猛的劲力产生。因为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练武的目的是要培元养气以使身体健壮,若不懂得培元养气之法,长久下去不但不能使身体健壮,相反还会伤害身体。所以,笔者有责任提醒所有武道研习者加以注意。“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说得很好,道出了修习拳术的根本,只有真正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谈得上运用于人,即将此种暗藏杀机的劲力在无意识之中突然作用在对手的要害部位上,以形成致命性的创击。
关于“寸劲拳”打击时劲力的发放问题,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探讨。首先就是爆发劲力的速度愈快,冲击力也就愈大;进攻对手的距离愈近,愈容易给对方增大防御和破解上的困难,而且时间越短,进攻就越易见效。其次,在打击上还有一个时间性问题,也就是既不能爆发得过早,也不能过晚。若过早则会使爆发劲难触其身,而难收其效;过晚又会形成过势之拳,而根本没有什么杀伤力。所以在练习“寸劲拳”时一定要细心体会打击的时机,如此才能爆发出如电闪雷鸣或爆炸般的 “急中之刚脆劲”来。
寸劲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寸劲拳”是最为精细的拳法,它对技术和对拳理上的要求也相当高,如果我们不能明了其中的精细与窍要之处,而按一般的拳法要求去练习的话,则肯定无法打出高质量的劲力来。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像一般的教材那样在“寸劲拳”的修习过程中,不懂拳理,不明道理,不明每一个精细动作的规范尺寸与角度要求,而盲目凭蛮力去练习的话,那么即使苦练一生也打不出好的“寸劲拳”来。
在“寸劲拳”的打击过程中头部保持中正最为重要,因为头为一身之主,而且欲保持中正不偏,还需做到“虚领顶颈”。发力时的以声助力虽然重要,但也不用在每一个动作到达定点时都大声吼叫,因为如发声过于频繁,则会使热气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亏气现象。再者,在用“寸劲拳”打击时,还应将牙齿咬紧,这样不但可以增大全身的力量,还可使打击目标时的劲气与气力更加集中,以增强“穿透力”,也就是传统武学中所说的“牙欲断筋”。事实上,当面前站着你的仇人时,你一定会把牙咬得很紧,而咬紧牙关后自会觉得浑身是胆、浑身是力,并会有压倒一切的气概产生,如此还能先从精神上去打击对手。
根据要求,若想打出高质量的“寸劲拳”,肩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肩关节属于“三节”中的根节,而且气血、内劲能不能顺利地通过肩而到于肘,再通过肘达于手,肩部的放松和紧缩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李小龙曾举例说,人的内力的运用如水在一个水管中流过而节节推向攻击点,但如果把水管的根部扎紧时,“流水”可能就无法畅通。对肩关节的锻炼与要求一般是先求其放松,在气血通达的前提下再逐步转入沉肩的锻炼,以使肩关节微微向下沉劲,从而促使人体的内劲和气血下注于涌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
一些练功虽然也从侧面展示了肘关节在重击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没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因此笔者也只能根据他当年所记录的一些纲要,并在其武学思想的指导下来完善其学说。在国术中,肘为中节,是承上启下的转换部位,所以中节绝不能空,如果肘关节的劲力一空,则整个上肢与躯体所蓄的劲力就会涣散。因为根节是劲力的发源之处,中节则是劲力的含藏之所,而梢节(手、足)才是劲力的终放之点。在“寸劲拳”的具体打击过程中,基本的要求是“垂肘以求中正”,也就是肘必须有向下垂坠的劲,这也是为了使练习者能逐步地掌握既无前栽后仰之弊,又无空虚漂浮之病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才是催肘以求发力,因为肩不催肘肘无力,肘不催手手不及,惟有以肩催肘,其劲气方能贯肘,以肘催手,劲气才能到手,亦即三节合一则整劲乃出。这也是出拳时产生威力的秘密之一。
腕为梢节,亦为连接手与臂的关节。在“寸劲拳”中,它有独特的作用和与众不同的发力姿势,这也是学习“寸劲拳”发力技术的重要技术环节。在出击前,拳头适度放松,手腕下塌而微微向下,在拳冲出接触目标的瞬间,手腕才突然转上并同时握紧拳头发力,以拳之下端由正面打击目标,其着力点是拳头下部的三个指节。在这里,所以要求在出拳前应先下塌,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姿势的作用在于能聚集劲气于手部的神门穴与增大腕关节的支撑力量,如果以普通的姿势去调整腕关节则劲气所贯注的便不是“寸劲拳”所特别需要的神门穴而是集中于劳宫穴。劲气注于劳宫穴的优点是长劲比较猛,但却无法打出具有震动内脏的“寸劲”来。所以说,“寸劲拳”的特殊的运腕技巧,是“寸劲拳”发力加速的最后和决定性环节。
寸劲和寸拳
中国传统永春白鹤拳有一种特殊的发力方式,叫做寸劲。所谓寸劲,是指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者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寸,即比喻发劲距离之短促。发好寸劲的关键,在于把握动作加速度的时机,这个时机应在拳头放松出击至粘贴对方皮肤(衣服)时,才突然加速爆发出最大的劲力,俗称沾衣发力。在永春门中,永春高手能够运用短桥手寸劲在近战中占据主动,双方一旦接手,他们不用蓄势就能发动连续紧凑的攻击,随粘随打,在1至3寸距离甚至贴身状态,发力将对方击倒。
此种寸劲法在八极,心意,形意等中国传统拳法中都能找到类似的技术结构,可以说寸劲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通过内外兼修,使意念力,呼吸力,运动力集中的一种武术劲力的表现方式,看似简单平淡的一击,却足以产生致命的杀伤力!至简至灵至猛的无敌寸拳,就是从永春“寸劲拳”演变改造而来,是特别的高级的杀手涧技艺。寸拳技法原理与泳春寸劲拳技法原理是大体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训练手段和技术运用变化上,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和创造,使之脱胎与永春寸拳更易实际应用,修习更易且更具强悍之攻击力。
寸劲训练
分外力训练和内力训练:
1、外力训练:可采用杠铃、哑铃、拉力器、臂力器等器具练力及俯卧撑、深蹲跳等徒手练力,在这里我仅介绍几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哑铃练力,其它一些练力方法,可参考别的教材或书刊。
⑴扩胸运动:双脚分开同肩宽而立,双手握哑铃于胸前直臂做扩胸运动,扩胸时(手分开)鼻吸气,还原时鼻呼气,2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发展胸大肌力量,同时对发展三角肌、背阔肌有作用。
⑵曲小臂运动:端坐于凳子上,一手握哑铃,肘部放置于膝上,另一手按置肘窝贴紧膝部,而后做手握哑铃上下曲伸练习,曲肘时吸气、伸肘时呼气,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发展小臂肌力,同时对指抓力、大臂力亦有效果。
⑶俯身侧平举运动:上身向前俯约90°左右,双手握哑铃同肩侧平举成一线,而后还原成双手握哑铃朝地面方向,平举时吸气,还原时呼气,2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发展背肌等。
⑷负铃仰卧起坐:双手握哑铃于脑后,身体仰卧于板凳上,做仰卧起坐动作,起时呼气动作快,卧时吸气动作慢,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发腹肌力及腰力。
⑸负铃深蹲:双手握哑铃至肩部,做上下起蹲动作,蹲时吸气将哑铃回收肩部,起时呼气,同时将哑铃直臂举起,30次/组,3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发展全身各部位功力。
⑹握铃快速冲拳:双手握哑铃于胸前,快速向前做冲拳动作,出拳时喷气,力竭而止,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增强出拳的爆发力。做完上述动作后应深呼吸,拍打按摩全身进行放松。注意事项:①呼吸:用力时吸气,放松时呼(喷)气,切记这很重要。②放松:不管是训练时还是训练后,均要放松肌肉。绝对闭免练僵肌肉,尤其是练完力量后要迅速放松,方法有“拍打、按摩、热水浴、意念放松(可参照大成拳桩功意念放松)。③要量力而行,有条件平时多加强营养。
2、内力训练 所谓内力就是通过呼吸意念加特定的姿势所培养出来的武术内劲,作用是培训充实流动的内在能量,形成“意、气、力”合一的强大内劲,至于内力理论方面本人在此就不多说,朋友们可参考其它教材,本人在此只想说一些实际的东西,以便让学者迅速的、简单地登堂入室,笔者根据经验介绍二种方法。⑴站桩:习者双脚分开一肩半宽而立,双脚趾似抓非抓大地、足心含空、膝曲(不超过脚尖),臂部似后坐一高凳、重心稳固上身正直、涵胸拔背收腹,头正目直,头顶似被小线上掉,而后抬起双臂曲肘环抱于胸前、手心向内、十指相对、做到沉肩坠肘、十指间距为一拳,手心距胸约一尺远,十指自然分开似曲似直,做上述姿势要求全身放松,而后意想双手环抱一大树,双臂内侧、胸腹、两腿内侧皆与树似触非触。要求:姿势保持稳固,心平气和,呼吸自然,平心静气,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目视前方,排除杂念。
⑵俯卧桩:站桩完毕后既可进行俯卧桩练习,姿势同俯卧撑式要求双脚跟并拢,脚尖触地,双拳撑地开立与肩同宽,从后脑到脚跟成一线,全身挺身,动作:身体慢慢下俯至胸几乎贴地,全身仍然保持一线,下俯同时吸气入丹田,而后身体慢慢撑起,同时呼气,意想丹田气经双肩至双肘至拳面,在身体上撑双肘近乎伸直时,突然加速伸直双肘,同时喷气并意想气达拳面,同时意想双拳下各垫一砖块气到时砖块即被我内气击碎,如此反复练20次/组,力竭而止。内力练习注意事项:
①无论是站桩或俯卧桩均保持全身放松,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但在俯卧桩力达拳面时,要求有意握紧拳头,并有拳往下钻的感觉(紧后既松)。
②内力练习每天最少保持练习两次以上,先站桩后俯卧桩。
③饭前后一小时内最好不要练功,练功前解除身上一切紧身物及排除大小便。
④站桩后可拍打全身,深呼吸放松,俯卧桩后可快速冲拳放松。
⑤练习时保持循序渐进,不硬撑,慢慢延长练功时间,保持呼吸自然,不故意造作憋气,保持精神集中,如杂念太多无法克制,不要强求,可眼微闭想一些愉快的事,练习要持之以恒,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登堂入室,一般在1-3个月即感效果明显。
二、发力(技术)训练 一听发力,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将拳力打出去,但怎样发力,怎样正确的发力,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武术追求的效果是爆发穿透力,但怎样练出或者说发出爆发力呢?很多书刊教材上对发力的描述只局限在“脚蹬地、拧腰、送髋、顺肩”等,试想这样的描述对有一定武术基础者是一听就明白,但对那些武术初学者或一些悟性较差者来说,就不那么好理解了,为此在介绍寸拳发力技术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现有之力爆发训练”。
1、现有之力爆发:什么叫现有之力爆发呢?就是在自身没有练习武术功力之前将自身原来所具备的功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功力)发出去,体会、学习发力技术,为以后学习寸拳发力,更高层次的发力技术服务。
⑴体会脚蹬力与腰力:面前准备一沙袋或让同伴持脚靶站立面前,动作要领:取截拳道警戒式站立(左手左脚在前列),右肘(后肘)抬平,肘尖朝外,前臂回收靠近大臂、左手扶右手拳面,随后,以前脚为轴,后脚掌猛蹬地面,同时后脚掌后转,上体左转,髋左拧,肩内转,同时右肘以小臂为力点,随同全身转动,由右侧向左正前方(鼻子正前方)横击沙袋,喷气发力。
注意:①击打目标时,双眼始终盯着要打的位置,击中目标(沙袋)后,立即回复原来位置。
②重点体会:“脚蹬地与拧腰力”,切记!
③你在练习前可先按自己想象中的方法用肘击沙袋,再按此方法击沙袋试比威力如何,体会什么叫发力。
⑵体会现有爆发拳力:仍然面对沙袋,取截拳道警戒桩站立(左手、左脚在前),仍然以前脚为轴,后脚掌猛蹬地,同时后脚掌内转上体左转,髋左拧,肩内转,肩催动大臂,大臂催动小臂,小臂催动拳头,同时喷气发力击中目标,目视沙袋,如此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注意:①拳击中目标一定是在鼻子正前方的位置。
②拳击中目标前全身均放松,只是在拳头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有意握紧拳头,而后迅速放松恢复至警戒桩式,再做下一次练习。
③必须严格按照要领练习,练习时一下一下的来,不要用连续,等熟练后,体会到正确爆发出拳后再连续出拳。现有之力爆发两个步骤只是由简单的肘击过
渡到拳击,你就学会了爆发出拳,也就是学会了发力(重点:脚蹬地力与腰拧力),在学习“现有之力爆发”前,你可先按原来的方法击沙袋,再严格按照此方法击沙袋,比一比便知武术中的爆发力跟平时死力气是不能相比的。学习“现有之力爆发”后,你再学习其它拳法就轻而易举了,像“直、摆、勾、弹、鞭、栽”等,再学寸拳发力技术就更容易了,如果等练习了寸拳功力后,你再按此方法将“现有之力”爆发后,你的攻击威力将会更加无比强劲。
2、寸拳发力要领:你练习了内外合一的寸拳功力,又学会了现有之力爆发,再根据该方法练习寸拳,你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试验寸拳威力了,也可以向你的朋友展示“绝技”了。动作要领:习者仍然持截拳道警戒式站立(注意:将有力的拳脚置于前方,下面以右手右脚在前为例)。首先度量距离,伸直前手臂,指尖触目标,为合适站位,然后前手轻握拳,拳眼向上,拳面向目标,回收身前离目标13CM处,松握拳并塌腕,肘贴肋部,正对目标,后手拳置下颏处,同时将身体重心后移,前脚掌轻着地,重心大部分在后脚,做好上述动作后,目视目标,做几次深呼吸,以放松身心,然后深吸一口气入丹田,而后后脚猛蹬地面(并微向外转动),同时向外(右)拧腰,转髋、展胸、顺(转)肩,以肩催动大臂,大臂催动小臂,小臂催动拳头,并将原来塌腕之拳猛上翘击中目标,同时重心前移将原来之高虚步变成前弓后箭之弓箭步,在拳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拳头猛握紧,内部呼吸猛下沉,短促的爆喝一声(声音:“哈”、“嘿”、“哼”等),压缩横隔膜,使腹腔突然膨涨,同时意想丹田之能量通过前臂达拳面喷射而出,其劲力洞穿目标。
注意事项:
⑴动作前应全身放松,集中精神,凝神定意,注视目标;
⑵拳击向目标时应像离弦之箭飞速射穿目标;
⑶击中目标的劲力是由全身肌肉力量,自身体重、内力和寸拳特定的技术动作发出的瞬间爆发穿透力(切记脚蹬地之力用上);
⑷拳击中目标后应迅速放松还原成警戒式,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⑸习者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弄懂动作要领。此即为“神秘”的寸拳技术,勤加练习即可掌握,练习时可让同伴持双层脚靶(单层容易受伤)于胸前,试验寸拳威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