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不够宽厚怎么办?怎么才能练习三角肌?

肩膀不够宽厚怎么办?怎么才能练习三角肌?,第1张

在日常的训练之中,肩部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男性来说,魁梧的三角身材能为其增添许许多多魅力,而三角身材最首要的便是拥有健壮的肩部肌肉;对于女性来说,锻炼过的肩部线条能在服装搭配时为其增添几分气场,更能显示女性的身材曲线。

由于肩部肌肉是极为立体的,所以可分为前束、中束、后束的肩部三角肌。一般来说我们会对这三部分分别训练,以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杠铃站姿前平举

若想对对三角肌前束单独进行锻炼,可以尝试杠铃站姿前平举,这个动作能让你的肩部前侧肌肉更为发达。

动作要领:

开始动作前,双脚打开与肩部同宽,让身体放松并竖直站立,掌心向下、比肩稍宽的握住杠铃,同时肘关节微屈,手臂自然下垂将杠铃置于身前;

动作开始时,保持肘关节微屈,将杠铃向上举起,到达头顶即可;在感受到肌肉紧缩时,手臂缓慢恢复至原位,再重复动作。

注意在放下杠铃时,利用你的肌肉力量,对杠铃下降速度进行控制,并保持肘关节的姿势;不要利用惯性来进行动作,以免影响整体训练效果,甚至对肌肉或是关节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哑铃侧平举: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肩部变得更加宽阔,就需要对三角肌中束进行训练,哑铃侧平举便能很好的对三角肌中束进行刺激。

动作要领:

开始动作前,双脚打开与肩部同宽,让身体保持稳定并竖直站立,挺胸收腹,掌心向内、双手各抓握一只哑铃,手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肘部关节微屈;

动作开始时,双手同时向两侧上举,到达双臂与地面平行位置即可;之后手臂下降,缓慢恢复至原位,再重复动作。

动作过程中保持腕部、肘部微屈,能使训练更为有效;不必将哑铃提得过高,在超过水平线后该动作不再对三角肌进行有效的刺激;不要利用身体的前后摆动来借力。

坐姿反夹胸飞鸟:

由于三角肌后束所处的位置,这增加了对它的训练的难度,但三角肌后束对于构建饱满厚实的肩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蝴蝶机进行坐姿反夹胸飞鸟来对其进行锻炼。

动作要领:

动作开始前,反向坐立于蝴蝶机上,双手虎口向上、掌心相对,正握拉柄置于胸前,保持肘部向外突出、微屈;

开始动作时,背部挺直,收缩肩部肌肉,利用肩部发力让手臂沿弧线尽量向后摆动,到达体侧后再次收缩肩部肌肉,且稍作停留,之后手臂缓慢恢复至原位,再重复动作。

注意保持腰背挺直;注意发力点为肩部而非手臂或双手;尽量使得手臂能完全到达体侧,这样能更有效的刺激三角肌后束。

 寸劲就是寸拳,鹤拳道寸劲来源于鹤拳寸劲,它们都属于寸劲拳。它讲究短距离迅速出拳打出自己的有力的一拳要爆发出自己的所有爆发力打倒敌人。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寸劲的介绍。

 寸劲(寸拳)

 寸劲就是寸拳,鹤拳道寸劲来源于鹤拳寸劲,它们都属于寸劲拳。它讲究短距离迅速出拳打出自己的有力的一拳要爆发出自己的所有爆发力打倒敌人。

 能不太依赖距离(即短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发出强大的爆发劲,这对增加打击频率与速度、提高攻防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唯快不破’,此乃每一个习武者所追求的目标。

 据公式:时间T=距离S/速度V:

 即距离越短、时间越少;距离越短、速度越快; 可见,缩短距离是以快制慢的关键因素;

 距离缩短了,那劲力从何而来

 我们再看另一公式:F(合力)=F1+F2+……+Fn(分力);

 这是同向力叠加原理;即将多个分力叠加引至同向,所产生的合力理论上等于它们的总和。

 寸拳的原理:

 不管你学习任何武功,如果它不能迅速击倒对手,就没有任何实战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体格好、意志又坚强的西方格斗者,

 用拳在瞬间入里透内地痛击他们远比击倒他们更具威胁力。毫无疑问,在格斗中击败或击倒对手的时间愈短,则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这就意味着你的技术必须精简、直接,亦即讲求效率,而“寸劲拳”则又正好符合这一原则。李小龙宗师就这样从实战出发,并在永春拳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以本能反应为主导与潜能最大发挥为主体的,至简、至灵、至威、至猛的截拳道之寸劲拳训练法。也可以这样说,寸劲拳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拳中的寸拳,因为寸劲拳不仅保存了寸拳的优点,更大胆地将中国武术中一些内家拳法的要诀融入其中。正因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创新与升华,才使之脱胎于传统而不同于传统,也由此使寸劲拳更易实际应用、修习与更具强大摧毁之力。任何一位武术爱好者与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他们的差别只是努力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寸劲拳的训练与运用就是潜能发挥的具体表现。”接下来,给大家举了一例子:一位农夫的儿子由于不能够熟练驾驶一辆车子,故而翻到了水沟里了,这位农夫身材并不高大,但他却毫不犹地跳进了水沟,并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让另一位跑来援助的人将自己的儿子从下面拽出来。事后,农人对自己的力量难置信,便再去试一次,结果根本就动不了那辆车子。给他儿子检查身体的医生则说这是奇迹。医生解释说,身体机能对紧急状况产生反应时,肾上腺就会大量地分泌出激素,并传递到整个身体,进而使峰全产生出额外的能量。这就是医生做出的惟一解释。

 上述这个实例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在绝境或遇到险情的时候,往往会发放出不寻常的力量来。就是将这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渐臻佳境,从而可以随时随地施展出来。事实上,人的潜在能量的确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武道研修者又都拥有一座存有潜在能量的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有效的发掘训练和没有具体展现的形式,所以每个人的潜能从未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劲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谓“寸劲拳”产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过一些外在的训练手段来达到出拳强猛或使每一部分肌体都能“出功夫”为目标的。也就是说,进行训练并不仅仅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具备有足够的杀伤力与破坏力,借此重创对手。

 人体首先应具备良好的速度、灵敏、柔韧和攻击准确性,然后才是应具备最大的绝对力量。“寸劲拳”从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发放,但实质上是全身协调发力的结果。对此李小龙也曾举例说过,一个能卧推400磅(约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项目(如铅球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却无法协调动员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现其攻击力。也就是说,过人的力量和极快的速度,再结合出色的身体协调配合能力,方使他成为近身发力或埋身搏击中的佼佼者。看上去虽略显精瘦些,但只要其举手投足,杀伤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为了训练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把素质提高和技术练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升华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寸劲拳”的练习确实到了“发疯”的地步。在训练中经常手持哑铃进行“寸劲拳”打击练习,而且每次练习12组,每组100次,双手依次先后持1、2、3、5、7和10磅重的哑铃进行“金字塔”形递增6组,然后再依次递减重量,进行6组实战应用技术模仿练习。

 在“寸劲拳”的训练过程中,注重前臂的训练,因为“寸劲拳”力量的发放点虽是拳面,但其力量却来自于身体。也就是说,手臂是全身整体劲力运送至拳面的一个重要的运载或传送工具。因为“寸劲拳”的有效发挥对前臂与腕关节的要求较高,需要拥有特殊的运腕技巧。如果你的腕关节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缓冲力的话,则“寸劲拳”将绝无效果可言。

 寸劲威力的内在原因

 因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武术功底,尤其是一些内家拳术中相当有价值的理论与技术,因为他亦曾用心研究过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等内家拳术。所以,要彻底剖析“寸劲拳”产生惊人的杀伤威力的真正原因,只从外在因素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相对于内在劲力的巨大功用来说,外力与外功仅能算是皮毛而已。

 首先,“寸劲拳”十分讲求内意的运用。而所谓的内意,就是隐于人的思维系统中的意念、意识,它无形、无象、无声地深藏于灵魂之中,是决定一个人行动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你的每一个打击动作都脱离不开意念、意识对肢体的指挥与调动作用。例如,当你想用拳打击对手时,首先是心想,即通过心之发动而产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识,而且这种意念与意识对对手来讲,是毫无觉察的。当打的念头一旦成为意志,即下了打的决心之后,则会眼、心、手结合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在外形肢体上形成打击的动作。在“寸劲拳”的训练与运用上,内气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气衰则劲力不充,且难以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之内,爆发出巨大的杀伤力来。所以你在打击时,若能使内气贯注于攻击点上,就能够在一刹那间,由内气的急剧转动和聚集,而发出强大的震荡力与穿透力来。衡量一个内家高手内功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在最短的时间与距离内爆发出最大的劲力来。

 你可能还没有听说过的另一个“寸劲拳”的窍要之处是内劲的运用。在发拳时须在身体内部贯以“流动着的能量”,但却有很多研习者认为这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要求。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内气是内劲的发源之本,而且练习内家拳的人,平时也注重气沉丹田,而发劲时则又同样离不开“气自丹田吐”。当然,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实战的运用中,对于劲力的发放都应当有所克制,不宜发放过多、过频,因为如过多地发放爆发性的劲力,必会造成自身气力的大量消耗而气馁力竭,这一点的实例便已作了最好的说明。在这里,我的意思是说,在平时练习时,爆发性力量的发放次数应适当地因人而控制,也只有养与蓄多于发与放时,人体才能有更大、更强猛的劲力产生。因为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练武的目的是要培元养气以使身体健壮,若不懂得培元养气之法,长久下去不但不能使身体健壮,相反还会伤害身体。所以,笔者有责任提醒所有武道研习者加以注意。“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说得很好,道出了修习拳术的根本,只有真正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谈得上运用于人,即将此种暗藏杀机的劲力在无意识之中突然作用在对手的要害部位上,以形成致命性的创击。

 关于“寸劲拳”打击时劲力的发放问题,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探讨。首先就是爆发劲力的速度愈快,冲击力也就愈大;进攻对手的距离愈近,愈容易给对方增大防御和破解上的困难,而且时间越短,进攻就越易见效。其次,在打击上还有一个时间性问题,也就是既不能爆发得过早,也不能过晚。若过早则会使爆发劲难触其身,而难收其效;过晚又会形成过势之拳,而根本没有什么杀伤力。所以在练习“寸劲拳”时一定要细心体会打击的时机,如此才能爆发出如电闪雷鸣或爆炸般的 “急中之刚脆劲”来。

 寸劲训练对全身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寸劲拳”是最为精细的拳法,它对技术和对拳理上的要求也相当高,如果我们不能明了其中的精细与窍要之处,而按一般的拳法要求去练习的话,则肯定无法打出高质量的劲力来。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像一般的教材那样在“寸劲拳”的修习过程中,不懂拳理,不明道理,不明每一个精细动作的规范尺寸与角度要求,而盲目凭蛮力去练习的话,那么即使苦练一生也打不出好的“寸劲拳”来。

 在“寸劲拳”的打击过程中头部保持中正最为重要,因为头为一身之主,而且欲保持中正不偏,还需做到“虚领顶颈”。发力时的以声助力虽然重要,但也不用在每一个动作到达定点时都大声吼叫,因为如发声过于频繁,则会使热气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亏气现象。再者,在用“寸劲拳”打击时,还应将牙齿咬紧,这样不但可以增大全身的力量,还可使打击目标时的劲气与气力更加集中,以增强“穿透力”,也就是传统武学中所说的“牙欲断筋”。事实上,当面前站着你的仇人时,你一定会把牙咬得很紧,而咬紧牙关后自会觉得浑身是胆、浑身是力,并会有压倒一切的气概产生,如此还能先从精神上去打击对手。

 根据要求,若想打出高质量的“寸劲拳”,肩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肩关节属于“三节”中的根节,而且气血、内劲能不能顺利地通过肩而到于肘,再通过肘达于手,肩部的放松和紧缩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李小龙曾举例说,人的内力的运用如水在一个水管中流过而节节推向攻击点,但如果把水管的根部扎紧时,“流水”可能就无法畅通。对肩关节的锻炼与要求一般是先求其放松,在气血通达的前提下再逐步转入沉肩的锻炼,以使肩关节微微向下沉劲,从而促使人体的内劲和气血下注于涌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

 一些练功虽然也从侧面展示了肘关节在重击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没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因此笔者也只能根据他当年所记录的一些纲要,并在其武学思想的指导下来完善其学说。在国术中,肘为中节,是承上启下的转换部位,所以中节绝不能空,如果肘关节的劲力一空,则整个上肢与躯体所蓄的劲力就会涣散。因为根节是劲力的发源之处,中节则是劲力的含藏之所,而梢节(手、足)才是劲力的终放之点。在“寸劲拳”的具体打击过程中,基本的要求是“垂肘以求中正”,也就是肘必须有向下垂坠的劲,这也是为了使练习者能逐步地掌握既无前栽后仰之弊,又无空虚漂浮之病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才是催肘以求发力,因为肩不催肘肘无力,肘不催手手不及,惟有以肩催肘,其劲气方能贯肘,以肘催手,劲气才能到手,亦即三节合一则整劲乃出。这也是出拳时产生威力的秘密之一。

 腕为梢节,亦为连接手与臂的关节。在“寸劲拳”中,它有独特的作用和与众不同的发力姿势,这也是学习“寸劲拳”发力技术的重要技术环节。在出击前,拳头适度放松,手腕下塌而微微向下,在拳冲出接触目标的瞬间,手腕才突然转上并同时握紧拳头发力,以拳之下端由正面打击目标,其着力点是拳头下部的三个指节。在这里,所以要求在出拳前应先下塌,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姿势的作用在于能聚集劲气于手部的神门穴与增大腕关节的支撑力量,如果以普通的姿势去调整腕关节则劲气所贯注的便不是“寸劲拳”所特别需要的神门穴而是集中于劳宫穴。劲气注于劳宫穴的优点是长劲比较猛,但却无法打出具有震动内脏的“寸劲”来。所以说,“寸劲拳”的特殊的运腕技巧,是“寸劲拳”发力加速的最后和决定性环节。

 寸劲和寸拳

 中国传统永春白鹤拳有一种特殊的发力方式,叫做寸劲。所谓寸劲,是指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者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寸,即比喻发劲距离之短促。发好寸劲的关键,在于把握动作加速度的时机,这个时机应在拳头放松出击至粘贴对方皮肤(衣服)时,才突然加速爆发出最大的劲力,俗称沾衣发力。在永春门中,永春高手能够运用短桥手寸劲在近战中占据主动,双方一旦接手,他们不用蓄势就能发动连续紧凑的攻击,随粘随打,在1至3寸距离甚至贴身状态,发力将对方击倒。

 此种寸劲法在八极,心意,形意等中国传统拳法中都能找到类似的技术结构,可以说寸劲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通过内外兼修,使意念力,呼吸力,运动力集中的一种武术劲力的表现方式,看似简单平淡的一击,却足以产生致命的杀伤力!至简至灵至猛的无敌寸拳,就是从永春“寸劲拳”演变改造而来,是特别的高级的杀手涧技艺。寸拳技法原理与泳春寸劲拳技法原理是大体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训练手段和技术运用变化上,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和创造,使之脱胎与永春寸拳更易实际应用,修习更易且更具强悍之攻击力。

 寸劲训练

 分外力训练和内力训练:

 1、外力训练:可采用杠铃、哑铃、拉力器、臂力器等器具练力及俯卧撑、深蹲跳等徒手练力,在这里我仅介绍几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哑铃练力,其它一些练力方法,可参考别的教材或书刊。

 (1)扩胸运动:双脚分开同肩宽而立,双手握哑铃于胸前直臂做扩胸运动,扩胸时(手分开)鼻吸气,还原时鼻呼气,2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胸大肌力量,同时对发展三角肌、背阔肌有作用。

 (2)曲小臂运动:端坐于凳子上,一手握哑铃,肘部放置于膝上,另一手按置肘窝贴紧膝部,而后做手握哑铃上下曲伸练习,曲肘时吸气、伸肘时呼气,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小臂肌力,同时对指抓力、大臂力亦有效果。

 (3)俯身侧平举运动:上身向前俯约90°左右,双手握哑铃同肩侧平举成一线,而后还原成双手握哑铃朝地面方向,平举时吸气,还原时呼气,2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背肌等。

 (4)负铃仰卧起坐:双手握哑铃于脑后,身体仰卧于板凳上,做仰卧起坐动作,起时呼气动作快,卧时吸气动作慢,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腹肌力及腰力。

 (5)负铃深蹲:双手握哑铃至肩部,做上下起蹲动作,蹲时吸气将哑铃回收肩部,起时呼气,同时将哑铃直臂举起,30次/组,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全身各部位功力。

 (6)握铃快速冲拳:双手握哑铃于胸前,快速向前做冲拳动作,出拳时喷气,力竭而止,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增强出拳的爆发力。 做完上述动作后应深呼吸,拍打按摩全身进行放松。 注意事项: ①呼吸:用力时吸气,放松时呼(喷)气,切记这很重要。 ②放松:不管是训练时还是训练后,均要放松肌肉。绝对闭免练僵肌肉,尤其是练完力量后要迅速放松,方法有“拍打、按摩、热水浴、意念放松(可参照大成拳桩功意念放松)。 ③要量力而行,有条件平时多加强营养。

 2、内力训练 所谓内力就是通过呼吸意念加特定的姿势所培养出来的武术内劲,作用是培训充实流动的内在能量,形成“意、气、力”合一的强大内劲,至于内力理论方面本人在此就不多说,朋友们可参考其它教材,本人在此只想说一些实际的东西,以便让学者迅速的、简单地登堂入室,笔者根据经验介绍二种方法。 (1)站桩: 习者双脚分开一肩半宽而立,双脚趾似抓非抓大地、足心含空、膝曲(不超过脚尖),臂部似后坐一高凳、重心稳固上身正直、涵胸拔背收腹,头正目直,头顶似被小线上掉,而后抬起双臂曲肘环抱于胸前、手心向内、十指相对、做到沉肩坠肘、十指间距为一拳,手心距胸约一尺远,十指自然分开似曲似直,做上述姿势要求全身放松,而后意想双手环抱一大树,双臂内侧、胸腹、两腿内侧皆与树似触非触。 要求:姿势保持稳固,心平气和,呼吸自然,平心静气,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目视前方,排除杂念。

 (2)俯卧桩:站桩完毕后既可进行俯卧桩练习,姿势同俯卧撑式要求双脚跟并拢,脚尖触地,双拳撑地开立与肩同宽,从后脑到脚跟成一线,全身挺身,动作:身体慢慢下俯至胸几乎贴地,全身仍然保持一线,下俯同时吸气入丹田,而后身体慢慢撑起,同时呼气,意想丹田气经双肩至双肘至拳面,在身体上撑双肘近乎伸直时,突然加速伸直双肘,同时喷气并意想气达拳面,同时意想双拳下各垫一砖块气到时砖块即被我内气击碎,如此反复练20次/组,力竭而止。 内力练习注意事项:

 ①无论是站桩或俯卧桩均保持全身放松,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但在俯卧桩力达拳面时,要求有意握紧拳头,并有拳往下钻的感觉(紧后既松)。

 ②内力练习每天最少保持练习两次以上,先站桩后俯卧桩。

 ③饭前后一小时内最好不要练功,练功前解除身上一切紧身物及排除大小便。

 ④站桩后可拍打全身,深呼吸放松,俯卧桩后可快速冲拳放松。

 ⑤练习时保持循序渐进,不硬撑,慢慢延长练功时间,保持呼吸自然,不故意造作憋气,保持精神集中,如杂念太多无法克制,不要强求,可眼微闭想一些愉快的事,练习要持之以恒,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登堂入室,一般在1-3个月即感效果明显。

 二、发力(技术)训练 一听发力,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将拳力打出去,但怎样发力,怎样正确的发力,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武术追求的效果是爆发穿透力,但怎样练出或者说发出爆发力呢很多书刊教材上对发力的描

开肩就是把肩部于大臂之间的连接处,经过一定方法的锻炼,使其具备既柔韧又有弹性的特征。又能锻炼肩部、大臂的筋骨张力,促成肩、肘,手三节具备自然顺畅的整劲,形成“身备五张弓”中两肩之弓的科学方法。是典传国术中主要基本功之一。与开肘、开胯、开肋、开脊同为传统武术之基石。

肩是连接手臂与身体的重要环节,发劲时候,肩必须要做到“松而不懈”才能够劲力顺达。要使肩做到“松”但又不失“弹力”,我们就得开发肩关节,不断撑开肩缝,崩起肩部大筋,使其重复拉伸而具备弹力。

开肩的价值:

作用:打开肩部关节,达到肩部“抻筋拔骨‘的目的,更好地便于劲力的传导,最终达到出手快如闪电,连绵不绝。同时开肩可以很好地改善驼背,颈椎病等问题。

肩与胯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大关节,离开了它们的相互作用,身体的螺旋劲,拧劲,也就无从谈起。从肩胯的功能来讲,可以拧转,可以裹肩裹胯,也可以上下折叠。

肩扣了,就能够带动背,胯曲了(尾闾前翻)可以拉起脊椎,两者合起,就形成了一张大弓。所以,胯肩除了形成拧劲以外,更主要的,也是背弓劲力的来源。

开肩的好处及作用

 开肩的好处及作用。肩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开肩运动好处多,只要养成做开肩运动的习惯,能够很好的发挥开肩动作的好处。下面看看开肩的好处及作用。

开肩的好处及作用1

 开肩的好处有很多,常见的如松懈肌肉、改善体态、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肩颈疾病等。但是,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再进行开肩,防止不正确的姿势对身体造成损害。

 1、松解肌肉:开肩可以打开肩膀和胸廓,对于肩部沉重、酸痛,颈部僵硬,手臂上抬时肩膀发紧或牵扯痛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2、改善体态:长期坚持开肩,对含胸、扣肩、耸肩等不良体态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3、增强肌肉力量:开肩可起到增进呼吸肌肉弹性和力量的辅助作用,还可以增强手臂及肩膀肌肉的力量;

 4、预防肩颈疾病:开肩可以增加关节及软组织柔韧性与灵活性,防止局部组织过于僵硬导致拉伤,为肩颈及胸椎、大脑等提供足够的血运支持,预防肩颈疾病;

 5、其他:适度进行开肩,会使呼吸通畅,还有助于放松神经,缓解压力。

开肩的好处及作用2

 1、做开肩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能够有效的帮助人们放松紧绷的神经,让人们肩膀部位得到缓解疲劳的效果。所以这对于长期处于固定紧缩状态的肩部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期维持久坐以及低头这样的动作后,适当的做一些开肩运动,就能够帮助人们很好的缓解疲劳了。如果长期做一些开肩运动的话,也能够很好的预防颈椎疾病,帮助人们维持颈部以及脊椎的健康。

 2、人们在做运动的时候适当的进行一些开肩运动,能够很好的打说人体手臂、肩膀到脖子这一根线的运动神经,帮助人们拉开肌肉,这样的话能够让人们在做运动的时候更好的打开人体肌肉。

 减少拉伤的情况出现,所以人们在做运动的时候适当的进行开肩运动,这能够很好的保护脊椎,让人们更好的避免在运动的时候出现拉伤的情况。

 我们平时上体育课都有做一些开肩运动,从这些坚持的习惯上可以看出,开肩运动对人体的骨骼来说确实是很有帮助作用的。如果人们长期习惯性的去做一些开肩运动的话。

 不但能够很好的预防颈椎疾病,也能够很好的避免出现脊椎拉伤的情况,所以人们了解开肩运动的好处后一定要更加谨慎的去执行,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开肩运动,以此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骨骼健康。

 开肩可以减少对腰椎的伤害,开肩练习是瑜伽体式练习中很重要的环节,一般在进行后弯体式练习时,如果并无良好的肩背部控制能力,就极容易伤害到腰椎,甚至练习过后就会出现腰椎刺痛。开肩也可改进肩颈问题,使呼吸变得更加顺畅。

 其实肺部的体积和肩关节的开合程度密切相联,如果练习中感到呼吸困难,就是因为肺部体积太小。而开肩的可以使僵硬的肌肉放松,然后便能激活松弛无力的肌肉,使肌肉能正常工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如果肩关节能稳定的话,手臂也能变得更有力量。

 但是开肩练习是僵硬到柔软的过程,如果不注意规律,开肩也是容易受伤的过程。有些人喜欢用脊椎的腰椎部分进行开肩,这样就会有害身体健康。长期练习会让脊椎受到严重挤压,并磨损老化。

 所以开肩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反而会伤及健康。可别小看小小的开肩动作,如果开肩正确,就能让肩背部更加舒松。还能改进肩背部的疼痛,起到保护颈椎和胸椎的作用。并可以使呼吸顺畅,心情愉悦。只要坚持,就能让你避免颈椎疾病带来的困扰。

开肩的好处及作用3

 开肩就是把肩部于大臂之间的连接处,经过一定方法的锻炼,使其具备既柔韧又有弹性的特征。又能锻炼肩部、大臂的筋骨张力,促成肩、肘,手三节具备自然顺畅的整劲,形成“身备五张弓”中两肩之弓的科学方法。是典传国术中主要基本功之一。与开肘、开胯、开肋、开脊同为传统武术之基石。

 肩是连接手臂与身体的重要环节,发劲时候,肩必须要做到“松而不懈”才能够劲力顺达。要使肩做到“松”但又不失“弹力”,我们就得开发肩关节,不断撑开肩缝,崩起肩部大筋,使其重复拉伸而具备弹力。

  开肩的价值:

 作用:打开肩部关节,达到肩部“抻筋拔骨‘的目的,更好地便于劲力的传导,最终达到出手快如闪电,连绵不绝。同时开肩可以很好地改善驼背,颈椎病等问题。

 肩与胯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大关节,离开了它们的相互作用,身体的螺旋劲,拧劲,也就无从谈起。从肩胯的功能来讲,可以拧转,可以裹肩裹胯,也可以上下折叠。

 肩扣了,就能够带动背,胯曲了(尾闾前翻)可以拉起脊椎,两者合起,就形成了一张大弓。所以,胯肩除了形成拧劲以外,更主要的,也是背弓劲力的来源。

 肩关节是我们人体全身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而且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运用的非常的频繁,不管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还是工作当中,关节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摩擦和挤压,非常容易发生一些慢性的劳损。

 轻微的患者会含胸驼背,肩外展或者是外旋等动作受到限制,影响女性朋友的气质和形象。严重的患者还会造成慢性肩周炎,十分的疼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开肩对于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开肩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经常的开肩,不仅会使我们的肩颈更灵活,还会使我们的体态更加的优美,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开肩练习,打开胸廓,重新训练胸部的肌肉!开肩还会是的我们的腰椎更健康。最重要的是当肩打开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呼吸轻松顺畅,而且大家的心情也变得愉悦积极,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经常的做一些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经常的开肩也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非常的有益,大家不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多做一些运动,比如说开肩活动,瑜伽运动,慢跑,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以上就是关于女人开肩有什么好处的问题解答,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工作之余应该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要一味的进行工作,忽略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让 你 的 手 臂 没 赘 肉

日常生活中,手臂是活动最激烈的部位,但其伸展的方向大多只有前面或侧面。由于较少于后面运动,因此内臂部分较容易松驰。而且肌肉较不使用的部位极容易堆积脂肪,尤其在25岁过后更加明显。无论如何,想要有结实的肌肉,则必须面面俱到。

1、锻炼内臂,使之结实。

双手交错,拇指向下,双臂向前延伸。静止2~3秒后双手反转一下收回,再向前延伸一次约2~3秒。慢慢进行约10~20次。

2、使双臂紧张。

单手按摩肩膀,并不停的耸肩,按压的手一直向下压双臂,特别是按压手臂的内侧肌肉。左右各5秒共进行5次。

3、改善内臂的松驰

双手掌交错在耳边,向上延伸用力,静止2~3秒后放松。训练平常较不使用的肌肉,同时可缴正姿势。共进行5~10次。

肌肉的训练中有游泳、伏地挺身等等动作性的运动,也有延伸静止的静态运动。在静态方面,可使肌肉继续紧张,具有紧缩、防止脂肪沉淀的效果;而伏地挺身等的动态运动则较适合体力较佳的人。

肩部按摩方法:1.体位 受术者侧卧位,施术者站于受术者一侧。

2.手法 推、滚、揉、拿、按、搓、拍法。

3.选穴 肩井、肩隅、天宗、“肩三俞”。

4.操作

(四)注意事项

患肺气肿或心脏病者,应采取坐位,按压不可过重。由颈椎病或肩周炎等所致的肩部酸沉,应采用其他有针对性的手法。

脊椎按摩方法

用单手掌沿第—~第七胸椎两侧下行推,以双手掌从脊柱向两侧分推,然后以小鱼际测部滚以上部位。用掌根和拇指分别揉肩上及肩胛内侧缘,掌根拨揉肩井和脊柱两侧夹脊穴,再以掌根、拇指按压上述部位。搓肩井及肩胛内侧缘,以热力度。受术者取坐位,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拿揉肩部,拇指点按肩井、天宗、肩三俞、肩隅等穴。最后以拍法拍肩部结束。

一、 患者取侧卧位,以一手扶住患者的肩部,作向外推的准备动作,而另一手则以肘关节抵压臀部,作向内扳动的准备,此时应嘱患者放松肌肉,以双手同时向不同方向用力,使腰部脊柱产生被动扭转的运动。

二、 患者取俯卧位,先从下腰部起用按揉,沿膀胱经小腿而下三至五次。其次在胸前和股前加垫枕头,使腰部后伸;此时在下腰部除按揉外,另在肾俞、大肠俞、棘旁压痛点,居寮、环跳、等穴用按和点法。继以双掌重迭在下腰部,做五到十次的按压手法,最后再按压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结束了第一步骤的按摩。

三、 患者取仰卧位,在大腿的前侧和外侧,与小腿外侧及足背。依次由上而下往返用按揉三到五遍。再以掌跟按揉股外侧和小腿外侧,继之直腿抬高运动两三下。接着再按压风市、阳陵泉、解溪、并捏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两三遍,最后以双掌搓揉下肢作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303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