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存在和流行,如在英国、丹麦、意大利、荷兰、原苏联、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虽然如此,猩红热主要存在于寒温带地区的国家,在热带的国家和地区猩红热的流行较为少见。
我国猩红热的流行也较广泛,虽然我国的爆发和流行以北方为主,但在南方省、区也有不同程度的猩红热存在和流行,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猩红热的发病率明显下降,70年代甚至认为猩红热在欧美国家已完全被消灭,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相继报道猩红红热发病率有所上升。我国虽然在近几年已无大的流行,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多为散发性猩红热病例,但尚缺乏系统性的流行病监测,不能排除是否有复苏的迹象。目前,A组乙型链球菌感染仍为人类常见的传染病,特别是对儿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仍将猩红热列为乙类传染病。
风疹啊……先发烧,发烧一天到两天的样子起红疹子,先从脸上开始起,有点像过敏了,然后从上往下起,发烧的话应该不会超过38°,疹子先是红色的小点点,后来会慢慢大点,会痒,但没有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就是这个样子的疹子,看了让人头皮发麻
红疤???那就不太清楚了,不然去医院看看吧,我起的时候没有红疤,就是下去的时候会留下有一点像色斑状小印记,慢慢也消下去了
引起猩红热的病因
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
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以冬春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儿童。猩红热潜伏期一般2~4天,患者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食欲。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
型的猩红热可以分为三期,前区期、出疹期、恢复期。前区期表现为急性发热38-39℃,重症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有咽部疼痛、头痛和腹部疼痛,眼部及扁桃体充血明显,可以见脓性的分泌物。由软腭细小红疹和出血点,以及草莓舌。
针尖皮肤弥漫性的潮红,有口周苍白圈,腹部、手足搐搦、汗疱疹等特征性的表现。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皮疹按出疹的顺序消退,疹退一周后开始脱皮,面部、躯干成干屑样。手足可呈大片脱皮,脱皮期可以达到六周,没有色素沉着。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猩红热一旦出现后,治疗上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切开引流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因为猩红热感染的病原体是属于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以治疗主要原则是进行抗菌治疗,一般可以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中毒型或脓毒性的猩红热,需加大青霉素的使用剂量,但患者如果出现了青霉素的耐药,或产生过敏,可以适当的选择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比如可以使用罗红霉素或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可以适当的选择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比如可以口服头孢氨苄或口服头孢呋辛酯等。
对于已经形成化脓性的病灶,需及时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治疗,而且患者可以通中医中药的办法进行治疗。猩红热属于热毒壅盛型,在治疗期间,也要注意皮肤防护,防止由于皮肤破损而继发形成皮肤表面的感染,可以适当外涂滋润类药膏,保护皮肤,比如外涂甘油或外涂凡士林等。
引起小孩发热伴随着皮疹,必须要先做好诊断并且针对性的治疗,不能盲目用药,以免掩盖了病情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以下6种疾病会引起小孩发热伴随着皮疹
1、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受到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一般发生在6个月到3岁左右的儿童身上。退烧9~12个小时后会出现皮疹,呈现玫瑰色或者红色斑,皮疹集中在上肢、躯干和颈部。1~2天左右皮疹消失而且消退后不会有色素沉着以及脱屑。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一般会累及颊黏膜和舌头部位,刚开始出现斑点,然后转化为小水泡,水泡容易破溃,慢慢的形成了小溃疡。随着病情发展皮疹也会在手掌、脚底以及大腿和臀部出现。
3、风疹
风疹是受到了风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刚开始脸部出现皮疹,短短一天内会累及颈部、手掌和躯干,呈现浅红色的斑丘疹,分布均匀,大约2~3天后,皮疹会慢慢的消退而且不会留下色素沉着。此类儿童不仅有发热和皮疹,同时伴随着耳朵后、枕后以及颈部淋巴结肿痛。
4、水痘
水痘是受到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出诊前会有发热和不适感。水痘会散发于全身,刚开始长有红色斑疹而且有剧烈瘙痒感,然后转化为透明液体疱疹,到了后期会结痂或者破溃。
5、猩红热
猩红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会出现发热,伴随着扁桃体炎或者咽炎,白细胞数目明显升高。皮肤上会有密集并且均匀的鲜红色斑丘疹,皮肤褶皱部位呈现紫红色的线状条纹。一般皮疹消退一个星期后会有片状脱屑。
6、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属于病毒性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眼结膜充血以及咽喉疼痛。刚开始累及颊部,会出现境界比较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呈现蝴蝶状。皮疹持续1~3个星期,期间呈现消退状态,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加重病情。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2 ̄8岁的儿童。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猩红热可应用青霉素治疗,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等。用药应不少于7天,经两次咽培养阴性后,再停药。 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身体的消耗和心脏的负担,防止发生并发症。另外,还要多饮开水,给予富有营养和易消化的饮食。对高热患儿,应给予适量退热药物。
儿童猩红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猩红热的发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最常见的细菌是溶血性链球菌。 猩红热也具有高度传染性,通常通过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 因此,不要与猩红热患者共用生活用品。孩子缺乏维生素,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猩红热。 一些血液病、恶病质和中毒也会导致儿童猩红热。
2、如果孩子患有某些呼吸道疾病,也很容易患猩红热。 最常见的肺部疾病是肺炎、支气管炎和慢性哮喘。 因此,为预防猩红热,应积极护理这些呼吸道疾病。建议尽快就医,查明原因,遵医嘱进行抗生素护理。 患病期间卧床休息,饮食清淡,增加营养,以流质、软食为主。 猩红热患者的细菌多集中在咽部,所以早晚用淡盐水漱口清洁口腔。
儿童猩红热应该怎么护理呢?
1、此外,由于皮疹的出现,患者会感到瘙痒,可用柔软的毛巾仔细擦洗皮肤,不要弄破皮肤,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从发病之日起,孩子应在家中隔离至少 10 天。 家长有责任向健康老师报告。 他们千万不能因为担心上课落后而隐瞒病情,让孩子带着病去上课,这会导致疫情蔓延。
2、如何预防猩红热流行季节,避免接触确诊的猩红热患者,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教室应做好预防性消毒,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30分钟。均衡饮食,多运动,增强免疫力。通风消毒:儿童房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 儿童使用的器具应煮沸消毒; 用过的手帕要用开水烫一下。 待孩子康复后,应进行彻底消毒。 玩具和家具应该用肥皂水或来苏尔水擦洗。 如果不能擦洗,可以将它们暴露在阳光下 1-2 小时。 及时就医:在高发季节,特别是周围有猩红热患者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患者的护理和隔离:儿童应注意卧床休息、住院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 其他人接触患者时佩戴口罩。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三型:
(1)邪在肺卫证 症见突然发热,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腻,脉数。治宜清热透疹法,方选银翘散化裁。
(2)热入气营证 症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全身皮疹,口唇苍白,杨梅舌,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法,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3)疹后阴伤证,症见皮疹已消,留有余热,神疲食少,舌红脉细。治宜养阴清热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
除治疗用药外,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有条件者应采取隔离治疗;治疗期间应多吃鲜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烫或曝晒。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腥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猩红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嗓子痛、头痛等,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物附着,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冷、呕吐症状,12~36小时以面部开始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颈、胸、腋下及全身出现排列密集、分布均匀象针尖大小鲜红的鸡皮样米粒疹,压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痒感明显,在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肤皱折处还可见鲜红色的帕氏线;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苍白成为一个苍白圈。经治疗后的3~4天皮疹逐渐消退可见脱屑。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败血症,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2-3天,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24小时内出现特征性猩红色皮疹。其特征为:1)持续发热,体温灾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体红肿。2)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皮肤上散布针尖大小的隆起的红色点状皮疹,严重时呈出血疹。3)皮肤褶皱处可见紫色条纹-pastia线。4)除口鼻周围,面部其他处充血潮红,称口周苍白圈。5)腭部粘膜可见粘膜疹;舌被白苔,红色的舌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称“杨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随之开始脱皮。轻者呈糠屑状,重者成片或手套,袜套样。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强调卧床体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儿童为2~4万U/千克/日,成人为120~240万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儿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为一疗程。另外也可用林可霉素,尚有用狍霉素族、利福平治疗猩红热,均收到好效果。
③并发症治疗:化脓性并发症时加大青霉素剂量,风湿热者抗风湿,并发急性肾炎按急性肾炎处理。
患病后要及时治疗、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随时消毒,患者要卧床休息,多喝开水,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连用7~10天,病情严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点滴。
[预防]
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素G40~80万u/日,3~4天。
⒈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⒉不要让孩子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如已接触过,可用淡盐水漱口,并用抗生素2~3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