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疾病有哪些 从脊柱肌肉分布谈腰背痛

腰部疾病有哪些 从脊柱肌肉分布谈腰背痛,第1张

1 腰部疾病有哪些 (一)腰部软组织劳损

腰部软组织劳损属中医学“腰痛”、“腰脊痛”范畴。常见原因是:

①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肌长时间处于牵伸状态,形成了积累性的劳损变性。

②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得到充分修复而遗留慢性腰痛。

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肌劳损。

在诸原因作用下,首先引起创伤性软组织炎性反应,到后期则因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而导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其结果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及营养血管而导致腰痛及放射痛。临床上腰部软组织劳损实际上包括腰肌、筋膜、韧带、髋关节等多种复合组织的损伤。

(二)腰部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所引起,亦可因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而发生,前者称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腰背部、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

棘 上、棘间和黄韧带都是由密集的胶原结缔组织构成,是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它们将相邻的骨体连接在一起。它带有柔性、屈折性,以便于关节活动。另一方面,它 有足够的强力和牢靠性。可以耐受强大的拉力但不能伸长。因此,在急性扭伤时,韧带易被断裂;在持续或间断牵拉时韧带将松弛。一旦韧带失去弹性就不易恢复原 有的力量。

(1)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是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损伤后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导致慢性韧带 劳损而不能胜任繁重劳动。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组织。据统计,73%止于第4腰椎,22%止于第3腰椎,仅5%止于第5腰椎。由于该解 剖特点使下腰较弱,又是最活动区。据报道中年人可有75%的人有棘间韧带变性,加之局部外伤,故韧带极易在该处撕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韧带皆受骶棘肌保 护而免受损伤。当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位于腰骶部,此时因无骶棘肌 保护,所以重力全落在韧带上。当脊柱突然屈伸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从个别棘突上撕脱。尤以下腰部和腰骶部多见。

棘上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会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有腿痛。

(2)棘间韧带损伤:

棘 间韧带既有助于脊椎之间的活动,但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它处于相邻的棘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其背侧与背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 这3条韧带构成一个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伸和挤紧。日常机械性摩擦会引起变性。

棘间韧带只能在变性的基础上外力作用下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破裂和松弛。韧带内含有神经纤维,对痛觉最为敏感,故韧带破裂或松弛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 1、2腰椎后部厚度大于前面;第4、5腰椎与之相反,而第3腰椎的椎体前后厚度相等。第3腰椎的横突比另外4个腰椎横突长,因此背部肌肉的牵拉杠杆力最 强,尤其是横突左右不对称或横突向后偏斜时。当腰椎左右侧弯及扭曲活动时牵拉更甚。附着在横突上的有腰背筋膜的深层及腰方肌。当这些肌肉单侧收缩时,可使 腰部向同侧前方弯曲,使横突与肌肉筋膜附着处受伤从而造成多个小肌疝。同时也可因肌肉收缩牵拉而使腰神经感觉支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 多数患者都有损伤史,这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

2 脊柱周围的肌肉分布

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一)背侧组

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深层肌及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1、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有下后锯肌。

2、 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 突。可使颈后伸、侧屈及向对侧转头;骶棘肌亦称竖脊肌,起自骶骨和髂嵴,向上分为多肌齿,可止于椎骨、肋骨,最长者可达枕骨。全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 间的最长肌及内侧的棘肌。一侧骶棘肌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短肌有横突棘肌,位于骶棘肌深层,起自横突,向内上止于棘突。自 浅入深有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肌、棘间肌等。它们可使脊柱挺伸、侧旋、侧屈。在枕部深层有枕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及头后小直 肌。它们可使头回旋和后仰。

3、臀部和股后部肌:如臀大、中、小肌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可维持骨盆后仰。

(二)前外侧组

1、 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可间接作用于脊柱。进行仰头、屈项及向对侧转头等运动。深层则位于脊柱的前方和两外侧。前者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参与头的前俯和颈前 屈。后者包括前、中、后3对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1和第2肋。前斜角肌可起于第3-6颈椎前结节或后结节。故而第3-6颈神经根一穿过前斜角肌 起点外行。当该肌紧张时可牵拉相应的脊神经根。反之,脊神经根处病变时亦可引起前斜角肌紧张甚至痉挛。

2、腹部:腹前外侧群肌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除容纳保护脏器、增加腹压外,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腹后壁的腰方肌亦可侧屈脊柱。

3、起自腰椎体、横突等的髂腰肌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脊柱和骨盆前屈。

腰椎是脊椎的其中之一段,脊柱和脊椎是一个概念。

从第一颈椎到尾骨,称为整个脊柱,脊柱是由一个椎体、两个椎弓根、两个椎板、两个横突、四个关节突和一个棘突组成的骨结构,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脊柱由32块椎骨组成。

成人脊柱由26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刚出生时5块)、尾椎1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是内脏的支柱和保护器。它是四肢承重、运动、减震和平衡的主要结构。

腰椎椎体高大,前高后低,呈肾形。关节突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向后内侧,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凸,向前外侧。上关节的外侧有一乳突,棘突为四方形的骨板,水平地突向后。

腰椎的横突短而薄,伸向后外方,根部的后下侧有一小结节,称为副突,在发生过程中横突与肋同源,副突应为真正的横突。

腰椎活动度较大,脊柱做各种方向活动时对下位椎间盘,尤其是纤维环的牵拉力最大。因为骶椎是固定的而不参与脊柱活动,脊柱活动时骶椎不产生相应的协调缓冲动作,脊柱上位各节段的活动最终均集中在最下方的2个活动节上。

现如今的工作生活,很多人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长期这样久坐,如果再加上错误坐姿,就会大大损害脊椎健康。

正确坐姿

视线与向地心垂线的夹角为115°角左右,也就是电脑屏幕略低于平行视线。

身体大概距离办公桌一拳的距离。操作键盘时,满足屈肘90°左右,手腕既不上抬也不下压,两侧要有支撑的扶手,放松颈肩部肌肉。

椅子最好有轮子,靠背有曲度与背部贴合。落座后脚掌要能接触地面,膝盖高度略低于或与臀部高度平齐。

工作姿势

选有靠背的椅子,放上护腰垫

椅子尽量往前挪,坐之前把臀部往后送

坐下后,感觉臀部的坐骨结节,都结实的坐在椅子上

双手放在桌面,肘关节发力,支撑身体感觉肩膀下沉

身体前方放一本书,抵在胸口前方,小腹微微用力收紧。

此时,身体重量通过骨骼,传递到坐骨结节,上半身又可以借助肘关节支撑,胸口前因为书本抵住不会过度前倾。

休息姿势

椅子靠背够高,可直接将整条脊椎靠在椅背上休息

椅子靠背不高,将腰背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脖子后面

椅子没有靠背,可用手承托下巴,肘关节放在桌面,保持身体放松,闭目休息5分钟

拉伸大腿后侧和胸腹部肌肉

坐位,膝关节伸直,脚背往上勾

缓慢挺起腰背向后弯,同时举高双手向后上方打开胸廓

动作保持30秒,做7组

髋跑步成为跑步高手

什么是“送髋

跑步时,大腿以宽关节为轴心,向前摆动随后又落地蹬伸,关节的关节窝由骨盆构成,所以跑步时腰椎-骨盆-关节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同时又很精密、微妙的联动复合结构。

跑步时,骨盆会产生适度向左向右的回旋运动,这种回旋运动,相当于间接增加了大腿即便没有摆腿也向前运动的幅度,同时配合大腿前摆,就形成了大腿更加往前的趋势,看上去抬腿幅度比较明显这就是所谓“送髋

形成良好“送髋”技术的4个关键要领

加强摆臂

跑步是全身运动,“送髋”摆腿能力增强一定要与加强摆臂相匹配,否则是无法形成”送”技术的。

加强摆臂特别是强调手臂的用力后摆可以带动躯干适度左右旋转,而躯干的左右旋转借助腰椎-骨盆髓关节复合结构,带动骨盆左右旋转,这就帮助形成了“送髋”技术

上肢用力后摆可以有效牵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从而形成躯干牵张反射,促使骨盆在肌肉牵张反身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左右旋转。其实,配速快的时候摆臂也会自然加强,所以加强摆臂通过躯干适度扭转帮助形成“送髋”技术。

形成良好“送髋”技术的4个关键要领

改善腰椎-骨盆-宽关节灵活性

“送髋”的本质是骨盆左右旋转配合抬腿,关节又连在骨盆上一侧伸另一侧就会屈髓,进而带动骨盆旋转,一侧髓无法伸展相当于就会限制骨盆旋转这就引发连锁反应一-导致另一侧也就无法往前运动,所以改善腰椎-骨盆-关节灵活性是”送髓技术的基础之一

形成良好“送髋”技术的4个关键要领

加强抬腿能力训练

跑者都很清楚要多练臀肌、股四头肌,但几乎都会忽视一个重要部位一前部肌肉的训练,前部肌肉学名骼腰肌,骼腰肌的主要功能是屈髓,也就是抬腿。

跑步时,当一条腿蹬地结束后,就进入向前摆动阶段,也就是大腿向前摆动。大腿前摆的动力

就是来自骼腰肌,如果骼腰肌力量不够,就会出现大腿前“送”不等于抬腿,但没罢无力,拖着腿跑的情况。有抬腿也就谈不上“送髋”了

促进小腿提拉折叠

合理的小腿折叠技术,大大缩小了大腿向前转动半径,转动半径的减小使转动惯量随之减小。根据转动定律,转动惯量的减小,增大了大腿绕关节转动的角加速度,角加速度的增大,使摆动腿的角速度得到提高这样就能形成真正良好的”送髋”技术

良好的”送髋”抬腿技术要以小腿折叠作为前提否则你的腿就像锄头一样向前抬,费力还难看。

“送髋”技术是一项整合性技术,它需要全身协调性身体灵活性和动作技术的配合没有摆臂和一定程度的躯干扭转,骨盆转动不起来,没有关节灵活性和部力量,腿抬不了;没有小腿折叠,抬腿不可持续,一环扣一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每天下班的时候,几乎都会听到有同事嚷嚷着说腰酸背痛,甚至有的人说腿抽筋,其实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久了腰酸背痛是很正常的现象,尤其是每天坐在电脑前面七八个小时的上班族白领,这种情况尤其频繁,那么总是腰酸背痛会不会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风湿骨病

得了像颈肩腰腿痛之类的风湿骨病的老年人,是会经常出现要腰酸背痛的现象。因为这是风寒所导致的,所以要及时注意保暖。

2、坐骨的神经痛

坐骨的神经痛的病人一般都会有腰背痛,并伸延至小腿或脚趾上,亦可能出现下肢麻_和乏力,严重更会导致下肢瘫痪或大小便失禁等。

3、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可对坐骨神经造成压迫,引起急性的腰背酸痛,甚至可延伸到腿部。

4、脏腑器官疾病

很多脏腑器官疾病也可以引起腰背酸痛,如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等可以引起腰骶部酸痛,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相应的妇科疾病等。

5、慢性劳损

劳累时腰部酸痛或胀痛:腰部酸痛或胀痛是由腰肌劳损疾病引起的,在劳累时酸痛或胀痛会加重。是腰肌劳损的一种临床表现。慢性腰肌劳损,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主要症状是腰部酸痛,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疤痕或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6、肌肉拉伤

因为施力不当所造成的腰背局部肌肉、韧带拉伤,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而慢慢演变成慢性肌肉拉伤,此时就会出现相应的腰酸背痛等症状。

7、怀孕

妇女怀孕后,由于胎儿发育,子宫逐月增大,妊娠激素的作用与影响,母体关节韧带松弛,妊娠中、晚期腹部逐渐向前突出,身体的重心随之前移,致使背伸肌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出现腰背酸痛的症状、此外孕期内分泌的变化所引起的脊柱及骨盆各关节、韧带松弛,失去正常的稳定性等,均是造成腰背疼痛的原因。

8、缓解措施

(1)倒走锻炼(退步走)对腰酸背痛有良好的作用。可以试试倒走,倒走时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运动量以腰部不感觉到累为宜,可以少量多次进行锻炼,过多的运动量会加重腰痛的,可以随着疼痛次数的减少,疼痛感的减轻逐渐加大运动量,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

(2)不管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还是疾病所导致的,都希望人们可以好好地处理,防止酸疼现象更加严重。此外,需要用到药物的时候,务必以医嘱为准,不要随意使用,以免威胁身体健康。

(3)物理疗法是应用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防治疾病的方法,简称为理疗。它包括使用天然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素,人工的包括电、磁、光、声、热、冷等,天然的包括使用日光、空气、泥土、矿泉水、气候等。应用物理因素来治疗疾病,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实践证明,许多疾病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慢性期,或是亚急性期,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和具体的情况采用物理治疗。它不仅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作为医院常规的治疗方法,而且其中有很多还是我们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的辅助疗法,所以物理治疗对腰背部疾患具有双重效应,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可以起到治疗保健的效果。

时间坐着会使屈肌、腿筋的肌肉紧绷,导致由下背部承受身体的压力,而引发下背痛!在美国根据统计约有60至80%的成人,终其一生至少有一次下背痛的困扰。

常见急性下背痛的原因有姿势不良、背部拉伤、外伤骨折脱位、肌肉筋膜症候群、骨髓炎、椎间盘炎等。

而慢性下背痛的原因常见则有骨关节炎、椎间盘突出、脊椎退化,脊椎滑脱症、肌肉筋膜症候群、压迫性骨折、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转移痛、肿瘤等。

其他非关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包括肾脏病输尿管结石、摄护腺发炎或骨盆腔发炎、情绪、压力等。

排除病理因素造成的下背痛,门诊病人下背痛的原因大多数为所谓的原发性下背痛,无确切的原因造成,但多为背肌的扭拉伤,肌肉疲劳无力有关。原因可能是姿势不良,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过度或重复使用腰椎、负重等。了解这些原因之后,为避免导致下背痛,就需要有适度的休息,同一姿势维持20~30分钟就应变换姿势,及加强稳定腰椎之腹背肌肉以应付工作,运动及突然受到的扭拉应力之所需。

至于要做那些运动,简述如下: 

第一大类:伸展运动(暖身及活动肌肉、关节之用)

持续15-20 秒/ 次  2-3 次/ 回 做1-2 回/ 天  每回中间休息10-20 秒

1拱桥(伸展腹肌)仰卧: 腰部下方垫大枕头或是大弹力球,使躯干呈拱桥状,以伸展腹肌。

2坐位体前弯(伸展背肌): 双腿伸直坐于地板上,身体前弯两手触碰脚趾,以伸展背肌。

3猫式/牛式(伸展腹背肌、活动腰椎关节): 双手双膝着地,将背弓起后抬头腰向下凹呈山谷状,重复数次,以活动腹背肌及腰椎。

第二大类:肌力强化运动(训练肌力之用)

轻微用力 撑住2-3 秒/ 回 做6-8 回/ 天 每回中间间隔5-10 秒

1仰卧起坐(强化腹肌): 仰卧屈膝,两手置于胸前或耳旁(切勿置于后脑而导致抬起上身时,两手用力造成颈椎过度弯曲)抬起上身后回复仰卧,重复数次。

2俯卧后仰(强化背肌): 俯卧姿势,两手置于身体两侧或后背抬起上身后弯,维持数秒,重复数次。

对于原发性下背痛的治疗,急性期须休息,冷敷或冷热敷交替,辅以药物帮助。二、三天过后宜以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做些伸展运动,以活动肌肉关节,长期则需要强化腹背肌肉,维持良好姿势和体态,不弯腰驼背,不过度重复使用腰椎工作、运动须量力而为,下背痛才会远离你。

锻炼方法如下:

1、仰卧屈膝。

首先将身体平躺于地面上,使腰背与地面完全的进行接触,之后将膝盖弯曲,使大腿紧贴腹部,两手抱住膝盖,让背部和下半部分肢体处的肌肉得到放松,然后放开双手,将两腿伸直。重复进行此三到五次,能够有效的帮助进行缓解。

2、揉摩腰背。

当腰背处受到寒气入侵的时候,便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感。建议此时可以用毛巾热敷几分钟,之后双手延背部一路向下,直至小腿处顺时针旋转着来进行按摩,以起到疏通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3、进行点穴。

人体的各个部位上多分布有多个穴位,腰部自然也不例外,如肾俞、环跳、承扶、阳陵泉、承山等。建议在将双手清洗干净后,延这些穴位依次开始进行点按,直至到脚底的涌泉穴为止,能够帮助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改善神经性疼痛。

4、抬腿运动。

将身体仰卧,之后伸直双腿,将其轮流向上抬起,具体速度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把握,切忌不可过快或过慢,以免起不到效果,连续抬腿八分钟,对腰间盘突出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5、空中蹬车。

将身体平躺在地面上,尤其要注意腰部和地面间不能有空隙,之后双腿做空中蹬自行车的动作,坚持进行十分钟,不仅可以帮助促进腿部脂肪的燃烧和消耗,还能够帮助缓解腰部疼痛。

扩展资料:

腰间盘突出病因: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

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6、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参考资料:

-腰椎间盘突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19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