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从小时候起就比较虚,特别是爱出汗,稍一运动或喝了热水就全身发热出汗,出汗后感觉很累,这样搞得精力不足,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这一直是我的心病,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说是肾阳虚,可是我一年四季都没有出现过手脚冰冷的现象,相反总是很暖和。对照肾虚的症状,似乎阴虚阳虚我都有。
知道艾灸后也常灸命门、腹部穴位、涌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腰酸痛、冷的症状没有了,但爱出汗、出汗后疲倦的现象还是没有改变,似乎还变严重了,因为我比以前喝水多,而且都是喝温水,运动也比以前要多(只每天在家必须的上下楼梯都有几十次),所以我每天都觉得很累,想睡觉。
这种症状可以灸 合谷、复溜 。
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之前看了艾友的帖子说是可以治肾虚的,我怎么没想到呢?只是想着治我的爱出汗这个毛病,看来治病要治本才行。我就灸合谷、复溜这两个穴位,大概两次,出汗的症状就好了许多,可是我还是累。
分析原因是这段时间我艾灸得太频繁了,穴位太多了(还在治其它的毛病),于是我停灸了两天,早上比以前却醒得更早,没睡意了,就起身稍稍做做运动吧,一整天的精神状态都比以前好。看来艾灸还是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下一个大胖子嘀。
这次艾灸因为合谷、复溜都是之前没有艾灸过的穴位,因此有了一个发现,少灸的穴位或灸有疾病的经络上的某些穴位,红晕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几天都不会退,而且灸时比常灸的穴位敏感,灼烫,很快就会发红。因为之前我灸足三里、三阴交时就是这样,灸后几个小时穴位都感到热,有时还会长泡,现在都过去八九个月了还留有黑痕。
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1 三伏天后背凉怎么办
三伏天后背发凉那么很大一部分原因很可能是人体受凉导致的,因为三伏天时人体的气血一般比较旺,这时候要是受到寒气的侵袭,那么就会导致阳气的损耗过多,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推动血液运行,就会导致四肢的血液循环受到障碍,肢体缺血,就会出现冰冷疼痛的症状,从而导致人体后背发凉。
这时候一般建议食用一些滋生暖身的食物,比如姜枣茶以及当归四逆汤等,其次就是可以进行泡脚,俗话说寒从脚入,进行泡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体去除寒气,缓解后背发凉的症状,要是后背发凉的症状很严重,那么为了不耽误病情,一般建议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
2 三伏天后背出汗是哪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三伏天适当出汗对人体的健康是具有好处的,因为汗有助于协助人体肾脏排泄废物,帮助调节人体的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有益人体身心健康。
但要是人体出现了异常出汗,也就是每一个地方的汗比较多,其他地方的比较少,比如额头异常多汗,那么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由人体肝阳上亢引起的;若头汗过多,且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欲呕、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多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若是手部出汗过多,那么则表示人体的脾胃不太健康。
所以三伏天适当出汗是好的,但要是身体出现异常出汗,那么就要引起重视,根据具体的出汗位置,判断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3 三伏天如何去湿气 贴三伏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适宜去除体内寒气的时期,这时候可以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从而达到一定祛病保健的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好处。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伏贴一样,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主要是用艾绒等药物在人的体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达到一定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利于人体去除体内的寒湿之气。
热水泡脚俗话说的好,寒从脚入,要想达到很好的去湿作用,可以适当用热水进行泡脚,泡脚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可以帮助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一定驱寒作用。
4 怎样判断身体有无寒气想判断自身身体是否有寒气,可以从自身身体的症状表现进行判断,若是身体出现身体怕冷、四肢发凉、手脚冰凉、经常头痛等症状就考虑身体有寒症;若是有脾胃虚寒现象,也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和便溏现象,那么也要考虑是否受寒。
其次女性体内有寒气,女性的子宫是会引起痛经,或是不孕等,寒气在头部者会引起头痛,怕风等。
“疼起来的时候真的基本上得一直蹲着,才好受一些。”25岁的小梦时常被痛经所困扰,痛的时候只能吃点止痛药来缓解,长此以往,她养成了包里随身携带止痛药的习惯。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公司的同事聊起此事,同事劝她去买点艾条,在肚脐眼上的位置尝试下艾灸,半信半疑的小梦在同事的建议下买了一些回家做起了实验。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小梦发现自己的姨妈痛真的缓解了很多,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疼得走不动路的情形,这也让她成为了忠实的“艾灸”粉丝。
1 隐白穴
脾经上的隐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左右脚各一个。这是个主治出血的穴位,特别是妇科疾病的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这个穴位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可以用艾条或艾柱灸这个穴,一般灸一两次就能看到疗效。
2 至阴穴
至阴穴是治疗转胎位很重要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处,左右脚各一个。一般怀孕期间艾灸是要慎重的,但是转胎位的话,就另当别论,这个穴位常用于治疗转胎位,如果是产后的调理,可以再加上中脘穴和脾腧穴。
3 腧穴
妇科常用的腧穴有三个,为背部的脾腧穴、肝腧穴和肾腧穴。具体用哪一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局部,就是哪个位置离病最近,就在哪里取穴,另一个就是相应的腧穴,比如宫颈炎,可取中极穴,背后对着的肾腧穴,再加上三阴交,也就是在病灶的附近取中级,中级属于肾,所以取的是肾的腧穴,这条经远端是三阴交。
现在很多人会自己使用艾灸,但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
1 艾灸越烫越好
不少人以为艾灸是越烫效果越好,实际上,艾灸的温度,应该是有温热感但无灼痛,到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个人对温度的敏感度不一样,具体温度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调节。
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感觉迟钝的人,艾灸时的温度要注意控制好。温灸器灸要选择有可调节温度的灸具,如果没有就不能用,如果是手持艾条,艾条和皮肤的距离大约为2到3厘米,根据自身感受具体调节。
2 时间越长越好
有些人认为艾灸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犹不及,不少人因为过度艾灸出现了不适,轻者出现头晕、咽痛,重者皮肤发黑起泡,全身过敏。如果是灸单穴,每穴大约灸10到15分钟即可,尽量在半小时内,如果是手持艾条灸多穴,一天灸穴不宜超过4个,时间一共应控制在1小时内。
3 艾灸时大汗淋漓是驱寒排毒
很多人认为艾灸就是要灸到大汗淋漓,才有驱寒排毒的效果,实际上,长期大汗淋漓,会严重损耗气,不仅不能预防保健,还可能事与愿违,导致身体出现乏力和怕冷。大汗淋漓是一种过度艾灸的表现,少数几次可能会感觉全身轻松,但多次如此,会加速体质变得虚寒。
艾灸的时候,不少人都遇到过出水泡和腹泻的情况,这是副作用吗,出现这些情况,要不要停止?
艾灸后出现水泡是正常的。有时候艾灸使用的药物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辛热性,在使用后会使得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出水泡等,在少量出泡的时候,吸收泡液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能对穴位产生较持久的刺激,由此可激发穴位的经络之气,对相应脏腑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近些年很多研究发现,艾灸后皮肤出现起泡的,比未起泡的效果更好。
艾灸后出现腹泻,和操作不当有关,在艾灸时,有时会比较暴露,使得腹部受凉,或者是艾灸后皮肤毛孔大开,但没能及时的避风,使得风邪趁虚而入。
在家使用艾灸,一定要注意安全,除了避免在艾灸时伤到自己,也要避免不慎点燃其他物品,引起火灾,在使用艾灸的时,要配套艾条灭火器或者水,用来熄灭艾条,远离其他易燃物品。
#清风计划# #39 健康 超能团#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为什么出汗有助于身体排出水分和寒冷?其实人体积聚的水分和寒冷的主要原因是身体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而不能运转,如果想要减少损害应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小心,适当的锻炼,使身体的水分和寒冷能尽快的排出人体,从而帮助人们免受伤害。除了生活中适当的出汗有助于排出水分和寒冷,其实我们出汗也可以帮助增强免疫力,因为在出汗的过程中也是气血循环的过程,经过刺激身体可以变得更健康,所以建议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个好的出汗习惯。
曲池点位于肘关节外侧端的横纹处,弯曲肘关节点,弯曲肘关节处于凹陷处。传统中医认为,大肠的湿气和浊气是在曲池角收集的。按摩曲池穴可治疗上肢瘫痪、肩肘关节疼痛、高血压、流感、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感冒及发热。当我们按摩时,我们可以在肘窝连续打5分钟左右,产生酸性肿胀。胃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行走是膀胱经络。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Weizhong 穴是这个通道的出口。如果在这里阻塞,就很难排出体内的水分,关节炎、背痛等疾病就会发生。
通常可以揉卫中穴,每次敲36下左右。腋窝积泉穴积泉穴位于腋尖,在腋动脉脉搏。吉泉穴是心经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与心脏相连,汇集了许多与心脏有关的神经和血管。你可以经常揉或搅,一次大约36次,一天2次,可以疏通经络,调节睡眠,缓解心悸,胸闷。
众所周知,人体的水分与饮食、生活环境、体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体内水分的产生与脾胃有很大的关系,脾是水分和水分在体内的主要运输机构。如果脾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水分和水分将被正常代谢出体外。如果脾胃功能较弱,体内的水分和水分就不能及时输送出去,从而导致抗湿性。呆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油腻的头发,油腻的脸,肥胖的身体,然后是肥胖的舌头,不成形,疲劳,嗜睡等。这些都是潮湿的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