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请注意:一是少用西药(包括封闭针),多是含有激素的止痛药,副作用较大,用多了,会得骨质疏松症;2是不要把治疗的希望寄托在理疗(按摩、针灸、拔火罐等)上,这些个方法不治病,是暂时的缓解疼痛,但过一段时会加重病情,最终是多花钱不起任何作用;3是任何时候不要动手术,一动人就报废了,因为并发症多、后遗症多、易复发,一亘复发,此病将不治;建议多用中草药来治疗,治标治本好的对路的中草药,病不超过一年,3个月左右就可以治好且除根
轻揉这个穴位,就是感冒的有效预防方法!太方便了。
中医学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若人体阳气不足、人体抵抗力下降,往往容易因季节天气变化而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感冒症状。增强抵抗力,防患于未然,不妨也按按这个穴位!
天宗穴穴名:宗,即宗主、中央,有往中心聚集之意;《黄帝内经》云:“清阳为天”,该穴为胸中清阳之气聚集之处,故名天宗。
穴性: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具有疏风解表、行气通络的作用。
《医宗金鉴》一书提出“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即太阳经的阳气走于体表,为保护人体的藩篱。而且,手太阳小肠经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同为阳气偏盛的经脉。
天宗穴在胸背部,与心肺相近,又是阳气聚集之处。
因此,要温补阳气、疏风解表以防治季节变化引起的感冒,不妨用用天宗穴!
取穴法在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肩胛上1/3处可扪及一斜向内下的骨性突出,为肩胛冈,其下即为冈下窝),约平第4胸椎。
1按摩法。将拇指置于穴位上,其余四指于肩部固定;拇指适度用力按揉,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按揉约2~3分钟,1~2次/日。
2艾灸法。也可使用艾条悬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离穴位皮肤约3~5厘米处悬灸,以局部皮肤微微潮红、感觉温和为度。每次艾灸约20分钟,1~2次/日。
面对日益繁重的压力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工作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时间一长身体难免会吃不消,腰酸背痛是困扰大多数在办公室工作者的问题,病犯的时候,让人坐立难安,无心工作,如何缓解这种“职业病”是人们热切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式对病症进行缓解。
肩井穴位置: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按摩方法:当背痛出现的时候,可以用两只手的拇指指腹按摩对应方向的肩井穴,各按摩50次,感觉到有酸胀感为止,可以很好地缓解背痛。
命门穴位置:在腰部的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跟肚脐相对 。
按摩方法:两手握拳先顺时针压揉9次,再逆时针压揉9次,结束之后再来一轮,可以有效缓解肩痛的不适 。
天宗穴位置:将左手搭上右肩,手掌贴在肩膀的二分之一处,手指自然下垂,中指接触到的就是天宗穴 。
按摩方法:按摩天宗穴需要他人的配合,用拇指点按或者手指按揉都可以,力度从轻到重,按摩十分钟左右可以有效缓解背痛。
肩贞穴位置: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按摩方法: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对侧肩贞穴,有酸胀感为宜,按摩50次。
如果找不到确切的穴位,还可以通过背蹭门框法来刺激背部的各个穴位。先用背部正中的脊椎骨(即督脉)对准门棱,向门框上轻轻挤压,并上下轻度蹭动,每分钟大约做20下,尽量把整个脊柱都挤压一遍。在上下蹭动时如发现一处特别痛,可在此处做左右轻度晃动,并连续几天在此处由轻到重地按压。在脊柱两旁各15和3寸处重复上述动作。只要持之以恒,就将体现出一定的保健效果
一般的情况常见的情况是有脊椎病、劳损的情况引起的常见的。
意见建议: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做背部穴位的按摩的。如大椎穴、至阳穴、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按摩的。找个穴位图对照进行按摩的。穴位较多的。
如何缓解背部肌肉酸疼
如何缓解背部肌肉酸疼,你知道吗?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运动之后,第二天起来全身就跟散架一样,每一个骨头都疼,因此在运动后进行放松是有必要的。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缓解背部肌肉酸疼的方法,快学起来吧。
如何缓解背部肌肉酸疼1方法一:
俯卧位,双膝屈膝,双脚撑地,腹肌收缩紧绷,臀部感觉被紧紧地顶住,姿势不动,然后放松回到原位,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腰肌的协调,腰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缩,从而起到真正放松腰部肌肉的作用。
方法二:
四肢支撑,右手穿过左侧落地,右肩放于双手中间;骨盆中正,左胸腔带动左肩左手打开往上;左手可绕过背后抓右大腿内侧,更多扭转脊柱;做完这一切之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向另一侧进行。
方法三:
双侧手掌撑地,肘关节伸直,将上半身撑起,同时保持髋关节不离地,维持姿势不动5秒钟,然后放松回到原位,练习时不应有腿部疼痛感,但腰背部轻微疼痛是正常的。这个动作既能放松腰背部肌肉,拉伸腹部肌肉。
方法四:
先双腿盘着坐在瑜伽垫上,慢慢抬起左腿,到胸部的位置,双手交叉抱住左腿,进行位置的固定。双膝跪地,身体挺直,然后头部与腰慢慢往后下压,头部需往后靠,进行腰的向内挤压,直到双手碰到脚掌,保持一定时间。侧着身体,双手撑着地面,一右腿伸直,左腿跨过右腿大腿,目视前方,进行腰部的热身。
如何缓解背部肌肉酸疼2运动后肌肉酸疼怎么缓解运动后放松
运动后可躺在海棉垫或藤垫上休息片刻,平躺时脚放置的位置应略高于头,或是与头的高度平。切不可躺在有水汽的`地上。休息片刻后可进行头手倒立或是靠墙手倒立,时间3-10秒,可进行几次,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心脏。然后再抖动四肢,先抖动、拍打大腿或是上臂,后抖动小腿或前臂。
运动后按摩
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抖动、点穴、揉捏、叩打、推摩等。首先是抖动四肢,主要是放松肘、膝关节以及四肢肌肉群;上肢常用点按穴位有偏历、曲池、手五里、臂月需等穴,可解除手臂、肘部的酸痛和肿痛,以及肩臂痛、颈项拘挛等运动后造成的各种不适症状。下肢常用点按穴位有承扶、委阳、承山、昆仑、足三里等穴,可解除腰骶臀股部疼痛、腿足挛痛腰腿拘急疼痛、项强、腰痛、膝胫酸痛等症状。揉捏叩打时,先推摩大肌肉,后推摩小肌肉,一侧推摩后,再推摩另一侧。如是相互间进行全身推摩。背部的俞穴多位于脊椎旁开15寸处,推摩放松多以脊椎旁开15寸处和肩部的肩外俞、肩井、肩胛骨处的天宗为主,可解除背部疼痛、颈项强直。几种手法结合可起到良好的放松效果,且恢复快。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有保健作用。
锻炼安排要合理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先出现的肌肉酸痛症的运动量,就较少出现症状了。并且表现有特异性。例如下坡运动锻炼一段时间后能减轻下坡锻炼带来的肌肉酸痛症。
局部温热和涂擦药物
锻炼后用温热水泡洗可减轻肌肉酸痛。局部涂擦油剂、糊剂或按摩擦剂也可减轻疼痛。
牵伸肌肉的运动可减轻酸疼
牵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缓解,有助于紧张肌肉的恢复。这种肌肉牵伸练习也为预防锻炼时的拉伤打下基础。
做好锻炼时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做得充分和整理运动做得合理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肌肉酸痛。
运动后肌肉酸疼还能继续运动吗
一般来说,若你不继续运动,5天左右的时间就会自动消失。若继续保持运动,2到3天也即可消除。不过,专家还是建议,锻炼最好以身体各部位都得到锻炼为宜,不要长时间只做一个部位的练习,而应该多种练习交替进行。这是为了给已经锻炼过的肌肉一个休息时间,因为肌肉的增长需要休息和恢复。
不过,为了避免肌肉酸痛,初次参加锻炼时要控制运动量,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每次运动前后都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运动后肌肉酸疼的原因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完成。肌肉收缩需要能量,这能量主要依靠肌肉组织中的糖类物质分解来提供。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如人体处于静息状态时,肌肉中的糖类物质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但人体在剧烈活动时,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尽管此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可仍然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致使肌肉处于暂时缺氧状态。结果糖类物质分解出乳酸,释放的能量也比较少。
乳酸在肌肉内大量堆积,便刺激肌肉块中的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觉;乳酸的积聚又使肌肉内的渗透压增大,导致肌肉组织内吸收较多的水分而产生局部肿胀。
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时肌肉能获得较为充足的氧气,糖类物质分解的乳酸较少,肌肉就不会有明显的痛感。
有的人背部肩胛骨凹陷处出现疼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背部肩胛骨凹陷处疼痛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背部肩胛骨凹陷处疼痛的原因
在西医看来,背部肩胛骨凹陷处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由肩背局部骨或软组织疾病引起的。还有可能是脏器疾病反射至肩背部,或是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肩背部,都会引起肩胛骨疼痛。在中医看来,病人之所以背部肩胛骨凹陷处疼痛,是因为感受了外邪,风寒侵扰了外部肌肤导致的。内伤肩背痛,则是因为肺气不足、肺气不通、劳力损伤、积热上熏而最后导致的。
背部肩胛骨凹陷处疼痛的治疗
天宗穴功能:舒筋活络,理气消肿。
主治:肩胛酸痛,肩周炎, 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颔肿痛,乳痈,乳腺炎,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咳逆抢心,乳腺炎。
取穴 方法
定位:在肩胛部,大致在肩胛骨的正中,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正坐或俯伏位,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之间连线上, 当上、中1/3交点, 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 与臑俞、肩贞成正三角形处是穴。
日常保健
拇指用力按压使患者有明显的酸、胀、麻、痛,或有温热感,同时嘱其颈项左右前后转动,持续按压直至其自诉疼痛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时停止。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0分钟左右。本法适宜于突发性颈项及肩胛区域紧张、疼痛,伴活动不利和转向不能的情况,触及患侧颈部可发现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僵硬,在肩胛冈下窝处压痛显著者可触及条索样筋结。
肩井穴
功能:疏导水液。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取穴方法
人体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穴,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日常保健
按摩:按揉肩井穴时先以左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右侧肩井穴五分钟,再以右手按揉左侧肩井穴五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每日早晚各一次。
温灸: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治肩酸痛、头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
温刮: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刮足少阳胆经(肩部),进行无痛刮痧,将该部位的寒气、湿气排出体外,1周2次,每次-5分钟左右。
肩胛骨疼痛怎么办
准备一个刮痧板,一瓶橄榄油。
橄榄油均匀涂于疼痛处,硬币适中力度在皮肤上来回刮。
刮出紫红点或紫红斑就可以了。
艾灸
准备一个艾灸盒(两孔、四孔、六孔都可以),艾条数根。
艾条点燃,插入艾灸盒中,把艾灸盒放在疼痛处。要感受到温热之气,每日灸30-60分钟。
也可同热水袋坚持热敷于痛处。
拔罐
抽气罐数个。
疼痛处及疼痛周围大面积拔罐。
其它
坚持做颈椎“米”字 保健操 ,有些颈椎病引起的疼痛会放射到肩胛骨处,让人误以为是肩胛骨引起的疼痛,其实根本原因是颈椎病引起的。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腹 痛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而刮痧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理方法,简单方便且安全,对于腹痛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下面看看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11、颈椎出痧:落枕、咽喉炎、颈椎病变。
2、大椎出痧: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3、脊椎出痧:睡眠质量偏差。
4、右肩颈出痧:劳累过度。
5、左肩颈出痧:用脑过度。
6、左天宗出痧:胆囊病变,胆汁粘稠。
7、右天宗出痧:环跳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小气泡代表轻度的经络不通。
8、肩颈部位出现紫红色的痧:属于肩周炎。
9、肩夹缝有痧:属于淋巴排毒不畅。
10、后背心肺区出痧:感冒胸闷,胸通,心肺机能弱、
11、肝木区出痧: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肝硬化、
12、脾胃区出痧: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胃酸过多,腰痛、
13、肾水区出痧:膀胱炎,口味重,腰酸,易水肿、
14、臀部坐骨区出痧:月经失调,子宫机能偏弱,痛经,妇科疾病,更年期障碍症,坐骨神经痛。
15、肩胛手足区出痧:手脚发麻,膝盖酸痛,卵巢机能差,四肢肿胀。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2腹痛刮痧位置图
一、刮痧位置
1、背部出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
2、腹部出痧:中脘、天枢、关元。
3、双下肢出痧:梁丘、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1、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肝俞穴刮拭至大肠俞穴,重点加强胃俞、大肠俞穴的刮拭;
2、再刮拭腹部穴位,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
3、最后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梁丘、足三里穴。
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
三、适应症
缓解腹痛。
注意出痧:刮痧只能作为临时改善腹痛的一种应急手段,但不能作为治疗器质性(腹腔器官发生损害)腹痛的方法,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明确诊断,配合刮痧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腹部疼痛发作时一般不宜刮。
刮痧出痧好不好
刮痧出痧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好还是不好。
因为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泡;急性病多为粟粒状,大面积;若为血斑、血泡,说明病情较重。
通过出痧部位可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紫痧或痧斑,则说明心脏功能变化,应提早预防和保健。
但是刮痧时不是出痧越多越好,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
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也不明显。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只会伤害身体。
湿热严重刮痧还是拔罐
无论是刮痧还是拔火罐,都没有太大的除湿作用,如果非要比出个高低,那么拔火罐略胜一筹,因为拔火罐的'过程中会拔出身体中的部分水汽。
造成湿热严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脾胃失调,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出现障碍,水湿就会积聚在身体中。湿热严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或者食材,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二、刮痧中注意事项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
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三、刮痧后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地急救,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部位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3女生背部出痧示意图
痧色匀称,暗红色无显著痧为身心健康。若红色为容易上火,暗紫色为有淤血,紫黑色为有瘀又有寒,灰绿色为有小寒,浅绿色或有点淡**为有药毒,罐周边有皱褶则为受寒症,罐内有水汽则是脾湿。
血压根据起痧位置分辨身体状况。凡经脉循环系统路线和穴道地区非常容易出现痧,提醒相对经脉所联络的内脏器官作用变病。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匀称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痧斑或紫痧,则表明心脏作用有出现异常转变,应提前健康保健。
血液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若出散痧,色调较淡,表明病况比较轻,非常容易康复治疗;若起痧较多并且点大德块,蓝紫色血包等,表明病况较重,数次健康保健才可以康复治疗。
拔罐全过程中,部分出现痧迹后改成轻刮法刮,使痧渐渐地透传出来,以缓解疼痛,称透痧。此外一些神经肌肉瘫痪的人,拔罐后不容易起痧,不能硬刮、重刮,奢求起痧,宜多刮几回,痧象当然闪过,表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
拔罐后,皮肤上的紫黑印着碍美观大方,纯棉毛巾敷热、多饮水更加容易退痧。身体素质好的人,一般2天~3天就可以消散;体质差的人,一般需要4天~5天。拔罐实际效果虽好,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合适,拔罐也是有忌讳,非常是脸部刮痧,更需慎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