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它的孩子分别都叫什么名字 都有什么特长 厉害之处

龙生九子它的孩子分别都叫什么名字 都有什么特长 厉害之处,第1张

龙之九子 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同。 据说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博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音八夏)、嘲风、睚眦(音牙自),、赑屃(音毕喜),、淑图、螭吻(音吃吻),、蒲牢(pu,lao):、狻猊(音酸泥),、囚牛。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貔貅、饕餮(音滔帖),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如果非要选出九子来的话,也应该选出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九个。李东阳也是一时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单并不具代表性。 一曰霸下(龟蚨),形状像龟,喜好负重。驮载石碑的大龟就是其形象。 二曰螭吻(蚩吻、嘲风、好望、鳌鱼、鸱尾),看似剪尾的四脚蛇,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亦喜吞火。殿脊、殿角和屋顶上的走兽或兽头即其形象。 三曰蒲牢,形似龙而体形较小,喜欢鸣叫。生活在海边,却畏惧鲸鱼。祠堂、寺庙、铁钟上的兽纽就是是其形象。人们根据蒲牢害怕鲸鱼的特性,把撞钟的长木都雕成鲸鱼状,据说以其撞钟,声大且亮。 四曰狴犴(宪章),形状似虎,有威力,又好诉讼。监狱门上刻的或立于狱门的虎头即其形象。 五曰饕餮,其形似狼,极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即其形象。 六曰狻猊(金猊),形状似狮,喜好烟火,亦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雕的兽头即其形象。 七曰囚牛,好似有鳞角的**小龙,喜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即其形象。 八曰睚眦,其形如豺,喜好杀戮。常可在刀柄、刀鞘见其形象。 九曰椒图,其形如螺蚌,好闭口,因而其像常被雕在大门铺首上。 对于“龙生九子”,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是: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刻于钟钮上。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六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宪章,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八子负屃(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 么子螭(chī)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可以发现这种说法中,长子囚牛和四子蒲牢都喜音乐,三子嘲风和末子螭吻都位于屋顶,六子赑屃和八子负屃都围着石碑,有重复之嫌。如果把他们二取一,再补进其他一些常见说法,会比较好一些: 饕餮(tāotiè),样子似狼,性贪吃,位于青铜器上,现在称之饕餮纹。因它又能喝水,故古代也将其刻在桥梁外侧正中,防止大水将桥淹没。据民间传说,这种怪兽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吃得只剩一个头部,所以落下个“有首无身”的名声。 趴蝮,又名蚣蝮,样子似鱼非鱼,善水性,体态优美,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反感别人进其巢穴,故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 貔貅,在南方及东南亚一带都称其为龙的第九子,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澳门赌场便摆了一只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虎父无犬子”,龙那么神通广大,可以吞云吐雾,兴风作浪,成为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的偶像,它的儿子自然也非等闲之辈。龙也有女儿,但不那么出名,《春光灿烂猪八戒》里的女主人翁就是小龙女。龙的儿女都是千奇百怪,这和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女倒颇相像。不过欧洲人的思想毕竟比中国人开放,在他们的神话里,天神宙斯就是风流甚至滥交的典型,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牛的去调戏良家妇女,咱国家的龙可是规规矩矩,顶多也就来个“二龙戏珠”。在中国人眼里,龙是权威与尊严的象征,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也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最有影响的龙子-貔貅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的貔貅多是独角、长尾巴。 一般制造貔貅像的物质有三类: 一、 金属——般以铜来制造,因为这一类金属是比较廉宜,且磨光后的色泽接近黄金。 二、 木材——一些古老大屋会利用质坚的木材雕造貔貅,然后放在横梁上,用来挡解煞。 三、 瓷器——以不同的玉种来制造。 不同的物质制造的貔貅像,都可摆放在风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师都认为有催财作用,而在八个不同的方位上,一般摆放铜质制造的貔貅,催财力量会很强。其实貔貅对于正财或偏财都会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有流行起来的迹象;不过,利用貔貅来催财,总带点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贵神时或鸟兔太阳吉时,开光的貔貅催财力量是最强的,不论工作属于正行或偏行。但有一点要留意,作奸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财之力,这便是灵兽的特性,而貔貅又以玉制的催财力量最强。 貔貅由来 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 , 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 ,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 ,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 结果打到屁股 , 屁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 , 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貔貅也有公母之分 , 民间传说公的貔貅代表财运,而母的貔貅则代表财库,有财要有库才能守得住 , 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对 , 才能够真正的招财进宝。但如果要戴在身上 , 还是一只就好 , 以免打架 , 以上均属传说 , 大家参考就好 ! 貔貅的习性懒懒地喜欢睡觉 , 每天最好拿把他拿起来摸一摸 , 玩一玩,好像要叫醒他一样 , 财运就会跟着来。 另一个貔貅的妙用是在案头摆放貔貅饰物的话,可替你赶走坏男人 , 避免不必要的骚扰喔。 据古书记载,貔貅是一种猛兽,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称为招财神兽。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 “ 天禄兽 ” 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 “ 帝宝 ” 。又因貔貅专食猛兽邪灵,故又称 “ 辟邪 ” 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 貔貅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其口大,腹大,无肛门,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 古贤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 “ 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 “ 的美好祝愿。 九子根据典故而来之说 俗谓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你好,乐意为你解答此题:

1、趴蝮(虫八 蝮)(pā fù):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2、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3、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4、赑屃(bì xì):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5、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6、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7、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8、负屃(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

9、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希望能帮助你!!

亚洲狮的三大件和亚洲龙并不完全一样。亚洲狮的三大件指的是狮子的头部、毛发和爪子,它们被认为是狮子身上最具特色和魅力的部分。而亚洲龙是指传说中的神秘动物,常被描绘成有龙头、龙身和龙尾的生物。

尽管亚洲狮和亚洲龙都属于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元素,但它们在形态和象征意义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亚洲狮的三大件代表了狮子的力量、威严和美丽。狮子头部的鬃毛、发达的爪子和精致的面部特征都展现了狮子的雄壮和优雅。这些特征在亚洲文化中常常与勇气、权力和尊贵等价值观相联系。

相比之下,亚洲龙则被视为神秘、神圣和灵性的象征。龙在亚洲文化中被广泛崇拜和崇敬,被认为是吉祥、幸运和保护的象征。龙的形象通常与水相关,被认为是天降甘露和雨水的象征,也象征着权力、智慧和长寿。

虽然亚洲狮和亚洲龙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但它们都是亚洲文化中重要的形象,反映了人们对于力量、神秘和尊贵的追求。同时,这些形象也在艺术、建筑和传统节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亚洲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现在的玉石非常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因为玉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有玉养人人养玉的说法,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历史上有名的玉佩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1

1、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唐代李白的《古风》中提到“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意思是虽然三度献给楚王,但宝玉被弃置不采用。

据战国时期,刘向考订的《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周国有砥厄,宋有结绿,梁国有悬愁,楚国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2、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蓝田是葱岭玉的别名,也被误以为是西安的蓝田玉。

扩展资料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

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介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2

和田玉

和田玉从中国的历史来说绝不是一统天下的。最有学术价值,最有文物价值,最有收藏价值的玉器里面,很多根本就不是和田玉。因为在中华文明形成阶段,孕育文明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中下游,根本不可能与西域进行交通,和田玉料也就无从谈起,但玉器也要照做,自然是使用其他玉料。和田玉的正式大规模使用是从西周时期(虽然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有一部分被认为可能是和田玉,但毕竟在总数中是很少一部分,不能视为已经开始成规模使用)开始,彼时中原与西域地区交往通商,开始有成规模的和田玉料流入华夏文明地区。经过与之前使用的地方玉料比较,发现和田玉确实从各方面来说是最优秀的,从此和田玉开始占据中国玉舞台的中央。

之后的各个时期,中国中原地带的势力,对西域一带的掌控时强时弱,和田玉料对中原的供应能力也就有高有低,相应地,和田玉自然不可能包办所有玉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玉料的供应不再成为问题,和田的玉料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从而使得汉玉基本上都使用和田玉。于是汉代成为中国玉器的一个顶峰,从它的工艺,到它的精气神,达到了一个峰值。这样就造成了和田玉从汉代开始,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为了最高等级的一个玉种。自此各个朝代,高等级的玉器就是和田玉为大了。但是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特例,就是辽代,辽代的玉器基本用的是东北的地方玉,也可以叫草原玉,这也是一种闪石玉,硬度较高,但是它的光泽和油性比较差。当然,辽代的高等级玉器也还是使用和田玉,但是它的一般玉器确实基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原玉。

岫玉、河磨玉

另一个大的玉产区是辽宁地区,出产的是岫玉,在辽宁省岫岩县一带。实际上岫玉是个大概念,有狭义上的、广义上的之分。广义上的说,凡是在那个地区出产的玉都应该称为岫玉,不过在所有的重要的玉产区里,岫岩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同时存在两种在地质学和宝石学上完全不同的玉种。一种是狭义的岫玉,就是现在在大街上经常看到的大的雕件,绿颜色的大玉雕件,也有发姜**的,叫做辽宁黄玉摆件,这些都是岫岩玉。岫岩玉的主要成分是蛇纹石,而不是和田系的透闪石以及阳起石。岫岩玉的摩氏硬度48~55,相对和田玉它是软的,就经济价值来说岫岩玉远远低于和田玉,岫岩玉通常用来制作较大摆件,因为用它制作小型器物或饰物是卖不上价的,只有加以精湛的技艺和设计形成艺术品才具有较高的价值。

河磨玉

从广义来说岫玉里面还有一种,也产自岫岩,叫做河磨玉,收藏古玉的称古河磨玉为老河磨。现在因为和田籽料暴涨,便有人说河磨玉就是岫岩玉里的籽料,这是一种偷换概念。为什么呢?不错,它基本产自河床,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和田籽料的出身是一样的。但它与岫岩玉则完全是两个东西,岫岩玉是蛇纹石,而河磨玉与和田玉一样是一种闪石玉。河磨玉的摩氏硬度、矿物学成分、化学成分都与和田玉相差不多。因此,河磨玉的品质和油润度都与和田玉相近,自古就是名贵玉料,且为中国最早使用的玉料。它与和田玉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和透光性,河磨玉基本上没有白色的。它是什么颜色呢?绿色、**,甚至有一部分深绿和达到将至蓝色。如果有一些玉器,它的颜色是发草绿色,或者发黄,这种黄不是正黄而是偏一些草黄,还有的'时候会有发点墨绿色的玉器,硬度又非常的高,手感接近和田玉但透光性明显低于和田玉,基本上就是辽宁岫岩的河磨玉。

南阳玉/独山玉

第三个主产区是在河南的南阳,称为南阳玉,也叫独山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产地,开采时间相当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被开采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器,大家都应该知道——和氏璧。说到和氏璧,就要说《完璧归赵》,从我们上中学学这篇课文开始,就给了我们所有人两个错误的概念。

第一,大家以为和氏璧是璧,在中学课本《完璧归赵》的插图上,蔺相如捧着一个东西,要往柱子上砸,秦王在那边惊恐地看着。他捧着的那个东西,被画成一个战汉时期非常著名的大型出廓璧形象,这完全是一个外行因文生义的臆想,因为它不是一个璧。璧是用来礼天的,天是最高的。璧用来礼天,相应地,璧在玉器里面的等级就非常高,在古代作为礼器的璧基本上都是采用最好的玉料制作的,以至于可以用璧来指代所有的好玉。我们通常说的白璧无瑕不是说一个玉璧没有瑕疵,没有斑点,它指的是一块很好的白玉,上面没有瑕疵,但这块白玉可以是任何形象。所以如果和氏璧确曾存在,那它不是璧。因为据说和氏璧最后被制成了传国玉玺,此说法见于唐朝张守节所撰的《史记正义》,后来被作为《史记》的注:“正义崔浩云,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韦曜吴书云玺方四寸,上句交五龙,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光印的部分就四寸见方,汉尺一寸等于231厘米,那么光印的部分就要9厘米厚,更何况上面还带五龙钮,它就需要玉坯更厚。如果它是一块璧的话,璧的基本形状是片状的,自古制玉工艺都是减料成形,一旦开好了坯是片状的,就绝不可能再做成一个方块状——厚度不够了,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和氏璧也绝不是璧。实际上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怀疑过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过,就是因为有这个明显的逻辑错误。根据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献这块东西,到最后剖开,发现是好玉,它其实就是一块原石,明确地说是个大独籽,所以蔺相如应该是捧着块大石头在吓唬秦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里有一句话:“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此厚达一尺的一块玉料倒是正与传国玺的尺寸对应。

第二,和氏璧如果确实存在,它也绝不可能是和田玉。因为楚国距离和田地区路途遥远,中间隔着晋、隔着秦,不大可能得到大的和田独石。这块原石产自楚国,故事中说它产自荆山,也就是襄樊地区,不过那个地区确实不是一个传统的玉石产区。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不过到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块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昂贵的玉石其实不是玉,只是一种完全不符合东周时代既定玉器审美标准的斜长石。楚国在她的国土里,最大、最有名的产玉区是南阳,西周时南阳地区有鄂国、吕国、谢国、郦国、蓼国、缯国、鄀国等众多诸侯国,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这些小国逐一被楚所灭,这个地区遂属于楚国。所以很有可能和氏璧的原石是一块南阳玉,至于荆山的记载则可能是附会,毕竟当时襄樊地区是楚国的核心地区,而南阳是边缘地区(实际上南阳距离襄樊也并不算远,只不过一百多公里,即使对于东周时代,进行玉石的输送难度也不为大)。如果是这样,它的颜色就极可能也不是白色的,因为南阳玉的主流不是白色的,南阳玉里面有多种色调,以绿、青、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而白色玉只占南阳玉的10%左右,和氏璧很大可能是青绿色的。

其他的历史名玉

从古代到现代还存在的大的玉产区就是以上这三个地区了。当然在古代,除了这三个地区外,还有两个地区是名噪一时的名玉产地:一个是陕西的蓝田。蓝田玉在古代,尤其在战国以前,是非常重要的玉种,特别是在西北方向的几个原始文化里面,甘肃的地方玉和蓝田玉是主要的玉料。不过,有关蓝田玉还有一个说法,在《天工开物》里记载:“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按这个说法,在古代有过两种蓝田玉。一种是陕西西安附近的蓝田所产之蛇纹石玉;一种是出自于葱岭的白玉或碧玉,实际还是和田系的玉石,应属闪石玉。再一大玉种是江苏溧阳梅岭闪石玉,这个玉矿现在基本绝矿没有了。著名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料基本上来自两个地方,一小部分是通过龙山文化从北方传来的河磨玉,而大部分就是环太湖流域就地取材的梅岭闪石玉。不过到了现代,包括蓝田玉、扬子玉、西峡玉等都被统称作地方杂玉。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3

凤形佩

新石器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出土。

器呈牙白色,卷曲状,作首尾相衔团凤形,镂空透雕。头顶有勾形长冠,圆眼,尖喙,肩连双翼,短翅,长尾。尾部又分为双叉,其中一叉与凤头相连,爪卧于腹下。玉凤翅膀用阳线琢出羽翎纹,凤尾部上方琢一圆孔。

凤是古人创造出的瑞鸟,也为图腾。凤在古代历来被看作是神鸟。拥有它的人是有权势者或为显贵,也可能是负有通神职责的巫觋,佩戴它来与神灵沟通。

此凤造型秀美,构思巧妙,姿态活泼,非常注重细部的刻画,以镂空透雕并采用减地凸起阳线的雕刻技法,线条流畅,雕刻绝妙,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凤雕刻的最高水平。

腰佩宽柄器玉人

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黄褐色,圆雕。玉人呈跪坐状,双手放于膝上,头上梳长辫一条。头顶戴圆箍形冠。头顶部有一对左右对穿的横穿孔,穿孔前还有一深孔。脸形很长,下颔较尖并上翘,长眉,臣字形大眼,阔鼻,嘴紧闭,头两侧方形耳。身着交领对襟长衣,腹前悬一长“蔽厀”,穿鞋。腰部近左侧佩一宽柄器,柄端上部为卷云形。

此玉人衣着华美,纹饰绮丽,神态威严,气质不凡,特别是腰间佩带的宽柄形器,形制特别,玉人的冠饰尤为奇特,根据卷筒上所刻纹饰,很像丝绸制品,形制优美。故此件玉人是殷商玉器中较为珍贵的一件,为研究当时商人冠饰、发饰及服饰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玉兔佩

西周

两件玉兔形状基本相同,绿色,体扁薄。玉兔呈伏卧状,侧视,圆眼,长耳后伏,嘴紧闭。翘尾,臀部肥硕,前后腿屈卧,刻出爪纹。用明刻线勾出身体各部位轮廓,嘴穿一透孔,两面纹饰相同。

片雕,线条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质朴可爱。这种形状的玉兔,在周代较为多见。玉兔纹最早见于商代。西周时期琢玉风格与商代有所不同,其造型生动,突出主要特征,线条遒劲有力,流畅自如,纹饰有繁、简之分。

玉蚕佩

西周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04号墓出土。玉纯白色,器弯曲呈弧形,上粗下细。头部较圆,上有向外突出的双目。头下方雕刻爪纹,爪前后钻有一通透小圆孔。从头部向下,身体逐渐变细,到尾部呈尖状,身躯雕刻七条阴线纹,越往尾部阴线纹越密,代表身躯。头中部两面对钻一圆孔,可供系佩。造型生动逼真,玉质洁白,纯净光润,应为羊脂白玉。雕刻技法纯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并且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养蚕业已经很普遍,遍及东西南北广大地区。许多墓葬均出土大量玉雕蚕,形状有直身形,有弯曲形、璜形等。有的墓还出土了丝绸残片。这些实物资料充分说明这段时期蚕丝业一直很发达。

玉人骑兽佩

战国

河南省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玉为灰白色,上有褐色小斑点。圆雕。一孩童跪地,骑一卷尾似虎伏兽。

造型生动优美,人物眉清目秀,花纹精美,线条细如毫发,流畅自如,制作精绝,描绘出当时贵族小孩的神态。孩童所梳的发式称为“总角”。这是男、女未成年孩童的发式之一。

玉龙佩

战国

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为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沁。器呈“S”形状,唇上翘,口微张。器身满刻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背部上方有并列两透孔,可佩系。此种形状的玉龙,是战国时期较流行的典型器之一。

战国时期的玉龙,无论在制作技法、造型花纹等方面,都脱离了战国以前的规范,千姿百态,独具时代风格。出土龙形佩较多。战国时期,龙的形体更长了,形体多为“S”形,曲折弯转,自然流畅,动感强烈,形态各异。纹饰多为谷纹和云纹等几何纹饰。头上的龙角与耳形十分相近。

玉镂雕龙纹佩

战国

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为碧绿色,体扁平。龙的躯体作卷曲状,龙首与尾向上勾卷,身躯向上弯拱。独角,扁圆眼,嘴微张,龙身中部较宽,近尾处分为二叉,一尾向龙背部弯曲,另一尾向下,在龙下腹部弯曲。龙首下颚、龙足、龙尾与龙身相连处,都雕刻成镂空状。通体雕刻单阴线卧蚕纹,龙身中腰处钻一孔,可供系佩。

龙形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

玉螭虎食人佩

战国

玉为青色,镂空雕刻。两面纹饰相同,器表面残存有朱砂痕迹。器中部雕刻一螭虎,身躯卷曲蟠成环的形状。螭虎头部伏于一赤裸的女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螭虎头部有双耳,菱形大眼,用其右爪抓住人的左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螭虎躯体两旁,镂空两个带有飞翼的神人。神人面部与被食人的面部神态祥和且肩生羽翅。

这种螭虎噬人的形象,可能和古代神话故事有关,经神虎食人后,凡人变成天上仙人。此器不仅是战国时期艺术价值极高的玉雕精品,而且是研究战国时期祭俗文化、仙化升天思想的珍贵实物资料,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透雕璜形螭纹玉佩

白玉,体扁平。璜形,镂空雕刻,两面纹饰相同。器通体镂雕两条螭纹,长角双耳,细眉圆目,鼻部下凹,螭身镂空雕刻,身饰“二”字纹及羽毛纹。玉质纯净,白润剔透,器表面光滑而平整,纹饰精美,线条流畅。用隐起、镂空和阴刻等雕刻技法,纹饰华丽,雕刻技法娴熟,艺术气息浓厚,是汉代典型的璜形玉佩,是汉代玉雕中精品。

透雕双螭纹玉佩

青玉,有黄褐色沁。体扁平,略成弧状长方形,镂空雕刻。中心有一椭圆形孔,两端各雕一螭纹,首尾衔接。螭脸部像猫形,独角,耳部外侈,宽眉宽鼻,眼紧靠眉、鼻处,呈方圆形,鼻部有波折纹饰。身体蟠曲缠绕,镂空雕刻。

龙生九子的介绍·其一 老大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老二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老三 嘲凤,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凤,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凤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老四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老五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老六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老七龙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负屃 老八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老九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龙生九子的介绍·其二 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综合一下,简析如下。 赑屃 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螭吻 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蒲牢 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狴犴 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饕餮 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蚣蝮 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蚣蝮,造型非常优美。 睚眦 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去拜访新年人都说:“杀你们全家新年好。”这样,就会被人家踢出来了。所以,像豺一样的龙子就出现在刀柄刀鞘上了。 金猊 又称狻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椒图 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示例操作步骤如下:

1、画一个长椭圆作为龙的头。

2、在之前那个椭圆内部画一个更小的长椭圆作为龙的口部。

3、画出几根曲线,作为脸部的褶皱装饰。

4、画一个圆作为龙的胸部。

5、用曲线将胸与头部连接起来。

6、画一条大弧度的曲线来作身体与尾巴。

7、随刚才的曲线将身体与尾巴的轮廓画完整。

8、画四个长椭圆作为龙的脚。

9、再画一连串的长椭圆,来完成龙的四肢。

10、在四只脚边用短曲线画出尖锐的爪子。

11、画一组曲线作为龙的翅膀。

12、再画一组曲线,连接翅膀与龙的身体,便完成了翅膀的轮廓。

13、以轮廓线为基础,画出龙的主要部位。

14、画出龙的细部,如眼睛、呼出的火焰、鳞片和脊柱。

15、擦掉没必要的线条。

16、最后给龙上色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1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