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会不会导致脚部水肿(凹陷性的,主要是足背及踝部)?

风湿病会不会导致脚部水肿(凹陷性的,主要是足背及踝部)?,第1张

风湿本为中医概念,为六邪之 风邪、湿邪入侵机体所致。风好动,湿喜停,故易致经脉阻塞,产生疼痛。现在西医所说风湿病泛指 有自身免疫因素存在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系硬化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等。而熟知的风湿性关节炎反而不属于风湿病这个范畴了(因为它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点绕,慢慢看。

我是学西医的,不知道您看的是中医还是西医?

简单说吧:

1、我说的风湿病可以导致手足肿胀,这种情况在硬皮病患者之中相当普遍,严重的鞋子都穿不进去。但这种肿胀不会出现局部瘀斑,也不会出现局部疼痛表现;

2、皮下瘀斑肯定伴有皮下出血,您说的情况貌似 过敏性紫癜 ——如果您觉得不是冻疮的话……

资料不全,能力有限,见笑了。

手术24天了是不是感染了,或者是复发了。去医院查一下吧。

足部腱鞘囊肿手术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保守治疗也是不错的,如外用金不换按摩膏,中药膏,抹在患处,容易吸收,还没有刺激,能有效的减轻病症,促进康复。

如果经常久坐不动,或者是一些不良的行为,脚踝处就很容易浮肿。除此之外,很多疾病也会导致脚踝浮肿,如心脏病。脚踝浮肿属于下肢浮肿,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出现脚踝浮肿的情况,或者是常肿不消,那么就要去医院进行检查了。脚踝浮肿是什么原因呢?。

1、营养性脚肿

如果出现双侧脚踩肿胀的情况,很可能是进食少,体内缺乏优质蛋白,也可能是盐吃得太多;现代人经常食用快餐,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减退,营养不良,进而出现脚肿的现象。另外,这类人一般有贫血问题,且由于免疫力减退易息感冒。

2、风湿性关节炎

如果常感到关节疼痛,肿胀,其至明显地影响活动,要警惕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多发于女性,常见于手、足等小关节处,急性发作时,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影响活动。

3、静脉血栓

如果脚跟部出现水肿,且常出现一侧疼痛,并伴有患侧小腿后侧压痛的现象,要警惕静脉血栓。如果平时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就会影响下半身的血液循环,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该病常见于年老体弱的人。

4、下肢静脉曲张

如果发现脚跟出现肿胀,且伴有酸痛、沉重、全身乏力、易疲劳,以及静脉隆起、扩张,甚至迂曲或呈团块状,在踝部和足背部也有明显的水肿,皮肤变薄、脱屑、萎缩、瘙痒,或是色素沉着等症状,要警惕下肢静脉曲张。下胶静脉曲张是现代社会中高发的职业病,常见于办公室一族,由于长期采取坐姿,缺乏运动,

下半身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进而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5、高血压与肾脏疾病

如果经常出现脚部肿胀的情况,要警惕高血压和肾脏功能减退。由于高血压与肾脏的关系密切,如果高血压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就会破坏肾脏血管,导致肾脏血液供应不足。一般情况下,高血压与肾脏的损害可以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积聚发展的高血压能够引起广泛的肾小球动脉弥漫性疾病,导致恶性肾小球动脉硬化,宠儿迅速发展为尿毒症;另外,如果肾脏受损,也会加重高血压的病情。

6、脚踝浮肿的预防保健

1、避免久站久坐;在家或办公时,每隔一段时间起身走动。

2、入睡前,将脚抬高超过心脏的高度即可。

3、食物避免重口味。盐分不单只是食用盐或吃起来咸的东西,其实是泛指所有的酱料、腌制物或含钠量高的饮料。应多吃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钾),因为钠和胰岛素会将水分滞留在体内,而钾在体内的作用是排出水分。

4、生活规律不要过度劳累。

5、常运动;勤作脚板肌肉帮浦运动,预防及消除腿部肿胀。

后背浮肿引起的原因有背部外伤、背肌劳损等,如果不是外伤引起的,就需考虑是有背肌劳损,是由于平时坐立时间比较长,引起了人体颈部肌肉弹性减弱,出现了背部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需尽早去医院就诊,来明确疾病的诊断

夏天脚肿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人都会容易出现脚肿的症状,尤其是女性朋友。那么夏天脚肿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夏天脚肿是怎么回事

1、受气温影响

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脚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细血管充血,所以脚部皮肤、皮下及软组织均呈轻度的肿胀,与热胀冷缩类似,这是正常现象。

2、脾虚湿气重

夏季不少人贪吃冷饮降温,中医认为吃太多生冷的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虚。“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加上现在的人运动少,下肢体液循环差,自然会脚肿。

3、女性生理期引起

女性经期前骨盆腔充血、子宫变大会压迫到下肢,影响血液循环,加上夏季气温较高,脚部血管充血,就更容易出现脚肿了。

而怀孕期间,一方面子宫变大、影响血液循环容易脚肿,另外受到黄体酮的影响,身体代谢水分的状况变差,加上怀孕后活动变少,也可能出现脚肿。

4、营养性脚肿

由于夏天天气很热没有胃口,摄取的食物减少,消化功能减退或慢性消耗疾病等,导致身体营养缺乏,这时病人常伴有贫血,同时因免疫功能减退而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可维生素B1缺乏而出现手脚发麻。

5、受疾病影响

很多疾病都会引起脚肿,比如肾脏功能不好,水的代谢会失常;比如痛风,血液循环受阻,体内尿酸积聚过高会脚肿;比如风湿,也容易引起脚酸痛肿胀。

夏季脚肿怎么办

夏季天气热,发现自己脚肿的时候,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吃生冷食物。

2、多运动,促进体液循环。

3、每天睡前泡脚,并按摩10-15分钟。

4、病理性脚肿及时就医治疗。

夏天脚肿怎么消肿

运动消肿

1、脚跟踢跨

躺在地板上,背部与地面贴紧,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成90度,双腿抬起,脚背绷直,小腿与地面平行。脚跟交替下提双跨20次以上,直到你感觉累了。

2、空中骑自行车

躺在地板上,双腿及臀部抬起,双手托住腰部。双脚脚背绷直,在空中作蹬自行车状,重复三次,每次30秒。

3、V字腿

坐在地面上,膝盖弯曲,双手抓住脚踝。膝盖伸直,脚背绷直,手臂伸直,保持姿势4秒钟,重复动作5次。

食疗消肿

红豆薏米粥

材料:红豆、薏米、水、冰糖

做法:

1、准备同等分量的红豆和薏米,洗干净后,红豆大概需要泡两三个小时,薏米泡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2、然后要先煮红豆,因为需要的时间长一点,煮开后,添一些凉水,再煮开后,再添凉水,这样红豆容易开花,容易熟。

3、等红豆煮开后,放入薏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烂,就放冰糖调味就可以了。

冬瓜玉米排骨汤

材料:排骨、冬瓜、玉米、葱花、姜

做法:

1、骨洗净用清水浸泡半个小时左右后,往锅中放少量油,下姜片,略炒一下排骨。

2、放入足量的清水和几滴白醋,大火烧开后慢炖2个小时左右。

3、放入玉米,冬瓜块,调入盐调味,再煮15分钟左右。加胡椒粉提味,撒少许葱花即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脱疽疔·脚背发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6 脚发·脚背发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62 脚发的诊断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641 湿热下注 6411 症状 6412 辨证分析 6413 治法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64142 中成药 64143 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6421 症状 6422 治法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64232 中成药 64233 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65 脚发的预后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67 关于发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脚背发的穴位 2 治疗脚背发的方剂 3 脚背发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脚背发 1 拼音

jiǎo bèi fā

2 英文参考

phalangeal gantr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yogenic carbuncle of back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脚背发为病证名[1]。有三个义项。

4 脱疽疔·脚背发

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又名脱疽疔[1]。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1]。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出《外科启玄》卷四。指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1]。

6 脚发·脚背发

出《外科活人定本》。即脚发[1]。

脚发为病名[2]。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足发背(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为病证名[3]。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3],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是指生于足背部的发[4]。为急性化脓性疾病[5]。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

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足发背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脚发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2]。

脚发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脚发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 血亏损,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62 脚发的诊断

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脚发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

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陷,出脓如污血水。

患肢活动不利。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脚发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漫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叁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叁阴者,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主。

641 湿热下注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11 症状

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2]。如疼痛作脓者,多属湿热下注,预后较好[2]。

足附红肿,焮 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641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6413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川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子9克(包煎),川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9我,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宜服仙方活命饮加木瓜、牛膝;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2]。

64142 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6414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

阳证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叁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若色微赤肿、脓清、久不愈合,属精血亏损。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eficiency fire scorching 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21 症状

足背微赤微痛,肿热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6422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宜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随证取用;色黯不溃者,用桑枝灸以行郁滞助阳气,并服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健脾胃滋化源[2]。

64232 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

6423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阴证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生肌白玉膏收口。

65 脚发的预后

由于足背多骨,肉少皮薄,下肢末梢血循较差,故痈疽发于足背者,消退或成脓均较迟缓,愈合较难[2]。

湿热下注者预后较好[2]。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附部活动,抬高患肢。

阴证患者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67 关于发

发(cellulitis)为病证名[6]。出《刘涓子鬼遗方》。是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4]。“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发的名称,因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命名各异[6]。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6]。

《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

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

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详见发条。

7

如果是足背部位的脓肿应该先有皮肤的红肿疼痛,局部的肿块,局部发热,逐渐引起肿块的变软,局部触摸有波动感促使化脓性的表现。如果是没有红肿,疼痛发热,只有包块一般不是脓肿引起的,有可能是腱鞘囊肿导致的,建议检查一下。

您提供的资料不完整,我无法给出具体建议,请补充以下资料:双足正侧位X线片。

建议您先做以下锻炼

1减少负重活动,避免抬重物、爬山、爬楼梯、蹲起锻炼等。

2如疼痛较重,可服用扶他林片或芬必得。

请您方便时来医院门诊就诊,并带好您的相关资料(X线片子、化验单)。

我的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三上午。

(北大人民医院寇伯龙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6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