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一年,为什么会后背疼

练太极一年,为什么会后背疼,第1张

你好!后背痛可能和你练拳时候架子不对有关系。好像本真你周身放松,但是你睡一个姿势睡久了,同样会腰酸背痛是一个道理。练太极拳建议不要自己在网上看视频,一定要找资深的老师学习,这样才能懂得其中的门道。如果自己跟着视频瞎练,可能反而有损身体健康。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介绍

 中国养生方法多不胜数,太极养生是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主要是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等结合起来配合吐纳方法,是的人体经络进行规律的运行,在有规律的腹式呼吸中进行体内按摩,轻柔运动脏腑,以求得人体内各个系统的阴阳平衡和谐,从而达到祛病养生,强身健体的效果。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太极拳养生的保健作用吧。

 一、练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

 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意识引导动作,思想上要高度集中,心无杂念,意识贯穿于动作当中,是动中求静的一种气功导引状态。当你按套路动作要求进行螺旋圆弧、松柔缓慢、均匀舒适的作运动,不得不静下心来进入忘我的状态,促使大脑内杂念而归于宁静,从而缓解心理紧张,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身心得到放松。对治疗、缓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耳鸣、心烦气燥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练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

 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细、深、长、匀、缓等要求,腹式呼吸使胸腹部有节奏的进行开合折叠运动,使膈肌和腹肌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深长细缓的呼吸特点对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通过“气沉丹田”进行腹式深呼吸的运动方法轻柔的按摩体内脏腑,有效地增强了:吸收功能、排泄功能,经络气血得到畅通,体内微循环增加,可有效的减少动脉硬化、血栓、高血压、 心脏、肠胃、呼吸等方面的疾病。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压。汗流浃背而不气喘,适合心脏病、高血压练习。

 三、练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松腰敛臀,主宰于腰而带动四肢,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根因是脊椎排列紊乱、错位、椎矩缩短等。而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要求是撑直脊椎,背部拔长,腰如轴立,立身中正,头上顶而减轻脊椎的压力,腰部带动全身,腰肌、脊柱在运动中缓慢的`进行拉伸、旋转,从而防止脊柱退化性变化,缓解颈椎、胸椎、腰椎疼痛、变形,腰肌劳损等疾患,改进柔韧度、增加肌力及肌耐力,减肥。

 四、太极拳要求屈膝开

 重心虚实变换,裆走下弧,动作有踢腿、独立、下势等静立性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效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发达腿部肌肉,骨密度增强,有意识的在重心变换中控制平衡,犹如“不倒翁”,从而延缓骨质疏松,避免引发骨折,有效防跌跤。大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老腿先衰,腿部有力则心脏供血能力得到加强。练太极拳不仅能缓解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减轻疲劳、强健筋骨、提高人体伸展和平衡能力等。

 五、太极拳要求松腰敛臀

 重心下沉,臀部随着胸腹部的开合、折叠运动,作到有规律的收肛提阳、收腹敛臀,一套拳打下来可以达到几百次的臀部收放,由于腰部的旋转、臀部的收放对肾脏起到牵引作用,加之裆走下弧的重心变换练习,增大了下肢的运动量,有利于血脉的畅通,从而精气充盈,对内分泌系统、生死系统均产生有益的调节。通过敛臀对治疗痔疮病症极为有效,也对延缓前列腺疾病、肾脏疾病等具有显著效果。

 六、太极拳要求在练习时心静体松

 内外合一,动作轻灵圆活、协调连贯、缓慢均匀,心神安宁、肢体有规律的进行开合,呼吸深长细缓,全身各部位协调行动,一动而全身皆动,全身关节、肌肉得到充分锻炼。整套传统太极拳动作的达七、八十个,演练一遍需时几十分钟,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进行弧形运动,使人精神集中而引人入胜,动作完成汗流夹背,通体舒畅而不气喘吁吁,实为一项符合科学的有氧运动,既安全又有趣味。其又适合各年龄层次,不需专用器械、场地等便利。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其习练方法,具有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医疗作用。在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增强呼吸机能,加强肌肉骨骼系统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畅通经络、刺激穴位、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效果。

;

打完拳是热啊。不过要说是气感,也说得过去,不过尽量少用这个气,说不清楚。

认真打拳,半趟下来肯定出汗,不管冬天夏天都是如此。

不管什么感觉。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不理。如果感觉不舒服就去看医生。不要迷信。

太极拳初学,还真不能太过认真。一般般认真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差不多4-5年才会打下基础,然后才可以再认真些。一辈子的追求。

刚开始太认真容易出错后伤身体,太慢,太低,脚还不转动,1个月就会伤膝盖。

   太极拳 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 武术 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味的 文化 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 方法 ,练习太极拳对身体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太极拳对身体的基本要求。欢迎阅读!

  练太极拳对身体的基本要求

 练太极拳生理上的要求和心理上的要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

 1虚领顶劲(顶头悬)

 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但不能用力,下颚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体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2含胸拔背

 含是向内收敛的意思。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含胸是胸微微下沉,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神经安定。所以,含胸与拔背是相连的。做好虚领顶劲和含胸拔背,则满身轻利矣。

 3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坠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

 4松腰垂臀

 练太极拳腰都是最重要的,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部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5裹裆含腚

 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同里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称为含腚。

 6尾闾中正

 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就能便全身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7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振奋,有利于动作顺遂。

练习太极拳需要注意的要素

 起势

 身体自然挺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胸部不含不鼓,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聚精会神,神态坦然,眼平视前方。

 两臂徐徐由体侧向前平举,两手与肩同平,手心向下,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按与两膝相对。眼平视前方。

 2 左右野马分鬃

 上体微微右转,重心移到右腿上。同时右手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 手相 对成抱球状。左腿随之收到右脚内侧,脚跟提起,脚尖落地。眼看右手。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顺势上体左倒,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慢慢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后腿屈膝下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尖仰起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右转,重心再移到左腿上。同时左手翻转向上,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之收到左脚内侧,脚跟提起,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右腿向右前迈步。左腿跟后蹬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分别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高于眼平,肘微屈;左手放在左胯旁,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5、6式分别同3、4式,只是左右方向相反,前后共做三个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在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同时两手慢慢地分别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头部右侧,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在左胯前,手心向下。眼平看前方。

 4 左右搂膝拗步

 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眼看右手。

 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在左胯旁。眼看右手。

 上体慢慢后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尖跷起微向外撇;随之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到左腿上,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4、5分别与2、3式同,只是方向相反。

 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

 5手挥琵琶

 右手下落,后拉至右胯旁,重心前移,右脚跟进并步下坐。

 两臂由体侧分开仰掌向上托起,两手顺势向胸前划弧,坠肘合抱,左手斜仰掌前与眼同高,右手俯掌落于左前臂内侧与左手相对;同时重心右移,屈膝坐臀,左脚伸出脚跟点地成虚步,眼看右手。

 6左右倒卷肱

 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体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肘微屈同时左手翻掌向上,左脚尖落地。眼看左手。

 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下;左手回收经体侧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之再翻掌向上。左腿向左后方退一步,重心落到左腿上,成右虚步。眼看右手。

 3式与2式同,只是左右方向相反。

 7左揽雀尾

 身体慢慢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经腹前划弧至右肋前,手心向上;右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到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左脚收回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微向左转,右脚跟向后蹬,脚尖微向里扣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推出,高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眼看左前臂。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之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前伸至左腕下主;然后两手下捋,上体稍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于肩平,左手手心向后平屈于胸前,同时重心移到右腿上。眼看右手。

 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收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推出,左手心向后,右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变成左弓步。眼看左手。

 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与左手齐,手心向下;左手翻掌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上体后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尖跷起。两手屈肘回收到胸前,手心向前下方,眼平视前方。

 上式不停,两手向前,向上接出,手腕部高于肩平,同时左腿前弓成弓步。眼平视前方。

 8右揽雀尾

 重心后移,右腿微屈,左腿伸直脚尖仰起,顺势上体后移;同时屈肘两腕翻变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成掌心相贴,后拉到胸前,同时重心再移到左腿上,右脚向左脚靠拢,右脚尖点地。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上体微向右转,左脚跟向后蹬,脚尖微向里扣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右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左手向左下落放于左胯旁,手心向下。眼看右前臂。

 身体微向右转,右手随之前伸翻掌向下,左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到右腕下方;然后两手下捋,身体稍向左转,两手经腹前向左后方划弧,直到左手手心向上,高与肩平,右手手心向后平屈于胸前,同时重心移到左腿上。眼看右手。

 上体微向右转,左臂屈肘收回,左手附于右手腕里侧,双手同时齐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后,左手心向前,右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变成右弓步。眼看右手。

 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左伸出与右手齐,手心向上;右手翻掌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上体后坐,重心移到左腿上,右脚尖翘起。两手屈肘回收到胸前,手心向前下方。眼平视前方。

 上式不停,两手向前,向上接出,手腕部高于肩平,同时右腿前弓成右弓步。眼平视前方。

 9 单鞭

 右手变托掌,向右划弧回经胸前转腕向右伸出成勾手,与头同高;同时上体随右手向前转动,重心左移,屈左膝直右腿,脚尖仰起,重心右移,右脚尖内扣,上体转向前方,屈右膝直左腿,左脚跟进于右脚内侧成跟步,坐臀,眼看勾手。

 左脚向左侧跨出,前脚掌先着地,屈膝坐臀成骑马步;同时左手经胸前向左划弧,掌心向内,渐向外转于左肩前上方成立掌,眼看左手。

 10云手

 重心右移,上体右转,顺势左手俯掌下落经腹前向右划弧与右手相对,两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对,眼看右手。

 重心徐徐左移,左手掌心向内,向上经头前向左侧划大弧,随之掌心向下变俯掌;同时右手紧随,向下经腹前向左手时下划弧变仰掌与左手上下相对;顺势上体左转,屈左膝,右脚向左脚内侧跟进成跟步,眼看左手。

 重心徐徐右移,上体右转;同时右手经胸前向右划大弧到右侧,高过肩,顺势左手紧随,经小腹向右划弧与右手上下相对。

 左脚向左跨出一步,前脚掌先着地,脚尖向前,重心徐徐左移,左手掌心向内,向上经头前向左划大弧,随之拳心向下变俯掌,同时右手紧随,向下经腹前向左手肘下划弧变仰掌与左手上下相对;顺势上体左转,屈左膝,右脚向左脚内侧跟进成跟步,眼看左手。

 11单鞭

 重心右移,上体右移;同时右手向右侧划弧成勾手,左手紧随与右手搭腕,坐臀成左虚步,眼看勾手。

 左脚向左跨出一大步,前脚掌先着地,屈膝坐臀成骑马步;同时左手经胸前向左划弧,掌心向内,渐向外转于左肩前上方成立掌,眼看左手。

 12探马

 重心移向左脚,右脚尖内扣直腿,上体左转;同时右手向左划弧与左手相交成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食指伸直,其余四指轻握,掌心向前,眼看手。

 重心后移,屈右膝坐臀,直左腿脚尖仰起转向左,上体后仰;同时两手收到头前,眼看手。

 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两手向体侧分开下落贴近地面;同时右脚向左脚并步下蹲,两手收于膝盖前,伸臂仰掌成托球状。

 徐徐立起,同时两手在胸前由托球变抱球,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顺势上体稍右转再向前时,右手立前,臂微向前托出成立掌。

 13右蹬脚

 左手手心向上,前伸到右手腕背后,两手相互交叉,随即两手分开自两侧向下划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进步成左弓步。

 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心均向后。同时右脚向左靠拢,脚尖点地,眼平视右前方。

 两臂左右分开平举,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脚提起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14双峰贯耳

 右腿收回,膝盖提起,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右手心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手心均向上。

 右脚向右前方落下变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下垂,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脸前成钳形状,拳眼都斜向后。眼看右拳。

 左蹬脚

 重心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上体向左转,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重心再移至右腿上,左脚靠近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视左前方。

 两臂左右分开平举,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右抱球独立

 左脚向左前方着地,右脚尖外展,屈膝下坐成仆步;同时两手在左腿上徐徐下捋于右后方成抱球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上体随之转向右后方,眼看右手。

 两手抱球,沿左腿内侧向脚尖前运行;同时上体随之转向前方,重心移向左脚屈膝,蹬直右腿,顺势提起右脚成独立步,两手抱球于右膝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上下分开,右手举向头上,掌心向上,左手向下撑成压掌,眼略向上望。

 左抱球独立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腿蹬直,右手俯掌划向右前方,左掌仰掌伸向右臂下,眼看右手。随之重心移向左腿,屈膝下坐成仆步;同时两手向左下捋至左膝前成抱球状,上体随之左转,眼看左手。

 两手抱球,沿右腿内侧向脚尖前运行;同时上体随之转向前方,重心移向右脚屈膝,蹬直左腿,顺势提起左脚成独立步,两手抱球于左膝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

 玉女穿梭

 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跨出半步,脚尖外展,右脚跟离地成半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后右脚向左脚内侧靠拢,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面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与鼻尖同高,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右脚尖稍向外展,随即体重再移到右腿上,左脚跟进,附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看右前臂。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弓步,左手由面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左额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先向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与鼻尖同高,手心向前,眼看右手。

 海底针

 右脚跟进并步,两脚尖相距25厘米,屈膝坐臀,面向前;同时两手于胸前交叉成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掌心向外。

 两手下落经腹前向两肩外侧划弧分开,掌心向上,接着两手划弧于头前交叉成剪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时臀部顺势微起再下坐屈膝,左脚伸出半步,脚尖点地成虚步,上体稍前倾,眼略视下方。

 闪通臂

 臀部上升,左腿提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于左膝上抱球,顺势左手仰掌伸向前方,右手搭腕;同时左脚向前慢落成弓步,上体随之前倾,眼看左手。

 重心移向右脚,左脚尖内扣,上体向右转九十度成骑马步;同时两手向头上划弧交叉成十字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向前。接着双手向两侧拉开,左手拉伸至左前方,掌心向外成立掌,右手拉伸至右肩上方,掌心向前,两臂呈拉弓状,臀部下坐两膝外展,上体松立,眼望左手。

 搬拦捶

 臀部上升,上体向右后方移动,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微屈膝,右腿蹬直,重心移向左腿。右手随着转体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划弧至左肘旁,掌心向下;左拳上举于头前方,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同时右脚收回后再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眼看右拳。

 身体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腿向前迈一步,左手上起经左侧向前平行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左腿前弓变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

 如封似闭

 左手由拳变掌,插入右腋下,掌心向上,贴在臂外侧向右手捋出与右手平行仰掌,肘微屈,眼看双手。

 重心后移,上体后倒和前腿成一斜的直线,伸直前腿,脚尖仰起;同时屈肘前臂立起,指尖朝上,向后卷收到胸前,掌心向内,眼看双手。

 两掌心相对再转腕向前,两手似波浪向前推进成立掌,与眼同高;同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上体前倾,眼看双手。

 重心后移,上体后倒,屈右膝坐臀,伸直前腿,脚尖仰起;同时双手交叉成十字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收贴于胸前,眼微上望。

 十字手

 向右转体,右手随着转体动作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肘部下垂;同时右脚尖随着转体微向外撇,成右弓步。眼看右手。

 两手向前划弧,收到胸前交叉,掌心向内,指尖斜向上成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内;蹬左脚收回与右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膝微屈,上体转至正前方,眼平视前方。

 收势

 两手缓缓下落经腹前向两侧划弧分开与肩同高,掌心向前成侧掌,顺势两腿挺起。两手向前合搂,指尖相对,如抱大球;同时两脚跟提起,上体略有前倾,眼看双手。

 两手缓缓收于胸前,两指尖横对,掌心向内,顺势两手下落于上腹处,两手仰掌向上举过头顶,掌心向后,指尖向上,眼上望两手。

 两肘外展,徐徐下落,掌心相贴,指尖向上成合掌,眼平视前方,静默片刻。

 两手缓缓伸向前方,松开合掌,掌心向下,轻轻下落,收于体侧,自然下垂,掌心向后,眼平视前方。

练太极拳对身体的好处

 1、对人体矿物质吸收有好处

 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得良好的。有报道说,老年人锻炼5~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这样动脉硬化的症状也会大大地减轻。

 2、对大脑有好处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不存有杂念。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 其它 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3、对骨质有好处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大家都知道,把打得既缓慢又松柔,能疏经脉,通气血,从而使人体获得健康和长寿送给大家,但未必人人都知道——“用脊柱行拳”,是之所以能够疏经脉、通气血、的根本所在。脊柱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以下从人体的构成,脊柱的构成,腰胯的重要作用三方面做一叙述。

1 、人体的构成

是全身,或者叫做在腰脊带动下的全身,所以应该从人的结构谈起。

按照,人体是由气、血、经脉、骨、髓及脏腑组成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肺、脾、肾;六腑指的是:大肠、小肠、膀胱、胃、胆、三焦。这些脏腑是由许许多多的经络联结在一起的,每条经络都有若干个穴位,这些穴位相当于气血的能量库,调节它不仅能,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生命质量。

脏腑的俞穴都处在脊柱周围,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对进行 、贴膏药和梅花磁针等方法,能疏通脏腑的气血,来达到内外治的目的,效果很好。根据临床经验,许多内脏,通过脊柱的推拿、 、针灸等疗法就能治愈。临床中诊治颈椎、胸椎、腰椎中,有一半的人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好后,这些相应的脏器疾病也就痊愈了。而练太极拳,同样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太极拳以活动腰脊为主要运作方法。要求由腰主宰,腰脊一动无有不动。由于腰脊不停地运动,使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姿态,配合拳势呼吸及内气鼓荡,使脊柱有节律伸缩张弛,只要脊柱一动,处在脊柱周围脏腑的俞穴就得到 和,尤其是腰脊命门的两边,腰眼的前折后迭更为激烈,使两肾得到非常有益的 ,从而增强丹田气,疏通脏腑的气血,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只有丹田气饱满,才能阴平阳秘,固命之本。丹田气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

2、 脊柱的构成

人的脊柱是由5节腰椎、7节颈椎和12节胸椎所组成。24块骨节,既节节放松连套,又虚虚对准,中正重迭,支撑著全身的重量,动摇性很大。人体的各种姿态,是通过脊柱的变动,并且带动四肢的运动而形成的。人体的自然脊柱为S形,由胸椎的后曲,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曲。要想形成太极身法,这两道弯曲应该基本上填平,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敛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S形弯曲度减小了一些,这是中国的内功拳和健身气功所要求的,以利内功的修炼和内气的蓄养。

脊柱中间形成椎管容器,容纳全部的骨髓,骨髓中有许多神经细胞体,如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行走的神经纤维束,是联系脑和神经的通路。行拳时感受器收到外界的信息,通过脊髓传给大脑,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发出命令,由脊髓传给身体的相关部位,作出反应,产生出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捺、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十三势动作。

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尾闾中正,是腰椎活动的结果;含胸拔背,气贴脊背,力由脊发,这些是胸椎活动的结果;虚领顶劲,竖项神惯顶,这些是颈椎活动的结果。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统领下,以命门为火车头,带动脊椎和四肢运动,直接关联到背部的骨髓神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及腰部的虚实变化,通过脊柱及四肢的节节惯串,才能引起肢体的形状变化,而节节惯串,必须是全身松净、松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松是练拳的方法,也是练拳的灵魂,而节节惯串才是练拳的目的,没有节节惯串,就不能练出内劲,肢体松不透就不可能达到节节惯串的目的。

拳经曰: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尤须惯串。这说明节节惯串在太极拳中是何等的重要。腰带肢体和四肢运动,先有腰部的松、沉、转、放长,然后才有肢体的前进、后退、上起、下沉、左顾、右盼。整个行拳的过程,就是脊柱活动的过程,这样不仅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得到 ,同时脊髓神经也获得良好的,增强了的气血畅通,五脏六腑才能跟随健壮,这些部位的骨节和肌肉群亦同时得到锻炼。

3、腰胯的重要作用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节腰椎组成的,由尾闾向上第三节,俗称腰眼,就是指的命门穴。命门穴旁有先天之本的两肾,对应的是神阙穴(肚脐),下边有汽海穴(气海穴是储藏内气的地方),这个部位俗称丹田,是修练太极内功的关键部位。拳经曰:“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命意源头在腰隙”等,这些都说明无论是盘架还是推手,腰总是起关键作用。腰是身形变换的关键,是十三势、八种劲使用和变化的总动力,而腰的松空是肢体圆活、灵敏变化的前提,所以松腰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管是“腰隙”还是“腰间”之说,都说明腰的一种重要状态,那就是腰的空和松,只有腰松开,腰节才能离开,腰椎之间才有间隙,所以松腰才是命意的源头。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第三条特别提到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脚才能有力,下盘稳固,虚实的变化皆由腰来转动。要想松腰,必须溜臀。只有松腰方可进入太极之门,只有溜臀方可进入松腰之门,所以腰只能松,而不能用硬力。

腰松不开,脚难以放松,膝胯僵紧,腰是呈上启下的大关节,腰松不开形成一块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腕、手四大关节本力退不掉,周身挂力操作,这样就很难体会到阴阳变转,举动轻灵,行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的太极味道。

腰胯虽然连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塌胯也称坐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讲,顶头悬与气势和轻灵有关,塌胯则与沉气、沉劲,化劲,发劲等密切相关。塌胯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只有胯关节高度灵活了,腰胯及整体才可能有上浮下沉的浮动之感,左旋右转进退随心。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松腰塌胯,开裆沉气,气沉丹田等说法,都不过是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再加上带轴的腰,旋转自如,才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腰主转动,以灵活为用,以之带动四肢,这是练柔软的基础;胯以沉稳为主,在灵活的位移中稳定中心。腰胯虽然连在一起却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时主动运用腰胯。四肢的活动只不过是腰胯动作的外在延伸,或称为腰胯动作的表现形式;而功夫浅的人,只见手脚盲动、乱动,不见腰胯的运动规律。

脊柱

 混元太极拳,全称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由一代太极宗师、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武林百杰之首——冯志强(以下简称冯老)先生所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欢迎阅读!

 混元24式太极拳的养生作用介绍

 导引与吐纳,是养生法在呼吸和肢体运动上的创造——俯仰旋转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与腹式深呼吸的“吐纳术”,完全符合了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阴阳平衡”的功能。

 而混元24式太极拳则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螺旋式的旋转缠绕运动按人体经络规律运行,在有规律的腹式呼吸中进行体内按摩,轻柔运动脏腑,以求得人体内各个系统的阴阳平衡和谐,从而达到祛病养生,强身健体的效果。

 实践证明,混元24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其习练方法,具有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医疗作用。在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增强呼吸机能,加强肌肉骨骼系统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畅通经络、刺激穴位、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效果。

 练混元24式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意识引导动作,思想上要高度集中,心无杂念,意识贯穿于动作当中,是动中求静的一种气功导引状态。

 当你按套路动作要求进行螺旋圆弧、松柔缓慢、均匀舒适的做运动,不得不静下心来进入忘我的状态,促使大脑内杂念消除而归于宁静,从而缓解心理紧张,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身心得到放松。对治疗、缓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耳鸣、心烦气燥具有一定的作用。

 练混元24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呼吸自然,气沉丹田,混元24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细、深、长、匀、缓等要求,腹式呼吸使胸腹部有节奏的进行开合折叠运动,使膈肌和腹肌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深长细缓的呼吸特点对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

 通过“气沉丹田”进行腹式深呼吸的运动方法轻柔的按摩体内脏腑,有效地增强了脏器的吸收功能、排泄功能,经络气血得到畅通,体内微循环增加,可有效的减少动脉硬化、血栓、高血压、 心脏、肠胃、呼吸等方面的疾病。

 练混元24式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松腰敛臀,主宰于腰而带动四肢,全身一动无有不动。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根因是脊椎排列紊乱、错位、椎矩缩短等。而混元24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要求是撑直脊椎,背部拔长,腰如轴立,立身中正,头上顶而减轻脊椎的压力,腰部带动全身,腰肌、脊柱在运动中缓慢的进行拉伸、旋转,从而防止脊柱退化性变化,缓解颈椎、胸椎、腰椎疼痛、变形,腰肌劳损等疾患。

 混元24式太极拳要求屈膝开胯、重心虚实变换,裆走下弧,动作有踢腿、独立、下势等静立性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效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发达腿部肌肉,骨密度增强,有意识的在重心变换中控制平衡,犹如“不倒翁”,从而延缓骨质疏松,避免引发骨折,有效防跌跤。大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老腿先衰,腿部有力则心脏供血能力得到加强。

 混元24式太极拳要求松腰敛臀,重心下沉,臀部随着胸腹部的开合、折叠运动,作到有规律的收肛提阳、收腹敛臀,一套拳打下来可以达到几百次的臀部收放,由于腰部的旋转、臀部的收放对肾脏起到牵引作用,加之裆走下弧的重心变换练习,增大了下肢的运动量,有利于血脉的畅通,从而精气充盈,对内分泌系统、生死系统均产生有益的调节。通过敛臀对治疗痔疮病症极为有效,也对延缓前列腺疾病、肾脏疾病等具有显著效果。

 混元24式太极拳要求在练习时心静体松、内外合一,动作轻灵圆活、协调连贯、缓慢均匀,心神安宁、肢体有规律的进行开合,呼吸深长细缓,全身各部位协调行动,一动而全身皆动,全身关节、肌肉得到充分锻炼。

 整套传统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的达七、八十个,演练一遍需时几十分钟,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进行弧形运动,使人精神集中而引人入胜,动作完成汗流夹背,通体舒畅而不气喘吁吁,实为一项符合科学的有氧运动,既安全又有趣味。

 其又适合各年龄层次,不需专用器械、场地等便利。混元24式太极拳被誉为“思维运动”、“体疗运动”、“德育运动”、“艺术运动”,实为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而混元24式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医疗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混元24式太极拳具有的健身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不论是混元24式太极拳,还是其它拳术,或其他的体育运动,只要不是极限运动,那么它就有健身的作用。

 混元24式太极拳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骨骼学,都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练习混元24式太极拳是否就能达到健身、驱病、长寿的目的呢这里我还是辨证的讲以下。

 1、练习混元24式太极拳必须遵循混元24式太极拳的科学性,要遵循人体的骨骼结构。严格混元24式太极拳的训练步骤,尤其是对于拳架的练习,要特别的注意架势的准确性。

 2、练习混元24式太极拳要了解阴阳学说,要了解人体的经络学说 。在这一点上,看上去难以理解,实际上并非多难。混元24式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本来就是辨证,是立拳之本。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阴阳学说进行解释。

 比如:混元24式太极拳的开、合,进、退,吐、纳,都是遵循阴阳的。掌握了混元24式太极拳的阴阳规律,在练拳的过程中就能很快的掌握混元24式太极拳招数变化规律。

 了解人体的经络走向,有助于意念运用,混元24式太极拳的运动实际上大脑意识的运动,混元24式太极拳运动中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念支配者肢体的运动,肢体的运动又促进血液的运行。

 血液的健康的运行,输送着人体所须的营养,并排除垃圾和毒素。所以长期混元24式太极拳的锻炼,就能达到健身的目的。然而,混元24式太极拳意念的练习确不是容易的,就要在松静的基础上,慢慢的体会。

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

 掌握吴式方架太极拳的要领,对于学好太极拳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吴式太极拳训练要领教程,欢迎大家。

 1、对头部的要求:

 吴式方架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下颏微收,项直竖,头顶百会穴微有上顶之意。所谓“上顶”之意,并不是真的用力上顶,而只是有其意而已,术语谓之“虚领顶劲”。

 2、对目光的要求:

 目光必须随主动之手的运行而动。至定势时目光向前远视,意将劲放至极远处,意远则劲长。接下一势时,目光将劲收回,仍随主动之手的运行而动。

 3、对肩的要求:

 太极拳要求“沉肩”,即要求两肩必须始终往下松沉。特别是当手和臂往上举起时,要特别注意肩往下沉。当手臂有前推动作时,肩部不能随臂前扭(即所谓“递肩”);当手和臂有往后动作时,肩部不能随臂后扭或后仰。总之,手和臂的任何动作都不能牵动肩,似乎臂与肩之间是脱节的,互不相关的。

 太极拳还要求两肩必须始终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体歪斜、扭曲。

 4、对胸、背部的要求:

 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

 所谓“含胸”,实际上就是将胸部的肌肉尽量放松。具体做法是:上身正直,全身肌肉尽量放松,然后再长呼一口气,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松。在练架子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那种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是错误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驼背状,也是错误的。

 所谓“拔背”,是指每当定势发劲时,将腰脊命门处向后鼓出,并带动整个脊柱似有后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两侧扩张之意,这就是拔背。然而,拔背并非驼背,两者不能混淆。

 5、对臀部及两胯的要求:

 所谓“敛臀”,是指把臀部往里收起。具体做法是把尾闾骨往前、往上托起,加上命门后鼓,则可形成身弓。

 太极拳要求两胯旋转必须灵活。

 6、必须迈步如猫行:

 所谓“迈步如猫行”,就是指太极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猫走路那样的轻灵。

 例如当提左腿向前迈步时,必须将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当身体重心已全部落实于右腿之后,右腿坐实。提起左腿时,必须将左胯根往上抽起,左腿轻轻提起,左脚收回于右脚旁,然后脚尖翘起,脚根贴近地面,往迈出方向轻轻铲出。落步时左脚跟轻轻落地。脚跟落地后,身体才能往迈出方向移动。

 提左腿时,绝不能用右腿蹬起将身体升高的力来提,也不能用上身前倾之力来提。提左腿时必须保持身体稳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摇晃。左脚跟尚未落地之时,绝不允许身体重心随落步前移,形成跨步之状。

 与往前迈步同样,提右腿后退时,绝不能用左腿蹬起将身体升高之力来提。也不能用上身倾斜之力来提。提右腿时必须保持身体稳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摇晃。右脚尖尚未落地之前,绝不允许身体重心随落步后移。

 提左腿退步时,同样也是如此。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19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