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部简介

皮部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皮部 41 皮部的概念 42 六经皮部与诊治 43 六经皮部与辨证 44 六经皮部示意图 441 太阳皮部“关枢” 442 阳明皮部“害蜚” 443 少阳皮部“枢持” 444 太阴皮部“关蛰” 445 少阴皮部“枢儒” 446 厥阴皮部“害肩” 447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5 经穴别名·皮部 51 承扶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承扶穴的定位 56 承扶穴的取法 57 承扶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承扶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承扶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承扶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承扶穴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皮部 1 拼音

pí bù

2 英文参考

skin area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éngfú BL36(经穴别名) [中国针灸学词典]

dermal part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皮部:1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2经穴别名。

4 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皮部

皮部指人体表皮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个部区,故称皮部[1]。《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1]。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2]。皮部是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3]。全身皮肤按经脉分部[3]。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为疾病传变的层次,因此从外部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患[3]。十二皮部是根据十二经脉分布得名,在诊治时手足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且各有专名[3]。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外治法,都是结合皮部理论的实际应用[3]。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1]。六经皮部名称见下表。

六经皮部名称表(表格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六经名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皮部名

关枢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儒

害肩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详各该条。

41 皮部的概念

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

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称为六经皮部。

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因而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大。

42 六经皮部与诊治

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

皮部诊察法:又称诊络法,主要是审察皮肤和络脉的颜色变化,属中医学色诊的一项内容。《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近代在皮部色诊的基础上,又有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反应,皮肤的感觉差异和导电量变化等,作为诊断的一种方法,这是皮部外诊法的发展。

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以及非针刺的多种外治法。《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以刺皮为主的刺法就有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皮肤针的叩刺和腕踝针的沿皮刺,都结合皮部的分区应用。再如皮内针法、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以及刺络拨罐等法的应用,都是基于同一原理。皮部的分区为刺灸法的应用扩大了范围。

43 六经皮部与辨证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意指从皮、脉、筋、骨的不同部位分析疾病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皮的分部,既要区分左右、上下和阴阳的不同,还要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始终)。这样六经皮部所属病症不单纯是从部位来分,还结合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过程,故《内经》对六经分证的排列一般都按规定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伤寒论》继承这一理论,对分经辨证作了具体运用和发挥。后世注家已注意到《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指经络一线,而是指的“部属方位”。

六经皮部的命名包含有气机变化的深意,其中意义可结合六经病证的特点去理解,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对比关系去分析。见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

柯韵伯《伤寒论翼》更明确提出:“《皮部论》云,皮有分部……,此仲景创立六经部位之原”,并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意指以六经皮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各证,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

44 六经皮部示意图

皮部(背面)(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皮部(正面)(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441 太阳皮部“关枢”

关枢为太阳经阳络之称[4]。《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张景岳注:“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其气而约束于外,故曰关枢。”

太阳是三阳之“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是卫外屏障,为诸经之藩篱,所属皮部称“关枢”。阳气卫外而为固,外邪侵犯人体,太阳经首先受病。《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外邪束表,正气向外抗邪,于是出现恶寒发热,故脉应之为浮。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体的背部,卫气郁阻,经络之气不畅,则头项强痛;外邪初袭,卫阳被遏,则见恶寒;正气抗邪,邪正交争,则出现发热。这些症状都是太阳病的病理反映,因病位在表,故称为表证。由于感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所以同是太阳病,又有恶风、发热、自汗出、脉浮缓,以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不同证候。因腠理皮毛之关枢失调,邪气因入,故善治者治皮毛,治疗当以解表。

442 阳明皮部“害蜚”

害蜚为六经皮部之一,阳明皮部名[5]。“害”古与盍、阖通用,应读作“阖”,“蜚”是阳气飞动之意[5]。阳经以阳明为阖,故称“害蜚”[5]。《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说明手足阳明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于阳明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阳明之皮部[5]。

阳明为阳气亢盛,是三阳之“阖”。多气多血,气血旺盛,为五脏六腑之海。所属皮部称“害蜚”,蜚即阳气飞扬的意思。外感病过程中,阳明病是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阶段。邪热入里,症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为阳明热证。邪热亢盛,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燥热实积结聚肠腑为阳明腑证。《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里热实证聚合到阳明,阖病的症状表现如柯韵伯所说:“阳明为阖,故阳明必以阖病为主,不大便因阖也,不小便亦阖也,不能食,食难用饱,初欲食,反不能食皆阖也。自汗盗汗表开而里阖也,反无汗内外皆阖也”。治疗当以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为主。

443 少阳皮部“枢持”

枢持为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阳的皮部[6]。《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阳经循行部位上所见的浮络都属于少阳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阳之皮部[6]。张景岳注:“枢,枢机也;,持,主持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少阳是三阳之“枢”,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职司升降和运转,可出可入如枢机,所属皮部称“枢持”。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转阳明的过渡阶段,其病变属半表半里证,病机为枢机不利,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治宜和解枢机。

444 太阴皮部“关蛰”

关蛰为太阴经阴络之称[4]。《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

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其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都是太阴病里虚寒证的主要特征,治疗以温中祛寒,健脾燥湿为主。

445 少阴皮部“枢儒”

枢儒为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阴的皮部[6]。《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少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阴络[6]。“儒”是柔、顺的意思,少阴为三阴关阖之枢,其阴气柔顺,故称枢儒[6]。

少阴是三阴之“枢”,所属皮部称“枢儒”,与少阳相对,柯韵伯因解释作“阴枢”。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心属火,主血脉,又藏神明,为一身之大主;肾属水,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正常情况下,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相互制约,生化不息,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少阴为阴枢,病在少阴,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病变不但有从阴化寒的寒化证,如《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还有从阳化热的热化证,病机主要是阴虚阳亢,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神不宁,故见心烦不得卧,以及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邪热伤阴的证候。少阴寒化证治宜温经回阳,少阴热化证宜育阴清热。

446 厥阴皮部“害肩”

害肩为六经皮部之一[5]。害,古与盍、阖通,阖为闭合,肩有任的意思[5]。阴经以厥阴为阖,故称“害肩”[5]。《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说明手足厥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厥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厥阴皮部[5]。

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阴尽则阳生,故病情演变多趋极端。厥阴病证候以寒热错杂证为多。《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病邪深入厥阴,肝木乘土,阴阳错乱,失却正常的调节功能,或为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但病至厥阴,邪正交争,阴极阳复,正邪互胜,则可见厥热交替的厥热胜复证,又称阴阳胜复证。这是厥阴病病机的又一特点。临床上往往厥热交替,阴邪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寒厥治疗宜温,宜补;热厥治疗宜清,宜下。

447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5 经穴别名·皮部

皮部为经穴别名[1][3]。出《针灸甲乙经》。即承扶穴[3][1]。

穴位 承扶 汉语拼音 Chengfu 罗马拼音 Chengfu 美国英译名 Support 各

号 中国 BL36 日本 36 法

国 莫兰特氏 V50 富耶氏 德国 B50 英国 B50 美国 BI36

承扶为经穴名(Chéngfú BL36)[7]。出《针灸甲乙经》。承扶亦作扶承[8]。别名肉郄、阴关、皮部[8]。属足太阳膀胱经[7]。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7]。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51 承扶穴的别名

肉郄、阴关、皮部、扶承(《针灸甲乙经》),阴关(《杨敬斋针灸全书》),皮郄[9]。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阴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53 穴名解

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7]。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9]

54 所属部位

大腿[10]

55 承扶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扶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2][8]。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7]。

承扶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6 承扶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7]。

俯卧位,于大腿与臀部交界之臀沟中点处取穴[11]。

57 承扶穴穴位解剖

承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分布著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厚,由股后皮神经的臀下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之间,或穿经股二头肌长头刺入坐骨神经干。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出现在臀大肌的深面,位于出入骨盆结构的最外侧。该神经在臀区和股后区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稍外侧,和股骨内、外侧髁之间连线中点,以上三点的连线上。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7]。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本干和股后皮神经本干经过;

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并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通过[8]。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8 承扶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扶穴具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络的作用。

承扶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7]。

承扶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腰膝之功,为治疗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12]。

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9]

59 承扶穴主治病证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7]。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13][13]。

承扶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痔疾[11]。

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7]。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8]。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2 其它: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1~2寸[11][8][7],局部有酸胀感[11],可有触电感传至足底部[11]。

直刺1~25寸[13]。

5102 灸法

可灸[7][13][11]。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11 承扶穴的配伍

承扶配环跳、悬钟,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承扶配秩边、承山,有清热通便的作用,主治便秘。

承扶配肾俞、命门、腰阳关,治腰痛[11]。

承扶配肾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下肢瘫痪[11]。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腰脊尻臀股阴寒大痛,虚则血动,实则热痛,痔篡痛,尻睢中肿,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久痔尻臀肿。

《太平圣惠方》:五种痔疾,泻鲜血,尻睢中肿,大便难,小便不利。

513 承扶穴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承扶可使动物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9]。

针刺承扶,可见动物脑组织内氨含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功能处于短期兴奋状态[9]。

针刺承扶穴也可使麻醉动物已降低的脑乳酸明显升高,又可使惊厥状态下脑乳酸的高值下降[9]。

电针承扶可见动物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肾上腺组织中抗坏血酸、胆固醇以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9]。

背部肌肉拉伤症状主要有哪些

 背部肌肉拉伤症状主要有哪些,你知道吗?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喜欢运动,运动可以让身体更好的发展,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背部肌肉拉伤症状主要有哪些,一起看看。

背部肌肉拉伤症状主要有哪些1

  一、背部肌肉拉伤的症状

  1、轻度。

 只有一小部份肌纤维断裂,当用力时或按压时才会引起疼痛,外表看起来还好。这时的处理也是冰敷和绑弹性绷带,并轻轻的活动肌肉,让它不要变硬。大概2~3天就可以热敷和开始恢复运动。

  2、中度。

 有部份的肌纤维断裂,皮下出血明显,患部外表肿胀。这时的处理是冰敷和绑弹性绷带24~48小时,并轻轻的活动患部。大约3~4周可以回复到原来的运动量。

  3、重度。

 肌纤维全部断裂,患部大量出血,从外观上可以看出断裂部位凹下去,而两旁则凸起来。遇到这种伤害,要先予以冰敷和弹绷,再送到医院手术治疗。肌肉断裂手术后的复原期大约要4~6周才会长好。

  二、肌肉拉伤如何预防

 1、肌肉拉伤的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肌纤维断裂者,应该立即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

 2、肌肉拉伤预防,主要是针对发生原因进行。如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易拉伤部位的准备活动;体质较弱、训练水平不高的,运动时要量力而行,防止过度疲劳和负荷太重,要提高运动技术及动作的协调性,不要用力过猛,改善训练条件,注意运动场所的温度。冬季在野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不可穿得太薄,要注意观察肌肉的反应,如肌肉的硬度、韧性、弹力、疲劳程度。肌肉拉伤后重新参加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勿操之过急,并要加强局部保护,防止再度拉伤。

 3、用一块布包着冰块或是用一个冰袋对客观存在伤处施行冰敷,以防进一步肿胀,并减少疼痛。设法在几天内不要使用受伤的肌肉,或者是在疼痛消失之前,不要使用受伤的'肌肉,用绷带或布条将受伤区包扎起来,给它支撑力量,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扎得太紧。如果扎得太紧,肌肉会进一步肿胀,妨碍到血液循环,治疗的方式要视损伤严重程度而定,医生可能会给你服用止痛剂或肌肉松弛药物,或是两者一起使用,当然简单一点儿也可以外敷膏药。膏药功效全面,适用范围广,既可用于肢体外伤及伤筋的后期,也可用于肢体明显肿胀或新伤初期,对受损皮下组织可起到消肿止痛、袪腐生肌的作用。

 4、如果是腿肌受伤,医生可能会建议你使用拐杖,如果是手臂受伤,他会叫你使用吊带,他甚至会叫你卧床静养三、四天。医生还会建议做理疗治疗,当急性疼痛及肿胀消退时,医生会给你拟定一个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叫你开始实施,以便恢复活动及力量。

  三、背部肌肉拉伤怎么治疗

 1、要先予以冰敷和弹绷,再送到医院手术治疗。

 2、早期治疗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首先做冷敷,用冰块敷患处,或将伤肢放入冷水中,或在自来水下冲洗。冷敷后加压包扎,抬高肢体,这种方法有止血、镇痛、防肿的作用。包扎时先用海绵垫敷伤部,再行弹力绷带包扎,松紧度适中。包扎24小时后拆除,视其伤情再作处理。早期不宜作按摩和理疗,否则会加重出血和组织的渗出,使肿胀加重。

 3、伤后三天内避免重复致伤动作,三天后可进行功能性练习。一周后,可逐渐恢复锻练,但伸展时以不引起伤处疼痛为度。 药物使用:云南白药,负他林,红花油,搓抹。物品使用:在肌肉拉伤除使用弹力绷带,睡觉都带着。恢复效果很好。

背部肌肉拉伤症状主要有哪些2

  一、病因

 1、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剧烈活动所需要的状态就参加剧烈活动。

 2、质较弱,训练的水平不高,肌肉伸展性和力量较差,疲劳或负荷过度。

 3、动技术低,姿势不正确,用力过猛,超过了肌肉活动的范围。

 4、温过低,湿度太高,场地太硬等。

 5、肉拉伤可发生在肌腹与肌腹分界处,也可发生在肌腱附着于骨骼处。拉伤可能是细微的损伤,也可能是肌纤维部分撕裂,甚至是完全断裂。肌肉拉伤的部位多为:大腿后部肌群、腰背肌、小腿三头肌、腹直肌、斜方肌等。

  二、常见疾病

 屈肌腱损伤、手部肌腱损伤、棘突压痛。

  三、检查

 肌肉抗阻力试验,是检查肌肉拉伤的一种简便方法。其做法是患者作受伤肌肉的主动收缩活动,检查者对该活动施加一定阻力,在对抗过程中出现疼痛的部位,即为拉伤肌肉的损伤处。

  四、鉴别诊断

  1、肉砸伤

 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肌肉砸伤是被物体压砸至使肌肉损伤。

  2、肉挫伤

 由钝性物体直接作用于身体软组织而发生非开放性损伤。

  3、肉撕裂

 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这在长蹍、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练习时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后,拉伤部位剧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

  五、治疗原则

 1、肌肉拉伤后,要立即进行冷敷,用冷水冲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决冷敷,然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损伤部位,防止肿胀。24小时至48小时后拆除包扎,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胀,可适当热敷或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

 2、如果是大腿肌肉少量肌纤维断裂,应立即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肌肉大部或完全断裂者,在加压包扎后立即送医院进行手术缝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2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