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前几日一气呵成花了几个小时写了推拿手法之揉法的文章,完结后总觉得有些不太满意,似乎是仓促之作,为写而写,因而打算另起炉灶再写一篇,以补其过。
揉法属于按摩手法中最常见的手法,属于舒缓放松性手法,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松解粘连、安神定志、调和营卫的功效。
常见的有小鱼际揉法、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指揉法、指揉法又分单指揉法与多指揉法、全掌揉法、团揉法、前臂揉法 、抱揉法等,临床时根据患者体位与施术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法。比如在做头部按摩时我时常会以单手大拇指自印堂揉至头顶百会穴、或者以双手大拇指自攒竹同时揉至百会穴、或者以双手四指指尖自前额揉至两侧太阳穴、或者以单手四指指尖分别按揉头部两侧少阳经以及枕骨,总之在头部施术时揉法是运用最多的手法。在手臂及腿部施术时会以叠掌或以单手揉法,也会配以大拇指揉法操作于穴位或者手足部等面积较小的部位;在施术腹部时会用到团揉法,即以掌心劳宫穴置于神阙穴,双手重叠,以掌根、大鱼际、指根、小鱼际发力揉动,这种发力方式的好处是不会晃动患者身体而浪费无用的功,力发自手掌边沿,直透脏腑,避免手掌按压肚脐时患者产生的不适感。揉背部时通常叠掌自上而下揉膀胱经和督脉,揉腰部时通常会重点在腰肌、命门、腰阳关等处重点施术,以透热为度。前臂揉通常用于腰背部面积较大的地方,不管在哪个地方操作,都要带动皮下组织,使组织与组织之间产生摩擦,而不是在表面施术。
揉法多见过腰背以及腹部,对胸部釆取揉法的极为少见,其实大多因为胸部皮薄肉少,骨髂显露,而肋骨较为脆弱缺少肌肉保护不适合做手法,其实这是思维的局限。之前我做手法时也是胆小紧慎,这也不敢按那也不敢按,生怕按错穴道而产生意外,直到有一次一个同事对我说天突穴治气,可以治疗一切气机上的问题,并说以中指点天突时整个手指深陷进去,我在他身上试了好久也只能伸进去第一指节;然后又用他的方法从左侧腹部胃侧向里伸去,也只能进两个指节,根本就做不到他说的整个手掌伸进去,我想这可以用“功夫”这两个字来概括吧!
回到上文让我们了解下按揉胸部有何疗效。胸部经络有肾经、胃经、肝经、胆经、心经、脾经、心包经、肺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八条正经四条奇经可谓全身经络汇聚最多的部位,人体穴位与病邪大多位于骨缝之间与附着于骨骼之上。内藏心、心包、肺、三焦等脏腑,按揉可起到宽胸理气,通利水湿的功效。因痰浊留滞于肺而引起的睡觉打鼾也可得到极大的缓解。前几年偶然发现一本叫做《胸穴指压疗法》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胸部还可以大做文章啊!不过我通常以揉法为主,有时也釆用曲指拨法来增加刺激量。附着于骨骼之上的经节与压痛点是重点施术地方,痛疼感越强烈则疗效越明显。以揉法按揉胸骨是一种比较舒缓有效的操作方式,记得有一次脖子痛疼难忍,自己触摸不到而当时也没有时间外出治疗,心想中医治疗讲究前病后治,后病前治,我何不试试呢?于是便取了天突一穴按揉了约五分钟左右,痛疼消失大半。这也是我第一次釆用后病前取的治疗方式来施术,想不到疗效这么好,从此便开启了这条思路。
揉法是按摩手法中最基础最常用的手法,虽然适应范围极广却只是百余种手法中的一种,初学者可以以此为基础再练习其它手法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有钱都不如有一个好身体,人们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视,身体出现一点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去治疗而不是拖延。近几年,人们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腰间盘突出,有时间就会去医院做按摩治疗,如果没有时间,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自我按摩疗法可以缓解腰间疼痛。
1、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握拳,指关节压在拇指上,放在腰眼部按摩,每次30-50下,每次按摩腰部出现酸胀感为止。
2、搓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的手掌按在腰部,使劲上下搓动,这个动作要用力均匀,直到局部发热为止。可以让家人帮忙。
3、捏腰:双手拇指和食指同时夹住脊柱中间的皮肤,从命门穴往下捏,捏一下然后松开至尾椎处,连续捏四下。(命门穴的位置与肚脐眼相对)。
平时除了可以按摩之外,还应该加强腰部的锻炼,下面几个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试用一下:
1、仰卧起坐:每天做十个仰卧起坐,每天做三次。患者可根据自身的承受力来做,如果感觉腰部不适应该停止。
2、交叉扭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脚尖向里,一手垂直在腿边,一手举过头顶。如果左手举过头顶,身体向右后方摆动,腰部也随之摆动,左右两边各做100次。
3、腰背肌锻炼:身体平卧,双膝弯曲放在床上,用力将腰部抬起,抬高约10厘米,同时腰部用力,抬高坚持5秒钟,然后缓慢放下,反复10次。
腰部不适,不一定就是腰间盘突出,也可能是腰肌劳损,不同的症状治疗的方法也会不同,在自我按摩和锻炼的时候,应去正规医院检查,专业的判断积极的配合治疗,才能有助于身体康复。
反胃又称“胃反”或“翻胃”,与噎膈不同,是指饮食入胃,完谷吐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一种病证。正如王太仆所谓:“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火也。”应已温中降逆为主。若反吐日久,致气虚津伤,则应益气生津。若脾虚及胃,命门火衰,犹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说明病情已趋严重,治疗应着重益火生土。
现代医学的反流性食管炎,幽门痉挛或梗阻等疾病,可参考本证辩证论治。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多因饥饱不常,或嗜食生冷,或忧思劳倦太过,或服寒凉药太多,导致脾胃受伤,中阳不足,寒从内生,运化无力,以致谷物入胃,停而不化,逆而吐出,发为本证。
(辩证论治)
反胃临床看见脾胃虚寒,气虚津伤,脾肾阴虚三型。
(基本手法)
1推揉胸壁舒气法两手掌及多指交叉分推前胸;双手掌叠揉胸骨前面,重点在剑突表面操作。
2推抹上腹降逆法详见呕吐。
3捏拿上腹和胃法详见呕吐。
4敲击上腹生津法在叠掌揉上腹部的基础上,侧指快速敲击以上部位。
5按揉背部止呕法双掌左右分推上背部;单掌推督脉及膀胱经路线,从大椎至背腰交界处;双拇指同时沿膀胱经路线,从大杼推按至三焦俞向下用力,以按为主;叠掌揉背部膀胱经路线。
6搓擦胃俞温中法详见胃脘痛。
7掌揉前臂治吐法患者仰卧,掌心向上,用小鱼际肌自上而下揉前臂肌群,两手重拿以上部位,亦可双拇指交替按压手厥阴经路线,注意局部取穴。
(分型施治)
1脾胃虚寒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稍舒,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乃中阳不足,阴寒内生,不能消化谷食。可采用以上基本手法,宜温中健脾,降逆和胃。
2气虚津伤证见久吐不止,气怯神疲,口燥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脉细。乃中气大虚、津液耗损。除采用以上基本手法外,加用单手拇指揉膻中,小鱼际肌快速擦胸骨前面,单掌摩上腹,掌根揉关元。以益气生津,降逆止呕。
若为脾肾阳虚,证见胃反日久,面白无华,形体衰惫,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乃脾虚及肾,命门火衰,虚寒内盛。在采用以上基本手法的基础上,小鱼际肌搓命门,双拇指揉压肾俞,掌擦灵墟。以益火生土,祛寒降逆。
孩子脾胃不好的常见表现,你家宝贝中招了吗?
1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常有口气。
2睡眠不踏实不安稳,爱趴着睡或磨牙,睡时眼睛漏缝。
3盗汗,睡觉时非正常出汗。
4面色发黄,形体消瘦,精神活动差,爱发脾气,常哭闹而且不好哄!
5头发发黄稀疏,竖立或头发咎,形如麦穗。
6鼻梁中间有青筋,或者上下眼皮处有青筋,鼻翼,口周隐隐青色。
7易过敏体质,湿疹,荨麻疹,皮肤干燥,瘙痒。
8易感冒,预后差,易反复。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脏腑发育未全,故运化功能也尚差,易为饮食所伤而致积滞、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病症。
中医学有小儿脾常不足之说,加之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的营养物质较成人多,又加重脾胃的负担,因此注意调节脾胃是小儿健康的基本保证。
健脾和胃的推拿方法很多,现选择如下:
处方1:补脾经5分钟
逆运内八卦3分钟
掐揉四横纹2分钟
揉板门2分钟
补肾经5分钟
揉足三里5分钟
处方2:揉背部脾俞、胃俞各5分钟
揉肾俞5分钟
摩腹顺逆各5分钟
处方3:捏脊法,5-10行。
方义:
1补脾经、逆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足三里、揉板门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加补肾经有助骨及助脾阳的作用,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2揉背部俞穴共同协调脏腑的功能。
3捏脊是调动督脉及膀胱经上俞穴的功能,以提高督脉及相应脏腑的功能。
保健一般取上捏脊,早上起床后捏脊最为适宜,因为捏脊有升发阳气的作用,早上正是人体一身之气升发之时,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发阳气太过,伤及体阴,反招实热病患。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躁不安,就是这个原因。
4摩腹能消食理气,对乳食停滞所致的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颇有效。
保健功用:通过以上方法,使胃肠蠕动增强,促进消化吸收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疗程与疗次:以上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病轻的一般1-2个疗程愈,重者可多推几个疗程。以上方法家长根据情况选择。
宝宝皮肤娇嫩,推拿时可加用介质(可食用生粉)以保护皮肤。
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现在有咳嗽或者积食等问题,那么需要先解决这些,再调理脾胃。
对于孩子的脾胃问题,起因比较多,应配合食疗,包括孩子情绪和家庭氛围等都会影响。调理时间会比较长,家长切不可心急,而且对于慢性疾病而言,可能刚开始效果并不明显,不妨再坚持一段时间,结果会不同的。
愿每一个宝宝都是脾胃健运的健康宝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