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肺气虚引起来的表现,凌晨三到五点是寅时,肺经兴奋,在肺气虚的情况下,金失敛降,就会造成咳嗽的表现,而阳气不足,也会有背部寒凉的表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补肺益气,敛肺止咳的措施进行调理,建议到中医科根据舌脉的表现做一个确诊,确定后对证用药进行治疗。
病情分析:按照中医的六经辨证来说,后背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所以后背发寒可能是因为阳虚引起的,可以吃些补阳气的药物或食物来调理。
意见建议:金匮肾气丸是补肾阳的,附子理中丸是主要补脾阳,至于你是用哪种药物比较好就要结合你是脾虚为主还是肾虚为主了,这个还需要结合其他体征才能判断。
建议你采用刮痧用的刮板,在患处涂抹上“红花油”或“风痛灵”油,然后用刮板轻刮,至皮肤泛红,感觉到发热为止,每天一次。一达到活血散风驱寒的作用。坚持7-10天,必会见到效果的。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都分为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人也分为阴阳,后背为阳,腹部为阴,后背凉说明阳气大虚,体寒很明显 千万不要刮痧,拔罐那都是泻火毒用的 越泄越虚
调理的方法就是补阳 注意事项平时尽量少吃生冷的东西 汗出莫当风而立
怎么补阳是个问题得用中药调理 所以 建议去正规医院找中医大夫调理
背寒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所言:“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仲景言此及彼,不言自破,即其他相关病证中实有症状背寒。同时又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其饮证“背寒冷如掌大”作出了相对部位、范围、性质、程度的精确度量。为何“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全国《金匮师资班讲稿》[1]中用了四句精辟术语作了很好的注释,即“心之俞在于背,心阳行于背,寒饮注其俞,阳气所不入”。解析了心阳、寒饮、阳气、俞穴互结于背而成饮证背寒的病因病机。并且还强调了“背寒冷如掌大,属背之局部与太阳外感整个背部恶寒有区别”。别于众多病证中均有背寒而同中有异,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辨治与防呢只有对背寒有更深化的认识。
秦柏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说:“阳气虚弱的人以常觉背冷,并且提出了用圣愈汤加桂枝以治之方,或用《古今医鉴》的御寒膏贴背七日取下之法
我也一直有这种症状,直到最近看了《宋医》才弄清楚:
《金匿》有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中医认为,脾胃同主消化,生命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均有赖于脾胃的消化。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水液,生为津液,并输送到全身。一旦脾失健运,中焦脾胃阳气虚弱。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正所谓“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留饮,就是因为脾胃阳虚,脾失健运,导致运送的津液凝滞不行,这种凝滞的津液长期停留在心下,就跟一块冰一样。
中医认为。人的心脏会产生高温湿热之气,这种气要通过个人的后背的心俞穴散出来,但是由于津液凝滞心下,阴寒之气上凌于心,抑制住了心阳。使其无法传输到背部,因此,在饮留心下的情况下,人就会感觉后心的心俞穴处冷。
反过来,后心巴掌大的地方冷,就说明脾失健运,津液凝滞在心下了,即所谓的“饮留心下”了。
中医“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脾阳不足导致的津液凝滞。是治疗饮留心下的代表方。
建议中医望闻问切后酌情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