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时穿破硬膜外腔,到达蛛网膜下腔,怎样处理

穿刺时穿破硬膜外腔,到达蛛网膜下腔,怎样处理,第1张

硬膜外麻醉即硬脊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操作方法如下:

(1)侧卧位,两手抱住膝关节,下颌紧贴前胸,成屈曲状。

(2)按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刺突之间,选择好脊椎间隙,先作局部麻醉,用勺状穿刺针头穿刺。穿刺方法有二:①与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腔,称直入穿刺法;②从脊椎旁斜行刺入,称侧入穿刺法。

(3)穿刺时主要根据阻力的改变来判断所经过的层次。当遇到黄韧带时阻力增大,有坚韧感,这时抽出针芯,接上带有小量空气(或生理盐水)的针筒,小心地继续进针,穿破黄韧带时有“脱空感”,利用硬脊膜外腔的负压将针筒内的空气吸入腔内,并观察针筒头部的液平面变化,若随着负压的变化而波动,则说明已进入硬脊膜外腔。如无负压等现象,则继续进针,若发现脑脊液,即说明已穿过硬膜外腔,进入了蛛网膜下腔,穿刺即告失败而应放弃。

(4)确已证明在硬膜外腔,则分次注入麻醉。常用麻醉有2%利多卡因(又称赛罗卡因)或2%地卡因,内加01%肾上腺素01~02mL。利多卡因一般成人单次用量不能超过500mg,地卡因单次用量不超过60mg。对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可按要求陆续分次给。麻醉的全过程应密切注意掌握病人的反应及麻醉平面的变化。

(5)如需作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先取与勺状针头大小相应的输尿管导管一根,预先测试是否通畅,并测好长短尺寸。将勺状针头的斜面向上(或向下,按要求而定),输尿管导管从针腔内插入硬脊膜外腔后,边拔出针头,边缓慢将导管向硬脊膜外腔推进,导管留在硬膜外腔内3~5cm即可,不要过长。在拔勺状针头时切勿将导管带出腔外,从导管内试注少量麻醉约2mL,如无阻力,局部不隆起,亦无液体外溢,即证明导管仍在外腔内。最后将留在体外的导管用胶布平直固定在背部,防止脱出和折曲成角,保证导管通畅及术中给。

  腰穿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诊疗技术。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 腰穿也广泛应用于儿科, 而有效的护理配合和干预对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轻患儿痛苦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一般护理

  11 姿势和体位

  理想的穿刺姿势是采用自然侧卧位, 患儿双肩连线和双侧骼嵴的连线与操作台垂直, 大腿屈曲向身躯, 头颈向胸部屈曲, 这样可使脊柱达到最好的屈曲率,棘突彼此分开。对不合作者协助固定姿势, 尤其是在进针时要保持良好的体位,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术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意识、呼吸情况, 如有异常, 应报告医生, 停止穿刺, 并作相应处理。

  12 术后护理

  121 卧位

  去枕平卧4 h~6 h, 视患儿情况而定, 对惯于用枕者, 在其头后放一薄枕 (3 cm~5 cm厚),使颈部肌肉松弛, 腰背处也垫一薄枕, 以防止穿刺后腰背不适。

  122 病情观察

  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呕吐、头痛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123 心理护理

  穿刺前应该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家长的顾虑是关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长对腰穿都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害怕腰穿后孩子头脑不聪明或留下腰穿的后遗症, 因此对家长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使其改变认识, 消除顾虑, 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影响孩子配合治疗, 避免给患儿不良暗示而增加其恐惧心理。

  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小儿对诊疗的紧张、恐惧尤为突出, 应对接受诊疗的小儿根据不同年龄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年长儿讲清楚检查的目的和术中配合方法, 耐心解答其疑问, 给患儿足够的心理支持, 尽可能地用肯定的语言给其解释, 表扬患儿是一个勇敢听话的乖孩子。还可以尽量让孩子多讲话,或给予喜爱的玩具等以分散其注意力。无论穿刺前后均不得与患儿讨论或暗示可能出现的不适现象, 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对3 岁以下的小儿, 因其不能理解复杂语言而应更加耐心, 态度和蔼地与其交谈, 使他们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穿刺时让其家长陪伴身旁以予心理支持, 通过上述措施患儿基本能配合。

  2 对症护理

  21 腰穿后头痛的护理干预

  腰穿手术过程中,如果穿刺针不慎穿透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都可能导致病人腰穿后头痛(PLPHA)。相当多的PLPHA病人因头痛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而这一现象目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谢淑丽等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PLPHA效果明显。主要干预措施如下:①一旦穿透硬脊膜则早期行硬膜外腔温 (30 ℃)生理盐水注射,术后输液并配合镇痛药物治疗,以使头痛缓解。置病人于“自然背位”,即侧卧,背部处于自然舒适位,髋关节及膝关节稍弯,以能支持侧卧位又能方便穿刺为准,代替以往采用的过度弯曲背位,以避免硬脊膜过于绷紧,使穿孔变大,硬脊膜穿刺后,将穿刺针抽出05 cm直至脑脊液完全停止流出,注射温生理盐水5 mL于硬膜外腔,以增加硬膜外腔压力,减少脑脊液的漏出。②严格无菌操作和不接触技术,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对穿刺用具及病人皮肤严格消毒,局麻药液勿混入空气或血液对可能发生假性脑膜炎的病人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应用小量磺胺类药物。③轻微的头痛卧床休息2 d~3 d即消失,采用针刺太阳、印堂、合谷等穴位,缓解头痛。④输液加速脑脊液形成。无明显改善者,穿刺点用温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10 mL~20 mL注入硬膜外间隙,使间隙内压增大,脑脊液流失减慢。

  22 腰穿后腰背痛的护理

  有研究表明,家长的不良暗示是引起儿童腰背痛的主要原因,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是引发腰背痛的重要因素,而穿刺姿势不当损伤了韧带和肌膜也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整个腰穿过程中的姿势和体位,以及穿刺前的心理护理是减少腰穿后腰背疼痛的重要措施。腰穿前向家长或年长儿说明腰穿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能因为顾虑重重而延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向他们说明脑脊液的生成过程,每天有500 mL脑脊液生成,即每小时大约能产生20 mL脑脊液,抽出2 mL脑脊液大约10 min就可产生,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旨在说明,腰穿对身体的损害是不大的,以消除家长及年长儿的思想顾虑,以便及时腰穿检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讲解腰穿的整个过程,并示范腰穿的体位,使病人摆好正确体位,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配合腰穿时允许家长陪伴,以减轻患儿紧张和陌生心理。穿刺后安置好患儿的卧位,是否去枕平卧4 h~6 h,视患儿情况而定。对惯用枕者,平卧时在其头后放一薄枕(3 cm~5 cm厚),使颈部肌肉松弛,腰背处也垫一薄枕。这是防止穿刺后腰背痛的主要措施。

  23 腰穿置管持续引流的护理

  231 术前准备

  备18号硬膜外套管针、硬膜外导管、自制带调速阀的无菌引流袋(亦可用普通拾液器及无菌引流袋替代),若行颅内压监测,备三通管、监护仪。

  232 术中配合

  若病人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可于穿刺前半小时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颅内压降低后再行穿刺置管。对烦躁不安的患儿术前半小时可肌肉注射镇静剂如鲁米钠。协助患儿保持正确体位,通常选择腰3与腰4或腰4与腰5间隙穿刺,严格消毒穿刺区皮肤。穿刺成功后沿硬膜外套管向头侧蛛网膜下隙置入硬膜外导管,尾端接带调速阀的闭式无菌引流袋。用无菌胶带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背部,针眼处敷以无菌棉球。

  233 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根据不同需要调节滴速,以每分钟不超过20滴为宜,过快过量引流有致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的危险。要根据需要控制脑脊液引流量,术中引流时总量在40 mL~60 mL,预防性和治疗性每日的引流量分别在150 mL和350 mL左右。需行血性脑脊液置换者可经三通管注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量应少于每次放出的脑脊液量,亦可经三通管行鞘内注射抗生素以治疗脑室内感染。避免导管扭曲、打折,以防引流管不通畅,由于导管较细易被脑脊液中破碎组织堵塞,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注意无菌操作,穿刺针眼处发红可用碘伏或乙醇棉球消毒,再更换无菌干棉球覆盖。并每日监测脑脊液常规。注意病人体位,可在头高15°~30°之间变动体位,避免压疮发生。

问题分析:

背部筋洛里面即皮下组织化脓,胀得很疼,多是细菌感染所致,中医上多是热毒所致。

意见建议:

出现化脓应及时进行排脓治疗,较小的消毒后可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引流,较多的可局麻后切口排脓引流,口服消炎药如冰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66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