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硬膜外或腰麻平面到达T4,病人会感觉呼吸不畅,憋气,到达T2可能需要呼吸支持,T6一下是安全的,呼吸中枢在延髓,但支配呼吸机的神经元位于脊髓,阻滞平面高于T4时阻滞了部分支配呼吸机的神经,患者感憋气、胸闷。
腰麻(spinal anaesthesia)为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 anaesthesia)的简称,即将局麻药物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以阻滞该部位的神经根。 (一)穿刺步骤 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图1-29)。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表1-13)。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 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除骶段外的大部分副交感神经纤维未被阻滞,故有脉缓、肠管收缩和蠕动亢进、牵拉内脏而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感觉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相同区域痛觉消失。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所支配的骨骼肌松弛。隔肌由颈3~4神经支配,肋间肌由胸1~2脊神经支配,隔肌和肋间肌完全麻痹,则自主呼吸消失,仅肋间肌完全麻痹,则呈现呼吸抑制。1.血压下降 多发生在麻醉平面过高和术前准备不足或一般情况较差的病人,麻醉开始后应保留静脉通道,适当扩充血容量。轻度血压下降,可肌注麻黄碱30mg(成人),重者静脉快速滴注15mg并加快输液。对于因牵拉内脏而引起的大幅度血压下降和脉缓,则应暂停手术刺激,静注阿托品0.5mg,必要时使用血管收缩药。 2.呼吸抑制 胸段脊神经阻滞后,肋间肌麻痹,出现呼吸抑制,机体依靠膈肌进行代偿,此时可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吸氧或扶助呼吸以维持足够的肺通气量。如隔肌麻痹,则呼吸停止,应立即作人工呼吸进行急救,同时应注意循环及相应处理。 3.头痛 腰穿后脑脊液不断从穿刺孔漏入硬膜外腔,致颅内压下降,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多发生于麻醉后1~3天,抬头或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预防腰麻后头痛应采用26G细腰穿针,避免多次穿刺,术中及术后应应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头痛发生后主要是卧床休息,静脉输液和对症治疗,必要时用生理盐水(或右旋糖酐)作硬膜外腔填充。 4.尿潴留 主要由于骶神经麻醉后,膀胱功能恢复晚,多见于肛门或会阴部手术后,术中快速输液导致膀胱过早充盈或术后伤口疼痛均可影响排尿。发生尿潴留后应予热敷、理疗、针刺、导尿等对症处理。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麻醉下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压,应用升压药升压的速度快于快速补液,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哎~我是局麻做的手术,那个痛啊,祝你妈早日康复! 1 部位麻醉 部位麻醉主要有局部麻醉、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部位麻醉可以抑制伤害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高血压反应。11 高血压病人选择神经阻滞须谨慎 首先阻滞须完全,并配以适当的镇静,避免因情绪紧张或镇痛不完善而血压急剧升高。尤其是甲状腺手术选择颈丛阻滞时,易引发高血压,因此,重度高血压病人不宜选择颈丛阻滞。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选择颈丛阻滞时,可同时用咪唑安定静脉辅助麻醉。咪唑安定用量宜控制在每小时0025~005mg/kg之间,同时密切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12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易引起血压波动,尤以蛛网膜下腔阻滞更为明显 下肢、会阴部短小手术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时,要注意容量补充,避免血压过度下降。硬膜外阻滞必须控制好麻醉平面,广平面阻滞也可引起血压严重下降。同时加强容量监测,合理补充液体和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 2 全身麻醉 除短小手术外,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手术,以选择全身麻醉较为安全。目前全麻大多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吸入麻醉药常用于控制术中高血压,尤其是异氟醚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较轻,主要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动脉压下降,因此较适合在高血压病人中使用。然而,吸入麻醉药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肌抑制作用,伴有冠状动脉窃血现象的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细胞乳酸的增加和部分室壁运动异常而诱发心肌缺血。低浓度吸入麻醉药复合静脉麻醉方法对病人更为安全。静脉麻醉药中异丙酚对心血管有一定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血压下降和心排血量减少。咪唑安定会产生轻度全身血管扩张和心排血量下降。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心率影响均不明显。小剂量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于高血压病人麻醉对控制血压有一定益处。异丙酚单次注射>2mg/kg,咪唑安定单次注射>01mg/kg,也可能会引起血压明显下降 〔5〕 ,应予以避免。芬太尼对心肌收缩力和血压无明显影响,但使心率减慢。肌松药中除潘库溴铵会引起心率增快外,阿屈库铵、维库溴铵对心血管系统均无明显影响。因此,高血压病人麻醉以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和肌松药复合低浓度吸入麻醉药的平衡麻醉较为适应。诱导用量,咪唑安定0025~005mg/kg,异丙酚1~2mg/kg,芬太尼4~6μg/kg,维库溴铵100μg/kg或阿曲库铵250μg/kg。维持用药异丙酚每小时1~4mg/kg。吸入麻醉05~1MAC,芬太尼与肌松药间断注射。对血压偏高者还可单次加用氟哌利多25~5mg,但应避免使用氯胺酮。因为氨胺酮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故高血压病人一般不宜使用氯胺酮。高血压病人施行全身麻醉时,应掌握好麻醉深度,麻醉过深可引起低血压。麻醉过浅或镇痛不全,在手术刺激强烈时,可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升高,易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6〕 。 3 联合麻醉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适用于胸、腹及下肢手术。此法既有全身麻醉容易控制呼吸、患者舒适,可满足相应手术要求的优点;又有硬膜外阻滞的应激反应小,显著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减少拔气管导管时血压的反跳,便于术后镇痛等长处。硬膜外穿刺点的选择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相同。局麻药的种类和浓度的选择可根据手术部位、病人情况、手术对麻醉的要求以及硬膜外阻滞在整麻醉维持中所起作用而不同。在胸部手术,如肺叶切除、食道手术、纵隔手术等,硬膜外阻滞居次要位置,主要利用硬膜外阻滞阻断手术的伤害性刺激,因此可选择肌松作用较差而维持时间长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用较低浓度(025%~0375%)单独或与低浓度利多卡因混合使用。在中上腹部手术,如胃、脾、肝、胆、胰等手术,硬膜外阻滞可处主导位置,利用其阻断手术的伤害性刺激,维持肌肉松弛,可按单纯硬膜外阻滞一样选用局麻药种类及浓度。根据病情及手术对麻醉的要求,如病人体质衰弱、循环功能不稳定等,硬膜外也可处次要位置,用长效、低浓度、小剂量局麻醉药,使阻滞平面达到手术操作范围,阻断手术引起的伤害性刺激,既可减少全麻药用量,减少应激反应,又可避免或减少对循环功能的扰乱。一般在硬膜外阻滞首先给予试验量局麻药,肯定有效或平面达到所需范围,然后进行全麻诱导。用药种类和时机同前述联合诱导,但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尤其是在硬膜外阻滞平面已达所需范围,循环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视情况,不用或少用心血管功能抑制作用较强的药物如硫喷妥钠等。此外,局麻药吸收后可增强静脉麻醉药的作用。全麻醉维持可依据病情、手术种类、手术过程中刺激强弱变化、全身麻醉在麻醉维持中起主导还是次要作用,可灵活采用静脉麻醉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静脉麻醉药-肌松弛药、静脉麻醉药-镇痛药-吸入麻醉药-肌肉松弛药、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肌松弛药等联合用药方式,以静吸联合用药更为常用。依各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静脉用药可连续输注、连续靶控输注或间断注射。吸入麻醉药同样可间断吸入或连续低浓度吸入。静脉麻醉、镇痛、吸入麻醉药和(或)肌肉松弛药用量应明显减少,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不用阿片类镇痛药。中上腹部手术如以硬膜外阻滞起主导作用,则只需浅全麻醉保持病人能耐受气管导管、意识消失、无术中知晓,关腹时即可停用全麻药,甚至可使病人在清醒拔管后接受皮肤缝合。 4 注意事项 全身麻醉诱导和硬膜外阻滞诱导应避免两者的峰效应重叠,以减轻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也可利用两者峰效应的重叠来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硬膜外和静脉及吸入麻醉避免同时追加用药以减少麻醉的波动,使其更平稳。 充分了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硬膜外阻滞和全麻用药均需相应减少。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硬膜外阻滞和全身麻醉谁占主导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病情、手术需要等变化可作相应调整。麻醉诱导和维持的用药种类和方法不应千篇一律,需根据病人病理生理特点、手术需要及其变化等,进行合理的联合。 5 优缺点 51 优点 硬膜外阻滞可有效的阻断手术伤害性刺激和减轻应激反应 〔7〕 ,但其又是不完善的麻醉,如迷走反射存在,手术探查可致内脏牵拉痛、鼓肠、呃逆、恶心、呕吐等,平面过高或过广可抑制呼吸循环,有时肌肉松弛不佳。静脉或静吸复合全麻可使病人意识消失、无记忆、肌肉松弛、控制呼吸保证有效通气,但浅麻醉时不能有效阻断伤害性刺激。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取长补短,利用各自优点,降低应激反应,使麻醉更平稳 〔8〕 。(1)明显减少硬膜外和全麻,尤其是全麻的用药量,减少不良反应。(2)清醒迅速、拔管早,术后躁动发生率低。(3)方便术后硬膜外镇痛,利于病人康复。(4)对心血管的有利影响是降低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降低心脏作功和耗氧,稳定循环功能,减少血压波动。 52 缺点 操作较复杂,对心血管有潜在抑制作用,易出现血压下降。 6 气管插管高血压的预防 实施全身麻醉时,置入喉镜、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最易引起高血压反应。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预防插管时高血压反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实施的方法有 〔9~11〕 :(1)喉部和气管内充分的表面麻醉,但须等5min才能生效;(2)插管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15mg/kg。不仅可防止插管后的高血压反应,而且还可避免颅内压升高,一般无不良反应,但有时效果不确切。(3)麻醉诱导前1min1~2mg硝酸甘油滴鼻。据报道不但有明显的预防效果,而且有利于防止心肌缺血。(4)气管插管前尼卡地平15~20μg/kg静注,或乌拉地尔25~50mg静注,或静注艾司洛尔100~200mg。(5)气管插管时麻醉达一定深度,高血压病人收缩压需下降20%~25%,以免插管时血压反跳过高。 7 拔除气管导管时高血压的预防拔除气管导管时,尤其在浅麻醉下更易引起血压的严重反跳。因此,在手术结束后,尚未完全清醒前,就应开始实施术后镇痛。同时可实施一定深度麻醉下拔管。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选择应根据手术种类、疾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情况来选择,目前多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加强监测并进行相应处理,切忌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94-102 2 谢荣麻醉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12-613 3 孙大金,杭燕南实用临床麻醉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909-913 4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62-864 5 Mackengien N,Grant ISComparision of the new emulsion for immulaton of propofol with methohexitone and thipentone for imduction of anesthe-sia in day caseBr J Anaesth,1985,57:125 6 钱燕宁手术应激反应的新概念-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5,16:193-195 7 Shapiro JH,Cahen NNS,Lofland GLThoracic sympathectomy via the epidural route blunts pulmonary vascular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in pigletsAnesthesiology,1990,73:308 8 赵国庆,王显春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病人围手术期血浆中4种神经肽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11-13 9 张秉钧高血压病人外科手术时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96-197 10 江静,吴言涛高血压病人腹部外科手术531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80-282 11 孟凌新,张秉钧心血管病人非心脏手术时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205-207 作者单位:014040内蒙古包头包头铁路医院麻醉科 资料来源:/cooperate/qk/journal/27/02/2005-06-08-69345shtml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解剖学基础 4 对生理的影响 5 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6 临床操作方法 7 常用药物 8 适应证和禁忌证 9 并发症及其处理 10 来源 1 拼音
zhū wǎng mó xià qiāng zǔ zhì
2 英文参考ubarachnoid block
蛛网膜下腔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
图1 脊神经在体表的分布 图2 腰麻穿刺方法
3 解剖学基础
1、脊柱:
(1)由椎骨组成。椎骨的前部是椎体,后部是椎弓。椎弓所包围的空腔称为椎孔,所有椎孔上下相连成为椎管,即脊髓所在的部位。
(2)脊柱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坐位时颈、腰曲向前,胸、骶曲向后突出,颈4至胸4之间及腰椎的棘突与地面平行,胸4至胸12棘突斜向地呈叠瓦状。
2、脊膜: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即是局麻药与神经根发生作用的部位。
3、脊髓:位于脊髓腔内,浸泡于脑脊液中。上起于枕骨大孔,下终止于第1腰椎(小儿则更低一些)。在腰1以下的脊神经分开成为马尾,在此部位进行穿刺时不易损伤脊髓,因马尾浮于脑脊液中,对穿刺针的冲击有一定的避让作用。
4、脑脊液:成人脑脊液为100~150ml,脊髓腔内的脑脊液为25~35ml,ph值为74,是无色透明液体,比重为1003~1009,脑脊液压力为07~17kpa(7~17cmh2o)。
5、韧带:在棘突上面与棘突相连接的韧带称棘上韧带。连接于上下棘突之间的韧带为棘间韧带。棘间韧带的下面,脊髓腔之后部即黄韧带,是质密、坚实、有弹性的纤维层。穿刺时有突然阻力减小的感觉,即针穿过了黄韧带进入了硬膜外腔。如再向前进针1~2cm就会有针刺破薄纸的感觉,即穿过了蛛网膜,取出针芯会有脑脊液流出,证明已穿刺入蛛网膜下腔。
4 对生理的影响(一)神经阻滞
1、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神经的粗细不同,阻滞的先、后及范围亦不同。
2、交感神经最细,阻滞最快,平面也最高;感觉神经次之,阻滞较晚,平面较高;运动神经最粗,阻滞最晚,平面也最低。
3、如阻滞平面超过了胸4,因阻滞了心交感纤维,而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
4、在低血容量患者、老年及静脉回流障碍者(妊娠)表现尤甚。
(三)对呼吸的影响
1、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对气体交换无影响。
2、当平面上升到胸部则肋间肌逐渐麻痹,对一般病人因有膈肌代偿不会影响呼吸功能,但对呼吸功能储备差者(肥胖、衰弱者)会有严重的影响。
3、肋间肌及腹肌麻痹后能使病人咳嗽无力。
(四)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蛛网膜下腔阻滞时,由于肾脏血管扩张可增加肾灌注。如因麻醉处理不当,出现不长时间的低血压可能使肝、肾灌注降低。
(五)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麻醉平面在胸10以下时,宫颈肌肉松弛而宫体肌肉收缩增强,当平面超过胸6时,宫体肌肉也受限制。如出现长时间低血压可使宫缩无力。
5 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一)脊神经在体表的分布
根据脊神经在体表的分布,可以判断阻滞平面的高低(图1)
1、骶部、股内侧及会 为骶神经分布。
2、耻骨联合处为胸12、腰1神经分布。
3、脐部相当于胸10神经分布。
4、季肋部为第8胸神经分布。
5、剑突为第6胸神经分布。
6、 连线为第4胸神经分布。
7、锁骨下部位为第2胸神经分布。
8、甲状软骨部位为颈2神经分布。
(二)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
1、脊柱长度:在相同条件下,脊柱越长,阻滞平面越低。
2、 溶液的比重和病人的 :在头低位时,重比重溶液阻滞平面较高;而轻比重溶液的阻滞平面较低。
3、 的剂量、容积:在相同的容积时,剂量越大,阻滞范围越广;相同剂量时,容量大者,阻滞范围较广,但阻滞程度及时间也有不同。
4、穿刺部位:穿刺部位高者,药物容易向头方向扩散,阻滞平面较高。
5、注药时针头斜面的方向及注药速度:斜面向头时,注药速度越快,麻醉平面越高。
6 临床操作方法(一)
1侧卧位是最常选用的 。背部与手术台边沿相齐,头下弯、手抱膝,如此可使腰椎间隙张开。两肩部及两髂部连线相互平行,并与地面垂直。
2坐位时臀部应与手术台边沿相齐,腰尽量向前弯曲,切勿扭转。
3俯卧位时应将手术台两端摇低,使病人背部屈曲。
(二)穿刺部位的确定
两髂前上嵴连线与脊柱中线的交点处即腰椎3、4间隙。
(三)穿刺技术
1穿刺者取坐位,并使眼的高度与穿刺部位在同一水平。
2皮肤常规消毒后,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及棘间韧带作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3正方穿刺法:
(1)将腰穿针经穿刺点与皮肤垂直方向刺入,左手背紧贴于病人背部并固定针的方向,以右手食指沿穿刺针轴心方向将针推进。
(2)穿入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及棘间韧带,棘上和棘间韧带的阻力较柔软但具有韧性;再继续将穿刺针推进,则有阻力增加感,表示穿刺针已进入黄韧带。
(3)再将针推进则有阻力突然消失感,因推进力不同而有两种结果:
①如推进力较大,进针速度较快,穿刺针在穿透黄韧带的同时将硬脊膜穿破,而进入蛛网膜下腔。
②如果穿刺针推进缓慢,针可通过黄韧带但仍位于硬膜外腔,取出针芯后无脑脊液流出,证明穿刺针已穿过硬脊膜进入到蛛网膜下腔。
4侧方穿刺法:老年患者因棘上或棘间韧带钙化,正方穿刺很困难,可改为侧入法。穿刺针自距中线152cm处刺入,然后取与皮肤成3045°角度穿刺,针尖向中线及向头的方向推进。这样穿刺针只穿过部分棘间韧带、黄韧带及硬脊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图2)
5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针的位置,注药前、后应回吸,如有脑脊液回流,证明针在蛛网膜下腔无移动。
(四)注意事项
1有时针已穿入蛛网膜下腔,但无脑脊液流出,或流得很慢,是由于针孔贴在马尾或其它组织上的缘故,这时可将针头转动后,脑脊液即可流畅。
2进针时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止刺破椎管内静脉丛而出血,或刺到椎管对侧的骨膜时,会感到很硬,针不能前进,亦无脑脊液流出,证明是穿刺过深。
3穿刺困难者可改换间隙,或改换 (坐位)后很易成功。可调整 来达到所需的平面。一般于注药后20分钟内平面即已“固定”。
7 常用药物常用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有普鲁卡因、地卡因、布比卡因及利多卡因。因手术时所需要采用的 及时间长短不同,可选用轻比重或重比重及不同长短时间的局麻药(表31)。
药名 比重 起效(min) 维持(min) 药物配制方法 t6以下 t10以下 骶麻 普鲁卡因(procaine) 重 1~3 45~60
90(+a) 150mg+脑脊液或ns3ml→5%溶液 3ml 2~25ml 15~2ml 轻 150mg+注射用水10ml→15%溶液 6~8ml 地卡因(dicaine) 重 5~10 120~180 1%地卡因1ml
10%葡萄糖1ml
3%麻黄素1ml 25~3ml 2~25ml 轻 1%地卡因1ml+注射用水→01%溶液 10~14ml 10ml 8ml 丁哌卡因(bupivacaine) 重 5~10 150~210 075%丁哌卡因2ml
10%葡萄糖1ml
3%麻黄素1ml 3~4ml 25~3ml 25ml 轻 1~5 60~90 以注射用水配成01%~02%溶液 10~14mg 8~12mg 8~10mg 利多卡因(lidocaine) 重 1~3 60~90 2%利多卡因25~35ml+10%葡萄糖1ml 70mg 60~70mg 50mg
8 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下腹部、盆腔、下肢、 及会 位的手术。
2单纯肾切除术需用折刀式的侧卧位,腰间盘切除术需用头、足低腰背突出的俯卧位者有杉轻比重腰麻有其突出优点。
(二)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脊神经根病变、马尾综合征、脑脊膜膨出等。
2感染:如全身败血症、穿刺部位感染、曾患过化脓性脑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病毒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外伤、畸形、脊柱结核、类风湿脊柱强直。
4急性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血红蛋白低于60g/l及其它原因引起的休克病人。
5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功能低下。
6严重腰背疼痛患者。
7不合作的小儿及精神病患者。
9 并发症及其处理(一)术中并发症
1低血压:
(1)原因:平面过高(超过胸4),交感神经广泛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减少。
(2)处理:局部浸润时局麻药中加入麻黄素15~30mg。穿刺前或蛛网下腔注药后,立即开放静脉,快速输液200~300ml,必要时也可用血管收缩药。
2恶心、呕吐:
(1)原因:平面升高,血压下降,肋间肌部分麻痹而出现呼吸抑制,一过性脑缺氧。 不纯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化学性 。
(2)处理:加快输液使血压回升,面罩吸氧,给氟哌啶25mg。
(二)术后并发症
1头痛:
(1)原因:脑脊液漏出引起的颅内低压、化学性 等。
(2)处理:采用细针穿刺,硬膜外注入5%葡萄糖液10~25ml,输液以增加脑脊液的生成,对症治疗(包括平卧、针灸疗法及镇痛药)。
2尿潴留:
(1)原因:膀胱麻痹导致过度胀满,手术 ,不习惯卧位排尿。
(2)处理:去除手术 ,改变排尿 ;较长时间手术应术前放留置导尿管,以避免发生膀胱无力;针灸治疗;发生膀胱无力时,可放留置尿管进行潮式引流,约一周后膀胱收缩功能恢复再拔除尿管。
3腰、背痛:可能与穿刺损伤有关,应尽量避免反复穿刺。
10 来源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