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按摩手法有哪些?上班族经常保持一个姿势,颈背部常出现问题,这时候就求助中医按摩。须知道,背部有很多穴位,学会正确的按摩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疾病,解决病痛。
按摩四个穴位解决背部疼痛
1、按揉委中穴
位置: 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按摩方法: 1)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做50次;2)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委中穴,做50次。
2、按揉肩井穴
位置: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按摩方法: 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肩井穴,有酸胀感为宜,按摩50次。
3、按揉列缺穴
位置: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按摩方法: 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对侧列缺穴,有酸胀感为宜,按摩50次。
1、缓解疲劳
因为背部的肌肉由于一些不良的姿势或是习惯所致,很容易使得背部肌肉处于一个“超负荷”运作状态,于是出现酸、痛、僵硬之感实属正常,而在对背部进行按揉的过程中,能很好的增强背部肌肉的力量,舒缓背部肌肉紧张状态,有效消除疲劳之感,缓解背部的压力感。
2、调节气血
背部处隐藏了很多重要的穴位和经络,其中在脊柱两侧的位置还是膀胱经的位置,所以当对背部进行按摩的时候,便能很好的对这些“沉睡”的穴位和经络产生良好的刺激,于是淤滞的气血也能得到纾解,对于调节气血的顺畅运行相当有益的。
扩展资料通过背部推拿的方式,可以按摩到背部的穴位,这样可以使身体对应的器官得到调整。按摩了穴位以后,身体的阳气可以被调动起来,同时经络也被疏通了,对气血运行都非常有好处。同时,这样可以使你的身体变得轻松,负担减少。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都有非常多的压力,心理的负担其实是很大的。
舒服的睡眠对一些人而言甚至是件有点奢侈的事情。所以通过背部推拿的方式,可以让身体得到疏解,从而使身心都变得轻松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失眠的问题就得以改善,不再因为心里承担了太多的事情而焦虑,到睡觉的时候,心里想的事情少了,也就容易进入睡眠了。这就是女人做背部推拿的好处。
人民网-按摩推拿好处多 这些事项需注意
1 按摩后背有什么好处
人的背部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之处,且人体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均位于此,通过按摩刺激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病益寿,治疗和防治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达到强筋健体的功效。
2 后背保健按摩的作用原理 改变有关系统功能
身体内某一系统功能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病变,而系统病变也可能引起系统功能异常,按摩是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功,这种功可转换成能,渗透到体内,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恢复正常,消除疲劳,达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信息调整
按摩不仅仅是改变整个系统及全身的技能平衡,还能作为信息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在作用。
改善血液循环
腰背是人体躯干的重要部位,脊柱周围有大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并分别支配体内各脏器,按摩背部和腰部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还能刺激相应部位,通过神经反射使各系统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从而有利于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泄和清除,减少了对神经系统的恶性刺激,使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
3 后背有哪些重要保健穴位
腰阳关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命门穴: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悬枢穴: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中枢穴: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大椎穴: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七伤乏力,中暑,呕吐,黄疸,风疹。
大杼穴: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喉痹,肩胛酸痛,颈项强急。
风门穴:俯伏位,在第2胸椎棘突出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多涕,鼻塞,胸背痛。
肺俞穴:俯伏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腰脊痛,吐血,喉痹,潮热盗汗。
膈俞穴:俯伏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旁15寸取穴。
主治:胃脘胀病,呕吐,呃逆,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背痛。
4 不同年龄人群后背按摩方法 小儿按摩
在给小儿后背进行按摩时,一般先用揉法,大多采用掌根或大鱼际揉,从上而下,放松整个腰背部,然后用揉法从上至下慢慢移动,再进行捏脊疗法,做按摩时手法应轻柔,时间不宜过长,切忌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青少年按摩按摩时采取俯卧位,用掌根揉法从上向下沿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按摩3-5遍;再采用揉法从上至下慢慢移动,移动速度不能过快,以达到放松腰背组织之功效;也可采用弹拨法沿脊柱两侧竖棘肌从上至下慢慢弹拨,用力要揉且渗透到深层组织;最后用揉法或空心掌击打法放松肌肉,疏通经气。
中老年人按摩按摩时取俯卧位,先用刺激量较小的手法放松腰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从上至下,手法要柔和;点按腰背部穴位,最后用掌根揉或用空心掌轻击腰背部疏通经气,舒筋活络。注意给中老年人按摩背部过程中,要先了解全身各系统的病变以及腰背疼痛原因,以便确定采取按摩的手法和穴位,用力的大小。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捏脊
穴位位置: 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推拿作用: 多用于治疗小儿积食、呕吐便秘、腹泻(泄泻)等疾病,又称“捏积”;除了治疗疾病还有效提高免疫力。
推七节骨穴位位置: 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至骶骨和尾骨交接隆突处。
推拿作用: 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按揉龟尾穴位位置: 龟尾位于骶骨、尾骨交接隆突处下端。
推拿作用: 龟尾穴能止泻、通便。多与揉脐、摩腹、推七节骨合用,治疗腹泻、便秘等症。
拿肩井穴位位置: 井位于大椎与肩峯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推拿作用: 主治感冒、惊厥。拿按肩井可以发汗解表、宣通气血。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1、“拿、掐、捏、捣”等强 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
2、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因病因人而异。在临牀实践中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摩法用的时间较长。运用掐法、按法时,手法要重、少、快。如果仅推拿一侧手部穴位,可不论男女,均推拿左手。
3、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20--30分钟。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次数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短。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长时间治疗的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数日,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4、做小儿推拿,针对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的规律性推拿。做保健推拿时,穴位可以相对治疗时少取, 程度应略低,时间可以保持在15分钟左右。
5、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相关文章
[小儿背部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调理肠胃推拿 手法]
[小儿日常健脾胃四大推拿手法]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穴、 小肠俞穴、肺俞穴、胆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肠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关元俞穴、膀胱俞穴。
补:灵台穴、筋缩穴、中枢穴、悬枢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风穴、臑俞穴、肩贞穴、大杼穴、督俞穴、气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长强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胞肓穴、秩边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经络上 经典穴位推荐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