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折 治疗 注意

脊椎骨折 治疗 注意,第1张

脊椎骨折的种类

依骨折程度:完全性骨折(骨头折断,完全断成二个部分)以及不完全性骨折(骨头并未完全折断)。

依软组织受伤程度:开放(复杂)性骨折以及闭合(简单)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指的是骨折处的皮肤表面撕裂,形成一个与外界相通的伤口;而闭合性骨折指的则是并未影响到皮肤(即表示没有伤口的形成)。

另外还有病理性骨折(即骨头因疾病造成脆弱,经过一个轻微碰撞便造成骨折),及压力性骨折(因为骨头的张力和压力过高所导致)。

脊椎骨折有颈椎骨折和腰椎骨折,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保守性治疗(戴颈圈或背架)及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1住院期间

a维持正确的姿势:记得维持腰背挺直的姿势,包括躺、坐、站立。手术后仍须做上、下肢的运动,另外每两小时必须翻身一次(护理人员会帮助您以圆滚木式来翻身)以预防褥疮。

b维持排泄通畅:手术后您可能有一段时间无法下床上厕所,而必须在床上使用便盆,请记得在可进食后,多食用一些蔬菜、水果以避免便秘,若没有水分的禁忌,则每天至少喝2500㏄的水。因为若引起便秘,反而会造成您的不舒服及不便,所以千万不要因怕上厕所麻烦而不敢多吃东西喔!

c正确的上、下床:当您要下床时,请先翻身侧睡,然后双脚垂放于床边,再以手臂的力量撑起身体并坐起,待适应后再慢慢站起来,上床的动作顺序则与下床的相反即可。

d依照医护人员的指导,每天正确的穿戴颈圈或背架,如果穿戴不合(如太紧)会出现呼吸困难,若太松就无治疗效果了。

2居家时

a维持正确的姿势:

l 当您躺着的时候—尽量睡硬板床(上面可铺一层软垫)或榻榻米,仰卧时膝盖下放一小枕头;侧卧时则双膝弯曲,两腿之间夹一枕头。忌俯卧(也就是趴着睡)。

l当您坐着时—坐椅子时应将背部靠在椅背上,使腰部和椅背的空隙尽量减少,建议您选择硬的椅背。

l当您站立或走路时—站立时,背部挺直并收缩小腹,眼睛往前注视。走路时,则以脚后跟为重心点,上身略往前倾(像是在爬坡的样子)。

l当您开车时—请调整适当的位置,并放一个小靠枕在您的腰部,以支撑腰部。建议使用较硬的椅背或加用椅垫。注意长途驾驶时,开车约1-2小时后最好要中途下车休息喔!

b当您需要般取物品时,尽量保持腰背部的平直,利用蹲下弯膝的动作来代替弯腰,最后靠大腿的力量站起来。记得避免踮脚及弯腰喔!

c平日避免突然伸张、扭转、弯曲或摇动背部,以免扭伤腰部肌肉。平日扫地拖地时,记得勿弯腰喔!建议您可利用长柄的扫把及拖把。

d假如您需要穿戴背架的话,请记得下床前务必将背架穿好再下床。

e手术后4-6周您可回复较轻松的工作,但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提举重物,所以3-4个月后才能做出力的工作。

f性生活可于手术后6周恢复,但勿过剧烈。

g维持适当的体重,可以减少您背、腰部肌肉的负担。

h背部肌肉加强运动:可保持肌肉与任带的柔软度和增进肌肉的力量。

不知道小安的严重程度如何

应该不至于要做手术吧……

户外运动各种突发性事件很容易造成人员伤害——缺腿断臂、浑身青肿、脊椎骨折都有可能发生。

一、避免损伤

避免各种损伤发生的第一守则是,除非训练或者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尽可能避免危险。切忌正路不走走歪路,这是刚尝到户外运动甜头的小驴们最容易患的错误。

学会识别危险,学会避开危险。

这是一个成熟的户外运动者经验和智慧的积累。一个成熟的户外运动者绝不能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而冒险。

生存的经验往往是用生命换来的,可以无偿的教给他人,但如果用来卖弄,实在太轻自己了。

珠海的户外运动一般强度不大,危险性不高,珠海的驴们都喜欢休闲而不是探险,但因此危险经验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有待加强。

学会正视危险,学会战胜危险。

无论是攀岩和爬山,永远记住,支撑身体的是脚,手一般用来辅助平衡和更换方向。试图手部的力量攀上绝顶的一般是徒劳的,非万不得已决不可尝试。

脚踏实地是一个户外运动着必须时刻遵守的。在一只脚没有完全的牢固的支撑身体重量的时候,绝不能拿起另一只脚。将身体的重量从一只脚变换到另一只脚,需要技巧,需要经验,更需要的是耐心。

脚踏实地另一个要点,就是下脚的时候,要稳,要循序渐进。即脚踩地的时候必须慢慢踩石,然后脚底立稳的情况下才能转换身体重量。避免“啪”的一下,一脚踩空坠落万劫不复的悬崖或者猎人并不温柔的陷阱。避免“咚”的一声,踩滑,自己摔倒倒无所谓,滑落的石头砸在下面的脑袋上可就痛苦了。

学会降低危险,学会承受危险。

在受伤不可避免的时候,避免头部和脊柱受伤,学会用背包和双臂来保护头部和脊柱。背部均衡的受力(在有背包缓冲的情况下)远比某一部分承受冲击来的伤害小。学会正确的跌倒和坠落,需要经验和技巧,更需冷静的取舍。

在不可避免的时候,手部臂部骨折带来的影响远比腿部骨折小,所以,宁愿舍弃一只手而不愿伤一只脚,除了冷静,更需要勇气。

平时可以刻意训练用脚洗衣服,没有手吃东西喝水。以备万一。

二、判断损伤

户外损伤主要是外伤出血,较重的为骨折。

(为配合驴谈两周年活动,我们重点以骨折来讲解)

一般外伤,锐性损伤较容易判断。

锐性损伤受伤的部位一般就是着力的部位。

表浅的伤口暴露较好,可能会有出血,容易判断。带上绷带和云南白药。学会清洁伤口,对无望保留的肌肉和皮肤要果断的用刀或者剪干掉,用水和酒清洁伤口。然后包扎。中国的云南白药,拔毒生肌散容易携带,比带消毒药水好很多。直接倒在伤口上就行了。

如果你专业一点,可以带一个持针器一个尖刀片和缝合针线,小号持针器当止血钳或组织钳用比止血钳当持针器用要方便很多。但记住,这些东西应与饱含戊二醛的消毒药棉放在一起,切不可用碘酊等。

尖而长的物体造成伤口表面可能无事,但可能有内出血。一般不可封闭,如要包扎,包扎的范围一定要远大于伤口。如皮肤发蓝,触磨其下有波动感,要当机立断用尖刀扩大伤口擦看。

骨折。

从山崖摔下,如没有正确的姿势和背包防护,最容易发生的是脊柱骨折和头部骨折。

脊柱骨折一定注意要平行的搬运患者,头部骨折注意生命体征,头侧移向一边,防止呕吐物窒息气道。必要时用鱼针穿过舌头用线固定防止舌后坠,用手帕卷成条塞在上下牙之间一角。迅速结束旅程,寻求急救。

其它部位的骨折相对影响较小。视个人承受力和伤势决定是否结束旅程。

一般骨折可分为两种类型:外骨折和内骨折。

外骨折时断骨可能会刺破皮肤,可能会有明显的伤口,这种情况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在夹板固定前要把断骨复位,断肢摆直。如复位有可能因为短端尖锐,为防进一步损伤神经和血管,亦可以就此固定,但一定要有较为牢固的固定支撑,防止断端摆动。

内骨折是指断骨没有刺穿皮肤或裸露在外的病例。触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尤为剧烈。

这些伤害大多数是骨折、脱臼、挫伤。其中的复合症状,肉眼看不见或本人都没发现的伤害,有时也会有骨折的现象。

无论任何状况,都要严格遵守下列的注意事项。第一,再没有固定的情况下不可随意搬动伤患。第二,要把患部抬高。第三,进一步冷敷患部。减少患部一定有内出血或淋巴液的渗出现象。

骨折的判断

1剧烈的疼痛:由于骨折处的尖端刺伤周围组织的血管、神经,活动时骨折局部剧烈疼痛,并有明显压痛、肿胀。

2畸形:骨折部位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态改变,如成角、旋转、肢体缩短等。

3骨摩擦音及骨摩擦感:骨折断端相互碰触时出现的声音和感觉。严禁有意去做此项检查。

4功能障碍:骨的支撑、运动、保护等功能受到影响或完全丧失。

三、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

户外运动,最容易受伤的是下肢,尤其是足部和胫腓骨(及常说的小腿)。

1、 髋部或大腿骨折 下肢骨折伤员需用“八”字型绷带将足踝与双腿都捆扎起来,这样可以防止断肢翻转或缩短。将一块夹板放于腿部内侧,另一块更长的夹板放于伤肢外侧,由胯部于足踝位,用绷绳捆扎固定。如果没有夹板,可在两腿之间夹上衬垫(折叠的毛毯或衣物都很理想),伤肢绑扎固定于对称的另一条腿上。

2、膝部骨折 如果伤腿僵直,将夹板置于腿后。膝部加垫,如果有条件,用冰块冷敷膝部。如果伤腿弯曲,不要强行拉直;可将双腿并拢,腿之间加垫,绷带扎牢。除非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援助,否则这都是权宜之计。如果外援没有希望得到,应尽可能将伤腿绑直。

3、 小腿骨折 从膝上部开始固定夹板。或者在双腿间加垫、捆绑。(见“髋部骨折”)

4、 足部或踝部骨折 通常不用夹板,抬高足部以减缓肿胀。用枕垫或折叠毛毯包裹踝部及足。踝部以上绑扎两圈,足部绑扎一圈。另外,如果没出现伤口,可以不必脱鞋,以提供固定作用,伤员足部不能负重

骨折临时固定的注意事项

1如为开放性骨折,必须先止血、再包扎、最后再进行骨折固定,此顺序绝不可颠倒。

2下肢或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尽量不要移动伤员。

3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固定骨折的近端,后固定骨折的远端。如固定顺序相反,可导致骨折再度移位。夹板必须扶托整个伤肢,骨折上下两端的关节均必须固定住。绷带、三角巾不要绑扎在骨折处。

4夹板等固定材料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垫、衣物等柔软物垫好,尤其骨突部位及夹板两端更要垫好。

5固定四肢骨折时应露出指(趾)端,以随时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有苍白、紫绀、发冷、麻木等表现,应立服松开重新固定,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6、夹板尽量选择平直和有一定韧性的。厚实的树皮用衬衣包裹是比较好的选择。坚韧,质轻,容易塑型。当然,固定是第一要务,切不可为了寻找较好的夹板而耽误第一处置时间。

7、 学会利用手头的装备,比带更齐全的装备更重要。

呵呵,以上内容为一剑结合多年旅途经验匆匆所写,来不及看的明天可别后悔。哈哈。

另附足部骨折专业文章一篇。

足骨骨折

距骨骨折

距骨居于胫腓骨与跟、舟骨之间,是足部主要负重骨之一,对踝关节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距骨脱位较骨折更多见。距肌的营养血管供给主要来自前后关节囊及韧带附着处,如骨折或脱位后营养血管供给断绝,复位后距骨坏死率可高达95%以上。

一、骨折类型及移位机理

(一)距骨颈部及体部骨折:多由高处坠地,足跟着地,暴力沿胫骨向下,反作用力从足跟向上,足前部强力背屈,使胫骨下端前缘插入距骨的颈、体之间,造成距骨体或距骨颈骨折,后者较多。如足强力内翻或外翻,可使距骨发生骨折脱位。距骨颈骨折后,距骨体因循环障碍,可发生缺血性坏死。

(二)距骨后突骨折:足强力跖屈被胫骨后缘或跟骨结节上缘冲击所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伤后踝部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都十分显著,易与单纯踝关节扭伤相鉴别。由于跟骨及踝部骨折可与距骨骨折同时发生,有时临床鉴别是困难的,多需X线检查确诊。但距骨后突骨折,对经验较少的医生容易与距骨后大小相似的副骨相混淆,后者是一边缘光滑的子骨,同时距骨后缘也无缺损现象,而距骨后突骨折则相反,应注意鉴别。

三、治疗

距骨除颈部有较多的韧带附着,血循环稍好外, 上下前几个方向都为与邻骨相接的关节面,缺乏充分的血循供给,故应注意准确复位和严格固定,否则骨无菌性坏死和不连接发生率较高。

(一)无移位的骨折

应以石膏靴固定6~8周,在骨折未坚实愈合前,尽量不要强迫支持体重。

(二)有移位的骨折

距骨头骨折多向背侧移位,可用手法复位,注意固定姿式于足跖屈位使远断端对隐近断端,石膏靴固定6~8周。待骨折基本连接后再逐渐矫正至踝关节90°功能位,再固定4~6周,可能达到更坚实的愈合。尽量不要强迫过早支重。距骨体的骨折如有较大的分离,手法复位虽能成功,但要求严格固定10~12周。如手法复位失败,可以采用跟骨牵引3~4周,再手法复位。然后改用石膏靴严格固定10~12周。但因距骨体粉碎或劈裂骨折时,上下关节软骨面多在损伤,愈合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比例较高,恢复常不十分满意。

距骨后突骨折如移位,骨折片不大者可以切除,骨折片较大影响关节面较多时,可用克氏针固定,石膏靴固定8周。

(三)闭合复位失败的病例

多需手术切开整复和用螺丝钉内固定,但因手术不可避免会破坏部分距骨血循,骨折片的坏死率增高。所以粉碎度较大者,宜施行距骨摘除,并施行胫跟关节面的直接融合为好。

跟骨骨折

成年人较多,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经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头、胸、腹伤,初诊时切勿遗误。跟骨为松质骨,血循供应比较丰富,骨不连者甚少见。但如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疼痛者很常见。

一、骨折类型及移位机理

跟骨骨折部位有不同而可能有或无移位,移位主要受到跟腱或韧带牵拉以及外力的影响。跟骨骨折根据骨折是否进入关节面可分两类:

(一)骨折不影响关节面者:约有五种类型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2跟骨结节横行骨折;

3载距突骨折;

4跟骨前端骨折;

5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二)骨折影响关节面者:可分为两型。

1部分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

多系高处跌下,骨折线进入跟距关节,常因重力压缩使跟骨外侧关节面发生塌陷。

2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

最常见。跟骨体完全粉碎,关节面中部塌陷,向两侧崩裂。

跟骨骨折影响关节面者

(1)部分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 (2)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跟骨骨折伤员多有典型的外伤史,如高处跌下或跳下,汽车或重物挤压等。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时皮下瘀血,出现跟部的畸形,不能负重和关节活动受限等。应该注意的是与跟骨骨折同时经常出现并发伤如颅骨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和内脏损伤等,决不要忽略。X线检查对确定骨折类型及选择治疗方式很有帮助,经常要拍照侧位与纵轴位象。

三、治疗

(一)对骨折不影响关节面者:

(1)、(2)型以手法复位为主,足跖屈使断面对位,用石膏靴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3)、(4)型也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石膏靴固定,并照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如手法复位失败,则可行切开复位以螺丝钉固定,石膏靴外固定4~6周;(5)型可先用克氏针穿过跟骨结节,成人持续牵引3~5公斤约4周,矫正跟骨Bohler氏角(跟骨后结节至距跟关节面两线的交角)。和跟骨的缩短,然后再用石膏靴固定4周。

(二)对骨折影响关节面者:

其中部分关节面塌陷骨折者,可在无菌操作下试用撬骨将塌陷的骨块撬起复位,然后连同撬骨的钢针一起固定在石膏管型中,3~4周后拆除石膏拔钢针,逐渐进行功能练习,避免过早负重。如闭合撬骨法复位失败,可施行切开复位,将塌下关节面撬起至正常关节面,其下填松质骨,并以石膏靴固定6~8周。

对于全部关节面塌陷骨折者:可在麻醉后于下肢螺旋牵引架上复位,克氏钢针穿过跟骨后上角,向跟骨后上方牵引10~20分钟。然后用Bohler氏跟骨压迫复位器,挤压跟骨两侧复位。挤压时间应有力而短暂,以免压迫皮肤坏死。复位后可再照片复查跟骨复位情况,满意后用石膏靴将牵引针一起固定,以防跟骨复位后再缩回移位。通常石膏靴固定4~6周拆除。

跖骨骨折

跖骨骨折是常见骨折,多因重物打击足背、辗压及足内翻扭伤引起。

一、第五跖骨基部撕脱骨折

腓骨短肌附着于第五跖骨基部结节处。足严重内翻扭伤可造成裂纹骨折或完全的撕脱骨折,X线照片检查时应注意与儿童的正常骨骺相区别。

治疗方法:一般无移位,可用胶布固定,绷带包扎,必要时用石膏靴(带橡皮跟可行走)固定约6周。其它跖骨基部骨折无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疗。

二、第2、3、4跖骨颈骨折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则畸形连接后影响走路。又复位不成功,可手术复位,钢针固定。

三、行军骨折较少见,发生于长途走路,在第2、3跖骨颈或干骨折,也可发生在胫骨。一般无移位,又称疲劳骨折。骨折多在不自觉中发生,无外伤史,症状不重,仅早期患足稍痛,局部轻度肿胀,感觉足部疲劳不适,有时有较多骨痂发生才发现。

治疗:适当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胶布固定包扎或石膏固定约3周,可防止过多骨痂形成。以后可用足弓垫(横弓及纵弓垫),分散重力,至症状消失。愈合后无后患。

趾骨骨折

较常见,多因重物打伤或误踢硬物引起,前者多为粉碎性骨折,后者多为横断或斜形骨折。常有皮肤及趾甲损伤。如有伤口,应清洁伤口,防止感染。如无移位,局部包扎固定。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固定患趾于趾屈位。

足部损伤续

实际上我们遇上的更多的不是骨折,而是肌肉或者韧带拉伤,肿胀发生的比骨折更迅速,但不会像骨折那样无限制发展。

这时候,脱鞋的时候一定要全部的松开鞋带,并保证足部和小腿部的正常角度,并用专门的一只手来维持来固定。必要时,可用利刀切开鞋面。

如患者可以休息,不需要长途跋涉,无需夹板固定,绷带或毛巾即可,如上关节以上缠两圈,关节下一圈即可。但关节上的两圈不宜太紧,正常缠完后应能伸入一手指。或用毛巾八字包扎。

如患者还需要独自走很远,则进行简单固定,笔者昨日采取的是矿泉水瓶。折叠的报纸也是不错的,与腿部固定材料不同,选择柔韧第一,到达目的地后,可以去掉固定材料,在制动和抬高患足的基础上,用一些跌打损伤的药物更好。

就是一般的肩周炎。

肩周炎一般有三大临床特征:一是疼痛,二是活动功能障碍,三是肌肉萎缩。

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它的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期、粘连期、恢复期,总病程约一年左右,经过及时治疗与积极的锻炼可以减轻痛苦,有利于缩短病程。

如考虑为肩周炎,可试用以下方法治疗:

1、急性期:

为炎症期,以肩 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炎症初期,肩部疼痛难忍, 常有日轻夜重的特点。在急性期应减少运动,充分休息。剧烈活动不利于炎症吸收,反而会加重炎症渗出,造成日后更广泛的关节粘连。

急性期治疗应以消炎止痛为主:

2、粘连期与恢复期:

粘连期以疼痛减轻,而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如不能上举,常影响日常生活;恢复期:是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开始恢复至完全恢复的阶段。

粘连期与恢复期的治疗以推拿、按摩、特别是功能锻练为主。

功能锻练开始时间为粘连期,是防止关节粘连的最佳时期。功能锻练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关节功能的恢复。

肩周炎常用的功能锻练方法有:

1、背墙外旋(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面壁爬墙——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3、体后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4、越头摸耳——患者屈肘,手指从患侧耳朵向上,越过头顶去摸健侧耳朵,或从前额经头顶摸脑后部,反复进行。

5、展臂站立——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6、后伸摸棘——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也可做越头摸耳的动作。

7、梳头擦汗—— 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尽量用肘部擦额部,即擦汗动作,或做梳头动作。

8、枕手展肘——头枕双手 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9、弯腰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0分

10、搁手压肩——将患侧手搁在与肩关节等高的物体上,用健侧手按压患肩部,一按一松,反复进行。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每个动作为8×8拍,即每个动作做8 拍,反复8 次。只要能坚持,必能收效。

1,背部的韧带很多,极有可能是伤到韧带了,建议赶快去医院拍个核磁共振确诊下损伤的程度,早治疗恢复快,晚了到时候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2,建议静养一个月,别搞剧烈运动。但是要适当的做下轻微的活动。

3,可以搞点中药,外敷加内服,对改善疼痛和促进韧带愈合都有很好的效果,晚上的时候搞下热敷,没事的时候多按摩下痛处,加速那的血液循环,这些都是对你有帮助的

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肌肉收缩抗阻力试验阳性,即疼痛加剧或有断裂的凹陷出现

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肌肉收缩抗阻力试验阳性,即疼痛加剧或有断裂的凹陷出现。有些伤员伤时有撕裂样感,肿胀明显及皮下淤血严重,触摸局部有凹陷或见一端异常隆起者,可能为肌肉断裂。

处理

肌纤维轻度拉伤及肌痉挛者,用针刺疗法会取得显著疗效。肌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用冷敷、加压包扎,还要把患肢放在使受伤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减轻疼痛。48小时后开始按摩,手法要轻缓。经过初期冷敷治疗治疗之后,可以外敷。怀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确诊,必要时还要接受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如果是大腿肌肉少量肌纤维断裂,应立即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肌肉大部或完全断裂者,在加压包扎后立即送医院进行手术缝合。

1、冰敷最方便的方法是拿一个塑料袋,内放冰块冷敷20分钟左右,冷敷过程中局部可能有些刺痛。此时,伤者可以把塑料袋拿开一会儿,然后再放上去。如此反复进行,严重者间隔3小时左右再重复一次,一天可进行多次。

2、加压包扎冰敷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扎损伤部位,防止肿胀。此时最好让肌肉在伸展的状态下包扎固定,以防影响肌肉收缩,这是防止受伤的肌肉反复损伤最关键的一步。

3较严重者要抬高伤肢,同时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类药物。24小时至48小时后拆除包扎根据伤情可外用活血消肿乌拉坤膏,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

膏药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一系列优点。其有效成分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止痛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效果,并通过药物的归经作用而调理机体阴阳平衡,渗透于表皮,刺激神经末梢,促进局部血液微循环,扶正固本、改善体质,从根本上全方位针对肌肉拉伤病机特点而发挥疗效,改善病变周围组织营养,起到修复肌肉组织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处理方法

1冷敷软组织受伤时,用冷水、潮冰或冰袋敷在患处表面。

通过冷敷可以起到两方面的效果。其一,可以减轻疼痛,冻僵感觉神经系统而起到抗刺激的作用,冷刺激超过了创伤的疼痛,因此疼痛会得到缓解。其二,可以阻碍局部供应,减少损伤的组织流血,从而使损伤范围不再扩大。

2用具有弹性的绷带包扎伤处。

包扎时必须均匀,否则会在压缩绷带的边缘形成“袋”形的肿胀。另外,还要经常检查压缩的情况,以保证血液循环不受影响。当感到刺痛和麻木或皮肤发青等,则证明压缩太紧,应放松,待肤色正常后,再施以较松的压缩。

3巧用重力作用

升举在受伤之后,伤肢会有淤血或肿胀现象,可利用重力作用使伤肢提举到高于心脏的部位来抵挡淤血和肿胀

4休息与适量运动

当损伤产生时应立即休息,并配合进行一些冷敷、压缩等处理,这是保证组织损伤恢复健康所必须的措施。但休息时间不能过长,持久的休息对运动创伤是有害的。所以,应进行一些适量的、有控制的缓和运动,因为有控制的缓和运动,可以引起体内血液再分布,加强伤部供血与代谢,引起细胞通透性增加,使肌肉摄取氨基酸量增加,为肌肉的蛋白质合成预备丰富的原料,在肌肉蛋白质合成超过平时而迅速加强时,起到修复组织的作用。当然,这里适量运动的形式、强度应以损伤的性质而定(一些严重的创伤如骨折、肌腱断裂、脱臼等除外),最好是在有经验的教练或医疗人员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5受伤后,24h~48h内不能实行治疗。

受伤部位的毛细血管容易破裂,经按摩,皮下血会增多,易导致损伤范围扩大或加重。但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对于较轻的软组织损伤,则通过上述处理后可以进行轻手法按摩。一般情况下,软组织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加快,如能在受伤处按摩,可以促进凝血过程。

  背部拉伸的4个位置:

  1 下背

  将膝盖拉到胸口,大概稳住20秒。如果想再拉得用力一点,将头如图般向前微倾,每边脚轮流做大概4-5次。

  2 上背及中背

  坐在椅上,整个人向前倾,直到你觉得背部好像有拉扯的感觉。如果想再拉多一点,将手再用力向后伸,大概稳住20秒,大概4-5次。

  3 上背及中背

  将手向前滑,同时让屁股向后挺。

  4 下背

  将双脚拉近胸口位置,大概稳住20秒。如果想再拉得用力一点,将头如图般向前微倾,大概做4-5次。

推拿手法就是利用手,也可以是稍硬些的东西辅助在上边描述的4个位置滚动,力量要适度,需要推拿的人掌握好力度。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防止腰背酸痛的可以使用下边两种常见的拉伸方法,看下图:

  1,家里拉伸方法

  2,健身房拉伸方法:健身室中,见到柱状的物体都可以用来拉筋,只要感觉到背部有拉扯就可以了。见下图:

  注意:运动后腰背部肌肉酸痛,最好是运动后马上进行拉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382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