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穴(Dàzhù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大腧。 因本穴位置于五脏六腑各穴位之上,所以称之为大腧,又因《灵枢背腧》有言“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所以大腧穴又称大杼穴。 其大者,大也,多也。杼者,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
穴位定位
《铜人经》记载“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可灸七壮”。《针灸学》也记载,本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有简易取穴方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本穴主治:
一、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肺卫太阳经病症。
《千金翼方》记载:头项痛不得顾,胸中烦急,大杼主之。《医心方》也记载:咳嗽又:主项痛、头痛、胁满、脊痛,气满喘息,胸中郁郁,身不安席,可取大杼。《太平圣惠方》同样记载:风劳气,咳嗽,气急头痛,目眩腹痛,强项痛,左右不顾,卧不安席,取大杼。张仲景《伤寒论》载“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头痛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由此可见,大杼穴主治头项强痛、咳嗽咳痰等均属太阳病范畴。
现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头项疼痛、鼻塞等相关疾病。当我们治疗风热外感、咳嗽、鼻塞时,常选用大杼穴配合曲池穴、肺腧、尺泽穴治疗,起到疏风散热、宣肺解表之功。风寒外感,我们则可选用大杼穴配合列缺、大椎穴、肺腧穴治疗,起到疏卫散寒、宣肺解表之效。至于治疗太阳病头项疼痛,可以取本穴联合风池、风府穴治疗,起到驱邪通络止痛的功效。
二、骨会大杼,可治腰背疼痛。
本穴为骨的会穴,是骨气聚合的地方。《难经》记载“骨会大杼”。元末滑伯仁也言“骨者髓之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陈修园也曾说“诸骨自此往下支生,故骨会大杼也”。所以大杼可调节脊柱诸骨的经气,刺激此穴可活气血,养脊柱诸骨,起到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所以腰背部疼痛常取本穴治疗。同样,本穴为督脉的别络,刺激本穴可调节督脉经气,同样起到治疗腰背部疼痛的功效。平时,我们时常按摩此穴,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胸腰椎骨质疏松等疾病。是中老年人保健的常用穴位。
穴位保健
一、针刺法:向内斜刺05 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扩散。(针灸学)
二、灸法:本穴可灸(虽然《铜人经》也有记载,本穴不可灸)。一般选用艾柱灸,灸5 7壮,以局部温热为宜。艾条灸,一般选用雀啄灸。同时,本穴还可以选用隔附子饼灸或隔姜灸。三伏天灸亦可,一般配合大椎、肺腧治疗阳虚咳痰气喘等病症。
三、按摩法,也是日常保健最常用方法。低头,手食指、中指寻得第一胸椎,就是低头后背突出的高点处,往两侧旁开15寸,寻得穴位,手指按揉。每日3-5分钟,以局部酸痛为宜。可以预防颈椎、腰椎相关疾病的发生,尤其适合老年保健。
背部是由两肩和背上部共同形成的人的骨架的部分,这个部位最宜负重。随着年龄增长,背部变屈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加以按摩舒缓经络。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背部穴位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头项通大脑, 内耳中耳供血交;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健忘常疲劳。
颈二两耳视听舌, 乳突额窦和前额;耳鸣眩晕视力差,面瘫胸闷尿难排。
颈三脸面外耳牙, 三叉神经及咽喉;痤疮粉刺和湿疹,咽喉不适痛连牙。
颈四绕项连双肩, 又系鼻唇嘴耳咽;肩痛牙肿伴呃逆,胸闷咽痛流鼻涕。
颈五肩背三角肌, 声带腺体咽喉炎;臂痛眩晕心缓速,神经衰弱和鼻炎。
颈六颈肩二头肌, 拇食两指扁桃体;颈斜上肢酸麻痛,慢性咳嗽咽喉炎。
颈七肩肘三头肌, 前臂中指甲状腺;心律失常低血压,臂痛指麻滑膜炎。
颈八无名与小指, 前臂掌面指屈肌 酸麻胀痛屈指难,上臂尺侧肌无力。
胸一上臂手腕指, 食管气管小鱼际;心悸胸痛伴咳喘,肩臂疼痛难呼吸。
胸二循腋至肘上; 三至十二胸肋肌;咳嗽气喘上臂痛,心悸心慌心胸疾。
胸三肺与支气管, 胸膜胸廓乳房连;心胸疾病肩胛痛,流感鼻塞气管炎。
胸四胆囊胆总管, 食道气管亦关联;胆道诸疾胸壁痛,气喘呃逆乳房疾。
胸五肝腹神经丛, 肝病发热血压异;胸闷乳痛打呃逆,循环衰竭关节炎。
胸六主管肝胆胃, 胃痛灼热消化低;上腹饱胀胁肋痛,胆囊结石和胃炎。
胸七十二指肠间, 肝胆胃脘和胰腺;胃炎溃疡肝区痛,胁痛胆石胆囊炎。
胸八神经肝胃脾, 脾胃诸疾抗力低;肝胃不和胁肋痛,胃痛胆石胆囊炎。
胸九肝胃肾上腺, 麻疹过敏皮肤疾;肝胃疼痛上腹胀,糖尿病和宫颈炎。
胸十肾脏先天本, 睾丸卵巢和子宫;肾炎腹胀疲劳症,生殖炎症糖尿病。
十一膀胱输尿管, 肾区疼痛排尿异;湿疹疖子皮肤病,尿路结石胰腺炎。
十二肝胃亦连肾, 淋巴循环小肠中;尿路结石和腹泻 肝胃疼痛胰腺炎。
腰一联络骼腰肌, 大肠还络股沟环;肛裂疝气尿路疾,腹泻便秘结肠炎。
腰二斜下大腿前, 内连腹部和兰尾;尿路结石和痛经,腹胀便秘兰尾炎。
腰三股前四头肌, 子宫膀胱生殖器;痛经紊乱排尿难,腰腹疼痛膝关炎。
腰四小腿内侧面, 坐骨神经前列腺;腰背疼痛大腿麻,前连腹痛尿频急。
腰五腿外胫前肌, 足踝拇次两趾连;腹痛遗精月经乱,小腿麻痛筋抽牵。
骶一跟腱连小趾, 小腿后外腓肠肌;股骨臀部关节痛, 肛门直肠和生殖。
骶二大小腿后面, 下至足底掌小肌;骶骼关节诸多病,脊柱侧弯不能直。
骶三四五连尾椎, 直肠肛门会阴肌;痔疮性功能障碍,子宫炎症前列腺。
双河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取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原理 说明及发挥:
双河穴也是两行,位置在自第十四椎旁开三寸起,每下一椎旁开三寸各一穴,共计六穴,两侧合计十二穴,其位置分布与膀胱经相符合
你指的是背部膀胱经上的几个腧穴吧~~~ 肺腧
取穴方法 人体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厥阴腧
取穴方法 该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 其它:胃炎,齿神经痛等。 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膈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肝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 其它:月经不调等。 胆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脾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道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三焦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潴留,遗精;
3 其它: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肾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细节请参阅本站“穴道指压疗法”相关网页。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大肠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腰痛、腹泻、便秘、髋关节疼痛等。此穴与小肠俞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子早泄的情形,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小肠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膀胱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1、背部正中脊柱两侧是什么穴位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2、按摩督脉有什么功效
为加强疗效,在挟提到与病情相关的背俞穴上时,可加重挟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本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3、督脉有哪些分支
31、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32、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33、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1、大椎穴。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2、陶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3、身柱穴。位于人体身柱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4、神道穴。人体神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5、灵台穴。灵台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1、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时,数凸骨就可发现穴道,不过,并不需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凸骨开始数起。
2、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块骨,就是第七颈椎骨。而第七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一胸椎骨。
3、若以线连结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间的突起处。
4、腰的左右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而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处,这也是系腰带的位置。
5、脊椎上及旁边的人体穴位是非常丰富的,且布满了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的穴道,对于任何想致力于人体穴位疗法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窍门”都是大有裨益的。
6、脊柱穴位的定位技巧: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腰四大(肠);腰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背俞穴
1、概念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依脏腑位置分别冠以脏腑名。
2、分布
六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均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觥经第一侧线上(距背正中线15寸),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
脏腑募穴
1、概念
募穴是脏腑之气会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2、分布
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均分布于胸腹部五条经脉上,与其相关脏腑的位置相邻近。其中分布在任脉上的有6个,从下到上依次是中极、关元、石门、中脘、巨阙、膻中。
一般的情况常见的情况是有脊椎病、劳损的情况引起的常见的。
意见建议: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做背部穴位的按摩的。如大椎穴、至阳穴、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按摩的。找个穴位图对照进行按摩的。穴位较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