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一般我们可以用艾灸治疗各种体寒疾病,因为艾灸有很好的温经散寒的作用,所以艾灸也被用于治疗妇科问题等等,其实艾灸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一般艾灸可以用来治疗哪些疾病呢?中医里面都有艾灸治疗什么呢?
1、艾灸治疗头痛
头痛症状表现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随恶寒,发热,鼻塞,流鼻涕等表证;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主要有肝阳头痛,表现为面红口苦,舌苔薄黄;肾虚头痛,男性有遗精,女性有带下,舌红,少苔等表现;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心慌,舌质淡。
艾灸穴位
百会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为百会穴。艾灸这个穴位,可以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等症状。
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的时足心最凹陷处就是此穴,艾灸此穴可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行间穴:在足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艾灸该穴位可以清肝明目,熄风定惊,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外缘,艾灸该穴位有燥湿生风功效,主治失眠,头痛,腰痛,全身胀痛等症。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取百会,列缺,涌泉等穴位用艾条隔开头发悬灸10-2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这种灸法适合治疗外感头痛。
艾炷隔姜灸:取列缺穴,选用新鲜的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扎上小孔,小心施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艾熏灸:取列缺,涌泉,行间,太冲等穴位,按照先灸背部再灸四肢的顺序施灸,将艾绒或艾条放入温灸盒内,小心绑在穴位上施灸20-3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2、艾灸治疗感冒
感冒症状表现
风热感冒表现:面红目赤,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咽干舌燥,咳嗽痰稠,鼻塞无鼻涕,微微出汗和大便干燥等。
风寒感冒表现: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打喷嚏等。
艾灸穴位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正坐姿势,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的凹陷处。艾灸该穴位有醒脑益气之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等感冒症状。
风门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3胸椎间),左右各2厘米处,或以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之功效,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症状。
列缺穴:将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分开,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只手食指搭在另一只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处即为列缺穴,艾灸该穴位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咳嗽,感冒,气喘,喉咙痛等症。
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故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通络镇痛之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口眼歪斜,齿痛,手腕及手臂疼痛等症。
艾灸方法
艾条悬灸:取风池穴,将艾条放在穴位上,头发拨向两边,小心施灸5-7壮,此方法适合外感风寒。
艾条温和灸:取上述穴位,先灸头背部,再灸四肢,将点燃的艾条放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分别施灸,灸3-5分钟,每日一到两次,此种方法适风热感冒。
3、艾灸治疗腹痛腹泻
腹痛腹泻症状表现
腹部部定时疼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变稀,水分增加,甚至粪便中含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成**稀水,气味酸臭,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大便是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
艾灸穴位
下巨虚:在足三里下6寸,条口下约一横指处,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下肢麻痹痉挛等症。
天枢穴:采取仰卧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量三指即是,艾灸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作用,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补肾益气,培肾固本等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消化系统病症。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悬灸下巨虚或天枢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一个疗程。
艾条回旋灸:选合谷,天枢,下巨虚穴,将艾条一段点燃,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左右来回回旋施灸,一个穴位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一次,痊愈后即可。
4、艾灸治疗便秘
便秘症状表现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艾灸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有轻微灼痛感维度,如果觉的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穿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取大型或中型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2-5壮。
4、艾灸的禁忌
(1)疾病禁忌
艾灸虽然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但是也能伤阴,因此对于阴虚火旺以及邪热内炽的患者不宜采用艾灸治疗,如中风闭证、高热神昏、咯血吐血等症均为使用禁忌。
(2)部位禁忌
面部、重要的脏腑器官部位、乳头、以及大的血管处等都不宜直接采用艾灸治疗;经常活动的部位,关节部位等处不可使用瘢痕灸法进行艾灸,以免艾疮化脓后难以愈合。此外,孕妇在进行艾灸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开腹部以及腰骶部等不宜进行艾灸刺激的部位。
关于艾灸手法操作视频教程如下:艾灸教程视频
艾灸的基本用具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如背部、腹部。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另外儿童宜用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时,将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一般艾条的包装上会表明艾绒的等级,如艾绒等级为1:6,表明制成1千克艾绒,所需艾叶为6千克。等级越高,纯度越高,品质也越好。
使用艾条灸时,点燃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艾灸的辅助器具及使用步骤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骤:点燃艾条,让艾条充分燃烧。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上的卡子里。插入长度要小于艾灸盒的高度,又要和盒子保持一定距离。
将艾灸盒盖按照正确的方向改好,艾条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且不触及铁丝网。用艾灸盒上的绑带绑在需要施灸的身体部位。在艾灸过程中可通过艾灸盒上的孔眼随时观察艾条的燃烧状态,及时舔掉艾灰,并调整艾条的位置。
艾灸罐:艾灸罐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使用起来很方便。艾灸罐的使用步骤: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
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艾灸的禁忌症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贫血等。禁用部位:大血管走形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皮肤较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另外,面部、颈部、心前区、大血管以及关节部位不宜用瘢痕灸。
艾灸出现问题时的应对方法晕灸:艾灸后偶然出现发热疲倦、口干、头晕、烦躁等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尝试活动活动身体,饮用适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过敏:若出现局部活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可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应服用抗组胺药和维生素C等,多饮水。如兼有发热、奇痒、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每天服20~30毫克。情况严重这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5 艾灸背部有哪些穴位
要知道艾灸背部的作用是比较强大的,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的治疗,如果平时脾胃气虚或者脾胃虚寒,有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的症状,可以艾灸大椎穴、脾俞穴、胃俞穴等。
如果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性疾病,可以选择艾灸肺俞穴,膈俞穴等。
如果是风湿骨病,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挛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的,可以选择艾灸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
背部开背手法
背部开背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注重对自身的保养,正所谓“痛都不通,通都不痛”,而开背可以深层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起到理疗作用。下面分享背部开背手法。
背部开背手法11、矢状面:前弯后弯,比如猫狗式、背部前屈、兔子(热瑜伽里的体式)眼镜蛇、上犬、大猫伸展、桥式、轮式。(把人体垂直地分为左、右两半,前后方向的运动即平行这个面,比如手臂和腿的前后摆动。瑜伽体式中的前屈、后弯就是发生在这个面的运动)
2、冠状面:侧延展、风吹树式。(把人体分成前、后两半,左右方向的运动即平行这个面,这个面上关节可做左右两侧的运动。瑜伽体式中的侧延展、手臂和腿向两侧打开和往里收回、都发生在这个面)
3、轴状面:扭转、三角扭转、侧角扭转、马里奇。(把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成为横断或轴面,可发生关节的旋转和转向运动。瑜伽体式里就有脊柱扭转、手臂和腿部的内旋和外旋)
二、精油开背是一种按摩方法,使用含有杜松子、薄荷、鼠尾草、甜没药、尤加利、玫瑰、紫荆等成分的活络精油,配合独特开背手法,进行松筋开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紧实肌肤,改善睡眠等功效。
扩展资料:
1、开背原理: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背部的经脉主要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刺激诸经能使人体阴阳平衡、益气养血,调节脑细胞及内分泌系统,缓解背项强痛、腰痛、疲劳、精神压力等。
2、开背特点:使用中医传统疗法,来加强体内毒素排除并使养分正常输送使人体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而直接加强五脏六腑的背部反射点,并配合了芳香自然疗法来帮助改善身体的各种病症,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免疫力。
3、开背适宜人群:肩颈僵硬、腰酸背痛、精神焦虑、工作压力大、长期坐办公室、肝肾疾病、肠胃消化功能不好、便秘、面色差等人群。
背部开背手法2养背方法
艾灸
凡是养生,就离不开养阳,而艾灸,无疑是养阳的法宝。艾灸借助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温肾壮阳、拔毒散结、祛寒止痛的效果。
背部艾灸推荐4个穴位: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和命门穴。
大椎穴:常被用于调理感冒、疟疾、颈椎病等等,人体诸阳之汇,是人体所有阳经交汇的一大要穴。
风门穴:常被用于调理一些外感风邪的疾病,像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身柱穴:常被用于调理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别是此穴用于儿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说是儿童的强身保健穴,经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够少感冒,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命门穴:常被用于后背发凉、手脚发凉和腰酸腿寒这类有阳虚症状的疾病。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经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捶背
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搓背
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预防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晒背
能很好地起到补阳气的作用,而在中国古代《黄金内经》中就有“背为阳”的理论。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的背部皮下蕴藏着大量的免疫细胞,通过晒太阳可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达到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祛寒止痛的目的。
可以选择傍晚晒背,有助于调理脏腑气血,温煦经络。晒的时间不宜太长,每次20-30分钟为宜。此外,晒的时候,可将双手搓热后摩擦后背的肾腧穴,有温肾助阳的作用。
撞背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注意撞背不能太过于剧烈,否则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有一些人可能有骨质疏松,如果撞击严重,可能造成骨折。
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可提升阳气,调节内脏,能使全身气血通畅。
背部开背手法3什么是精油开背
精油开背是一种按摩方法,以优质的精油为基础,在背部经络上进行按摩,现在的人整天处于繁忙的工作中,缺乏运动,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精油开背使用含有杜松子、薄荷、鼠尾草、甜没药、尤加利、玫瑰、紫荆等成分的活络精油,配合独特开背手法,进行松筋开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紧实肌肤,改善睡眠、调理内脏及减肥等功效。通过精油开背能深层渗透皮肤,疏通精络,减压,放松,更能起到理疗作用,正所谓“痛都不通,通都不痛”,脊椎更是人体的反射区,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能反映在上面的特点:精油开背使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疗法,来加强体内毒素排除并使养分正常输送使人体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而直接加强五脏六腑的背部,腰臀部反射点,并配合了芳香自然疗法来帮助改善身体的各种病症,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免疫力。它能马上消除疲劳,改善亚健康状态。
哪些人适合精油开背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精油开背,应该要了解清楚,一般精油开背的人群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工作压力也比较大以及经常坐在办公室里面的人群来做还是比较适合的,平时需要做体力活也适合精油开背,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对精油过敏,需要注意一下。适合精油开背的人群还有腰酸背痛以及肩颈僵硬的人群,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面,肠胃消化功能不好,肝肾方面有问题以及精神焦虑,脸色差便秘的人群也是非常适合做精油开背的。每一次在做完精油开背以后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穿好衣物,不要让皮肤吹风,也不要立刻洗澡或者吃冷饮,这样才能避免毛孔里面进入寒气,容易出现着凉情况,也有可能会让身体里面的寒气变得更加严重。精油开背之前最好能够洗澡,这样才能把皮肤里面的油脂以及污垢有效的去除,避免毛孔堵塞出现,能够让精油更好的渗透进去,让毒素有效的排出,所以精油开背之前就可以用温水来冲澡。
精油开背有什么好处
1、改善睡眠,头晕头痛,面部肤色暗黄无光泽。
2、改善肩周炎,肩颈疼痛,易落枕,记忆力减退。
3、改善脑部循环差,供血不足,供氧不足。
4、预防颈部淋巴结肿大,长痘。
5、预防形成黑色素,沉淀长斑。
6、预防老年痴呆,心脑疾病。
7、改善咽喉肿痛。
精油开背多久一次
精油开背最好是每月4~6次。精油开背不适宜过于频繁使用,但是也不能间隔太长时间,否则其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另外如果是对于失眠、压力大等情况较为严重的话,可以在前期适当增加精油开背的次数,但是一周也不能超过2次,每次需要1~15个小时。
呃逆就是我们常见的打嗝,打嗝是个常见现象,但有时打嗝不止,并持续好长时间就要引起注意了,可能是肠胃在向你发出信号;腹泻、痢疾也是我们常见的肠胃疾病,发病的时候真是令我们苦不堪言!但是大家不用担心,这些小毛病都可以通过艾灸来得到治疗,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
呃逆
呃逆,即打隔。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也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如中风。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表现为呃逆连续,声短而频。如偶发者可不治自愈。如发作不止,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巨阙、膈俞等穴用艾理舒灸之。
特效穴位:内关穴、足三里穴、巨阙穴、膈俞穴(手腕、小腿、上腹部、背部)
腹泻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或呈水样。急性腹泻多为寒湿、湿热所致,慢性腹泻多为牌虚或肾虚所致。治疗以疏调胃肠气机、健脾胃、温肾阳为主。
特效穴位: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腹部、小腿、背部)
增效疗法:生姜茶
原料:生姜9克,红茶5克。
做法:将以上原料以开水冲泡即可饮用。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频饮。可在艾灸后温饮,增强祛寒湿效果。
功效:辛温散寒,固肠止泻,适用于寒湿腹泻,症见大便清稀、身寒喜温。
痢疾
痢疾为常见肠道传染病,大致可分为热痢、寒痢,也有寒热虚实夹杂者。对于寒湿痢宜用艾灸,其主要症状为下痢黏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
特效穴位:合谷穴、天枢穴、中脘穴、气海穴(手背、腹部)
中医提示: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通过调整饮食进行预防。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也可用适量马齿范、绿豆,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以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的食物。
希望以上的知识和穴位能够帮助到你、
摘要: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适当的艾灸可以起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功效。艾灸的方法一直在变化着,不同的灸法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艾灸方法。艾灸施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直接灸、间接灸等。下面,就具体看看这些艾灸手法是怎样施灸的。艾灸施灸方法有哪些
一、根据灸法分
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二、根据施灸的形式分
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温灸器灸。
1、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就是直接灸,古人多采用这种方法。施灸时如果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如果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介质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
间接灸由于刺激温和,对皮肤不易造成损伤,所以历来深受患者欢迎,特别适合自我家庭灸治保健。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还认为,因其所隔之物多为中药,施灸时既可以发挥灸疗作用,又能发挥药物功效,临床观察对很多病证均有良好的效果。
常见的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等等。
(1)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用薄薄的姜片作为介质进行艾灸的方法,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隔姜灸古已有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的名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从以上2则隔姜灸的应用来看,隔姜灸在古代能够用于一些特殊部位、特殊疾病的治疗,实在是对现代临床有很大的启发,原来隔姜灸可以这样使用。还有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不少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隔姜灸的方法很简单,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厚的姜片,大小可据施灸部位和选用艾炷的大小而定,一般略大于施灸部位。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便于透热。施灸时,把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置于穴位之上。待艾炷燃尽或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时,更换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
生姜性温,有温经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隔姜灸通过姜汁的辛辣及艾灸的热效应,刺激局部皮肤穴位,长于散寒止痛、温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症。
使用隔姜灸时应选取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来说,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若姜片烤焦皱缩,可换姜片。
(2)隔蒜灸
隔蒜灸分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古人用隔蒜灸来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可见,古代医家善于应用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治疗外科痈疽。
操作方法是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或铺就的蒜泥)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一般每日灸治1次,达到痊愈为止。
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等的辅助治疗。
(3)隔盐灸
隔盐灸是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施灸的治疗方法。隔盐灸历史悠久,是临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隔盐灸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葛洪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再如《本草纲目》第十一卷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古人以盐作为介质,主要在肚脐处施灸,现代逐渐完善、拓展,早已不局限于神阙一穴。隔盐灸操作时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易炷再灸。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食盐属矿物质,加热后也可产生热辐射,透热持续均匀,与中医的砭石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尤其是穴区觉烫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
(4)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间接灸法之一,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
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这就是隔附子片灸的最早记载,用隔附子片灸治外科痈肿。后来发展出隔附子饼灸,如明代薛已的《外科发挥》记载,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隔附子灸在古代常用于一些急难杂症的治疗,往往能够回阳救逆,起死回生。隔附子片灸就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饼灸就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附子有毒,使用时应注意:
a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b附子饼灸须在医务人员指导监视下进行。
c应选择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处施灸,灸饼灼烫时应及时取下更换以防灼伤皮肤。
d对阴盛火旺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3、温针灸
温针灸是一种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温针艾灸的正确方法,先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将纯净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直接将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尾上,然后从上点燃艾绒或艾条,进行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即可。温针灸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个人不建议自行温针灸。
4、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救的方法。艾条是用棉纸或者桑皮纸将艾绒裹成长条状(直径约厘米,长约26厘米的圆柱形艾卷)而制成的,其中不添加药粉的称为清艾条,掺入某些中药药粉的称为药艾条,目前还可以见到无烟艾条。艾条灸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也称悬起灸或悬灸。悬起灸主要包括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皮肢2~3厘米(一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痹痛以及慢性病的灸疗。
(2)回旋灸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施灸时使艾条点燃的一端与穴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一寸左右),但艾条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移动施灸,以局部出现温热红晕而不灼痛为宜。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以及皮肤病等。
(3)雀啄灸
雀啄灸在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频率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5—20分钟左右。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远端病痛和内脏疾病。
5、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叫做温灸器灸。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两种,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
施灸时,将艾绒、艾条或药物,点燃后装入温灸器中,用盖将温灸器盖好,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即可以来回移动熨灸,也可以固定在局部进行熨灸,一般灸治15—20分钟,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温热为度。此法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温灸器灸使用安全方便,一切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是一种自我及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