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殖牛蛙?

如何养殖牛蛙?,第1张

养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变态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死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差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最好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变态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变态。

 许多牛蛙可供食用或用作实验材料,因此需要大量养殖牛蛙,那牛蛙要怎么饲养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牛蛙的养殖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牛蛙的养殖方法

 池塘选择 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充足。

 蛙池建造 每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围好,筛绢高出池底1米左右,筛绢底部20~30厘米埋入土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体深度不低于20厘米。进、排水口设置在大池的对角,每个池子放4块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并用黑色遮阳网遮阳。

 苗种放养 放苗前,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进行消毒。清塘消毒后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养前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分钟。放养密度:幼蛙期60~80只/平方米,成蛙期30~40只/平方米。

 饲养管理

 (1)巡池检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证24小时不间断,每天换水率达到300%,排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发现牛蛙摄食与活动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饲料以浮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水泡湿,促使软化膨胀。日投喂量为在池蛙总量的7%~15%,并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分级饲养,每隔一段时间及时将规格较大的个体分级筛选,把规格相近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塘进行养殖。

 疾病防治 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分池后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挑出隔离饲养,并适时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牛蛙的疾病防治

 在牛蛙的养殖中,有下列主要疾病:

 1、车轮虫病该病是由原生动物车轮虫所引起。常在密度过大、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发生,患病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肉眼观察,蝌蚪尾部发白,常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

 一是减少放养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的水体;

 二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14ppm。

 2、气泡病患该病的蝌蚪,身体膨胀,失去平衡能力,在水面仰游,解剖可见肠内充满气体。防治方法,一是高温期间每隔2~3天加新水一次,可搭棚遮荫降温;二是捞出患病蝌蚪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液浇洒,1~2天后再入放蝌蚪池。

 3、肠胃炎病该病是由细菌性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该病发生快,危害大。蝌蚪肠胃发炎充血,肛门四周红肿;幼蛙或成蛙肌体酸软,无力跳动,可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

 一是放养前蝌蚪池作好清塘消毒工作,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

 二是饲料的原料要好,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三是每日清扫饵料台的残饵,并刷洗饵料台;

 四是除保持水质清新外,每周全池泼洒一次漂白粉,使池水漂白粉含量为1~2ppm;五是患病时,可用005~001%的食盐水浸泡。

 4、红腿病该病多发生于密度过大、水质差的池塘中。患病牛蛙大腿腹部与前肢之间的皮肤发红,后肢无力,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4月后死亡,是牛蛙养殖中最常见最危险的疾病。

 防治方法:一是养蛙池定期进行消毒,以改善水质,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适当减少养殖密度,及时将病蛙隔离治疗。二是病蛙用20%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时,或用2~5%的食盐水浸泡病蛙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3天,可以治愈。

牛蛙的形态特征

病因

过饱和的氮气与氧气是引起气泡病的主因,其他溶于水中的气体有氢气与二氧化碳等,但是含量较少,且二氧化碳进入血中之后多数会与钙盐等结合,因此不易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在各地多数蝌蚪的养殖水源是地下水,若将地下水抽出后直接导入蝌蚪池中,而没有经过减压或曝气处理,使地下水中的氮气迅速被释出,进入蝌蚪组织内而发病。这时地下水中含氮量不一定过饱和,因为没有曝气或减压所造成。另外,有些地区土壤含有多量硝酸盐化合物,以这种地下水为蝌蚪池水源也易引起气泡病。

春季,在自然情况下,池水中也较易累积大量氮气,这些氮气的来源是水中有机物被分解成游离氨,之后转换成硝酸,再经去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最后亚硝酸再被分解所产生。

溶氧量过饱和常见于水温高时期,再加上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太多,经日光照射,这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而发生本病。一般溶氧饱和度高于125%被认为有危险性(但不得低于70%),若高于300%则有致死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56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