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暑,泻火除烦,开胃、助消化、利尿功能,主要用于暑热烦渴,小便不利。但心力衰竭和水肿病人不能多食。
●甘蔗:味甘性寒,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功能,常用于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
●橄榄:味甘涩酸,性平,具有清肺生津,利咽,解毒功能。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烦渴,肺热咳嗽,咳血,饮食积滞,酒毒湿热。
●荸荠:味甘性寒,具有清肺胃之热,化痰消积之功能,可明目退翳,治痔疮,大便下血。预防流脑,高血压,可辅助治疗慢性咳嗽、吐浓痰。
●苹果:味甘性凉,具有生津除烦,开胃和脾,润肺悦心,涩肠止泻之功效。可降低胆固醇,防动脉硬化,具有抗癌作用。但心肌梗塞及糖尿病人不宜吃,因含猱酸多易引起便秘。
●梨:味甘性凉,微酸,具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功能,常用于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燥咳,气喘失音,便秘等。但胃寒脾虚泻泄者忌食。
●橙子:味甘性平,具有舒肝,行气止痛作用。主要用于行厥阴滞寒之气,以及妇女乳汁排出不畅及乳房红肿结硬疼痛等。
●柑桔:性凉味甘酸,开胃健脾,生津止渴,有通便作用。多食生痰化火。
●猕猴桃:能减少白内障,能使人不得白血病。
●枇杷:利肺气,化痰止咳(热咳),和胃降气,有清凉生津解渴作用。便秘、疗疮、支气管炎者忌食。
●柿子:味甘涩性寒,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健脾、涩肠、治咳嗽、止血、对高血压、痔出血有疗效。多食会产生柿结石。
●香蕉:有助血压稳定和通便作用,有润肺生津养阴消燥功效,可治皮肤病,可抗癌。但空腹食用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引起麻木、耆睡乏力症状。脾胃虚寒,胃痛腹泻者应少食,胃酸过多胃功能不佳及关节炎肌肉疼痛者忌食。对肾脏患者有严重副作用,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代谢物堆积,使关节及肌肉疼痛,加重慢性肾炎。水肿症状患者慎食。因含糖高,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桃子:益气血,生津液。可治疲劳喘咳。但多吃生热上火,腹中满胀。
●荔枝:有生津、通神、健气、养颜等功效,有降血糖作用。但多食则发热。阳虚火旺者慎食。
●石榴:可清热润肺止咳,治津液不足、口燥咽干和久痢。
●葡萄:生津液益气血,补肝肾,利小便。对肝炎、贫血、头晕心慌者有补益。但多食伤脾胃。
●李子:清内热、促进血液循环。但多食助湿生痰,诱发腹泻、痢疾等。胃肠功能不良者忌食。
●山楂:味甘酸微温,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增进食欲、除脂降压等功能。
●草莓:味甘性凉,有润肺生津,健脾和胃,补血益气,凉血解毒,消暑利尿,可辅助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坏血病,结肠癌等。具有防癌和抑制恶性肿瘤生长作用。有养颜防治皮肤病作用。但体虚胃肠消化不良者忌食。
●菠萝:胃溃疡、肾脏病和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多食。
●柚子:味甘酸性寒,能和胃化滞,生津解渴,助消化,解酒毒。
● 甜瓜(香瓜、梨瓜):性味甘寒,有生津止渴,防治便秘,利尿,除湿热、通三焦之功效。但脾胃虚弱,产后有虚寒及急性胃肠炎、急性痢疾、溃疡病活动期的病人宜慎用或忌用。
● 罗汉果:性味甘凉,清肺、润肠、止咳。
上火是中医的理论,西医一直没有明确支持
中医专家谈上火
上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会有一些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
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常意义上说来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为实火。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
上火还有什么含义?
上火中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表现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个动词也就是产生火了。一般人认为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实际上中医认为人体是联系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那么人体的邪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自身引发的还是外界因素导致的?
中医认为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说来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
外感火热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
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呆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在人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因素比以前要大得多。
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自我调节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上火有的情况下比较轻,是可以自己调节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解决上火的方法
常用滋阴中药
天冬、麦冬、玄参等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
大黄、黄连、黄柏等
常用的解毒消肿药
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另外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对于治疗上火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喝酸甜饮料,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上火和心理状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人们最好的灭火剂。
这些用于降火的药物所有人都能吃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火分为虚火和实火,还要看病人是肝火旺还是肺火旺或者别的类型,所以药物不要随便吃,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吃水果也要引起注意,有的水果属于热性水果,比如荔枝、橘子、菠萝、桂圆、石榴等。食品中的葱、姜、蒜、辣椒、酒、辣椒、胡椒、花椒、熏蒸食品,四川的麻辣烫等都是容易上火的。
夏天喝牛奶容易上火,是这样吗?
中医认为牛奶是牛血所化的,因此是有营养的,但是牛奶喝多了确实也是会上火的,尤其是夏天。牛奶的营养成分很高,含有很多蛋白质、矿物质
什么办法可以使胃火过盛的症状有所缓解?
患者一般除了嘴里有味以外还有大便干燥、口苦、打嗝等问题。现在西医研究认为这种病人很多都是属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为一般都是胃火过盛,但是有时候也表现为肝火过盛。调理主要还是饮食调理,要多饮水,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是胃火可以吃一些三黄片等药,如果出现肝火可以用丹参逍遥等。
上火了喝凉茶是否有用?
茶一般都是喝绿茶和红茶。绿茶是凉的,有清火的作用。红茶是温的,不主张有上火体质的人饮用。另外除了茶以外还有很多简便易行的祛火方法比如喝绿豆汤就很好。具体喝哪一种茶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来决定,如果是虚寒体质的人一般不容易上火,喝红茶就会起到保健作用。如果特别容易上火的人可以喝一些绿茶
回答者:匿名 10-27 11:45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五种“去火”食疗法
人们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或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等“上火”症状。“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且“食疗”有独特的效果。
一、喝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二、吃猪肝可去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三、喝绿豆粥去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四、喝梨水去肝火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五、吃猪腰去肾火
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上火,要多吃点“苦”,因为苦味食物是“火”的天敌!最佳的清热解毒的苦味食物是苦瓜。可以凉拌、炒、煲汤吃,能炒得既不失“青”且熟最好,或者把苦瓜洗干净,放点盐、香油一凉拌便吃,这样不会破坏苦瓜本身的营养成分。也可以用苦瓜切成片泡茶或榨出汁来喝,饮用生苦瓜汁能使身体迅速吸收大量的苦瓜有效成分。为了苦瓜不至于那么苦,可以在吃之前,用盐水泡泡,这样可以去掉一些苦味,也可去除苦瓜中的一些草酸,以免妨碍食物中钙的吸收。除了苦瓜,还有其他苦味食物也值得推荐,如杏仁、苦菜、苦丁茶、芹菜、苦荞麦、芥兰、旱金莲等。用鲜芹菜叶加水煎剂,或用鲜芹菜以开水烫后榨取其汁,食后同样能清热解暑。
除了多吃苦味食物,春季蔬果多,还要多吃甘甜爽口的新鲜水果和鲜嫩蔬菜。甘蓝菜、花椰菜和西瓜、山楂、苹果、葡萄等富含矿物质,特别是钙、镁、硅的含量高,有宁神、降火的神奇功效,因此在春季应常吃这些食品。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五种“去火”食疗法
人们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或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等“上火”症状。“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且“食疗”有独特的效果。
一、喝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二、吃猪肝可去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三、喝绿豆粥去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四、喝梨水去肝火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五、吃猪腰去肾火
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一般而言寒凉水果有:西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椰子、橘子、硬柿子、山竹、蕃茄。热性水果有:龙眼、荔枝、芒果、榴连。平性水果有:芭乐、苹果、葡萄、柳橙、木瓜、草莓、樱桃、桑椹。当身体不舒服时,有感冒的现象,寒凉及热性的水果要少吃,此时可多吃一点平性的水果。
体质燥热的人:宜多吃梨、香蕉、西瓜等性偏寒类水果。
经常“上火”饮食治疗
深秋天气干燥,口干舌噪易感冒,经常气郁上火烦躁不安者,可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上焦有火(上焦指心肺部位),
症见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甚则微咳。
中焦有火(中焦指脾胃部位),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嗳腐吞酸,呃气上逆,脘腹胀满,饮食少进。
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部位),表现为大便干,小便少且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
从食疗保健角度来看,总的原则是,平时多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烟,少饮酒,甚至戒烟酒;少食过于油腻性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
如有轻微上火现象,平时可以吃些梨、藕、柿饼霜类的食品。
肠胃系统有火者,可以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增加肠蠕动。如果大便干燥时,可以每日饮蜂蜜50~100克。身体比较健壮的人,可以吃槟榔片,以助消化。
症状明显者,可区分情况服用下列药物:中焦有火,可以服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炒焦)、焦四仙(焦三仙再加焦槟榔),也可以服鸡内金、五香槟榔糖(槟榔为主要成分加上砂仁、豆蔻等消食行气的药制成),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栀子金花丸等。也可以吃单味药生槐花、生地榆等。如果阴痒剧烈可买点蛇床子熏洗坐浴。
1 、水泡
体内的湿寒比较重 小水泡继续灸,大水泡针消毒后刺破挤出,避免感染,控制好灸量和火力,可以继续灸
2 、红疹
体内的风、湿、寒比较重 改为悬灸会减弱,加灸曲池、大陵,期间可以刺血或者拔罐
3 、口渴
上实下虚 继续施灸,灸前喝杯热水,多灸腿部
4 、病症加重
身体虚弱,正气弱 继续施灸,局部刮痧,点刺放血
5 、返病
正邪相争 加强营养,继续施灸,扶正祛邪
6 、上火
表明体质热或灸量大,配穴不合理 加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下焦穴位,引火归元,控制好灸量和频率
7 、口干舌燥
上焦有虚火 加灸曲池、合谷、太溪、照海,清虚降火
8 、烦躁
体内有虚火 继续施灸,多灸腿部,少灸上焦部位,适当刮痧、拔罐
9 、烫
经络有瘀堵现象,热无法渗透下去,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或是平时不舒服、平时疼痛的部位。 艾灸前可先按摩,疏通经络,打开穴位后再灸
10 、痒
体内有风邪 改为悬灸可减弱,用手揉,加灸曲池、百虫窝
11 、不热
表明体内寒气较重,体内寒气与热抵消,因此感觉不到热;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劳,气血虚弱或经络不通 适当加大艾灸量,控制好火力
12 、灸后皮肤红白相间点
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红白点会自动消失
13 、头晕、头胀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加上原本脑部经络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现象 头部和手臂进行适当刮痧、按摩;要序渐进施灸,可加灸大椎、合谷、太冲
14 、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
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 继续施灸,慢慢该症状就会消失
15 、全身乏力
体虚或其他病症 掌握好灸量和火力,注意饮食,加强运动
16 、身体沉重
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
17 、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
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适量施灸、配合医师治疗
18 、想睡觉
经络疏通后需要更多的气血滋养,气血不足,则脑部缺氧,导致发困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
19 、酸痛、疲劳、嗜睡 气血於堵或气血不足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不要熬夜,适当运动
20 、鼻流清涕 肺部有寒气,正气弱、免疫力差
加灸肺俞、迎香
21 、面色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
经络开始畅通,皮肤得到气血的滋养 继续施灸
22 、色斑变淡、痘痘消失 体内毒素排出,身体机能恢复
继续施灸
23 、左热右凉
血瘀或血虚 右侧疏通时多加强
24 、右热左凉
虚或气瘀 左侧疏通时多加强
25 、忽冷忽热
阴阳不平衡(晚上不睡觉,白天想睡觉) 继续施灸,加灸然谷
26 、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
不热的那半边经络不通 不通的半身,加大灸量
27 、局部皮肤凉 相应经络不通,阳气到达不了,相应的脏腑功能就会下降。
继续施灸,加强运动
28 、越来越凉,感觉冷
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寒气驱除体外 加大灸量
29 、粘汗 湿气重、脾虚
继续施灸,加灸脾虚、阴陵泉
30 、冷汗
寒气重,阳虚 继续施灸,加灸命门
31 、腹部或后腰出油
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过多 继续施灸,期间也可以拔罐等
32 、疼痛
体内的经气被激发,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时的反应 继续施灸,疏通相关经络
33 、腹泻
体内有寒湿,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体内运行时,肠胃功能开始恢复,肠蠕动增强,病邪化开,排出体外 继续施灸,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
34 、肾脏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
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 继续施灸,多喝水,注意饮食
35 、脐部出黄水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6 、脐下出水泡
有妇科或者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7 、肚脐出水泡,且还有红点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该部位的清洁与干爽,加强运动
38 、排尿变多
身体毒素、寒邪从身体排出 继续施灸,可加灸肾俞、膀胱俞促进排毒
39、 染病
本身的慢性病,正气足了以后的正邪相争 在专业艾灸师指导配穴、施灸
40 、月经异常
调理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若吸收功能差,补液不足,此时气血虚弱,出现的假象 适当减少灸量,艾灸前后补充温水,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41 、月经提前或推后
气虚、血热、精神紧张、压力大 继续施灸,慢慢就会正常
42 、白带异常
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驱逐,正邪相争中,细菌暂时滋生,出现白带异常 继续施灸,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多喝水,尽量吃清淡的食物
43 、百会、鱼际穴,手心,涌泉冒凉风
体内瘀,有寒气 继续施灸
44 、百会冒热风
虚火旺 上焦少灸,灸滋阴的穴位及下焦为主
45 、鱼际冒热风
肺部有热 疏通手太阴肺经,经下焦为主灸或艾灸涌泉穴
46 、手心冒热风
心肺火旺 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好转反应后正常灸
47 、三阴交冒凉风
可能有妇科 加灸妇科穴位
48 、关节冒凉风
关节内有寒气,容易患关节炎 继续施灸,循序渐进加大灸量
49 、膝盖冒热风
胃火旺 加灸内庭泄胃火,少吃辛辣食物
50 、涌泉冒热风
肾阴虚 继续施灸,加灸太溪、照海
胃火是指胃受热邪侵袭,或过食辛温香燥,以致胃中阳热偏亢的病理变化。引起胃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嗜酒、嗜食辛辣食物等。下面介绍一下有胃火怎么解决。
方法/步骤
1首先饮食品种要以松软稀酥、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品为主 副食菜肴以蒸炖煮烧的品种为主 少食爆烤煎炸一类难消化的油腻之食物。
2其次还要多摄入水分 以补充机体上火发热时水分的丧失 并可促进新陈代谢 生津利尿 加速毒素的排泄和热量的散发。
3还要提高睡眠品质,睡不好会造成身体过度使用,容易上火,日夜颠倒更是大忌。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血液回圈会集中在头部,导致疲累却睡不稳,这时可用足浴把火气往下带,让人睡好。
4虚火者应注意补充银耳、百合、桑椹、蛤蜊肉、龟肉等补益滋阴食物 不宜多食生冷瓜果以及各种寒凉食物。
5喝中药茶去火,如喝一些菊花茶,梨茶,还可以用甘草、栀子、菊花、石膏、竹叶等清热中药泡茶喝。
艾灸最全会出现灸感的原因:
一.正邪相搏
出现的反应:酸、麻、胀、痛、痒
表明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举个简单的例子,水管堵塞了,如果要把它疏通开,是会遇到阻力,会膨胀。人的血管经络也是一样,阳气进入遇到阴邪会在局部产生正邪相搏的情况,反应到我们人体就会有酸、麻、胀、痛、痒的感觉。如果体内有毒素或是炎症就会有痛的感觉,痒是由于湿气较重,热邪较重,湿热外排的反应。比如妇科炎症可能会小腹痛,胃炎的人可能会胃痛,肠道有湿寒灸神阙(肚脐)时会感觉肚子咕咕响都是阳气进入身体的良性反应,坚持艾灸就会消失,身体也会好转。
二.外排邪气
出现的反应:风、寒、凉、湿、痒、热
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这时如果身体过寒会感觉冒凉气,湿气过重局部会有水珠出来,像出汗一样,手心或者脚心是常见的部位。
三.艾火循经
艾火循经是做艾灸时最好的表现形式。有扩热、透热、传热三种体现。感觉做艾灸的穴位附近一片都发热,或者感觉温热之气顺着经络蔓延全身,比如灸足三里时热气会向下传感到小腿。就是艾火循经了,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四、丹田气足感
奇经八脉畅通。丹田整天暖洋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
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四种不同效果。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也许有的人灸1、2次就出现灸感,有的人灸1个疗程还没出现灸感,人体本来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根据别人的灸感来断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极其错误的。
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这只能由施灸者自己去感受了。
一,艾灸的各种排病的好转反应
1、经络窜感又叫得气,有酥酥的感觉,这是好的现象。
2、感觉热能到会阴,这是好的现象,说明对泌尿系统效果显著,打通任脉。
3、做艾灸过程中,下腹中感觉有一股热气在形成,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人的经络内来回的流动,上到头顶,下到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的不同感觉,就像是练气功一样。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4、做完艾灸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色斑快速变淡、痘痘消失。
5、做完艾灸后,人的心情变得舒畅很多,心情很放松。非常好的感觉。
6、夏天要出大汗为佳。但冬天灸以全身微微出汗为佳,特别是额头、手心、足心要出热汗,出大汗者一定是身体比较虚的人。
7、寒感,灸后会觉得冒凉风,寒性体质的人多会出现这种现象,要多灸。
8、热感,腹腔发热到后腰往上走到百会,往下走到涌泉。经络通,效果好。
9、沉感,是正常的,比较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10、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气,这是促进肠蠕动,帮助排除身体的浊气,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11、如果腹部或后腰出油,是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过多,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12、做艾灸的前几次没有什么感觉,只有点热,说明经络不通,身体比较寒。
13、做艾灸时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表明不怎么热的那半身的经络不是很通。
14、灸的过程中有出现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气的现象,然后才出的热汗,说明体内寒气重。
15、做完后口干燥,咽喉难受,说明上焦有虚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颈灸,疗效就会很好了。
16、开始灸很热,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热了,那是正常的平台期,还有就是经络适应了,需要用猛火灸。
17、酸痛、疲劳、嗜睡(白天爱困):体质酸性,血液循环差,气血不足,在灸后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体质弱的人前二、三次会出现乏力、困倦现象。
18、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19、肾脏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加,尿色有变化: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阳虚。
20、做完艾灸后,脐部有出黄水的现象:这说明有妇科炎症或肠胃炎症。
21、做完艾灸后下部瘙痒、分泌物增加或有血块:妇科不好、月经不调,调整经期中,会出现短暂乱经。
22、做完艾灸后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几次后即消失。
23、做完艾灸后持续出汗:体内湿气重,艾为纯阳之火,能帮助排湿去寒。
24、做完几次艾灸会感觉口渴?非常典型的上实下虚的症状,在做过几次后出现好转反应,感觉病情加重了,建议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间穿插做刮痧,拔罐。
25、月经提前或推后:艾的作用最先走向的就是女性和男性的生殖系统,所以女性做艾灸月经3个月之内为调整期,月经可以提前或推后。
26、出水泡,出红疹是体内的湿毒,血毒过多,越是这种现象越要灸。
27、脐下出水泡是有妇科问题,水泡下还有红点是有炎症。脐周出水泡是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28,灸后出现咳嗽,有黄痰。说明肺部有火,如无法接受继续施灸可以少灸或不灸。
29,喉咙痛,咽干,声音嘶哑。有虚火,上焦不必灸或取下焦。
30,乏力,有虚汗。说明为寒性体质,加大灸。
31,精神亢奋,失眠,头痛,头晕。热性体质,上焦有火,可在背部适当刮痧拔罐,必要时可在大椎穴上放血。在家庭中可赶紧将病人安置在一个空气流畅的环境下,让患者平躺,再做推拿颈部疏通,多喝水。
32,全身酸痛,是酸性体质,体内垃圾过多,加大灸。
33,灸后关节痛,说明关节处有寒湿之气淤堵。
34,口腔溃疡,长痘,便秘。是胃火旺,可在胃经上刮痧泻火,吃凉润食品。
35,灸后出现湿疹,痒,起红疙瘩。是脾胃湿气重的缘故,加大灸。若不能接受加大灸可停灸一段时间。
36,腹泻,恶心,呕吐。是脾胃虚寒的严重,加大灸即可,千万不要去医院打调水。
37,打嗝为肠胃气滞,无需处理会自动消失。
38,尿频,尿急,尿白。肾阳虚。加大灸量。
39,月经提前,或量少。为气血增加后的自我调节或阴虚火热体质,继续灸3个月后会逐渐正常。
40,会阴瘙痒,起红疹,白带增多有异味。为湿气往外排的表现,加大量灸。
41,非经期阴道流血,血块多或月经紊乱,经期延长。是在排子宫内的淤血。两三个月后会一切正常。
42,祛风除寒反应 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有风寒外排的反应,以打喷嚏,流鼻涕,感冒,咽喉痛,关节痛,放屁等形式出现,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凉气,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厚被都无济于事,量体温还正常,反应持续时间多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这是寒气在进行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也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一般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更加严重。出现这种反应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同时配合患处的刮痧或按摩等辅助治疗的方式,使寒邪尽快排出。通常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就会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三年甚至更久。艾灸是慢工出细活!
43,疏肝解郁反应 郁气的外排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肝胆区和反射区酸痛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至1-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
44,代谢痰湿反应 排痰湿多以咳吐,痰变多,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灸感可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
45,排火热邪毒有关的反应 排火热邪毒多以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面部或身体出现丘疹或好久以前长过脓包,现在又开始了,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形式外排。放心,只要彻底的排出就好了。
46,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淤阻在体表经络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外排,瘀阻于胞宫的多随经血外排,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有痔疮的人会暂时出现便血的现象,颜色很暗深。
47,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灸疗后睡眠状况都会发生变化,有的艾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一般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
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
48,发热反应 发烧反应属于全身综合性的剧烈反应之一。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般发高烧反应,体温在39-40度,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度至 38度之间时,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至两个月。
49,其他反应 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都可能会复发多次,虽说是复发,但感受一般不会比以前犯病时强烈。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有内痔变为外痔,大约十天半个月即可自愈。
50,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我们人体是个整体,这里有阴阳之分,不可能只允许正气存在而把邪气都驱逐。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我赶出,那么我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被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51,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时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52,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这个应该艾灸足三里、涌泉穴引火下行,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53,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如果此时皮肤表现严重,可以用放血疗法使邪出有门。可以在大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还有委中穴放血,给病邪以出处。
二,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或过于疲劳不可灸,饭后施灸最好在1小时以后。饭前施灸不是很饿的情况下也可以施灸。
2、醉酒者不可灸。
3、女性经期,正常者应停灸,痛经,闭经或量少可适当施灸。一般应在经期到来的前7天就要开始施灸保养。另外有亡血者禁灸。
4、如果打算怀孕,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时候就不要艾灸了(传统艾条在灸腹部时,腹部高温不利于精子的成活,对胎儿也是有影响的!但是我们使用的艾灸仪是电子恒温温灸,接触皮肤的温度最高也不会超过55度,所以对孕早中期是没有影响的)
5、艾灸前后应多喝些温开水,注意保暖不要吹冷风,选择在一个相对较安静的环境下施灸。
6、艾灸时最好是闭目养神,不要与旁人聊天,看电视或玩手机等,不要分散注意力,意念要集中。专心艾灸静心感受艾灸的热力比边灸边干其他事效果要好。
7、艾灸功效虽然很多,但也不是万能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先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什么问题,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图靠做艾灸来解决。
8、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再多也帮不了你。
9、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艾灸肚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并安静身心,使气在全身均匀流通以达四肢末梢。
10、艾灸的过程中,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些都是正常。因为各人体质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复能力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艾灸见效的时间。所以艾灸没有固定的见效标准。
11、艾灸前、后都喝一杯高于体温,有点烫嘴的温开水(绝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艾灸过程中禁止吃东西。灸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况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于体温的热水在短时间内洗完。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12、艾灸的时间,艾益生360艾灸仪每穴施灸30-50分钟。脚灸仪每次使用30分钟,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延长。
13、艾益生360艾灸仪在施灸时,温度调至180度,仪器对着穴位的距离根据自己的体感选择一个让自己感觉较为舒适的距离即可。脚灸仪在施灸时温度可根据自己的体感调至在130-180度即可。
14、使用人群,不论老人大人小孩皆可使用。
保养灸:50岁以上老人(阳虚体质)可天天灸。20-40岁(阳虚体质)者一周2-3次。6-20岁者一周1次或两周1次。
调病灸:大病重病者一定要重灸多灸加大灸,通常10-15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期间可天天灸也可隔天灸,一个疗程结束后间隔3-5天后可继续下一个疗程。阳虚体质者在选穴上没有要求,阴虚体质者最好每次在下焦取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