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而水肿会让人看起来非常的臃肿,同时水肿也会给我们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那么我们便要了解一下水肿有什么感觉?水肿有几种类型?
水肿有什么感觉
水肿主要是由于水钠潴留造成,其中以钠潴留为更重要。肾脏是机体排水和钠的主要器官,当患者出现肾脏疾病的时候,水钠的排出减少乃至于水钠潴留,形成水肿,称为肾性水肿。根据水肿程度可以分为轻、重,轻度的水肿是清晨有轻度的眼睑浮肿,或者组织疏松部位的轻肿,患者出现久坐或者站立以后出现足背水肿;重症的水肿会出现全身的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症状。水肿是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但是在临床上也应该注意,是否存在有心脏方面的因素所致的右心衰水肿,或者内分泌疾病所致的水肿。
水肿有几种类型
水肿按照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全身性水肿、局部性的水肿以及积液。第一、全身性水肿主要是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通常见于心源性的水肿,比如说心衰引起的水肿、肾源性的水肿、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水肿,还有肝硬化腹水导致的水肿。第二、局部性的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的组织间隙,比如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回流受阻,还有就是淋巴回流受阻、炎症等。第三、积液,积液主要是积聚在体腔内,如腹腔积液、胸腔积液。按照有无凹陷可分为凹陷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凹陷性水肿的主要是体液积聚在皮下间隙里,指压以后出现组织的下陷。非凹陷性水肿主要是指积液积聚在皮下组织间隙,指压以后没有明显的凹陷。凹陷性水肿通常见于营养不良性的,以及心脏、肝脏和肾脏源性的水肿,非凹陷性水肿,常见于黏液性水肿或者是丝虫病。
水肿会增加体重吗
重度水肿的话会使体重增加,而轻度水肿的患者,可能并不会出现体重的增加,随着水肿的加重、可能会出现尿量的减少,进而会出现体重的增加,导致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一些心衰的表现。但是也有一些水肿患者体重反而减轻,比如说肾脏淀粉样变性就会有水肿、蛋白尿和体重下降等表现。一些患者下肢水肿为凹陷性的,就是在胫骨前,用手指按压可以有凹痕,这样可以有效判断水肿,但一些患者水肿是非凹陷性的,这就需要频繁测定体重,或通过鞋袜的松紧情况,来判断是否有水肿以及水肿的程度。对于心衰患者,加强利尿后,为了观察利尿效果,也需要每日监测体重变化,根据体重了解液体潴留情况,以及心衰治疗情况,所以水肿患者体重会增加。
水肿会自己消除吗
部分水肿可以自己消除,但也有一些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是不能自己消除的。如果是由于晚上大量喝水,第2天晨起引起的脸面部的浮肿,经过多次排尿后、几个小时代谢完,水肿就会自行消除。下肢静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小腿浮肿,经常将患肢抬高,促进局部的血液回流,水肿有可能也会自行消退。但是如果是肾炎性水肿或者是心源性水肿,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心脏病等引起的水肿,这些情况是不能自己消退的。
水肿是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一种病理现象,它既可以成为病人就诊时的一个主观症状,又是可以通过物理检查手段客观获取的重要体征。能够引起水肿的疾病很多,由心、肝、肾脏疾病和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往往是病情严重的表现。而有些水肿不是疾病的征兆,是一种生理现象。 老年性水肿
人到老年机体衰老后,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新陈代谢能力下降,使得具有结合组织中水分作用的皮下酸性黏液多糖类物质增多,在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下而产生水肿。多发生于双下肢,平卧或抬高下肢后水肿明显减轻,无须治疗。 睡眠性水肿
有些人由于眼睑较疏松,睡眠时眼睑活动少,血流缓慢,局部毛细血管压力增大,液体自然离开血管渗入疏松的眼睑而产生水肿,这种水肿随起床活动后而逐渐消失。 肥胖性水肿
因皮下脂肪组织增多,机体对浅表静脉的支撑作用减弱,血管易于扩张,导致下肢血液瘀积,加上活动少,静脉血管压力升高而引起水钟。常以下肢多见,通过减肥,水肿逐渐减轻或消退。 旅游性水肿
因长时间行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而引起水肿,经休息或平卧改变体位后即可很快消退。 药物性水肿
因服用某些药物,如睾丸酮、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氨硫脲等药或某些中药补品,都可引起药物性水肿,停药后水肿消失。 特发性水肿
多见于育龄妇女,病情多与患者情绪不稳定、神经官能症和肥胖有关。水肿的发生还常与月经周期有关。 高温性水肿
有些人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水肿,环境温度降低后,水肿自然消失。近年来有人发现,直立体位时,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暂时性水钠潴留,也可引起水肿。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
什么是水肿
水肿系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与肥胖不同,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祖国医学称之为“水气”,亦称为“水肿”。
分类及常见疾病
1.全身性水肿 按照其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别:
(1)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
(3)肝源性水肿: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常见于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l缺乏症等。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水肿: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6)变态反应性水肿:如血清病等。
(7)内分泌性水肿:常见于席汉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及库欣综合征等。
(8)特发性水肿:如功能性水肿等。
(9)其它:贫血性水肿、妊娠中毒性水肿。
2.局限性水肿
(1)静脉梗阻性水肿:常见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2)淋巴梗阻性水肿:常见于丝虫病的象皮腿、流行性腮腺炎所致胸前水肿等。
(3)炎症性水肿:常见于丹毒、疖肿、蜂窝组织炎等所致的局部水肿。
(4)变态反应性水肿:常见于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皮炎等。
水肿:人体组织间隙内有过量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水肿按其范围,临床上可分为四级,以"+"表示。"+"水肿局限于足踝小腿;"++"水肿涉及全下肢;"+++"水肿涉及下肢、腹壁及外阴;"++++"全身水肿,有时伴有腹水。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风水相搏
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
热 湿毒侵* 水湿潴留 水肿
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
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
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
劳欲体虚
肾失开合
肾阳衰弱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水 肿
鼓 胀
特 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
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肤 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
病变脏腑
肺、脾、肾
肝、脾、肾
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
阳 水
阴 水
病 因
风邪、疮毒、水湿
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程、病势
短、急
长、缓
浮肿部位
头面部明显
下肢为甚
皮肤颜色
光亮而薄
萎黄灰滞
凹陷性
按之易复
按之难复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 瞤 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 ),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水肿分为全身性与局限性。当液体在体内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液体积聚于局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为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一般情况下,水肿这一术语,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
1心源性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伴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增高,严重时出现腹水、胸水。
2肾源性水肿:晨起眼睑或颜面部水肿,呈凹陷状,常伴有尿常规的改变、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3肝源性水肿:主要表现为腹水,呈凹陷状,伴有肝功能减退。
4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常伴有体重减轻,从足部蔓延至全身。
5内分泌代谢性水肿:由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称为粘液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不受体位影响。
中医所说的水肿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造成水肿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造成的水肿,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风水相博。伴随症状有,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针对风水相博导致的水肿,常采用疏风清热,宣肺行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越婢加术汤加减。中成药]常选用肾炎解热片。
二、水湿浸渍。伴随症状有,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针对水湿浸渍导致的水肿,常采用健脾化湿,通阳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五皮散合胃苓汤加减。中成药常选用 肾炎消肿片。
三、湿热壅盛。伴随症状有,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针对湿热壅盛导致的水肿,常采用分利湿热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疏凿饮子加减。 中成药常选用肾炎灵胶囊、肾炎四味片。
四、脾阳虚衰。伴随症状有,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针对脾阳虚衰导致的水肿,常采用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实脾饮加减。中成药常选用肾炎温阳片。
五、肾阳衰微。伴随症状有,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皖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针对肾阳衰导致的水肿,常采用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中成药选用肾炎康复片、肾康宁片、肾炎舒颗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