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按摩手法

经络按摩手法,第1张

经络按摩是严格依据中医经络学原理进行诊疗的按摩医术。医生通过经络辨证,进行诊断,然后通过走经行络的手法按摩,进而通调任督二脉(古称小周天)和十二经(古称大周天)的按摩方法。从性质上来说,经络按摩属于中医外治范畴。从按摩的属性上,经络按摩属于中华按摩医学的原始主流。

经络按摩源自《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异法方宜论》以专论的形式,从医学地理学的广阔视野阐述了中医各种治法的由来。其中,按摩从中央出。按摩疗法产生于中原地带是因为:“中央者,其地平认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引导按跷。”《灵枢·刺节真邪篇》说:“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及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内经》中对经络按摩治疗疾病的阐述,介绍了操作方法,对其挟、按、卷、切的手法和“推而散之”的原理都兼而论之。

1头部按摩

具有醒脑开窍的功能,可治疗头痛,预防老人痴呆症及增加脑细胞的活动。

(1)以双手拇指及其他四指的指腹从前发际处以按压方式推至枕部的风池穴,平时也可以用梳子做同方向的梳头数次。

(2)按揉枕部穴位双手拇指按揉两侧风池、风府穴,至有酸胀感为宜。

(3)拿捏颈项部以示指、中指、无名指配合手掌对颈部作拿捏的动作,并向下拿捏至肩部。

2眼面部按摩

对于长时间做近距离工作的人,可以消除或减轻眼部疲劳,并可预防眼睛视力的减退及眼袋的产生。

(1)眼眶部按摩双手示指或中指分推眉毛,由眉头部的攒竹穴推至眉尾部的丝竹空穴。再由双手拇指及示指、中指按揉眼眶内的睛明穴后,循着上、下眼眶推至尾部的瞳子骨穴,上下重覆进行数次,至整个眼眶都有酸胀感止。

(2)按揉太阳穴及鼻旁的迎香穴再将双手掌心搓热后,掌心贴着前额,用点力向下擦到下颏处,若有鼻病、感冒、流鼻涕或鼻塞者,可顺便以中指由迎香穴向上擦至鼻根处,反覆连续约10次。

(3)舌头顶住上颚部下牙往上作叩齿动作连续20次。

3耳部按摩

耳朵的穴道跟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按摩耳朵除了可加强脏腑的功能外,还可预防听力的减退及耳鸣。搓揉耳朵,双手拇指及示指弯屈后,作上下搓耳动作,至耳朵红热为宜。

4四肢保健按摩

加强手脚的新陈代谢,治疗酸痛,并可预防手肘、膝盖的退化。

(1)从肩部向手臂拿捏,按揉手三里、曲池、曲泽等穴。

(2)互捻双手示指,搓热手掌、手背至热为宜。

(3)按揉大腿、膝关节、拿小腿的腓肠肌。点按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至酸胀感为宜。

(4)一手抓脚踝部,一手抓脚趾头,做旋转踝关节的动作,20~30次。

(5)推涌泉:快速用力擦热脚底,可加强肾功能,防止脚底冰冷。

5腰部保健按摩

双手握拳,用拇指指掌关节在腰部作旋转用力按揉,再以手掌部用力上下擦动,至腰部发热为止。并可做些弯腰、旋转腰部的动作,以锻炼腰部肌肉。

6加强肠胃功能

(1)摩腹将双手掌心搓热后,一手掌心贴在肚脐上,以肚脐为圆心,以顺时针方向作柔和的摩腹动作,持续2~5分钟。

(2)擦腹双手从肋骨下缘擦至小腹部,以腹部发热为宜。

7开通闭塞功能

用手指罗纹面着力于面部或肢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手法,要求按压方向垂直,力量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皮下组织的深部。此法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常与揉法合作,称为按揉法。按法有明显的开通闭塞作用,可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使机体内氧化作用增强,还能消除淋巴管内的瘀滞状态,增加组织的营养而消除水肿。

注意事项

按摩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明确诊断,选用穴位,确定手法,做到心中有数,考虑全面,有中心有重点。

2根据不同疾病与按摩部位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按摩体位。这个体位要使病人舒适,治疗方便,有利于各种手法的操作。不论是自我按摩或由别人按摩,都要注意。

3按摩的操作程序、强度、时间,需根据病人的全身与局部反应及治疗后的变化随时调整。并应掌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4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嘱病人不要紧张,肌肉要放松,呼吸自然,宽衣松带。做腰背和下腹部的按摩,应先排空大小便。病人在过饥、过饱以及醉酒后均不适宜按摩,一般在餐后2小时按摩较妥。

对病人要耐心、认真、亲切、负责,使病人对医生既信任又能配合治疗。自我按摩时也要注意放松和时间安排。

推拿对身体的好处:

1、平衡阴阳

推拿能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2、疏通经络

推拿能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3、调和气血

推拿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

4、提高免疫力

推拿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推拿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推拿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选用相应的治疗手段,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黄帝内经》中所载的治疗手段十分丰富而全面,它包括针灸疗法、药物疗法、精神疗法、导引按蹻疗法、手术疗法等多种方法。

一针灸疗法

由于 历史 条件的限制,《内经》在治疗疾病时以砭石针灸为主,如《灵枢·玉版》说:“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素问·血气形志》说:“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治之以针石。” 说明砭石等石针在当时主要用于排脓消肿、疏通经脉,治疗痈肿疮疡和肌肉疼痛等病证。《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倡多用针刺而少用毒药、砭石 ,谓:“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由此可见,古人在治疗中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石对人体副作用的良苦用心。

灸法常用于补虚和祛寒。如《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此处之“火”,即指灸法。针亦可补,然对于虚寒或血寒证来说,灸法更为适宜,故均用灸法,以艾灸之火温阳散寒。

二药物疗法

《内经》治病,多以针刺为主,而略于方药。但在药物的内服外用方面,均开其先河,堪为后世之师。

①药物内服 ——在《内经》所谓十三方中,大多属于内服方药,如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泽泻饮、鸡矢醴、乌鲗骨藘茹丸、兰草汤、豕膏、陵翘饮、半夏秫米汤,小金丹等十一方。已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药物,有用于治疗和预防的区别。

②药物外用 ——《内经》十三方中的“马膏膏法”和“寒痹熨法”,即属外治之例。前者治疗口眼㖞斜之面瘫证,用马膏熨其急侧;后者用棉布浸药酒熨贴以治寒痹,是中医最早的一种外治法。

三饮食疗法

《内经》的饮食疗法,主要反映在运用饮食调养以扶正祛邪和利用饮食性味以助药疗病两个方面。

①运用饮食调养以扶正祛邪 ——《内经》认为,毒药是攻邪的,因其性味偏颇,故不可过用,主张在毒药攻邪之余,再用食养扶正以祛余邪,从而达到邪去而正不伤的目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体现了用食养扶正却病的思想。

②利用饮食宜忌以助药疗病 ——主张运用饮食的不同性味,以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来辅助药物治疗疾病。

一是宜食脏腑所主之本味及相生之味。如《素问·五脏生成》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脏气法时论》又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二是要注意饮食禁忌,勿伤脏助病。强调了病后应当禁忌过食本脏相克之味。如《《灵枢·五味》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四精神疗法

精神疗法,又称情志疗法,是《内经》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开导治神法 ——就是用医生的语言去影响病人的精神情志和行为,以为治疗服务。如果不能调动病人的精神情绪,疗效就会受到影响,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笔者简单总结为共通共鸣疏导法、尽情倾诉减压法、讲透医理乐观法等。

②移精变气法 ——是通过祝由,移易精神,改变气机,来治疗疾病,《素问·移精变气论》说:“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说明移精祝由,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用药物、针石而疗效欠佳的某些疾病,尤其是精神刺激所导致的心身疾病。移精祝由的方法,是通过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情绪,解除或减轻心理压力,从而达到调整气机、治疗疾病的目的。

③以情相胜法 ——是一种以某种情志刺激去克服或转移病人异常情绪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便是利用七情之间的五行制约关系,以协调情绪的平衡,来治疗疾病的范例,后世张子和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

④暗示法 ——如《素问·调经论》说:“按摩无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说明此法是借针刺并运用暗示以调动病人的精神情绪,使精气守于内,而邪气散于外的方法,仍属情志疗法范围。

五导引疗法

导引,是一种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防病治病方法。属于现代“气功”范围。《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故治宜导引按跷。”《素问遗篇·刺法论》有以导引治疗肾虚久病的记载,谓“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此净神、闭气、咽气、吞津等法, 实为后世“气功”之导源

六按跷(蹻)疗法

按跷即按摩,又称跷摩、推拿。是通过举动病人肢体,或揉按病人某些部位、经穴、以保健或治疗疾病的方法。王冰所注的《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灵枢·九针论》说:“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说明按摩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通,气血失荣之形体疾病。

七手术疗法

《内经》已有切开排脓、穿刺放腹水及脱疽截指、截肢等记载,反映了重视手术治病的思想。但由于 历史 条件的限制,《内经》的手术疗法尚处于初期阶段,其方法原始而单一。尽管如此,它仍然对后世医家具有较大启迪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针,以取大脓。”《灵枢·痈疽》还讨论了脱疽病的 截指截肢法,谓:“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反映《内经》对脱疽病的深刻认识。

腹水积留不去,除了用药物治疗外,《内经》还提出了用筩针穿刺放腹水的方法,如《灵枢·四时气》说:“徒㽷,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㽷,必坚束,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㽷尽乃止。饮闭药。“㽷,同水。徒㽷,即单纯性腹水,而无周身浮肿之证。放腹水的方法是:取环谷(即脐中)下三寸的关元穴处,先用铍针针刺该处,然后用筩针(指中空如筒的针)刺入腹腔积水处,使腹水从筒针流出体外。视病情,可隔日放腹水一次,不可一次放净,放腹水后宜急用布带坚束腹部,同时配合服用通闭之药来调养正气,兼去水湿,以防复肿。《内经》在二千多年前,就能提出截指截肢术和筩针穿刺放腹水术,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八醪酒疗法

用药物与酒制成酒剂,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醪酒疗法。如《素问·玉版论要》说:“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素问·血气形志》亦说:“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酒疗法,集药、酒之长,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既能扶正,亦可祛邪,正如王冰所说:“醪药者,所以养正祛邪,调中理气。故方之为用,宜以此焉。”

九渍浴疗法

渍浴疗法,是用药物煎水浸泡或熏洗身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浴之”等,均属渍浴疗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邪在筋骨皮肉的体表疾病。

十烧针疗法

烧针包括燔针和淬针两种。如《素问·调经论》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吴昆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注:“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煖也,寒毒固结,非之不可。”

说明燔针是用针刺入穴位后再用火烧烤针柄使暖气内传之法,现代一般用艾柱穿于针柄,然后点燃艾柱,使其热力内传病所。淬针,即火针,是先将针烧至赤热而后刺入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意欲借火热之力治病。因此,上两法一般只宜用于身体壮实而肌肤筋骨有寒冷痼疾之病人。

十一药熨疗法

药熨疗法在前“药物疗法”中已有涉及,它是将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趁热熨敷肢体患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内经》主要用于治疗肢体麻痹诸证。如《灵枢·周痹》说:“刺痹者……熨而通之。”《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灵枢·寿夭刚柔》又说:“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十二冷疗疗法

冷疗,是通过饮用寒冷之物或外处寒冷环境以降低病人体温的一种治疗方法。与现代物理降温法类同。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热势居高不降之证。如《素问·刺热》说:“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十三束指疗法

是用线束扎手指或足趾,来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疟疾。如《素问·疟论》说:“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此即用束指之法,使邪气不能与真气相并,而控制疟疾发作。

十四吹耳疗法

吹耳疗法是用竹管向两耳中吹气来治疗“尸厥”的一种方法。《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通过吹耳,促进经气流通,气机畅达,故可帮助尸厥复苏。亦如王冰所说:“言使气入耳中,内助五络,令气复通也。”

十五刺鼻疗法

是用某种工具或药物刺激鼻粘膜而取嚏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灵枢·杂病》说:“哕,以草刺鼻,嚏而已。”哕,即呃逆,由于胃气上逆所致。 通过刺鼻取嚏,疏通气机,调理升降,使胃气和,而哕可自愈。

十六饥饿疗法

饥饿疗法是通过限制或禁止病人饮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可用于实热证和饮食积滞等病证。如《素问·病能论》说:“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歧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怒狂,属阳热之证,由于饮食进入体内后,其化生的阳气充实于四肢,能助阳热邪气,故用“夺其食”以削减阳热邪势,辅助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确实创造了很多治疗方法,但总括起来不外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类, 临床上应全面掌握,灵活运用,使之“各得其所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以提高治疗效果,决不能拘于某种治疗方法而坐失机宜,有失医责。

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 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 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 一种方法。 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 称号。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 物理疗法。的确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 “元老医术”。

中医的完整构架包括砭、针、灸、导引、按跷、中药。

砭: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由于材料有限,现今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实际上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了。

针:针最初确实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原理是通过针刺经络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是一种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输穴的作用,达到治病目的。主要材料为艾(艾绒、艾条),也有用其它药物灸的。不是拔火罐。

药:就是指现代所说的中药了,内容很广阔,通过四气五味理论讲各种动物、植物、矿物药材分类,再根据中医的各种理论组成不同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疾病。

导引:主要指的是各类气功。

按跷:主要指的是各类推拿按摩、踩跷方法。

  按跷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 史记《华佗传》亦载有:“广陵吴普、彭城樊柯皆从陀学五禽神伎”(五禽神伎与华佗五禽戏不同)……。这五禽神伎,就是我中华民族以师带徒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导引按跷医术”。祖师华佗就是精于此术的神医,当时人们就把掌握了这种“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人,才叫:“真人”。随着华佗的遇害,华佗的弟子因此也被株连,自此神奇的“导引按跷术”便悄然的隐秘到了民间……。至此这千百年来的神奇医伎延续传承,则成了千古的迷团。可事实上,神伎“导引按跷”术并没有就此而消声觅迹。人们所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简、便、验、廉的医术,一直保留在孤独的师承之下。 “导引按跷”一语,据史料所载,乃出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唐太仆王冰在其《内经·素问》注释中将它解释为:“摇筋骨,动肢节抑按皮肉,捷举手足……。”老前辈主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用简扼的语言文字描述了“导引按跷”术的外在形式,同时又记录了当时历史的现状:“……中央人谓之养气调神正道”。 据师传:“导引按跷”它分为两大部份,与四个独立的分支。两大部份包括“导引”与“按跷”。四个支系,则为“导”与“引”;“按”与“跷”。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就对“导引按跷”亦有专论。可以说“导引按跷”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中的原始医学,这部份宝贵财富也是我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命科学所作出的卓绝贡献。

  编辑本段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导引图》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两件令人注目的气功文献,其中之-就是绘制在丝帛上的《导引图》(彩图九)。《导引图》的主人是汉代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贵妇人。这位贵妇人不但生前习练导引,死后还要将导引图作为陪葬品带往阴问,可见,她对导引术的喜爱和迷信到了生死相伴的地步。 导引按跷属于动功,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继承性的功法。 从导引和按跷的特点看,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导引重在“摇肢体,动肢节”,按跷则是推拿的古称。导引又称:“道引”或“宣导法”,相传为上古时代的气功养生家彭祖所研,是一种强身治病的方法。导引时配合“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很受古代“养形之人”的喜爱,同时,也为医家所应用,道教产生后,吸收导引为修炼长生不死之躯的方法之一。此外,导引也为广大民间人士所喜爱。按跷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人们食物的种类很多,并不感觉烦劳。所以人们发生的疾患,多是瘘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跷。”“按与跷是推拿中的两种手法。唐代的王冰注释“按,谓仰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也有人说,跷系指穴位。如《类经,论治类》说:“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导引、按跷的原则要求动作舒缓,屈伸有节。 导引按跷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功法,其中最著名的有五禽戏、人段锦、易筋经、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养性延命录》导引法、天竺按摩法、五脏导引法,太清导引法,彭祖导引法,老子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延年九转法、纯阳子兜肾功,宁先生导引法。十二段锦、十六段锦、逍遥子导引法、,四时颐养导引法、十二段动功、灵剑子导引法、子午导引法等。

这段经文绝大多数学者都似乎顺理成章敷衍牵强附会:“冬不按跷(按跷是指推拿按摩导引手法),春夏秋季节甚至下一个冬季就不会出现巴拉巴拉病症云云”。也有极少数文献提出了质疑,有说“不”字作虚词的,若把“冬不按跷”的不字当做虚词解,那后面春不啥啥夏不啥啥秋不啥啥冬不啥啥里面的“不”字为何就不能是虚词了呢?内经里面很多的“不”字,都虚虚实实还叫什么经典?

我的看法,冬不按跷这四个字出现在这里很不正常。可能性有不少,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年代久远,错简拼凑,前言不搭后语。

还有一种可能性,古代四季分明的区域,那些地方到了冬天,没有多少防寒保暖的措施,而按跷的操作,常需要一个相对不那么寒冷的场所,最好是比较温暖的地方。否则穿着厚厚的冬装操作不方便脱了冬装又怕受风伤寒,而那里的医生到了冬天可能也有讲究,甚至按跷的医生被其他专业的医生挟制或者另眼相看?故意说到了冬天不能按跷,只能吃汤药?总之,把四季那些发病的原因归咎于冬天按跷是不合理的,把一年四季不发那些病症归因于冬不按跷的说法也不合理。无论如何解释,“冬不按跷”这段文字,都不是一部医学经典该有的。

很好奇的是,最新的一些《黄帝内经》大部头研究专注,如《黄帝内经集解》、《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竟然也对此牵强附会,放了一马,似乎不够严谨。

中医推拿按摩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推拿理疗治病的活动记载,是一种传统高效的理疗方法。医者通过运用手部力量和技巧直接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疼痛之处、特定的腧穴等,运用推、拿、按、摩、提、揉、捏、点、拍等多种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变化、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推拿师需掌握中医推拿理疗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运用推拿手段处理常见病症,并能解答相关问题。

中医推拿是以阴阳学说、中医脏腑、中医诊断、经络学说,并结合解剖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予以刺激,以达到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进而实现治疗目的。随着其应用和发展,其作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包括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等。虽然推拿的目的不同,但其基础手法类似。我们就对中医治疗推拿的手法进行学习,其他操作自可触类旁通。

练习基础手法,既能保证患者的安全,也能保护操作者自身安全,以免长期操作导致关节劳损。

手法作用: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拿风池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外感头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6455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4
下一篇2023-09-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