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什么?都有什么功能,三焦不通会如何?一文告诉你,收了吧

三焦是什么?都有什么功能,三焦不通会如何?一文告诉你,收了吧,第1张

我们常说:人有五脏六腑。五脏和六腑一一对应,可一个是“五”脏,一个是“六”腑,怎么能对应起来呢?这就像“四季”对应“五行”,把“春夏秋冬”中的“夏”分出一个“长夏”,四季就变成了五季,正好与五行相对。

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心”分出一个“心包”,就变成了“六脏”,正好与六腑相对。“肝胆相照”说明“肝”和“胆”相对;中医院的“脾胃科”说明“脾”和“胃”相表里;“心包”对应着“三焦”。

六腑的特性是“泻而不藏”,这六腑分别是: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仔细一看,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中空。

“泻而不藏”的意思就是说,六腑不要塞得太满了,要让它们保持一个中空的状态,这样人体才是 健康 的。

用道医理论知识来解析,三焦其实就是我们脏腑之间的缝隙。它包括上焦、下焦、中焦三大部分,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运行我们身体里的气。

我们的元气、宗气、卫气、脏腑之气,就是以三焦为通道来进行运转、升降、出入的。第二个,就是运行水液。我们一身的津液在体内不停地周流、运转、代谢,以三焦为通道。

《难经》上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

1通行元气,主持诸气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元气根于肾,由命门之火温蒸肾精所化生,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及五脏六腑,这就是“元气之别使也”。

《难经·三十八难》又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那么,三焦不但是元气之别使,更能主持诸气。

如何主持诸气?我们细看:

元气 通过三焦布达全身,以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宗气 以三焦为通路而下行,归丹田以资助元气;

卫气 循三焦,通腠理,走肌表,以温煦、控制汗液排泄,护卫肌表;

脏腑之气 的升降运行,比如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脾气升、胃气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心气下达,肾气上蒸而成既济。

这些都是以这空虚的三焦为通路 。三焦实在是人体之气变化与升降出入的场所。

2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牵涉到肺、脾、肾、肝等脏器的共同协调。比如肺主行水,脾运化水液,肾主水,肝主疏泄,气行则水行。

水液代谢虽然由相关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是需要通道的,这个通道就非三焦莫属了。

为什么?水行有赖气行,水化有赖气化,气与水两者并非各自独立而行,独自而化,而是相互融化成若雾露状而发挥功用。

所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与气化的场所,必然就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与气化的场所。

而在三焦内运行的各种气,蒸化、推动和调节水液的作用,就称为 “三焦气化”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或气化功能失常,引起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就易产生水湿痰饮等病变。就如《类经·藏象类》所说: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前面,我们详细说明了三焦的总体功能和作用,下面,我们将详细说明三焦的各“焦”的功能。

上焦如雾。 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 出。”

中焦如沤(òu)。 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下焦如渎(dú)。 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二是从膀胱排出小便。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因此,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都说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性就是如此。

因此, 三焦如果不通,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三焦统领全身,有一个地方不通,则整个气体就紊乱了

中医认为,癌症发生,和体内的毒邪内蕴、排泄不畅有关系。《中藏经》就说:“夫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则生亦”。

就是说,癌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毒素的积累。

癌细胞,本身就是一种毒素,中医称之为“癌毒”。那么,毒素是怎么有机会慢慢聚集,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的呢?是因为排泄毒素的通道不畅了。

这个通道,恰恰就是三焦。因为三焦主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正常,毒素就不可能过多地在体内积聚。

另外,还有一部分癌症,源于情绪的变化。《外科正宗》说:“郁怒伤肝,思虑伤脾,忧思郁结……积聚成块”。

情绪的长期抑郁、苦闷,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诱发肿瘤。情绪失常的结果是什么?是气运行不畅。

气在哪里运行?在三焦。所以我们的三焦,就会因之不畅。故而,三焦不畅,阻遏气的运行,可以诱发肿瘤。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我是中医内科赵医生,30年临床经验!

分享正统中医知识,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的话,

  五脏

  (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色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心的生理连属: (1)心在志为喜:志,指情志而言。喜,是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良性反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心之气血充盈,则心情愉悦,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若喜乐无度,则心气涣散,神志不宁,甚至累及五脏。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即光彩、光华之义。其华在面,是指从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心之气血的盛衰。这是由于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富,临床更易于观察,以了解心的功能。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若心之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若心血瘀滞,则面色晦暗或青紫。 (3)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官窍之间所构成的特定联系。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别络上系于舌,心之气血上注于舌,使舌能正常发挥其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能,故舌为心之外候。舌的生理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又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口舌糜烂生疮;心血瘀滞,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4)汗为心液: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并由汗孔排出来的液体。津液为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汗为津液所化,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而血归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过多,不但损耗津液,亦常损伤心气、心血,而见心悸、气短、面色白、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 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 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目 (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藏精: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 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4主骨、髓、脑,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 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为: 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 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 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小肠的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来自胃中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其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其中清者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下传于大肠;二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经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走肠道,而见大便溏泄、小便短少等症。故临床上常采用“分利法”来治疗泄泻,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焦火、下焦寒,根本原因在于中焦不通!(三焦,为六腑之一。)

与其他五脏五腑不同的是,三焦没有一个确切的具体器官与之相对应,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是一个大腑,具有“孤府”之称。

三焦的大体划分

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分布于三焦之中,将躯干划分为三部分,如下:

上焦:

指横膈以上内脏器官,包括心、肺。

上焦如天,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

中焦:

指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包括脾、胃。

中焦如地,中焦如沤(òu),沤是浸泡的意思,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

下焦:

指脐以下至二阴部位,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下焦如海、下焦如渎(dú),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三焦的功能作用

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2、运行水谷

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可将水谷精微变化为营气,还具有传化糟粕的作用。三焦对水谷的作用有别: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

3、运行水液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

形象地说,三焦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如果说普通的经络是在四肢上走的两车道,那么三焦则是在人体躯干上走的双向八车道。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

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

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

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上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可谓是统领全身,三焦上有一个地方不通,则整个气血就紊乱了。因此,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这种感觉,就好比说打通了任督二脉。

但是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

只有选择一种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的疗法,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1、打通三焦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着或者是坐着都可以。

用左手从右边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

可以稍微用力达到真懂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阳池穴按摩三分钟。

左边肩膀用右手,同样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2、揉腹

揉腹,可以把密布在腹部的各种管道疏通开,尤其是淋巴管,当淋巴疏通以后,中焦内的浊气、浊水都会被代谢掉,肚子也就慢慢变软并且塌下去了。

中医高人常说的:“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就说明中焦通了。

揉腹操作:双手叠起,掌心贴在肚脐上(男的左手在下,女的右手在下),两手叠放在一起用掌跟按揉小腹,也可用拳头按揉。

双掌以肚脐为中心划圆运转,从肚脐眼的上部开始,由左→下→右→上,按顺时针方向以肚脐眼为中心做圆周运动,揉72次。再反过来逆时针揉72次。

绕脐揉腹运转的圈数可多可少,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圈数大致相等就行。

揉腹注意事项:孕妇以及月经期女性慎用。

3、双手托天理三焦

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它可有效梳理人体的三焦,顺畅全身的气血,加快各个脏腑的运化,减轻疲劳。

「双手托天理三焦」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

方法如下:

两臂由体两侧慢慢上举,至头顶上方时,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下,目视上方;

头向后仰,翻掌心向上,用力上托,臂肘挺直;同时两脚跟上提,离地约1寸;

掌心翻向下,十指松开,两臂从左右两侧徐徐降下;两脚跟仍提起;

两脚跟缓缓落下,还原至预备姿势。

方法虽然看似很简单,但坚持做会有想不到的效果哦!

4、艾灸

上文说了,中焦主要脏器为脾和胃。

所以,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气虚,可加灸气海;如果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方法解决:

引火下行

这是大多数人习惯选择的办法,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重灸关元

灸后上火说明阴邪即将散尽,此时应该一鼓作气,重灸关元。

因为人体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体内阴阳的升降有其固定规律,元气充足,阴阳就会规律运行,该升则升,该降则降,根本不必通过引火下行等方式人为调动。

而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也就用不着引火下行了。

也可以关元、中脘一起灸,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所以,如果灸后上火特别严重,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如果可以忍受,建议快马加鞭,重灸关元、中脘,虽然短期内上火症状仍然存在,但坚持下来,上火症状会自行消失。

此外,平时饮食忌食生、冷、辣,多吃绿色蔬菜,多吃枣,枣对补血理气很有裨益。饮食要规律,多喝热水,少吃多餐,切忌暴饮暴食。陈皮理气,山楂化积。

少生气、多运动,平时注意保暖,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焦为六腑之一。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脏腑中,又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表里联系,故又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至现代,亦未取得统一认识。这里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简介一下。

 一是有名无形说。

 二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首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是有形质可见的。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而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一般认为包括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所谓“诸气”,是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生化。因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也是人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本身通行人的元气。

 元气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身的。故《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亦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综上所述,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而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身的。

 2 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生理功能,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人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行。如果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因为水液的运化要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人体的气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血才得以正常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又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为三焦还有运行水谷的生理功能,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

 3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所以上焦包括膈以上的心肺两脏及头面部。

 关于上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雾”。

 (2)中焦:《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中焦是指整个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从解剖部位看,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但亦有医家将肝归属于下焦。

 中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

 (3)下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现一般认为脐以下部位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亦有人将肝归为下焦。

 下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后世医家,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此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腑中的最后两个腑:膀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

“膀胱:州都之官”

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阴阳属性为阳。

1、贮存尿液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其被人体利用之后,即是“津液之余”者,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所以说:“津液之余者,入胞脬则为小便”,“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说明尿为津液所化。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2、排泄小便

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膀胱具有司开合的生理特性。膀胱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赖其开合作用,以维持其贮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

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人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故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膀胱又称“脬”,位于小腹中,为囊性器官。膀胱上通于肾,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与外界直接相通。关于膀胱的形态,古医书亦有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膀胱基本一致。膀胱与肾在五行均属水,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

“三焦:孤腑”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主 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 历史 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 上焦 ,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 中焦 ,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 下焦 ,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1、三焦的功能

关于三焦的部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关于三焦的功能,学术界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总体上而言,对于三焦整体功能的认识分为两个方面。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

所谓“诸气”,是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等。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总司,即总管之意。因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胞”,故凡各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以三焦为通路,三焦也是人体各种物质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主要取决于其能通行元气。元气,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种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够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这很抽象,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肾精及其所化生的元气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蕴含着最重要的生机,发出之后要向树干、枝叶弥散,对人体而言,弥散到中焦就形成了脾胃之气,弥散到上焦就成了心肺、头目之气,弥散到经络就成为了经络之气,因而肾元之气通过下焦、中焦、上焦向全身来敷布,从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的生命活动。故《难经·三十八难》指出三焦为“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亦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气”,指宗气、营气、卫气。可见,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而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身上下内外,正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可见三焦在人体整体气机、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所在。通调三焦气机也成为临床重要治则之一。

(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水道,即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有疏通水液运行的道路,并运水液的功能。人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行。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里的“决”即是疏通之意。“渎",指沟渠。决渎,即是疏通水道。三焦是负责疏通沟渠的,让排泄废液的各种通道通畅。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全过程是靠“三焦气化”来完成的。如果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变。如在上焦,水之上源是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中焦是脾的运化水液,在下焦是肾阳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司膀胱开阖,膀胱的贮尿排尿等,这些脏腑协同配合保证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如果三焦气化不利,位于三焦的肺脾肾功能异常,水液代谢障碍,不能发汗,不能排小便,多余的水液在体内停留就会形成痰饮、水肿这一系列病变。所以对于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的痰湿、水肿的病变,一定要鼓舞三焦的气化功能,在上焦助肺的气化功能,可以选用防己黄芪汤加桂枝、麻黄补肺宣肺、散水助发汗,在中焦可以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行水助转运;在下焦可以选用真武汤助肾与膀胱气化排尿。只要振奋三焦气化,停于体内的痰饮水湿皆可蠲除。

三焦主持诸气与运行水液这两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因水液的运行要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人体之气只能依附于津液才得以正常运行。打个比方,肾藏元阴、元阳,肾阴(元阴)为人体之真水,肾阳(元阳)为人体之真火,肾水从下焦向中焦、上焦的布散必须借助于肾阳真火的温煦气化推动,就像一盆凉水必须加热变成水蒸气才能上升一样,同理,从肾中发生的元气向中焦、上焦的布散也必须靠蒸动肾中的真水才能循三焦布散而不至于散失。可见,三焦中流动的津液和气是“津中有气,气中有津”,气与津液的运行代谢,均以三焦作为通路。实际上,三焦还有运行水谷的生理功能,如《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说明三焦还是饮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的通道。

三焦,作为一腔之大腑的功能,主要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而作为部位三焦的功能特点主要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三焦功能特点

(1)上焦如雾

指上焦有开发和宣散的作用,比喻心肺将水谷精微像雾露一样灌溉周身的作用,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由于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而布散,又称“上焦主纳”。根据这一思想,清代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提“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就是治疗上焦的病变,用药上要用像羽毛样轻轻上浮的药物,如果不是这种轻轻上浮的药物就不能上举到上焦去,比如说上焦风热引起的头痛,常用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这都属于治上焦如羽一些药物。

(2)中焦如沤

沤就是沤渍。在农村沤粪的过程,就是让粪便发酵的过程。比喻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为饮食物要在小肠中受盛化物要储存一段的时间,在储存的过程中要对它进行转化,对它进行消化吸收,类似于农村的沤粪的这个过程,所以说中焦如沤比喻脾胃的消化吸收的功能。《温病条辨》指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指的就是治疗中焦的病变。用药上要用偏于平衡的药物,这个药物的性质既不是升浮的,又不是沉降的,它的作用偏于作用在中焦脾胃,如果不是性质比较平和的药物,就不能作用到中焦,比如说用白术、党参、白蔻仁、砂仁,这些药性味甘平,其作用靶点在中焦脾胃,所以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衡,实际上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的器具,就是秤杆,秤杆其取在平,秤杆为了公平交易,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秤杆以平衡为要,就像治中焦一样,药物的性味应该是平和的。

(3)下焦如渎

所谓渎,是指排泄糟粕和尿液的沟渠。《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像沟渠一样负责排泄糟粕和水液的,所以治疗下焦病变一定要用药性比较沉重的,直驱下焦的药物。权就是古代的秤锤,锤都是铁制的,比较重,所以治下焦要用质地比较重的药物,即非重不沉,如芒硝、大黄性味比较重,直驱下焦,直达病所。可见,根据三焦不同的功能,吴鞠通确立了相应的治则,对于临床理解和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个地方是什么呢?它就是人体的三焦,道医认为三焦统领全身,有一个地方不通,则整个气体就紊乱了,为什么呢?

很多朋友都去看过道医,也经常听医生说过这样的话:“上焦有火,下焦有寒”。那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么呢?

“三焦”是藏象,首见与《黄帝内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腑”,与“心包经”联系。包含“上焦、中焦、下焦”。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因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医里说的上焦、下焦,都是从“三焦”引出来的。

那什么是三焦呢?

熟悉中医经络的朋友都知道手少阳三焦经。而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当中,也提到了三焦。那么如何划分三焦?

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膈以上为上焦,即心肺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脐以下,也就是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三 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因 此,三焦是无形之说,形象地说,“三焦”其实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而且走的是双向两车道相比,三焦就是在人体的躯干上走的是双 向八车道。

因此,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因为三焦上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

三焦的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

三焦的总功能:

1、通行元气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 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

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些部位的气虚现象。

2、运行水谷

《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

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

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3、运行水液

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 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 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

因 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 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 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 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的分功能

前面,我们详细说明了三焦的总体功能和作用,下面,我们将详细说明三焦的各“焦”的功能。

1、上焦如雾

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根 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

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 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 出。”

2、中焦如沤(òu)

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4、下焦如渎(dú)

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二是从膀胱排出小便。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因此,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都说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性就是如此。

因此,三焦如果不通,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三焦统领全身,有一个地方不通,则整个气体就紊乱了,那么如何调理疏通三焦呢?只要拍打手臂上的手少阳三焦经就可。

手少阳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肩颈头部。

打通三焦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

每晚睡觉前,分别用左右手从对侧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

可以稍微用力达到震动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

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拍完之后,再按摩阳池穴三分钟,效果更好(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揉它可以将气血引到手上,只有这样,才可以疏通整条经络)。拍打的方式见效没那么快,一定要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打通三焦经。分享一个网友的经历:

“个人的感觉,艾灸三焦的原穴阳池非常有效!我艾灸阳池两周,不仅手脚冰凉的状况有改善,而且心情舒畅,还明显瘦了,因为三焦主情绪,也主水液条达,并且改善末梢循环,和这三者都有关系。你也可以试试,阳池穴在手背一侧的腕横纹上。我是两边阳池各灸10分钟,再灸10分钟关元穴”

特别提醒:艾灸阳池能增强身体元气,并使元气的运行更加顺畅,输布更为有力,可以有效到达四肢末端,从而对手脚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

备注:以上内容转自针推医学会

那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么呢? 前几天,我带一个从广西来的会员随缘去见昆叔,昆叔在给她做诊断时,就说出了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话:“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我观察着昆叔一番手法操作之后,随缘立刻感觉通畅许多,那昆叔到底是如何做的呢,这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三焦的相关知识,这对我们理解这句话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中医里说的上焦、下焦,都是从“三焦”引出来的。那什么是三焦呢?熟悉中医经络的朋友都知道手少阳三焦经。而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当中,也提到了三焦。那到底什么是“三焦”呢?又如何划分上中下三焦呢? 什么是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 所谓有形和无形之争,指的是三焦到底是一个我们能看得到的有具体形态的脏器呢?还是指看不见,但又确实存的的功能呢?近来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因此, 我个人比较认同三焦是无形之说,形象地说,“三焦”其实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和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而且走的是双向两车道相比,三焦就是在人体的躯干上走的是双向八车道。因此,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因为三焦上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如果说经络是支线,那三焦就是干线。 既然知道了三焦的定义,那该如何划分三焦的区域呢? ■三焦的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①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②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近年的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三焦部位为妥。 ③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我个人比较赞同第三种对三焦的划分: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曲黎敏对三焦的看法比较特别,她认为三焦就相当于汽车的悬挂系统。你也可以理解为解剖学上的人体的淋巴系统。那三焦的功能是什么呢? ■三焦总功能 ①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分功能 前面,我们详细说明了三焦的总体功能和作用,下面,我们将详细说明三焦的各“焦”的功能。 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②中焦如沤(òu)。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③下焦如渎(dú)。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昆叔破难题 看过本人写的书《有什么别有病》的,都知道昆叔,他是一个类似陈玉琴那样自学成材的按摩师,从事按摩工作达20多年,想必应该按摩过几万人次了,因此有着非常丰富的按摩实战经验。 随缘是从广西赶过来的。她以前在北京上过大学,对北京还算熟悉。由于喜欢养生,因此也知道通经络的重要性,经常的做按摩。上次我去贵阳讲课,她就跑了过去,一定要见我。可见她的这股子痴迷劲。可她搞来搞去,找了无数的按摩师,做了N多次按摩,都搞不定的是,她双手很热,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像个男的那样兴冲冲,可是,下半身肢体肥胖,特别是双脚冰凉。我特别看了一下她的双脚,不仅凉,而且惨白而少血色,指甲也没有光泽。 只见昆叔先给她按摩了后背,由于经常做按摩,随缘的后背确实比较通,肌肉的弹性也不错,但是仍然出了不少的痧。尤其是双肾处有小红包,表示有肾结石。随缘说,她确实有肾结石,前些日子刚发作完。 随缘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手巨热,而脚巨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从来不知道累,但就是感觉不舒服。当随缘翻过身来,昆叔给她按摩肚子的时候,问题终于找到了,随缘的心窝下面有一个大硬结堵在那,昆叔拿刮板一走就说,问题找到了,就是这堵住了。 随缘不解地问,可我的后背是通的啊,昆叔说,是啊,你督脉确实是通的,督脉管阳气升发,因此,你的血液能上到头来,所以,你精力充沛;但是,你任脉堵住了,血液无法形成完整的回流,所以,血下不到你肢体的末端脚上,这样,你的血液就主要在上焦走,你想想,一个人的血液主要集中在一个区域,那这个区域血液供应过剩,而其他区域自然就会差的很多,因此,由于你中焦堵住了,就造成了你上焦有火,而下焦有寒的情况。随缘似乎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 只见昆叔的刮板在手中上下翻飞,将任脉刮通之后,一压股动脉,血就很容易达到了随缘的双脚。当做完这个按摩后,随缘立刻轻松了不少,同时,手也不再那么热,而脚也不再那么凉了。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因此,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都说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性,这次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由于中焦堵了,肾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代谢能力自然就会变差,结石自然就会发生,道理就是那么浅显而又深刻,真是大道至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662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4
下一篇2023-09-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