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其实是满汉争斗的结局。
满清入主中原后,要求汉族男子的发型,与满族男子保持高度一致。
满族是个渔猎民族,他们为了渔猎方便,便将头发基本剃光,仅在后脑留下铜钱般面积的头发。他们将仅有的头发扎成辫子,辫子闲时下垂、忙时盘起。这种发型,被称为“金钱鼠尾”。
清末男人的“阴阳头”,给当代人留下了根深蒂固之印象。汉族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随着满汉间几百年的融合,渐渐为满清统治者所理解。面对清朝男子头发越留越多的现象,满清皇帝也默许了。这种情况发展到清末,男人们便只需剃去一半的头发,象征汉人归顺满清便可。
扩展资料
清朝男子的发型,经历了“金钱鼠尾”、“牛尾辫”(发型类似牛尾,头发留得比“金钱鼠尾”多些)、“阴阳头”的演变。
满族要汉族投降,留下一句:留发不留头!结果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汉人没有服,但是有点怂,这么杠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所以一人退一步,结果就是清朝辫子的来历。
参考资料-清朝发型
清朝妃子们的奇葩发型是用“刨花水”固定的。
“刨花水”是用桐木刨花浸泡而稍带粘性的水。旧时妇女常用以梳理头发,使之光洁柔润。刨花水古称粘头树,上海人叫凝刨花,这粘头树凝刨花是何种树木,画家贺友直先生在“自说自画”中释道:“乃榆树是也”。
“刨花水”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起源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到了唐代是它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高峰,唐代女子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盘绕其上,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
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制造出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发式,让万国来朝时的各国使臣惊叹不已。“刨花水”发展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洋化学发乳发油等进入已渐渐没落,但在广阔的土地上还有着不少人一直使用着。事实上刨花水的独特功效:天然无毒,是现代化学品凝发剂无法超越的。
扩展资料
”刨花水“的其他作用:据说慈禧太后就用过用榧子、核桃仁、侧柏叶一同捣烂了,泡在雪水里和刨花水兑着用。她因为是油性发质,经常掉发,当时的御医还专门给配了抿头的方子,用了薄荷、香白芷、藿香叶、当归等中药。结果七十多岁时,慈禧的头发还像黑色的天鹅绒。
参考资料:
因为辫子是满人的传统,留辫子是因为宗教信仰,而且还有利于打仗。
一、与众不同的清朝发型纵观各个朝代,在清朝之前男人们的发型似乎全都是长发,可到了清朝就不同了,男人们都留起了辫子。这可是朝廷下了死命令必须留的,曾经有绝不剃头习俗的汉人也被强迫的留起了辫子,毕竟还是脑袋更重要啊。而且甚至不剃头还有连带责任,一个不剃头的话,全家的人都要掉脑袋,如果你们一家不剃头的话,那么你们家所处的村落乡镇全部人都要给你们陪葬。这个铁命令下达之后,大家就算有再多的怨言,也只能屈服于武力之下,留起了清朝特色的辫子。
二、辫子的作用而满族人会有这么奇特的发型,也是因为这个变子对于日常生活和打仗还是很有用的。像满族人之前在捕鱼以及打猎这方面的事业生存,若是披头散发实在是太影响发挥了。有的人甚至会因为发型遮挡住了视线而被猛兽攻击,那么可就小命不保了。而通过剃头编辫子,显然也就省事多了,不仅外出工作方便,而且也没有乱七八糟的头发在随风飞扬。感觉整个脑袋都轻松了很多,并且这个辫子还可以在晚上睡觉时当成枕头。睡起来不仅又舒服又暖,还可以随时睡觉,虽然他们整天没洗头,不知道头上的味道是否会受得了。
三、宗教信仰并且留辫子主要还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像我们汉人是比较崇尚佛教的,而满族人信仰的则是萨满。而萨满的画像则是非常的与众不同,将头发编织在头的正顶部那里,被人看作接近天的地方,认为人的灵魂就是在那里栖息的。所以满人的辫子也是这么来,不过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满人在死后也会把辫子剪下来送回家
历朝历代的发型中,最丑的无疑是清朝的辫子头,前“阳”后“阴”的样式,十分辣眼睛。无论本身长得有多帅气俊朗,只要一上这发型,颜值都得暴跌。
难怪有人说,检验一位男子是否真的帅,给他剃个辫子头就行,如果顶着辫子头还让人感觉看得过去,那不用怀疑,此人绝对是真的大帅哥。
可能有朋友会反驳,清宫剧里的阿哥们看起来并不丑,头型好的话,明晃晃的大脑门似乎也挺可爱的。要真这么想可就天真了,影视剧里几层滤镜,再加上现场打光,会为演员平凭几分光彩。
最主要的是,清宫剧里的发型是改良版,留的发量较多,没那么秃。真实的满清发型,剩的头发很少,像影视剧里那种,放在清初就是被斩的命运。
清军入关初期,多尔衮主政期间曾有一条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什么式呢?“金钱鼠尾”。这是满清入关前的标准发式,后来就成了所有臣民的标准。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卫匡国,写了本书名叫《鞑靼见闻》,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这种发型需要剃光脑袋四周的头发,只在脑后留铜钱大的一点,梳成一根小辫,状如老鼠尾巴,因而叫“金钱鼠尾”。再配上唇边十多根胡须,大家想象一下,这能好看吗?完全一幅鼠须鼠尾的模样。
以中原文明数千年的审美观,再加上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广大明朝男子肯定无法接受将自己剃成个金钱鼠尾,女子也不能接受父亲、丈夫、兄弟或儿子变成怪模样。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相信没有一个明朝人愿意采用此发型。
但没办法,明朝灭亡了。满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驯化明朝遗民,消弱汉人的反抗意志,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下达了剃发严令,给出了十日的期限,过期还没有剃发的一律斩首。
清廷将剃发视为百姓归顺的标志之一,要求是“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头发和头任选一样。
这激起了广大汉人的激烈反抗,尤其江南,爆发了极为惨烈的抵抗活动,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有点骨气的臣民们对此深恶痛绝,明末文献《思文大纪》中说“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为了保住头发,他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遗憾的是,虽然死了几十万人,在屠刀的威胁下,男子们的发型还是都成了难看的金钱鼠尾。
最可笑的是明末重臣兼名士钱谦益,还是东林党的领袖,清军没打到之前,就数他抗清意志最为坚定,但清军攻破南京后,他很快就跪了,名妓出身的爱妾柳如是约他一起跳水殉国,他说“水太冷,不能下”,成为笑柄。
这还不算,没过几天他说头皮有点痒,忽然出门而去,家人也不甚在意,以为他只是出去兜兜风散散心,谁知晚上回来的时候,钱谦益就按着满清的标准剃了发,一时名声尽毁。
不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清朝的发型也并不是一直保持着金钱鼠尾的样式。
清朝中期,大约从嘉庆初年开始,发型就变了,头顶留发的部位不改,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的位置不断前移,留的头发也越来越多,占了全部头发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鼠尾”变“牛尾”,称为阴阳头,也就是众多影视剧里清朝人的发型。
这是一种不以满清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明确倡导的、全社会潜在的自然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大势。照此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将蓄留全部头发。这当然不是满清统治者愿意看到的,也意味着满清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种同化,汉文化实在太厉害,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管你是什么族,最后几乎都会被汉文化征服。
但没等到头发全部留住,改天换日的大变化就到来了,清朝灭亡,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留辫子的人,被进步人士所鄙视。
总的来说,清朝发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鼠尾巴变猪尾巴、猪尾巴变牛尾巴,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
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本质,剃发是满清对汉人精神压迫的一种方式,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来打击、摧毁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
这个目的暂时达成了,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金钱鼠尾、阴阳头什么的,必然成为历史糟粕,被人们所唾弃。
清朝人要把前面的头发剃掉,是因为满族人在过去来说是游猎民族,靠游猎为生,这一点很多人应该都清楚,为了不遮挡住他们的视线,也就是为了方便起见,所以他们会把前面的头发都给剃掉,此后就形成了这样的发型规定。
我们在电视剧中都见过,像一些清宫剧,清宫剧里面男人的形象都是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半部分留一个很长的辫子,这样的发型可以说是清朝统一的男士发型,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的头发剃掉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而满族人在过去游猎民族,他们是靠着游猎为生的,而在他们打猎的时候如果有东西影响他们那可就不好了,尤其是头发,在打猎时候头发迎风飘扬,前面的头发就会挡住他们的视线,所以他们就把前面的头发给剃掉了。
很多人要问了,既然害怕头发遮挡视线不方便,那为什么不把头发全给剃掉呢,那岂不是更加方便?其实,这与他们信奉的萨满教有关。萨满教尊重自然万物,他们本着万物有灵的信念,对于万事万物都非常虔诚地崇拜并且尊重,尤其是对于自己的身体发肤,他们觉得这是祖先和上天给予的,是不能够不尊重的,所以他们通常都会把头发留得很长,自然就是不会将头发全部剪掉了。另外,他们留在后面的长发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在野外狩猎的时候他们都是随时随地为家的,那么这个长辫子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盘起来当作枕头来睡觉。
不得不说古人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既不耽误狩猎,又不伤害头发,影视剧中出现的清朝人的形象是正确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清朝人要剃掉前半部分的头发了吗?
看清宫剧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男人头后面拖着的大辫子。作为清人的特色,这个辫子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辫子是满人最初的习俗
满人的祖先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靠渔猎而生,在茂密的丛林中打猎,头发易遮挡视线,因此,他们便前头剃发,脑后结辫。这样满人穿山越岭,枝藤就不会刮头发了,射箭瞄准眼前无乱发遮眼。
后来汉人一些儒家老朽,把儒家思想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该好好保留着,如果自己剪去一些或剪掉了的话那就是不孝顺的行为,我们都知道中国人都是非常看重孝顺的事情的,被别人知道会被抓走挨揍。所以清朝二百多年,男人的脑后就留着一个麻花辫子。
剃发令与辫子的普及
清朝入关以后,为压制中原风起云涌的反清势力,直观地区分顺、逆清廷势力,将汉民族的尊严彻底按在地上摩擦,1644年多尔衮发布“剃发令”,正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到之处,无论官民,即便是孔子后人,都必须执行剃发,以彰显全民接受清朝正统,也因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护发运动”,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大规模的镇压和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籍由清朝统治势力的巩固,辫子也成为末代封建中国的象征,成为近代西方文明耻笑的一点。
所以清初,女真人的发型为“金钱鼠尾”,但随着监管的松动,人们渐渐将辫子留粗、蓄长被清政府默许,算是由汉民族传统的蓄发与“剃发令”的妥协,人们把前额剃光,后边的辫子却越变越粗,也就成了我们看清宫剧的样子。
清代男子睡觉时,辫子会怎么放?
在清中期以前,不存在留着辫子如何睡觉的问题。清末留着大辫子,睡觉时人们可以把辫子放一边,侧躺着。俗话说“高枕无忧”,古人喜欢睡比较高的枕头,尤其是辽、金、元时期,尤以元代的陶瓷枕最高(约20公分),一方面可能是民族习惯,另一方面则很有可能是发型的原因。
另外,古人的枕头很硬,这是儒家礼仪的体现,毕竟“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那么睡姿也必然要身正体直,所以到故宫博物馆可以看到,皇家的枕头,包括如意,有玉、木、石等材质制成,在这种情况下,辫子不会成为硌应人的东西,反而在人和硬枕间充当缓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