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做多久有效果

艾灸做多久有效果,第1张

艾灸是什么?艾灸就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利用这样的方式以达到保健治病。同时很多女性将其作为一种减肥的方式,就是这种属于中医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那么,艾灸做多久会效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艾灸做多久有效果?

我们要根据情况去分析,如果身体的症状比较严重,那么我们可以灸的时间灸一些,一天灸一次到两次左右,但是有个前提就是自己的身体能吃得消!艾灸的时候心态要放好一些,毕竟艾灸是一个慢性调理过程。

其次,如果某种疾病困扰我们很多年了,也就是慢性疾病,觉得刚开始艾灸的时候要慢慢来,讲究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天天艾灸,灸半个月左右,也就是十五天,之后中间休息两天,之后在天天艾灸,如果前半个月艾灸感觉身体好很多,或者时间不充足,那么可以选择隔天艾灸的方法,或者一个星期灸两次到三次,如果艾灸有上火的现象,可以艾灸涌泉穴引火下行,或者多喝水。

最后,如果是单纯的为了保健而艾灸,那么选几个扶正的穴位,例如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这些穴位,每次灸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左右,坚持艾灸会慢慢的感觉的效果的。

艾灸到底要做多久?

艾灸时间的长短,笔者觉得也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如果艾灸的时候感觉舒服,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延长一些艾灸的时间,如果感觉艾灸之后有些头晕或者胸闷,那么刚开始艾灸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几分钟,之后慢慢让身体适应艾灸。艾灸是活血的,有些人艾灸之后头晕,胸闷,就是血液流通佳加快,血管膨胀导致,所以要让身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做艾灸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无论是做艾灸还是做其他的运动都是如此,需要量力而行也需要适可而止。同时,选择做艾灸的话,艾条一定要选择好一点的,不然的话,效果没有那么好。

1、在正常情况下,每天艾灸1次,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局部感觉稍微发热即可,通常1周左右为1个疗程。

2、在艾灸时要注意皮肤距离身体要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要离得太近以免烫伤,在灸后半个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饭后1个小时内不要艾灸,身体出现感冒、发烧也不能艾灸。

中医讲究“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意思就是说不管什么疾病,都是因为阴阳失衡导致的,我们治疗目就是想办法建立新的平衡。艾灸作为中医治病的一种手段,其发挥作用主要是依赖穴位刺激和温热刺激,这个刺激我们就可以认为是灸量,灸量大小决定了艾灸疗效,但是这个刺激量是无法用定量去衡量。《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有“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之说。

灸量不单单是每次灸多长时间,其主要包括穴位选取,灸火大小,艾灸时间,艾灸距离,艾灸频率以及艾灸疗程等。临床灸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宜,也就是说艾灸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穴位针对性的艾灸。

对于题主所说单次艾灸时间长短,其实在临床中也是没有具体限制,我们是需要根绝患者疾病的病情程度,患者本身体质以及艾灸时间、地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比如夏天天气炎热阳气旺盛,我们艾灸时就需要尽量单次时间短,适当延长艾灸疗程,以防单次温热刺激太过导致患者出现伤阴症状。相反,我们在冬天艾灸时可以延长每次的艾灸时间,这样对于缩减疾病的恢复周期也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单次艾灸时间的长短,还收到选穴的影响,对于头面部的穴位,一般艾灸时间不宜过长,而对于胸腹部穴位以及某些嗜热性穴位(如足三里)则可以适当延长单次艾灸时间。单次艾灸时间长短是需要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和归纳,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对于初学者可以适当缩短单次艾灸时间,这样可以防止刺激太多而得不偿失。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具有专业性。以前很多网友,都会说艾灸经常交可以吗?那这个问题就是更具体,我们每天灸多长时间,每个穴位就多长时间。那么今天我就来讲一下这个比较专业性的问题。

每天教多长时间,或者每个穴位灸多长时间这个专业术语。叫灸量。

那这个灸量是什么意思呢?我先给大家解释下什么叫做灸量。

先给大家解释下什么叫药量。我们吃西药都会有一个药量,比如说一天三顿一顿,2~4颗。

这个就是药量,那么这个灸量也是个药量的意思。作用!

那么我们。灸量是多少呢!嗯,我们正常的成年人一次可以灸60~90分钟。

那么每一个穴位它的时间是10~15分钟左右。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灸量啊,一定要注意正常成年人。

比如说这个人患了严重的感冒,怕冷鼻子塞。头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灸量提高到两小时,甚至是三小时。

这个人感冒好了之后又恢复到一个正常人的灸量!

那么老人和儿童的灸量是每次半小时。

每个穴位5分钟左右。

这个时候老人我们还要区别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比如说是一个60岁的老人身强力壮的,他的体质可能比那个壮小伙还要 健康 。天天去打太极,对吧?登山跑步。那么他的酒量又可以提高到一个正常成年人的灸量,假如说这个小孩对吧,他体质比较弱。那么我每次给他交20分钟。再根据艾灸后的反应灵活调整。

总之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的就是,艾灸后一定要根治身体的反应及时做出灵活的调整。原先制定的计划可以根据艾灸后身体的反应。调整出一个合适的对策。千万不能死板硬套,按照原定的计划。我们身体反映才是指导我们这个艾灸,灸量是否合适的唯一标准。

今天主要是说的是每一次艾灸的灸量,那么设计的疗程设定的问题,我在其他的帖子里我也回答过。今天关于灸量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我是老吴和蕲艾,专注蕲艾种植加工。致力于艾灸文化的公益传播。 喜欢中医艾灸的请关注点赞。

艾灸的灸量涉及到每个穴位灸多久,每次总体灸疗灸多久,满足什么客观标准算是一个正确的灸量,除了专业艾灸师长期的经验积累,各有体会甚至绝招以外,广大的小白如何居家把握一个适合的灸量应是特别普遍的刚需所在。

教科书和 养生 网络热帖大多说每穴常规灸15-20分钟,总体每次灸3-5穴,整体时间大概1小时之内,这仅是一个一般性的介绍,并没有说明就灸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了“灸透”的程度。因为在艾灸临床,只有真正灸透,才能灸到有感觉,有灸感,有疗效。不能达到灸透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耍流氓。

显而易见,是否“灸透”才是判断灸量是否合适的唯一指标。那么达到什么程度即为“灸透”了呢?

每个穴位都是经络的驿站或者经络气血流动的汇聚点,也是艾灸输注能量信息、粒子量子交换、光热辐射同频共振的枢纽关节点。因此,艾灸的时候,穴位一定要被“打开”,以方便艾灸的光热辐射、信息和能量能够通过穴位和经络渗进身体里面去,进而通过温热应激,激发穴位的感受器,并进一步通过经络和间质网络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不是虚浮在皮肤表面,仅仅产生刺热灼热的皮肤感觉,其实质上就是在烤肉,而不是在艾灸,不分穴位经络的单纯炙烤,其临床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灸透”之后的结果是穴位必会出现“灸感”,除了常见的穴位局部温热甚至刺痛以外,还应该会出现穴位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例如酸、胀、压、重、痛、麻、冷等。“灸透”的最高标准最好是能够“气至病所”,即灸感能传导直达病痛或者是目标调理部位。

在临床实践中,没灸之前,触摸穴位周围的肉、筋、骨头,通常比较僵硬,随着艾灸的进行,穴位周边的肉筋骨的组织会逐步发生改变,并能够通过触摸感受到,例如有弹性了,有韧性了,柔软顺和了,按压穴位,周边的软组织甚至骨头都会跟着动。不像没有施灸之前,比较僵硬,比较隔手和有违和感,上手一摸,大多只有皮动,其余的全部都不会跟着动。

除了消费者的主观“灸感”以外,有经验的艾灸师也能从自己的手法中,感知到是否“灸透”了,主要包括大约三个层面的变化: 第一层是形顺质柔 ,主要是指穴位周边的筋肉有弹性,关节灵活,性体恢复了正常的姿态; 第二层是气至病所 :灸友感受到穴位局部和相关部位热了、麻了、痒了,“灸感”舒适; 第三层是神清气爽 :灸友觉得整个身心都舒爽服了。

综上所述,正确的灸量应该是因人而异,因灸而异,辨人施灸,因势利导,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对。

首先,这个没有准确的时间,和量。

古时人们艾灸都是用艾绒做成小艾塔直接放在人体穴位上,或隔盐灸、隔姜灸、隔蒜灸、还有隔附子饼灸。每个小艾塔为一壮,都是灸单数壮,1、3、5、7、9壮数,认为单数为阳。艾灸其实就是补阳。至于壮数多少是要看症状的,书上写有的病重的灸膏肓穴灸百壮。

现在人们都是保健灸,都是悬灸:艾灸盒、手持、随身灸罐。都是离开皮肤的,直接灸容易起泡,现在人爱美起个泡客人可不干了。还让赔偿说是烫伤。所以都是悬灸,当然也有直接灸的像督脉灸,不过很少。

悬灸的药效就要小了,不如直接灸。所以时间也没有太确定,普通的小灸条、小艾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没事,如果40或60的粗灸条时间就要少点了。当然要结合穴位的性,和客人的病症,时间上也有区别的。

一般大的艾灸 养生 馆都有中医技术主管辩证开穴位时间的。如果想调理身体还是去正规的艾灸管。

这个看个人体质及个人病的情况。对于大艾条来说,只有热力熏,熏时间长了,皮肤干燥,也累,还必须一个一个穴位灸,能坚持多长时间?即使能灸的时间长,估计人也坚持不下去。现在有一种新产品,是传统艾条的传承与创新,它与传统艾条的区别在于利用艾热、艾烟、艾精油,三管齐下,效率是传统艾条的几倍,而且方便,快捷,同时可以灸多个穴位,它燃烧15分钟相当于大艾条燃烧45分钟,每次可以灸几柱,重灸、连灸,灸透,效果好。人也不累。

供参考

静静的看你们这些人装13,这么多人就一个说对了半句。

又是这本书上说的这个,那本书上说的那个,我就想问一句:你们懂阴阳吗?

灸到什么程度算是伤阳,灸到什么程度会伤阴?

来个专业的,出来走两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9710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