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形成的?

美国是怎么形成的?,第1张

美国原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相继移民至此。18世纪前,英国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1775年,爆发了美国人民反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由乔治·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英国承认13个殖民地独立。1787年通过美国宪法,成立联邦制国家。 

扩展资料:

美国的历史沿革:

1、殖民时期

1607年,一个约100人的殖民团体,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欧洲移民通过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抢夺其财物,大规模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

2、独立战争

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于7月4日签署著名的《独立宣言》。以此为契机,《独立宣言》被认为是美国建立的开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国作为国庆日。

3、南北战争

美国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逐渐激化的矛盾,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双方的焦点在于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南方蓄奴州为了维护奴隶制度,阻碍了北方的经济发展。而北方自由州支持的政策又阻碍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

4、转型发展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内战之后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从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进步时期。

参考资料:

美国-

1艺术与自然

诗学/美学/艺术理论/艺术哲学

11—13艺术的原初意义(上、中、下)

techne的原初意义

古希腊的techne指的是艺术、技术(工艺、手艺)。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是主掌techne的女神,无论对于艺术、劳动还是战争,雅典娜女神都是非常之重要的角色,被称为“明眸女神”Glaukopis;雅典娜的眼睛是glaukos(充满光辉的、照耀着的)。可以理解为象征着对秩序、逻辑、理性的指明。同时,猫头鹰(glaukos)在古希腊也代表了艺术家的象征。

保罗·克利“艺术是使不可见的成为可见的”。

episteme指普遍性的知识;doxa指个体性的感受。

柏拉图将episteme与doxa进行了明确地划分,并认为普遍性的知识要高于个体性的感受。episteme与techne都具有“知识”的含义,episteme对应于思维上的,techne则对应于行动上的。

亚里士多德论techne,我们的灵魂或者精神,获得真理的方式一共有五个,技艺、知识、聪明(实践知识)、智慧和理智。猜测和意见可能也包含谬误(因此不予考虑)。

后来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techne与科学都是一种“解蔽”方式,希望揭示事物的本质。

庖丁解牛:意思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如何理解“创作”(poiesis)

原初概念“自然”physis所指的并非近代(科学)意义下的物质自然,而是一种发生性地、动态地将自然理解为一种运动过程。

古希腊poiesis:自然世界的演变就是最高级的创造,人的理性也是由自然所涌现、产生的,techne也是physis的产物。自然(physis)是高于人工(techne)的,则人的活动都是对自然的回应,即techne是对physis 的摹仿meimesis(应合、响应)。但physis和techne两者都是创造(poiesis),都是使“不可见”变成“可见”的过程。

柏拉图: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世界的本质idea。(转化为观念化)

海德格尔:“physis”译为涌现、产生。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小诗包含了两个问题,实际上只问了一件事,琴声到底从哪里来?如果说琴声只是单纯地从琴上发出来,那么就不需要人来弹弄,放在匣子里应该也能发声;如果说琴声是从人的手指上发出来的,那么不需要琴,在人的手指头上也应该能听到。可事实是:没有琴就没有琴声,没有人也没有琴声。这说明想要有琴声就必须有琴也必须有人来弹,缺一不可。苏轼没有学过物理,这个问题放到现在很简单,一个中学生都能答得上来,声音来自于物体的振动。不过,认为苏轼真正关心的不是一个物理问题,他在思考的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命题,无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美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说美是纯客观的物质或者属性,与主体没有关系的话,那么无论任何事物只要具备这种物质或者属性就应该是美的。而且只要是美就应该是绝对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同时应该具备统一的标准,可以进行比较,哪种事物比哪种事物更美应该一目了然,就好像刘翔比我跑得快一样。然而事实是美既不绝对也不统一,我喜欢诗词,而有的人却一点也不喜欢;同是李璟的《浣溪沙》,有人喜欢“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却喜欢“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所以说美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或属性。

如果说美是纯主观的,与客体没有关系的话,那么人们就不需要文学、影视、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的存在,也不需要去森林、草原、大海、戈壁沙漠、名山大川领略自然风光,只需要脑子想一想就获得美的享受了。然而事实是任何美都要有具体实物为基础,美无法凭空产生。即便是你闭上眼睛默诵一首诗,也要先有那首诗才能产生美。

因此,美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美是由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意志结合以后产生的。说简单点,就是要有一个东西摆在那,再有个人去看才能产生美。再好的诗没有人欣赏,也只是一堆文字的组合,没有美;再懂得欣赏美的人,即便是李白杜甫重生,没有诗供他们欣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没有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602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