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生都是用什么保养皮肤的?

在古代女生都是用什么保养皮肤的?,第1张

古时候虽然没有现代科技这么发达,能研制出配方复杂的护肤品,但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他们能找到对皮肤有益处的中药或是一些植物。甚至能将这些东西进行提炼,做成简易版的护肤品。但这种东西在古时候是十分珍贵且难得的,一般只有富贵人家的女眷才能使用上,平民根本是无从享用的。

古时候并没有专人来研制护肤品,女人们所用的护肤品都是大多都是医生配出来的。有关护肤品,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唐代武则天所使用的。无论何时女子对自己的容貌都是十分看重的,并且武则天身居高位,手下能人一时十分之多。她想要驻肌养颜,永葆青春,于是就命手下的太医为她研制了许多护肤品。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护肤品名为神仙玉女粉,主要是以益母草为主料,其余多种中药为辅调配而成的。武则天在历史上记载的确是人至晚年,皮肤依旧十分之好。这与她所用的护肤品不无关系。

除了草药之外,珍珠是古时美容用品中最为常见的一样。珍珠通常会被磨成粉或是加佐料熬制成药内服,或是直接涂在脸上外用,都是极为常见的。当然这些东西的价格也并不便宜,不是普通人家能够使用的。因此女子的护肤品在古时并不普及。普通人家的女子也只能日常清洗当作护肤。而权贵之家都会有着许多养颜秘方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其实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最好的护肤品就是优越的生活条件。古时条件恶劣,地位低下的女子可能会营养不良,并且终日要劳作,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之下那皮肤自然会变差。而权贵之家的女子营养丰富,又长久的待在室内皮肤自然会好上许多。

刘禹锡的诗说,“一个中国特使来了,根据圣旨,他给了他的大臣紫雪、洪雪一盒面脂、一盒口脂和一袋浴豆”。这首诗写于贞元十九年冬,刘禹锡刚上任监军御史时,由御史御史老板李所作。里面说皇帝对大臣们很照顾,新年将至,给福利,包括护肤品,包括洗漱用的“浴豆”。

豆浴是古人用各种药物和香料研磨而成的一种5200脏润肤品。说白了,就跟今天大众用的“肥皂”一样。记载:“王敦初为主,上厕所。还有侍女捧金浴盘激水,琉璃碗捧浴豆。把它倒进水里喝,叫做干米。那群妓女笑得合不拢嘴。”王敦是东晋的一位权臣,出身名门。按理说,这位“早主”博士不会无知到把浴豆当干饭吃,但他是司马昭有名的孙女,做了不少坏事。后人看不起他的德行,就编了这样的笑话来取笑他。

肥皂是一种奢侈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茶麸用于美容,有时也用皂角粉。山里的群众还用一种天然的泡泡植物,学名无患子mukorossi,类似于荔枝、龙眼的肉质果皮。农村有的地方叫油回籽,有的地方叫油果树。事实上,这些最环保的天然产品在现代工业中也发挥着作用。——皂角粉用于电镀清洗,无患子油是万能清洗剂。矛盾的是,那么多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用过的好东西,现在很多人闻所未闻,却又看不见。说起来似乎很新鲜。

不久前,我去了四川广元,靠近川陕甘边境,在武则天皇后的家乡寺庙前看到了几棵巨大的皂角树。鲁迅在《世说新语纰漏》年也写过皂荚,但现在浙江绍兴白草园的雉鸡导证的皂荚其实是一棵金合欢。虽然都是豆科植物,叶子有些相似,但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属于不同的属和种。皂荚有硬刺,合欢光滑无刺。无患子和荔枝、龙眼一样,都属于无患子,但它们不是同一种植物。

我们祖先使用过的“化妆品”、“护肤品”缤纷多彩,且不同的妆粉分工也很细,但均离不了益母草灰这种主要原料。由于草木灰含碱性,能够去除油污、腻垢,所以它一直是人们洗涤衣物、清洁身体的理想材料。而“益母草”,不仅生命力极强,处处都能生长,资源丰富,容易采集;而且益母草含有硒、锰等多种微量元素。

武则天的护肤品:益母草烧灰

唐代医典《外台秘要》(成书公元752年)就记录了我国历史上女皇帝武则天护肤、美容的过程:宫女打开金花盒,把盒内雪洁的细粉倒入一小盂米汤里,仔细搅匀。然后把这只金盂捧到武则天面前,女皇伸手舀起一捧浓稠的粉浆,涂到脸部和手上,轻轻地揉搓着,仔细地护理着皮肤……书里还清楚地交待,这是“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别看名字很抢眼,读了书中记载的此秘方配制过程,我才恍然大悟并很惊讶:原来武则天用来护肤和美容的“化妆品”就是把益母草烧成灰,然后用水拌成团,放在一种特制的小炉当中,以低温炭火慢慢煅烧,再把烧过的灰团反复研磨,最终得到“白色细腻”的细粉。至于具体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早晚洗漱时,取出少许益母草灰,兑和成灰浆,再将灰浆涂抹在脸、手上,反复擦揉。

埃及艳后是利用鸡蛋美容的,慈禧太后也是利用鸡蛋美容的,你也能利用鸡蛋使自己更加美丽。

将脸洗净,取鸡蛋1/4的蛋清和蛋黄均匀涂在脸上,动作要快,15分钟内不说笑,让皮肤收敛,然后用温水洗净并擦上润肤液。20至30岁每周2次,30岁以上每周3次,蛋清适用于皮肤中性、油性;蛋黄适用于皮肤干涩无光泽,有细小皱纹者。

敷粉: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眉妆: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点唇: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面饰: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额黄”是以**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斜红: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

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发髻: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而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

要说起保养和护肤,几乎所有的女人都能说的头头是道,都有自己独特的护肤心得,都会娓娓道来。别说是女人,很多男生现在对于保养和护肤也可以跟你浅谈一二,而且现在的护肤品种类繁多,一擦,一抹,哎呦,成了。而且很多都是提取的精华,效果显而易见。但是在古代,很多宫廷里的女人,一样肤若凝脂,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小编今天就冒充一下太医,给您介绍一下宫廷保养秘方。泡澡 要说泡澡,大家想到的肯定是贵妃出浴,一层厚厚的玫瑰花瓣,飘在水上,衬得水中的人儿更加妩媚动人。花瓣能使皮肤馨香细腻柔滑。但是实际上泡罩不仅仅是花瓣浴哦,还有草药。古代女子出嫁前,或者富家**都会用特殊的草药汁泡澡,以保证皮肤不衰老,不长皱纹。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在穿越小说里是这样的。蜂蜜 前几天小编就说过,自己用蜂蜜+糖代替浴盐和牛奶推全身,效果非常好。其实这是古代人的做法。只要质量够好,大家是不用担心卫生问题的,蜂蜜对女性的私处是有保养作用的,据说有治疗宫颈糜烂的作用哦~晨起空腹喝一杯蜂蜜水,能加速排毒。瓜果蔬菜 这就要依据个人的需求来挑选了。像荔枝、柠檬、黄瓜等水果,都有自己独特的香气,长久服用,能改善皮肤粗糙,暗淡。黄瓜也可以敷脸嘛~~珍珠粉 这个古代其实用的不多的,只有非常有钱的人,或者官宦子女和宫中嫔妃才用的起。古代的珍珠都是天然的,不是人工养殖的,效果应该比咱们的还好吧。内服外用,效果不错。玉器 玉养人,都这么说,古代女子并行温顺,贤淑大方,最适合佩戴玉器。而且玉器在古代不仅仅有延年益寿的寓意,还可辟邪除崇,安和吉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884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