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三国中的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啊?,第1张

孙权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东吴的建立者。前期的孙权,备受各方豪杰的推崇,周瑜曾赞他拥有“神武之才。曹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慨,刘备有“吾不可以再见之”的赞叹。按照历史描述早起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作为上位者除了拥有深谋远虑外,还能审时度势,下听臣辩,极具君王之才。

但晚年的孙权,性情大变,言行举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极度敏感、猜疑成性,并十分容易产生焦虑和妄想,由此他越来越独断专权,使东吴的稳固局面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误信公孙渊、又好神仙术,先后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赐死了四子鲁王孙霸,这些都与早期的他有天壤之别。

扩展资料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为政举措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 较先进。

海昌县(今浙江海宁)是孙吴早期唯一的屯田县,由陆逊为屯田都尉。

黄武五年(226年),陆逊以所在少谷为由,上表请令诸将增广农田、拓开屯田,孙权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

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赤乌八年(245年)八月,孙权派校尉陈勋开凿句容城中路运河,建造粮仓。又于赤乌十三年(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苏六合县互梁堰),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正逢时疫,免除了荆州农民的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 [23]  赤乌三年(241年),严禁官吏以劳逸为由干扰农事。太元元年(250年),下诏减省徭役、征赋,革除民弊。

孙权为人节俭。虽然称帝迁都建业,不建新宫殿因陋就简沿用旧将军府寺为宫,至赤乌十年(247)腐朽损坏后仍仅以武昌宫加以重建,可见其爱惜民力。

首都建业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县,因孙权定都建业并开凿运河而成为一流都市,后成为六朝的文化中心,现名南京。

参考资料:

孙权 (三国时代孙吴开国皇帝)-

  历史评价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吴历》

  ◆裴松之:①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②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暗塞,实为无道。《三国志注》

  ◆诸葛亮: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 卷四十七》,吴书•二 孙权传,引自《献帝春秋》

  ◆程昱:权有谋。——《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刘晔:权有雄才。——《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贾诩:东吴孙权,能识虚实。——《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吴书》

  ◆刘基: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陆机: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浚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辩亡论》

  ◆孙盛:①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②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三国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江表传》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徐夤诗集•吴》

  ◆苏轼:①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②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苏辙: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又发李严、杨仪,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栾城后集•孙仲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资治通鉴注》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王夫之: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

  ◆王夫之: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读通鉴论》

  ◆赵翼:①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之见,而老羞成怒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廿二史札记》

  ◆元好问: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赤壁图》

  ◆郝经:东汉之衰,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扬,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续后汉书》

  ◆王鸣盛: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十七史商榷》

  ◆卢弼:窃谓有勾践之志则可,无勾践之志则终为奴虏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谋操纵其间,以江东而抗衡大国承祚,方之勾践其信然矣。——《三国志集解》

  ◆何焯:老悖昏惑,吴亡不待皓而决。——《义门读书记》

  ◆李慈铭: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越缦堂读书笔记》

  ◆李宗吾: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厚黑学》

  ◆毛泽东:①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②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http://baikebaiducom/view/2288htm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般都会觉得虎踞东吴的孙权是一个善于识才用才的明君。其实,历史上的孙权和封建时代的许多创业之君一样,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其一生作为,充满了矛盾。在人才问题上,他就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首先应该肯定,孙权确有识人之鉴、用人之明;特别是在关系孙吴集团安危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一优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先后重用的东吴四任统帅——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可以说是选拔得当,并称其职,均为当时第一流的人才。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弱击强,大败曹兵,不仅维护了孙吴集团的生存,而且为三分鼎立奠定了基础;鲁肃不仅早就向孙权阐明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天下大势,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方针,而且在其执掌兵权期间,坚持联刘拒曹,巩固了东吴的基业;吕蒙偷袭荆州,实现了孙吴集团多年来一直追求的占据长江的目标,大大扩张了它的势力范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以后又屡次击败魏军,成为支撑东吴江山的栋梁。对于这几位杰出的人才,孙权放手使用,尊崇有加,甚至脱略行迹,恩礼备至。对周瑜,他视之如兄,亲厚异常;当周瑜去世时,他“素服举哀,感动左右”;直到多年以后称帝时,他还颇为动情地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注引《江表传》)就连周瑜的子女,他也特别关照。对鲁肃,他始终待以殊礼,比之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当他称帝时,也没有忘记鲁肃,对众公卿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对吕蒙,他十分赏识,认为其“筹略奇至”,仅次于周瑜;当吕蒙病重时,他极为关切,以重金召募医者,千方百计为之治疗,并随时观察其病情,见其能吃东西便喜笑颜开,否则便坐卧不安,夜不能寐;吕蒙病死,他痛哭流涕,悲不自胜(《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对陆逊,他倚为干城,极为信赖,特地把自己的印留一枚在陆逊身边,每当与蜀汉交往书信,总是先请陆逊过目,若有不妥,径直改定盖印发出;黄武七年(228),魏国大司马曹休率大军南侵,他以陆逊为大都督,统兵迎击,并亲自为之执鞭:以后,他又让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总督军国重事。……如此厚待辅弼之臣,实在难得,所以后人往往传为美谈。然而,孙权也有不敬才、不爱才的时候,有时甚至发展到忌才害才的程度。试看以下几个例子:张昭,东吴的开国元勋。早在孙策创业之初,就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建安五年(200),孙策受伤身危,把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托付给张昭,慨然叮嘱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张昭传》注引《吴历》)孙策死后,张昭当机立断,叫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孙权上马巡军,并命令各地将校各奉职守,迅速稳定了局势。以后,他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孙权数十年之久,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由于张昭性格刚直,常常犯颜切谏,使孙权下不了台;孙权对他既不太满意,又无可奈何,便采取让他坐冷板凳的办法。孙权初置丞相,张昭乃众望所归,孙权却任命了孙邵;孙邵卒,百官再次推荐张昭,孙权却又用顾雍为相;不让张昭当丞相也就罢了,可连“太傅”、“太保”之类荣衔也没授予,只给了他一个“辅吴将军”的官号。如此措置,未免有些薄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由此认为孙权的胸襟气度不及其兄孙策(关于张昭,本书另有《刚直不阿的张昭》一文专门予以评说)。虞翻,东吴的大学者,勤于治学,著述甚丰,并乐于奖掖后进。孙策夺取会稽郡后,自领会稽太守,以他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然而,由于虞翻“性疏直”,不会察颜观色,因而在孙权手下一再倒霉。孙权掌权不久,以他为骑都尉;他屡次犯颜谏争,使孙权很不高兴,加之又遭同僚毁谤,他竟被贬到丹阳郡泾县,多年不得任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袭夺荆州,因虞翻兼通医术,请他随行,才使他摆脱禁锢。孙权封吴王后,大宴群臣,半醉之余,亲自行酒;虞翻偏偏不赏脸,假装酒醉伏地,不接受孙权斟酒,等孙权离开,他才坐起来。这一来,孙权勃然大怒,拔出宝剑,要亲自将他斩首。大农刘基抱住孙权,请他勿杀善士,孙权竟振振有词地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虞翻又算得了什么”经刘基苦苦谏阻,他才宽恕了虞翻。但积怒在心,终难消释,最后还是把虞翻放逐到偏远的交州,死后才许归葬故里(《三国志·吴书·虞翻传》)。张温,孙吴集团的后起之秀,才华出众,张昭、顾雍等大臣都十分推重。孙权开始征拜他为议郎,不久又提拔为选曹尚书(主管官吏的选拔任用),徙太子太傅,一度甚为信任。可是,由于张温出使蜀汉后,对诸葛亮的为政有所称美(《三国演义》第86回写到此事),孙权竟因此而暗生疑忌;又担心张温声名太盛,“恐终不为己用”。于是,他就借张温举荐的选曹尚书暨艳得罪之机,诬指张温“专挟异心”,“无所不为”,将其罢黜还乡,使这位英杰之士在抑郁寡欢之中罹病而死(《三国志·吴书·张温传》)。对于陆逊,上面已经说过,孙权曾经尊崇得无以复加。但当孙权第三子、太子孙和与第四子、鲁王孙霸争宠时〔原太子孙登于赤乌四年(241)病逝,孙权乃于赤乌五年(242)立孙和为太子〕,陆逊为了维护孙和的正统地位,一再上书,建议对二人“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

”孙权不仅不听,而且屡次派遣使者上门诘责陆逊。陆逊忠而获谴,愤懑而死。后来,孙权终于认识到自己对不住陆逊,曾流着眼泪对其子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总算认了错。对比孙权在人才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可以看到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他的识才用才,主要见于他黄龙元年(229)称帝之前,也就是他四十八岁之前。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身处内忧外患之中,锐意进取,开土拓疆,深知人才之难得、之可贵,因而能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能做到用而不疑,对某些人才的缺陷也不吹毛求疵,遂使江东人才济济,雄视魏、蜀。而在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由于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稳定,他承受的压力有所减弱,而又久握权柄,唯我独尊,于是骄矜日甚,怠惰渐生,礼贤下士的风度消磨殆尽,忌才害才的行为却多了起来。所以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这样评论他:“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是的,在人才问题上,他同那位“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的越王勾践相似,也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将孙吴集团置于陪衬的地位,加之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示孙权性格的各个方面,而只能选择和强化其性格的某一两个侧面。经过这种选择和强化,孙权的“明主”形象逐步凸现,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时,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却遭到削弱。这真是一种不得已的遗憾!

这些都是对孙权的优缺点的评价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裴松之:①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②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暗塞,实为无道。《三国志注》

◆诸葛亮: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程昱:权有谋。——《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刘晔:权有雄才。——《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贾诩:东吴孙权,能识虚实。——《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吴书》

◆刘基: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陆机: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浚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辩亡论》

◆孙盛:①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②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三国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江表传》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徐夤诗集•吴》

◆苏轼:①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②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苏辙: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又发李严、杨仪,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栾城后集•孙仲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资治通鉴注》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王夫之: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

◆王夫之: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读通鉴论》

◆赵翼:①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之见,而老羞成怒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廿二史札记》

◆何焯:老悖昏惑,吴亡不待皓而决。——《义门读书记》

◆李慈铭: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越缦堂读书笔记》

◆李宗吾: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厚黑学》

◆毛泽东:①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②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当然是帝大于王了 首先孙权不是自己称的王,那时候因为跟刘备的荆州矛盾越闹越大,孙权占领荆州并杀害关羽,公元221年刘备大举伐吴,为了避免遭到北方曹丕跟益州刘备两面夹击,孙权屈伸忍辱先向曹丕称臣,并接受曹丕“吴王”的封号。孙权因此稳住了曹丕,公元221年到222年十几个月的猇亭(夷陵)之战得以全力对抗刘备,最终大败刘备。 夷陵之战期间,曹丕三番五次催孙权把儿子孙登送到洛阳(魏国国都),孙权知道曹丕要拿自己儿子当人质,就一次次的找借口不送,之后曹丕忍耐不住,也三路南下伐吴(此时夷陵之战已经结束3个月),孙权顽强抵抗,最终曹丕失败而归。此后曹丕仍有几次南下伐吴,但已经无力回天。后来曹丕病死了(公元226年),曹睿即位,北方魏国南下的压力也减轻了,而且早在夷陵之战结束后跟蜀国的关系也逐渐融合了,所以孙权就称帝啦。 孙权称帝的道路,可以看出他在逆境下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手段,一个还未成年的年轻人在重重危机中沉着稳重,不仅保住了江东,而且还开拓了荆州和交州,将父亲和兄长奠定的基业发展成帝业,在北方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孙权称帝后,由于北方压力的减轻,他的进取心也不像当初了,可能因为年轻时一直都面对魏国南下的压力,加上年纪越来越大,猜忌和多疑的心理也逐渐加剧,内部斗争也频繁了。所以说孙权称帝既是他人生事业的高峰期,也是他走下坡路的开端。

在《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罗老对孙权这个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刘备有鲜明的个性,也没有历史上真实孙权的那种英雄气概。给人的感觉是幸运儿,还有些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读完三国,人们对这个人物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写孙权的文章相对其他三国人物就少了许多。 说实话,不管是《演义》中的孙权,还是历史上的孙权,都没有其父“江东猛虎”孙坚的勇敢刚毅,没有其兄“小霸王”孙策的盖世锐气,没有一代奸雄曹操横扫北方、诗盖寰宇的震撼气魄、没有乱世枭雄刘备艰难创业、布衣起家的传奇经历。可能唯一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类相貌。其实,若仔细透视这个历史人物,就可发现,作为“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的一代乱世君王,孙权是一个拥有非凡政治才华的大英雄! 首先,孙权用人当属一绝。他继承父兄基业,缺乏沙场磨砺,算得上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的人。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为自己尽忠,让江东真正做到了人才济济。他撒手放权放得很厉害,因为他确实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周瑜、吕蒙、陆逊都曾掌握着巨大的军事统帅权利,而孙权是非常放心,为什么?因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这些人才对自己是万分的忠心耿耿,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相当于自己的兄长,吕蒙、陆逊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都对自己感恩戴德。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人才的辅助,孙权才能雄距江东,争霸天下。 孙权不是军事家,没有统领三军、驰骋疆场的本事,但不能苛求他样样精通,不懂就是不懂,作为一国之主,他在战前的表现绝对是个最佳君王。赤壁战前,曹操强兵压境,孙权大喊: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当即挥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决心。于是,江东上下同仇敌忾,取得了赤壁之战——这一奠定鼎足之势的经典战役的辉煌胜利。当时,孙权还不到30岁。此后,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舟查看曹营情况,后写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给曹操,如此胆略,确为豪杰!再往后,孙权重用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重用陆逊,不畏刘备庞大蜀军,火烧联营,再夺胜利。虽不少人为关羽之死和刘备之败叹息,也有些三国迷因此恨透孙权,但从历史角度看,孙权的一系列行动一再地表现出他是乱世的豪杰!曹操、刘备,一奸一枭,怎会想到,他们一生最惨重的失败,是孙权——这个他们的晚辈人物(因为他们与孙坚属于同辈)赐予的! 孙权能屈能伸,有大丈夫之气概,他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向魏成臣,虽被一些人说成是厚颜无耻,但确实是高超的政治计谋。几年后,他也登上皇位,正式建立了吴国。执政期间,他派人航海,加强对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经济,促进江南土地开发,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这也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当客观评价,孙权晚年性格猜忌,杀戮无度,与早年判若两人,为此后东吴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体来说,孙权仍不失为一代英豪,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谋略家。《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一番精妙评论,可以概括孙权的杰出。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说赵咨的话有吹捧之嫌,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评论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业。而宋朝文豪辛弃疾更是对孙权佩服的五体投地,就让他那一首好词结束本文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被陈寿誉为“屈伸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的君主是()。

A刘备

B孙权

C孙策

D刘禅

正确答案:B

他用张昭为江东政权发展做铺垫,他任用周瑜为后来抵御曹魏政权胜利立下伏笔,总体来讲,孙权在执政前期的各项用人举措,都不负英主的称号。

甚至在刘备殒命、曹操去世,魏蜀新主执政之后,孙权甚至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英主。但是,这位英主却在执政的晚年,其政治举措频繁失误,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弊端,而最终也一步步地把东吴的国力给弄得越来越衰落,而东吴的人才也流失不少。

那么,孙权执政前半生一世英明,为什么在,后期却出现了各种弊政呢?他的思想究竟为何转变得如此迅速彻底?孙权后期弊政产生的原因。

孙权一直骁勇强横,有点自负、固执己见的性格特点;早在建安年间,孙权经常乘马射虎,张昭犯言直谏,于是孙权改为乘射虎车,手持利刃,击打猛兽,又惹得张昭谏诤。

而对于张昭的管教,孙权只是笑而不答,之后依旧我行我素;早年尚且如此,他后期固执己见,征夷州、征崖州,欲征辽东也就不足为怪了。

陈寿曾经为孙权作评说道:“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孙权其人既知人善任,又刻薄寡恩 。”孙权的江山来自其兄孙策,但是孙权却仅追封哥哥为“长沙桓王”。

史学家认为,孙权的专权很大程度是来源于,诸臣能力过于强大,并且辅佐的臣子基本上都是哥哥孙策留下来的,特别是张昭,是典型的孙策时期的宠臣,然而,孙权多次不听他的正确建议犯下过失,还耽于其权势一直不肯用其为相。

对于立下汗马功劳的陆逊,只是因为在立嗣问题上,仗义执言,孙权就屡次遣使责问,造成陆逊抑郁而终。

名士虞翻名扬海内 ,却因为多次冲撞孙权被流放交州。晚年的孙权不仅对重臣猜忌,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甚为狠心;三子孙和与四子孙霸因为“两宫构争”导致一个被废,一个被杀。

至于孙权一直不肯立后,认为也与他这种性格有关,他不肯把最大的荣耀给予任何一个妃嫔,却乐得让她们互相争斗,自己却能得到更多女人的芳心。但是,这样只是暂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却为立嗣大计失误埋下了伏笔。

孙吴立国前后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也为孙权弊政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在孙坚死后,当时孙吴政权只控制会稽、吴郡、 丹阳、豫章、庐陵五郡,这五郡也只是表面服从,不但有地方士族豪强势力,还有当地少数民族山越作乱。

孙策生前英武盖世,用武力讨平诸郡,孙权幼主主政,没有丝毫威信,很多青年才俊都想另谋出路,又有一些故吏自立门户,招降纳叛。例如,鲁肃曾想北依郑宝,只是听了周瑜的规劝,才留了下来;在孙权当政之初,庐江太守李术就公开造反了。

而孙氏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来政权,本来就需要处理好与江东士族的关系,但是,孙权的兄长孙策,就是因为诛杀豪强,被江东士族的门客“刺”死;而在东汉末年因为常年战争,这导致了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所以,孙氏不能不处理好与本地土著山越族的关系。

因为,中原的华夏人的进驻,使得山越民族有了生存担忧的思考,但是,孙权并没有主动去缓和与山越民族间的矛盾,反而大肆地打压山越族,这也导致了东吴政权发展期间内,总是少不了民族冲突时有发生。

虽然说东吴的军队打败山越人并不难,但是攻伐容易攻心难,孙权对山越的强硬态度也使得山越与华夏人一直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东吴的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曹操在北、刘备在侧,他们都是多年逐鹿中原的乱世枭雄,孙吴政权也不得不提防。孙权先是取得了孙策旧部如张昭、周瑜、程普等的信任,积极引进北方流亡士族和人口,以此来充实东吴国内的人口流失和人才的缺乏。

孙权在对待士族和山越民族的问题上 ,其实最开始做得还是很不错。东吴当时的士族是地区最庞大的势力,江东的士族拥有如张绂、诸葛瑾、布骘等名士,孙权大胆任用了他们,于是孙权获得了江东士族的支持。

而对于山越问题,孙权最开始多次派兵讨伐山越,剿抚并用,这一招也一定程度加速了民族融合。不过,随后孙权开始专注于内部巩固发展,不主动对外求战,后发制人,先后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

孙权还忍辱负重,在曹魏黄初年间向曹丕称臣。 孙权最出彩的地方就是 ,在两次在大规模劝进中,婉言谢绝: 第一次是刘备称帝之时,第二次是夷陵之战打败蜀国之后 ,明明孙权拥有了称帝的机遇,但是他却坚定地不称帝,要知道能够抵制称帝诱惑的,这绝非一般帝王能办得到。

一直到曹丕、刘备称帝后,孙权称帝,并改元黄龙,随着孙权的大力开发下,孙吴政权的江东化,基本完成;流亡“北士”成为江东政权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当地山越也已臣服;孙权甚至将疆域扩展到今天的两广、海南。

到了后来,曹操与其子曹丕皆已去世,而新执政的曹睿,才年仅十五岁 ,蜀国方面,汉光烈帝刘备已死,蜀国的政权在诸葛亮的主持下转与孙权结盟,再加上孙权也已取得荆州,全凭长江天险,完全没有了西顾之忧。

于是,在这种宽松的内外环境,使孙权欣喜若狂,他身上骄狂自私、好大喜功的一面马上暴露了出来;这就是孙权晚年弊政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首先,就是孙权时期的弊政,导致了国家财政开支大幅度增长,这浪费了大量 社会 财富,而国库财政赤字后,孙权又加大赋税力度,这又招致农民起义。

但是,这些铸币和实际商品是不等价的,完全就靠政府强制兑换,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种无疑是对百姓财富的掠夺。

尽管,东吴国库财政赤字严重,但是孙权还大肆地随意赏赐钱财,辽东的公孙政权就稍微放低姿态假意称藩,于是孙权就派了张弥、许晏、贺达带兵万人,带着金宝珍货出使辽东,结果,公孙渊斩杀将帅,没收兵资;使得孙权,白白葬送了万人性命和大量金银财宝。

这些白白浪费的物资和金钱,肯定无法从国库里支取,于是,就还得是百姓来出,也因此,孙权的这些弊端做法直接给人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而事实上,这一时期农民起义不断,就连统治阶层也有人反叛,严重威胁孙吴政权的稳定。

这些都说明了,孙权的弊政不仅使广大百姓无以维持生计,被迫揭竿而起。而孙权的弊政也引起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不满,这些统治阶级人士,继而也开始与孙吴政权进行对抗。因为孙权晚期的乱政,这致使吴国后期人才凋零,造成了“ 江东无良佐,元逊为太傅 ”的局面。

想当初,孙吴前期可谓是群贤毕至 ,人才辈出; 文有张昭、诸葛瑾、顾雍、步骘 ;武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和孙权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然而,随着孙吴政权的巩固,孙权对群臣的猜忌也日益严重。

孙权借孙和与孙霸争宠一事,大肆杀戮重臣,其中,顾谭、顾承被流放交州,朱据赐死,陆胤下狱,吾粲、全寄、杨竺、吴安、孙奇被诛杀,甚至还派遣使者责问陆逊、陆抗父子,造成陆逊郁郁而终。

孙权前期,十分注意拉拢江东士族,顾雍、步骘位居宰相,他们都是江东大族,孙吴政权推行“复客志”和“世袭领兵制”来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但是,晚期的孙权,借立嗣重创江东士族,也就动摇了孙吴政权的根基;孙吴政权后继无人,只能托孤于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诸葛恪虽然早有盛名,但他不堪托孤重任;包括其父诸葛瑾在内都不看好诸葛恪。孙权也嫌诸葛恪刚狠自用,但是孙权还是无奈实在没有合适人选,只能委命于诸葛恪。

客观地说,孙权一生最大的败笔之一就是导致权臣和宗室专权,以及立嗣问题。三国乱世之中,国赖长君,孙权却立少子孙亮为帝。少主当国,容易造成外戚、宦官、宗室、权臣乱政的局面; 历史 上众多的血淋淋的教训,孙权却视而不见。

孙亮即位之时,其母潘氏已死,吴国宫廷宦官势力又比较弱小;另两种势力权臣和宗室就突显了出来。孙权临终托孤于 诸葛恪、孙弘、吕据、孙峻等人 ;这些辅佐大臣却为权力而自相残杀。

例如,诸葛恪和孙弘有很深的矛盾,于是就发生了两人的火拼 ,之后诸葛恪大权独揽,他刚愎自用,伐魏失败,引起了朝臣不满, 孙俊和孙琳设计杀诸葛恪,取而代之 而宗室孙俊、孙琳都是弄权小人 ,才能远不及诸葛恪,使得朝政更加混乱。此后,孙琳废孙亮立孙休,孙休暗中与大臣张布谋划诛杀了孙琳,重新收回了皇权。可惜好景不长,孙休在位仅有七年,群臣违孙休意,立孙皓为帝,孙吴政权终于亡于暴君之手。

由此可见,孙吴后期皇位继承的混乱,实在是根源于孙权在立嗣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吴国政权的灭亡,可以说早在孙权晚期就决定了。

孙权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帝王,他这两大缺点是导致孙吴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三国鼎立形成初期阶段,东吴的国力和人才是丝毫不输于魏国,但是,为什么吴国后期人才越来越凋零,原因就是孙权晚期的种种弊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0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