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全身怕寒,手脚冰凉,怕风怕凉,凉时有拘峦屈伸不利感,见暖较好该怎么治疗

朋友全身怕寒,手脚冰凉,怕风怕凉,凉时有拘峦屈伸不利感,见暖较好该怎么治疗,第1张

你朋友的症状有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可以考虑用中医辩证法进行治疗!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手脚发凉,面色黄白,畏寒怕冷,如果是中青年,会出现性欲减退,人感觉经常有一种神气疲惫的感觉,因为是功能性的,更多的体现在这方面可以口服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饮食方面,应多吃羊肉狗肉,其有助于弥补肾阳虚!

  第三单元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 (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 (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 (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归来

 脐中下4圤,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 (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阴郄 (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神门 (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少冲 (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少泽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

 第2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 (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照海 (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复溜 (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阴谷 (合穴)

 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泽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郄门 (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劳宫 (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 (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 (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11、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2、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大敦 (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行间 (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㖞;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 (肝之募穴)

 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13、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14、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中极 (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 (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气海 (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15、常用奇穴

 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太阳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研究人员对于针灸如何减缓疼痛给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认为针刺激活了痛觉神经,后者能够引发大脑释放一种类似于鸦片的化合物——多肽——并在全身循环。另一种假设则提出针灸的疗效实际上基于一种安慰剂效应,即使患者认为释放了多肽。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对上述两种假设都表示怀疑,因为针灸并不疼,并且也仅仅在针刺入痛处附近才起作用。Nedergaard转而推测,当针灸师刺入并旋转针头后,这些针实际在组织中造成了轻微的创伤,并释放出了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而后者恰好充当了一种局部止疼剂的作用。

 Nedergaard首先给他刚刚16岁的女儿Nanna Goldman分派了一项夏季作业——Goldman和其他研究人员在Nedergaard的实验室中轻微麻醉了一些小鼠,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持静止不动,随后研究人员在小鼠小腿的一个针灸点上插入了一根针,并对针头周围的流体进行了采样分析。他们发现,其中的腺苷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4倍——这似乎大有希望。

 接下来,研究人员测试了加大腺苷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减缓两类慢性脚部疼痛——炎症的疼痛,例如关节炎,以及神经损伤的疼痛,例如脊髓受损或糖尿病并发症。通过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或注射能够促进炎症的物质,研究人员使小鼠的脚部患上了上述这些疾病。

 研究人员随后在小鼠的痛处进行针刺或局部注射一种能够促进腺苷作用的药物,进而减少了小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但是这两种疗法在缺乏一种细胞表面受体——能够使腺苷发挥效用——的小鼠中都无法减缓疼痛。Nedergaard认为,这些发现证明了腺苷起到了一种生化信使的作用,从而在针灸过程中减缓了疼痛。

 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人为促进针灸的'疼痛抑制效应,研究人员向小鼠体内注射了一种药物,进而使机体组织能够积累更多的腺苷。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药物使得腺苷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了3倍,从而也使抑制疼痛的时间从1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研究人员在5月30日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尽管他们所使用的药物——一种名为deoxycoformycin的抗癌药——因毒性过强而无法在临床上使用,但Nedergaard仍然认为这一发现“证明了针灸的疗效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研究人员认为,针灸治疗历史悠久,但由于其作用原理一直不太清楚,许多人对针灸持怀疑态度,而本次研究揭示了针灸止痛的确存在科学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因

 针灸止痛穴位,多分布在四肢,膝肘以下,或指、趾关节处,简约举例,有曲池、后溪、三间、少商、商阳、阳陵泉、绝骨、太溪、束骨、公孙、太冲、丘墟等,临床应用,更多情况是辩证取穴,辩证者,辩经络、辩虚实、辩脏腑、辩阴阳等。最忌拘于成法,照猫画虎,否则,用之不效,徒然贻笑天下。今就刚才所列举的穴位略讲解,以期抛砖引玉,供有心针灸的朋友们指正。

 曲池穴在肘,属大肠经,手阳明主,可以治疗膝、肘关节疼痛,及全身上下各部位的皮肤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癣、脸面部痤疮、咽喉肿痛、肩背痛等,经络辩证属大肠经、肺经、胃经者可以考虑选用曲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曲池穴善治肘中疼痛,治中风偏瘫致上肢屈伸不利,发热及高烧不退等。

 后溪在手掌尺侧,即小指侧,属小肠经,手太阳主,可以治疗颈、肩、腰、背、足等部位的疼痛,经络辩证属小肠经、膀胱经、心经者,亦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针灸止痛对穴

 一、合谷---太冲

 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二、内关---足三里

 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孙

 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但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

 四、支沟---阳陵泉

 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支沟为三焦经输穴,可疏通三焦气机,通调腑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这个也是,必须排除像胆囊炎等器质性病变后才可以使用)

 五、外关---悬钟

 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这络穴,以是八会之一,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火,通调肝胆之气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气海---三阴交

 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气海为任脉经之输穴,为一身元气聚集之处,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调气活血之功。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气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七、合谷---内庭

 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 ,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立竿见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九、中渚---足临泣

 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注。在经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里,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穴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非常显著。

 十、人中---委中

 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十一、膻中---内关

 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素问灵兰秘典 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这募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十二、鱼际---复溜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足,水津不能,咽喉干燥疼痛。咳嗽引起的胸痛。

 十三、外关---后溪

 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十四、印堂---合谷

 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印堂为经外奇穴,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气和络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二穴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面瘫)

 十五、归来---三阴交

 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穴,但与女子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对治疗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十六、太溪---太冲

 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针刺时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

 十七、阳谷---侠溪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火穴,侠溪为足少阳肝经荥水穴。根据五行学说,‘水克火’,所以临床应用本对穴时补侠溪、泻阳谷。

 十八、足三里---三阴交

 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十九、曲池---上巨虚

 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 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二十、风池---昆仑

 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疗要穴。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用。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穴。

  仅供参考

  痛风治疗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发生障碍,血液和组织中积聚大量尿酸和尿酸盐而引起。症状是手指、脚趾、膝、肘等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变形。

  痛风,是由于长期在风湿寒的环境下而导致的;因此,应该远离风湿寒的环境,生活在相对温暖干燥的环境下。痛风,可以少吃酸性食品,少摄入盐;吃海鲜喝啤酒,会导致痛风。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可以到当地的中医院进行咨询:能否利用上面经方进行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0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