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指导:肘关节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解剖指导:肘关节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第1张

-

关节elbow joint由肱尺、肱桡和桡尺近侧三组关节包于一个关节囊内构成,故称为复关节。其中肱骨滑车与尺骨半月切迹构成肱尺关节,属于蜗状关节,是肘关节的主体部分;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凹构成肱桡关节,属球窝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属车轴关节。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附近的骨面上,肱骨内、外上髁均位于囊外。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两侧紧张增厚形成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内上髁,呈放射状止于尺骨半月切迹的边缘,有防止肘关节侧屈的作用。桡侧副韧带也呈三角形,附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环状韧带之间。此外,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的桡骨切迹的前后缘,此韧带同切迹一起形成一个漏斗形的骨纤维环,包绕桡骨头。4岁以下的幼儿,桡骨头发育不全,且环状韧带较松弛,故当肘关节伸直位牵拉前臂时,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

当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咀尖恰位于一条直线上,屈肘时则形成以鹰咀尖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临床上常以此鉴别肘关节脱位或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在伸直的情况下,若受暴力如跌倒时一侧手掌着地,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尺骨鹰咀则向后移,形成肘关节后脱位。当肘关节伸直,前臂处于旋后位时,臂与前臂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的远侧端偏向外侧,二者之间形成一向外开放的钝角,称为提携角。

肘关节的肱尺关节可沿略斜的额状轴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是必须同时运动的联合关节,司前臂的旋转运动(见后);肱桡关节虽属球窝关节,但只能配合上述两关节的活动,即与肱尺关节一起,共同进行屈伸运动,配合桡尺近侧关节进行垂直轴的旋转运动,但却失去矢状轴的内收、外展运动的能力。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上腹部,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胃内容物的多少及呼吸而改变,有时胃大弯可达脐下甚至盆腔。一般将胃分为五个区域:

1贲门:食管与胃交界处,在第11胸椎左侧,其近端为食管下端括约肌,位于膈食管裂孔下2-3cm,与第七肋软骨胸骨关节处于同一平面。

2胃底:胃的最上部分,位于贲门至胃大弯水平连线之上。胃底上界为横膈,其外侧为脾,食道与胃底的左侧为His角。

3胃体:胃底以下部分为胃体,其左界为胃大弯,右界为胃小弯;胃小弯垂直向下突然转向右,其交界处为胃角切迹,胃角切迹到对应的胃大弯连线为其下界。胃体所占面积,含大多数壁细胞。

4胃窦:胃角切迹向右至幽门的部分称为胃窦部,主要为G细胞。

5幽门:位于第一腰椎右侧,幽门括约肌连接胃窦和十二指肠。

1

下颌关节它由下颌关节突与下颌关节窝连结构成下颌关节可做开口、闭口及咀嚼等活动由于下颌关节韧带松弛,若张口瞬时由侧击打,可使下颌关节脱位或韧带撕裂

2

颈部关节颈椎是脊椎的一部分,每个颈椎骨都有椎孔,相互串连形成椎管,因此头颈部活动范围较大因为颈椎管内有脊髓通过,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直接与脑相连,如果受到损伤,轻者躯干、肢体瘫痪,重者死亡颈椎横突上有小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如果此动静脉扭曲或断裂,则能引起脑缺血或脑水肿,也可导致死亡因此,虽然颈椎有较大的活动角度,但超过

3

肩关节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有三个运动轴能够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绕环,是人体运动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主要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但是由于关节盂浅,关节面大小相差较大,关节囊松弛,韧带少而弱,所以牢固性较差,最容易受伤当用暴力将其左右拧旋或向后扳伸时,最容易脱臼,或者使肌肉、韧带撕裂

查看全部

内脏从基本结构上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分为:

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其中小肠指: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指: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消化腺分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

小消化腺:唇腺、颊腺、舌腺、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并进行物理和化学性消化,经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吸取其营养物质,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口腔 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其前壁为上、下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向前经口唇围成的口裂通向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

牙 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和辅助发音等作用。

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乳牙,第二组称恒牙。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时开始萌出,到三岁左右长齐,上、下各10个,共20个。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逐渐更换成恒牙,约在14岁左右长齐。智齿约在28岁才开始萌出,也有人终身不长智齿。

咽 是消化管上端扩大的部分,是消化管和呼吸管的共同通道。

食管 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上端与咽相接,下端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有3处生理性狭窄,分别为食管起始处、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和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三个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 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量约1500ml。胃除了有受纳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十二指肠 介于胃和空肠之间,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长度而得名。全场约25cm。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水平部位于第三腰椎椎体前方。十二指肠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非常重要。在某些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临床上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征。

空肠和回肠 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接续盲肠。空肠和回肠一起被肠系膜悬系于腹后壁,合称为系膜小肠。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不完全一致,但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故两者间无明显界限。一般是将系膜小肠的近侧2/5称空肠,远侧3/5称回肠。从组织结构上看,空、回肠都具有消化管典型的四层结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在黏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组织内含有淋巴滤泡。淋巴滤泡分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两种,前者分散存在于空肠和回肠黏膜内,后者多见于回肠下部。集合淋巴滤泡又称Peyer斑,有20-30个,呈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管的长轴一致,常位于回肠下部对肠系膜缘的肠壁内。肠伤寒的病变发生于集合淋巴滤泡,可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

此外,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内的回肠对系膜上,有长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所形成的。Meckel憩室易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阑尾,故症状与阑尾炎相似。

大肠 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15m,全程围绕于空、回肠周围,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 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cm,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于回肠相连接。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其体表投影在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的上方。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少数情况,由于肠管旋转异常,可出现异位盲肠,即可高达髂嵴以上,也可低至骨盆腔内,甚至出现与腹腔左侧。

一般情况下,盲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其各面均有腹膜被覆,因无系膜或仅有短小系膜,故其位置相对固定。少数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升结肠系膜不同程度保留,使升结肠、盲肠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称移动性盲肠。这种情况可导致肠扭转的发生。另外,由于及肠系系膜过长,在盲肠和升结肠后面,形成较深的盲肠后隐窝,小肠易突入,形成盲肠后疝。

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黏膜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 是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向外延伸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其长度因人而异,一般长约5-7cm。先天性阑尾缺如极为罕见。阑尾根部位置较为固定,阑尾尖端为游离盲端,游动性较大,所以阑尾位置不固定,故阑尾发炎时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诊断阑尾炎时,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比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置更具有诊断意义。

结肠 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分。升结肠与降结肠属于腹膜间位器官,无系膜,其后面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因此活动性甚小。横结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其中间部分可下垂至脐或低于脐面。乙状结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由于系膜在肠管中段幅度较宽,所以乙状结肠中段活动范围较大,常成为乙状结肠扭转的因素之一。乙状结肠也是憩室和肿瘤等疾病的多发部位。

直肠 在第三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明显的弯曲: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在冠状面上也有三个突向侧方的弯曲,但不恒定。

肛管 的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界为肛门,长约4cm。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由于细胞分化来源不同,齿状线以上肛管(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黏膜,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癌变时为腺癌;齿状线以下肛管(有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被覆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癌变时为鳞状细胞癌。由于某种病理原因而形成静脉曲张,向肛管腔内突起形成痔,齿状线以上称为内痔,齿状线以下为外痔,跨越齿状线称为混合痔。由于神经分布不同,内痔不疼,外痔常感疼痛。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有协助排便的功能,无肛门括约作用。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受意识支配,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肝 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消化腺。肝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故活体肝呈棕红色。肝的质地柔软而脆弱,易受外力冲击而破裂,发生腹腔内大出血。肝的功能极为复杂,它是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不仅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而且还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和解毒。肝还具有分泌胆汁,吞噬、防御以及在胚胎时期造血等重要功能。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当腹上区和右季肋区遭到暴力冲击或者肋骨骨折时,肝可能被损伤而破裂。肝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左侧被肋弓所掩盖,7岁以后,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到肝脏,若能触及,则应考虑病理性肝肿大。肝可随膈的活动而上下移动,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2-3cm。

肝外胆道系统 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这些胆道和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

胆囊 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梨型,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借系膜连于胆囊窝,可以活动。

胆总管 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再与胰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少数情况下,胆总管未与胰管汇合而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腔。

胰 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胰的外分泌部(胰细胞)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有分解和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胰是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置于第1-2椎体前方,并紧贴于腹后壁的狭长腺体。胰质地柔软,呈灰红色,由于胰腺的位置较深,早期病变时,腹壁体征往往不明显,从而增加诊断困难性。

一、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是指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二、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

1、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

2、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

3、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

三、面在解剖学姿势上,人体或局部均可设置三个相互垂直的切面:

1、矢状面:是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切面与水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也称额状面,是指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并与矢状面和水平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与上述二面相垂直,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的切面。

四、常用的方位术语 :

1、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代替上;用尾侧代替下。

在四肢则常用近侧和远侧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2、前和后: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

3、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

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代替内侧,用桡侧代替外侧。

4、内和外: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在腔里者为内,在腔外者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5、浅和深: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

扩展资料: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一、按研究方法分

1、大体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2、显微解剖学

3、特种解剖学

二、按研究观点分

1、描述解剖学

2、功能解剖学

3、进化解剖学:比较解剖学和人类体制学

4、发育解剖学:胚胎学和年龄解剖学

三、按应用目的分

1、医用解剖学

2、艺用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姿势

-解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1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