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及文化特征
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使得他们拥有了豁达爽朗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为肩部动作风格特点的形成做了铺垫。特色的马背民族源于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独特情怀,从而使得他们在骑马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动肩部上下运动,所以,在蒙古族舞蹈中常以丰富的肩部动作和马步等其他动作来表现。
硬肩,其具体做法:双脚站小八字位,双手成空心状,拇指叉腰压腕。双肩放松,左肩向前,右肩同时向后,动作速度快,有顿感,连续前后交替。根据速度、节奏等的变化,可分单耸肩和双耸肩,上身也可以随肩而动;柔肩,是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经下弧线上提,双肩前后交替。动作过程中,速度稍慢,柔韧,连贯;双肩,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快速收回,前后交替,动作短促有力;耸肩,肩膀上下提起、放下,动作过程中可以单肩提起,还可以双肩同时进行。耸肩需要直上直下,提起时发力,而后放松回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就像是在人们大笑的时候,两个肩膀不由自主的上下颤动一样。在舞蹈《草原姑娘》中,那连绵起伏的单耸肩不仅表达出她们美丽善良的心境,还表现了她们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绕肩,就是肩膀从前向后划立圆,也分单、双两种。在动作中,身体可以随之前合后仰,给人以内在含蓄之美。这个动作常用来表达女子的温柔和男女倾述情怀之意;抖肩,也叫做碎抖肩,是按照硬肩的运动轨迹,肩胛快速的抖动而成。这个动作要求肩部自然放松,用后背的力量使肩连续不断的快抖。如舞蹈《盅碗舞》中的碎抖肩,是这个舞蹈令人叫好的艺术手段之一。
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包含了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质朴。舞蹈源于生活,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之乡的蒙古族人民,把民族情感、民族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到了马的舞蹈形象上,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肩部动作中。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体现了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潇洒豪迈的性格。牧民的生活方式虽然逐渐的在改变,审美情趣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它的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
二、肩部动作的发展
一部作品的内容不再追求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具体的情节,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去追求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将自己的体验和想象融入到故事的框架中,尽享艺术之美。如女独舞《翔》,演员把内心的情、意、美全部注入到了柔美的双臂和灵巧的双手中,使我随着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融入到了美好的意境当中。
在舞蹈形式上,不再追求对称、协调统一的古老观念,而是追求多层次,多方位,多元素,不对称,不协调,即过去不曾有的形式美。如女群舞《顶碗舞》和《蒙古人》等都是如此。
在舞蹈动作上,改变了过去一招一式的严格规范,注重动作的夸张性,加大反差的力度,要求对比强烈,追求对立统一。过去蒙古族舞蹈主要以马步动作,肩部动作和手臂动作为主,而今在吸收借鉴现代舞的基础上,注意开拓人体的中间和下肢部位的动作,充分挖掘和利用舞台的空间。舞蹈语汇不再是简单的动作的堆积,而是经过精心地提炼和创新。打破了人们认为固有的模式,在传统动作上,巧妙地结合现代舞蹈动作,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
在舞蹈和舞台布景上不再是认真地模仿生活中的东西,而是抓住最具民族本质的东西尽情发挥。激光技术和影视技巧更巧妙地运用到演出舞台,把真实的表演同梦幻般的舞美效果融为一体。
在舞蹈创作中,人们也很注重服饰的创作,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综合到舞台效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舞蹈艺术的优势和舞台效果,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更加欣赏舞蹈的艺术魅力。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为舞蹈表现服务。
三、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这个马背民族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他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成为一种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产生了蒙古族独有的舞蹈动作之美。
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肩部位于人体上肢,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与之共同表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特点,表达人民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情感的体现更加强烈。
四、呼吸在肩部动作中的重要作用
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古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的,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呼吸。运用长吸慢呼的方法,在过程中保持气息的平稳均匀,表现出人们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
蒙古族舞蹈中丰富的肩部动作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呼吸——棱角分明的硬肩,在双肩前后交错的一刹那,气息随之快吸快呼,双肩快而有力地交错进行,在行进中与平步配合时,步伐的呼吸与上身动作相呼应。笑肩,气息的运用和硬肩相同,只不过是上下方向的快吸快呼,用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爽朗乐观的心态。碎抖肩,体现了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通过短促的吸气,腰部发力,气息下沉,带动肩部快速的抖动,形成蒙古族特有的舞蹈特色。柔肩,也依同此理,它常常和柔臂动作相结合,优美舒展的动作尽显草原民族柔情的一面。单耸肩、双耸肩,和笑肩动作的方法相似,只是动作重拍不同,笑肩强调重拍向下,耸肩强调重拍向上。在呼吸上,耸肩要求慢吸快呼。
总之,肩部动作既是蒙古族舞蹈的基础,又是蒙古族舞蹈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学习蒙古族舞蹈艺术,必须要重视蒙古族舞蹈动作中的精华——肩部动作的练习。
中国舞考级内容包括:中国古典舞基训和身韵和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汉、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苗、彝族)以及音乐节奏训练。垫上技术 (滚翻 )以及舞蹈节奏感训练四部分。教材还配有伴奏乐曲及歌曲。这套教材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训练体系的一部分。课程第十级的水准接近舞蹈学院附中二年级;十一至十三级课程是舞院附中课程的通俗化和简化。每级教材均设有教学法课,从理论和教学实例阐述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和中国舞蹈特色,以及如何面队不同年龄的学员施教时采用与其年龄及舞蹈水准相应的教学方法,训练步骤等,这是教师证书的必修课。
舞蹈练习可以使身体变的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姿态;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还有助与少年儿童身体各围度的均衡发展。使少年儿童的力量、柔韧性、控制、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因此,通过孩子对中国舞蹈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不仅能够使孩子们获得舞蹈知识与技能,提高孩子认识美、掌握美、展现美的艺术品质,还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更加健康美丽。
考试须知 :
一、各级学生报考,须由获得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中心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推荐。
二、参加考试的学生须分级报考。成绩合格者,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中心按所考级别颁发证书。
三、参加考试的学生,各级课程规定的课时数完成不足五分之四课时的学生不得参加考试。
四、参加考试的学生须交纳考试费。
五、考生于考试前40分钟报到。
六、考生进入考场前应佩带好考试编码。
七、课程每周一至两次,须一年时间完成。报考舞蹈考级无起点级别限制,初级阶段不要求级别连续,中高级阶段不能越级,必须有级别的连续性。
八、考场内谢绝参观,仅考试官及负责音乐伴奏的老师在场。
考试流程:
1、 考生考试要求:考生不要佩戴饰物,着装整洁干净,盘头、统一体操服、长袜裤,表演可穿黑色长裤,挂牌入场。6---8人为一组,每组考试时间为15分钟至20分钟。(中、高班民族舞必须穿跟鞋),携带规定的教具(例:幼儿课的铃、鼓、手绢等)。
2、 考试内容:基本功,组合、剧目表演两个部分。表演要求从规定组合、自选组合中各选1---2个,组合进行汇报考试。高级要有完整的剧目,进行独舞表演。
3、 每组考生应为双数。如遇单数则替补一名已考完的学生,此考生身上不佩带编号,仅在做双人组合时上场。
证书相关:
一、中国舞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书》及《学生考试合格证书》,是教师拥有教授《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资格的凭证及学生舞蹈水准认定的凭证,证书获得者应珍惜、爱护、妥善保管。
二、“证书”遗失、损坏一律不予补发。如有特殊情况,须由本人说明理由提出申请,经核实后方予以补发。补发“证书”须重新交费:
《教师资格证书》 200元/级
《学生考试合格证书》 50元/级
三、如“证书”填写有误,经核实属舞蹈考级中心工作人员疏忽所为,将免费予以补发。
如“证书”填写有误,经核实属考试承办单位填写或提供姓名等资料不准确,则应由
承办单位负责,按补发“证书”处理。
四、承办单位在三个月内如未领取到证书,请尽快与证书制作部门张学丽老师联系,核对邮寄地址。
与每级教材同时推出的有:教材文字书、伴奏曲谱、VCD、CD、录象带和录音带,北京舞蹈学院教材音像部有售。电话:68461636
每级课程若每周一个半小时,需一年的训练时间,可达到考试的水准。十一级至十三级课程,若每周三个小时,需一年的训练时间可达到考试水准。本课程每级授课的时间可集中也可分散,每周一次也可多次,有伸缩性和灵活性。只要达到课程的标准要求。通过级别考试即可升级。
这套考试教材自1986年在国内推行迄今已十余年。1988年被香港舞蹈总会,1990年被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1993年被加拿大温哥华梁漱华舞蹈协会,1994年被澳门、马来西亚的舞蹈协会和艺术学院、1998年被美国吴景丽舞蹈学校和周洁徐利舞蹈学校定为华族舞考级教材。
海内外凡学习此课程的学生与老师一致认为,这套教材不仅具有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民族性,同时也具有舞蹈的通俗性、普及性、趣味性和自娱性等诸多特点。该教材受到海内外有关专家、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赞许和重视,学习此课程的学生和教师逐年增加。海内外舞蹈界的朋友说:“这是中国舞蹈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定能与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英国皇家芭蕾舞考试课并驾齐驱”,“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前途的开创性艺术教育工作。可以预见,它对中国舞蹈艺术在广大的中国人及海外华人中普及、乃至对中国舞走向世界,在更广阔的范围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蒙古舞入门基本动作是肩部动作。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舞的种类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蒙古舞一般是比较豪放的,如果想要跳好蒙古舞的话,大家的力气一定要到位。平时在跳舞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使用自己的巧劲儿。其实跳舞的过程当中,除了要记住一些舞蹈的动作,还有就是我们把整个舞蹈跳出来的感觉,动作表现出来是一种舞蹈跳出来真正的感觉,又是另一种。在跳舞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家在甩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看见你是使劲了的,还有就是再收回来的时候也是要让别人看见你对这个舞蹈的掌握。
因为小编没有学过蒙古舞,所以说对蒙古舞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小编知道,不管跳什么舞,其实都是需要用劲儿的,比如说像拉丁舞。我们整个身体都是需要被绷得很紧,这样才能够把拉丁舞跳出美感,而像民族舞的话,使用的是巧劲儿,在跳舞的时候也是要让别人看见你的手,甩出去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柔软的,但是利用的是暗劲儿 。
蒙古舞也是有着一些比较复杂和比较难的动作,而这些动作需要大家有专业的舞蹈功底,才能够真正的跳的好看,大家也是可以选择多在家里面去练习一下。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家里面进行练习,也是能够感受到自己哪方面跳的不是特别的好,通过跟着视频的练习,也是能够去改变自己跳的不好的部分。
不管是跳舞还是做其他事情,都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去进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整个舞蹈跳得更加动人。舞蹈的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你只是把这个动作给复刻出来了的话,那么你跳出来的舞绝对是不好看的。我们跳舞最重要的就是把整个舞蹈的感觉给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成功。
一、压肩
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伴奏带:中速,节奏舒缓2/4。
二、压腿
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压腿时要注意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压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间的没有缝隙。个别学生韧带太紧,在压腿的过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保持正确的姿态,日积月累就可以拉长韧带,达到要求。特别注意的是胯部要端正。压旁腿和后腿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时矫正。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意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伴奏带:选用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
三、推脚背组合
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1-2拍单脚脚后跟抬起,五个脚趾紧扒地面3-4拍脚尖绷直,向墙内推,使整个脚背绷成月牙型5-8拍换另一只脚,动作相同双脚背练习亦同。年龄小的学生在做此类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易低头去看自己和他人的动作,在做推脚背时,双脚容易打开,脚背推不起来,需要时刻提醒和规范动作。
四、把杆训练组合
基本的把杆动作组合:
1(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擦地组合
2(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蹲组合
3(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划圈组合
4五位脚,单手扶把小踢腿组合
5五位脚,单手扶把移重心组合
6(双手/单手)转腰组合这些组合,适宜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变换花样,达到舞蹈训练的要求。
五、踢后退
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视前方。在踢后退的过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姿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退。
六、劈腿跳
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作跳起来时要注意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过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快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
七、大踢腿
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眼睛注视前方踢腿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这样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姿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除了身体和腿要注意外,两只手臂也不能忽视,在踢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手臂端平,不能放松下来。
八、下腰
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眼睛看脚后跟。
九、劈腿
有利于拉伸腿部韧带。在训练时,注意脚背不能松弛,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训练::1左脚在前劈腿,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让右手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2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3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的竖叉,重复动作。
十、小跳组合
训练弹跳能力。可以由简单的一二五位小跳,发展到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复合型小跳。小跳过程中,双膝直立,、双脚背向外推开,着地时,脚尖先落,落地要轻,上半身不能前后摇晃,落地半蹲,上半身绷紧向下,臀部夹紧。
更多舞蹈相关文章: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肩部的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蒙古族舞蹈中,人们会用耸肩、硬肩、柔肩等不同的肩部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一、耸肩
耸肩是蒙古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动作之一。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耸肩是一种表现自豪和自尊的姿势。在舞蹈中,耸肩可以用来表现英勇、豪放、热情等情感。例如,在表现蒙古族传统英雄战斗的舞蹈中,舞者会频繁地耸肩,以表现英雄的豪迈和英勇无畏。
二、硬肩
硬肩也是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动作之一。硬肩可以表现出坚强、刚毅的性格特征。例如,在表现牧民放牛的舞蹈中,舞者会用硬肩的动作来表现牛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蒙古族牧民的勤劳和坚韧。
三、柔肩
柔肩在蒙古族舞蹈中也有着重要的表现作用。柔肩可以表现出柔和、温柔、优美的特点。例如,在表现蒙古女子的婀娜多姿的舞蹈中,舞者会用柔肩的动作来表现女性的柔美和优雅。在表现蒙古族牧民草原生活的舞蹈中,舞者也会用柔肩的动作来表现自然的柔和和草原的美丽。
总的来说,肩部的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表现作用。不同的肩部动作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可以展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文化特点。在蒙古族舞蹈中,舞者通过肩部的动作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在呈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动作韵律: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2、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3、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
:
蒙古族人擅长唱歌和跳舞。蒙古族传统舞蹈有“安岱舞”、“碗舞”、“筷子舞”、“斗牛虎舞”、“摔跤舞”等。
蒙古族的太平鼓舞、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高超的舞蹈。这些舞蹈有许多非常复杂的姿势,如站立姿势、坐姿、足部姿势、跳跃姿势、转身姿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也要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变化必须清脆利落,民间舞蹈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舞步,如八字步、擦步、拖步等。
舞蹈的舞蹈,跳舞的方法熟练运动一些,之前的那个男人,但现在更多的女性,女性的运动平稳,身体展开,这些步骤的混合着熟练的动作,“腰”和“自旋腰”的技巧动作,直接把观众带进最精彩的节目。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