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痛就是,肩关节周围炎症的一种表现,简称为肩周炎,因为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为五十肩。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女性患病率高,多是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者比较少。
引起肩周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曾经有过轻微外伤史和扭伤史,刚开始没有感觉经过一段时间后肩膀开始疼痛。
二 长时间的手持重物或者侧卧,出现肩膀疼痛。
三 肩膀感受风寒和过度贪凉后引起肩膀疼痛。
以上原因都可以使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进一步加重该区域缺血,缺血可使肌肉萎缩、韧带硬化、腱鞘黏连等。如果缺血情况得不到改善,肩关节活动就会明显受限出现长期疼痛。因女性在家务劳动时双手常在冷水中浸泡,更易感受寒湿,引起肩部供血不足,所以发病率比男性高。缺血可产生静息痛,所以肩周炎在静卧休息后的夜间疼痛会加重。
肩周炎的症状不能用患处肢体梳头、穿衣服困难、不能掏口袋、不能系裤带,严重时上衣纽扣都不能解开,患肢下垂,稍微改变体位就疼痛难忍。
肩周炎的治疗可以通过针灸疏通经络或通过刺血疗法改善血液循环。针灸,可取尺泽穴、肩中穴、董氏奇穴肾关穴、阴陵泉、阳陵泉等刺血疗法先取尺泽穴,因为尺泽为肺经合穴,肺为金,筋属肝属木,取尺泽就是使金不克木,然后再根据疼痛部位取穴,上臂后侧同时加曲池穴,肩前痛时加肩髃穴,肩后痛时加肩髎穴,另外如果出现前臂和手部的疼痛要加患侧手背的中渚穴。如果以上取穴对部分人效果不明显的话,可以在患侧阳陵泉和绝骨穴之间找青筋刺血,效果也很好。以上针灸或刺血疗法,都要找医生施治,因为进针深度、穴位的位置、出血量等个人不好把握,所以请勿擅自下针!
作为一名针灸推拿医师,诊治痛症十余年,针对急慢性腰扭伤的案例还是蛮多,最初,单纯就是从整脊复位为主,然后给予吃消炎药或者远端下肢点穴,也是蛮有效果,但仍有很多都不能马上改善见效,甚至因肌肉痉挛僵硬不能马上复位。后逐渐进修跟师学习多种针灸疗法,配合使用,从中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基本可当场有效缓解或消除疼痛,恢复腰部活动。
首先,简单诊断看看是否腰椎或者骶髂关节存在错位,一般后仰困难可能为腰椎嵌顿引起,弯腰困难一般为腰椎错位或者骶髂关节错位。能有腰骶椎片参照更为安全。
注意:急性期腰肌痉挛紧张,则可先行针灸,待腰肌缓解后,方可整复,后再针灸活动腰部!
董氏针灸:灵骨、大白
注:腰活动疼痛牵扯在腰部为主的,针同侧;牵扯在腰骶为主的,针对侧;(可参考)
案例一:
乐乐外婆,60岁,抱外孙女时扭伤腰骶,腰部活动受限,不能穿鞋。次日随家人来诊,症见行走较缓慢,弯腰及下蹲困难,下床起身不利。初诊:腰扭伤并有骶髂关节右前错。经手法稍放松,直接整复关节后患者自觉腰痛及活动受限症状稍有缓解。针灵骨大白后,叫其在活动腰部及下蹲,其不良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直呼神奇。
案例二
梁阿姨,女,50岁,因搬重物致腰扭伤,次日来诊。症见腰部无法受力,不能弯腰、下蹲,行走尚可,腰部肌肉僵硬痉挛,疼痛在腰骶正中,查体初诊腰椎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考虑腰肌僵硬痉挛,故先针灵骨大白,加后溪,嘱其行走,10分钟后腰部痉挛疼痛缓解,但仍不能弯腰,下蹲,拔针叫其上床,行腰部斜板复位,症状立消一般,继续重扎灵骨大白,嘱其行走活动,10分钟后,患者可勉强下蹲,腰部活动改善。次日,继续针灵骨大白加后溪40分钟,加以热敷腰部,症状完全缓解。
释解:
一是灵骨、大白在第二掌骨侧,以全息来看,正像灵骨治下焦腰腿,以倒像来看,大白同样能治下焦腰腿,两穴合用,疗效更佳。
二是灵骨、大白均在大肠经上,根据脏腑别通理论,大肠与肝相别通,可治筋病,缓解肌肉痉挛疼痛;
故对大部分腰腿痛均有效果。
整复关节是使骨正则筋柔,针灵骨、大白则筋柔;筋柔则气顺,气顺则畅通,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针灸的优势病种,往往是下针立效,不乏有一两次治愈者。肩周炎中医名“五十肩”“肩凝”等,多发于五十岁左右女性。中医讲和风、寒、湿等邪有关和自身正气不足也有关系。
自己在临床中治疗了很多肩周炎患者,效果很好,故作此整理。自己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改善,方法如下:
一、局部针刺。刚开始实习的时候自己会的方法很少,能想到的是局部取穴和带教老师的方法差不多。一般是肩鰅、肩髎、肩前、肩后、曲池、合谷等针刺,有时加电针治疗。当时见针灸科治疗肩周炎也就是这种方法,如法炮制。不过有时见老师治疗后常在腿上扎一针然后让病人活动肩部,我对这种方法比较感兴趣,后面做详细解说。但局部取穴法一般治疗时间稍长,有时得十天半月。
二、远端取穴。
(一)对侧足三里下一寸周围找压痛点针灸,对侧阳陵泉针刺然后让活动患肩效果很好。第一次接触远端取穴法是跟带教仝老师时发现的,那时只知道是在足三里附近扎的针后来看书多了才知道是附近找的压痛,灵活取穴。后来运用是在毕业跟杨老师工作后,有一次来了个学生右肩活动痛,杨老师让我扎远端的董氏奇穴,我记得不牢扎了个足三里附近和梁丘穴让活动肩部结果两分钟后不痛了,让我感受到了远端取穴的神奇效果。此二穴结合是对肌肉(脾胃——足三里)和筋(肝胆——阳陵泉)的治疗。
(二)对侧条口透承山,这是治疗肩周炎的经典治疗法。后看髙树中老师的书才知道胃经上远端的穴位大都能治疗肩周炎,故可以灵活取用。
三、董氏奇穴。肾关穴(阴陵泉穴下15寸),此穴治疗肩周炎肩不能上举效果很好。此穴为治疗肾虚的要穴,为什么治疗肩周炎呢我想大概和所在脾经(主肌肉四肢)有关吧!至于为什么远端和董氏奇穴都让活动患肩和“动气针法”有关,动气让针感传达患部,效果很好。
四、超微针刀(刃针)。针具相同,操作取患部,找点针刺不留针。对严重影响活动粘连的肩周炎效果很好,多一次活动幅度就有很大提高。针刺不要求多,取阿是穴最好少而精,针刺就浅不就深。
五、小六合。震、坤、艮等,根据灵感灵活取穴,不必拘泥。多能立刻起效,不效和针刺方向、部位、深度等有关。应多用长经验。
六、膏贴。针灸治疗一般搭配传统膏贴效果更好,临床上选择三川归筋骨贴等国家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效果最佳,单独使用也可
小六合,右肩周炎,针灸一次活动幅度大增 按语:现在我常根据情况综合运用,这些年只有一例患者当天见效过两天又粘连,考虑和她肩部过于寒有关,应该配合三川归膏贴。当然有时配合上局部刮痧拔罐效果更好,但我少用,上面的方法是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分享出来。如有不效者,应从针刺部位、方向、深度、膏贴贴敷穴位等考虑。
临床上一些穴位经常会用到,但有的时候可能取穴不准、针刺方向和深度不合适而收不到应有的疗效。这里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认知,来谈一下几个穴位的临床应用。
1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身大穴,保健要穴,回阳九针穴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教科书上对于足三里的定位是: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理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也可以顺着胫骨往上摸,摸到胫骨凸起的地方,也就是胫骨粗隆,沿着胫骨粗隆下缘向外循摸,滑过胫骨前肌碰到的第一个凹陷,就是此穴。这里主要说一下进针深度问题,进针深度一直是针灸的不传之秘。在足三里进针05寸~1寸左右,主要治疗局部的病变,比如腿疼、膝盖痛等。进针1~15寸,这时主要调理脾胃脏腑的功能。进针15~2寸,可以对心脏起到调节作用。
2小节穴 这是杨维杰先生发现的穴位,归到董氏奇穴中。小节穴是治疗脚踝扭伤的特效穴,位于大拇指本节掌骨(肺经上)赤白肉际处。四指压住大拇指握拳,在第一掌指关节处的凹陷就是小节穴。但是我在实际临床上使用的时候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缪刺法,为什么呢?针刺方向和深度的问题。这是我在看到刘红云的视频的时候才明白的。小节穴进针,针尖须指向掌根,进针深度约在2寸左右才能有好的效果。
3肾关穴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位于阴陵泉下15寸,脾经上。肾关有两种刺法:一种是患者平躺,脚外张与床成45度角,然后针与床垂直贴胫骨进针15~2寸,此法一针贯穿脾肝肾三经,可以调理脏腑类疾病。另一种是从肾关位置稍微往里一点,然后用3寸针进针,刺向腿另一侧足少阳胆经方向,此种刺法治肩部疼痛特效。
4后溪 手握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赤白肉际处,进针容易疼痛。进针前可先对穴位进行掐揉,以宣散气血,然后用手指按或者用针尖抵住皮肤,使皮肤紧绷,然后快速破皮,可减轻疼痛。后溪穴对颈部和腰部疼痛疗效不错。治颈部进针深度可以浅一点,1寸,治腰部则应进至15寸左右效果才明显。
5中渚 进针前让患者握拳,目的是让手背皮肤绷起来,以减轻进针疼痛,并且针尽量贴向第四掌骨,因为中渚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我以前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遇到手部皮肤松弛一些的,曾一针把患者扎跑了,说很疼,受不了。我当时也很郁闷,练了几年的指力还把人扎疼,希望大家以我为戒。
6灵骨、大白 又是董氏奇穴。灵骨在第一二掌骨交接处,大白基本上就是三间穴,只不过要扎在筋骨之间。扎这两个穴位前,手要握拳,拳眼向上,然后直刺,深度要到2寸左右,刺激很强,有的患者说我给他扎这两个穴位简直就是上刑罚,但是临床效果很好。
7委中 四总穴中“腰背委中求”,但我在用委中治腰背痛时效果并不好。其实用委中治腰痛时,主要是在委中青筋刺血放血,针刺的效果反而不好。
董氏奇穴72绝针 ——带你学会董氏针灸
无需基础,一听就懂!!!
小小穴位,大大神效!!!
董针在手,健康无忧!!!
上曲穴(图4-17)
[董师原文]
部位 :在上臂后侧,肩中穴后开一寸。
主治 :小儿麻痹、坐骨神经痛臂痛、血压高、小腿胀痛。
取穴 :在上臂后侧,即肩中央向后横开-寸是穴。
手术 :针深六分至一寸五分。治左臂取右穴;治右臂用左穴。
运用 :用三棱针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
[诠解发挥]
穴名新释 :上下系区别穴位位置,曲者,弯曲曲线,上曲在腋窝之腋纹上。定位及取穴:在上臂后侧,即后枝穴后开一寸。距腋窝之腋纹上一寸。
现代解剖 :肌肉:三角肌外侧,二头肌与三头肌肌腹间。血管:头静脉、腋动脉、反肱动脉。神经:腋神经。
解说及发挥 :
1 下曲、上曲皆治疗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血压高。下曲、上曲倒马并用效果更好。以三才全息论,从下往上,穴在上臂之尾部,治下焦病有效,治坐骨神经痛。
2 太极全息观之手躯顺对,对应于髋部及前后阴部,故可治疗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
3 下曲、上曲附近皆为肌肉丰厚处,针之亦能健脾,故综合本穴作用,与脾肝肾皆有关。
4 以肩中穴为主,配周边之上曲、下曲、云白李白治疗小儿麻痹、小腿无力,疗效甚佳。
5 时肩上8~10寸(上臂之下焦区)范围肌肉丰厚,皆治小儿麻痹,腿痛。
6 大肠经之李白、天宗、云白,及小肠经之下曲、上曲,三焦经之肩中,皆在肩部三角肌范围内。肩三角肌为块状肌肉,属筋应肝;肉多健脾;阳跷脉主抬腿有力。
7 以三才全息论,从上往下,穴在上臂之上部,又肩三角肌为块状肌肉,属筋应肝;穴在小肠经线上,手足太阳经相通,能治头项强,能治血压高。
8 老师说用三棱针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一般在上曲穴点刺出血后,再针肝门、明黄穴较佳。
董氏奇穴72绝针 ——带你学会董氏针灸
无需基础,一听就懂!!!
小小穴位,大大神效!!!
董针在手,健康无忧!!!
(台湾台北阳明山董公墓左侧石碑所刻)
受业(次序由左至右,从上到下为准)
林菊初 魏 榕 范爱伟 李连航 姜辅周 陈国靖 范 仲 萧杰文
李正之 杨瑞慈 孙超群 廖素雯 陈忠明 陈浪人 陈永通 郑世钦
赖金雄 胡文智 朱 训 袁国本 李明发 朱士箴 潘学铭 胡亚洲
谢 银 蔡蓬仙 徐三品 吴建华 王景容 洪勤涣 陈启茂 黄 恩
袁戢弋 池 琛 蔡启荣 满萱春 蒋雄斌 李绍文 孙瑜雯 丁文波
黄绍光 黄贤娟 丁世缓 冯贤任 李 珠 于永林 杨 钧 庄耿辉
吴增麟 刘宝仪 高其舟 潘正雄 高泉璋 高碧鸿 徐修恩 巴 顿
杨维杰 计惠卿 田志洪 田彩云 郭啸天 郭 玉 萧复兴 陈惠芳
陈秀娇 王全民 汤维正 王家俊 谢 辉 叶甘露 丁世忻 何仲杰
陈 章
(摘自李国政《台湾董氏针灸经穴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