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跑步.腿才有肌肉.我想增肌

怎样跑步.腿才有肌肉.我想增肌,第1张

请把锻炼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的问题是,想挤入肌肉男行列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成功的人却很少。那究竟怎样才能练成个真正的肌肉男呢?我们带着问题采访了杭城资深健身教练章敏俊先生。

我问章敏俊教练,现在的潮流是不是变了,想练成 “一块一块”的人少了,只想塑造线条的人多了。他赞成,但仍然补充了一句:想练成一块一块,那是很不容易的,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达到。言外之意,不要看不起肌肉!事实上他自己就是一个完美的反例——宽肩、细腰、倒梯形的背、翘臀、修长的双腿,外加一张白净立体的瘦脸,丝毫没有臃肿的感觉,足以纠正“健身房里一屋子鲁智深”的错误观点。十多年前,当章敏俊第一次被朋友拉进健身房的时候,他还不到60公斤,但一年后,他就练成了80公斤的健美运动员。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正是用“我才不要一块一块,只要线条就好”的想法来为自己的懒散开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了阻碍身材进步的最大敌人。对此,章教练的忠告是:“锻炼是要持之以恒的东西,如果你想清楚了,最好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花两个月熟悉你的肌肉

“对初学者来说,开始的一到两个月,是一个适应期,用来让你的肌肉适应各种器械。”章敏俊说,“新手的肌肉缺少控制力,盲目上量,动作容易走形,锻炼效果打折,也容易受伤。所以一定要给自己一个缓解期,好好熟悉自己的肌肉,再求运动量与质的升级。另外,现在的健身房一般都有专业器械,虽然效果没有哑铃和杠铃好,但它们操作简单而且安全,更适合新手。”

原则上,新手运动以每周三至四次、每次30分钟至1小时即可,激烈运动后,第二天应休息,以求适度舒缓。

至于装备,很简单,只要一双穿着舒服的运动鞋,一身运动服,再加上一副手套就行。记住,不要穿比自己身材小一号的尼龙T恤,最好选择宽松的衣服,短裤到膝盖和大腿之间的某个位置比较合适,那种嘻哈的大裤衩是不适合健身房的。

每个星期都把全身练一遍

当你度过了适应期,就可以进入各部分分化训练阶段了。

按照健美理论,人体分成 8部分:胸部、背部、肩部、大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肌和小腿。锻炼的时候一般把部位错开,比如今天就练胸部和大腿、明天练肩和腹肌,一般是一周把全身肌肉练一遍。但如果你比较瘦、需要增肌的话,那频率就是一周练两遍,三天一遍,中间休息一天。锻炼的时候,每个部位大概有4到5个技术动作,每个动作做4组,一组8到12下,组间休息一分钟。

这时你会碰到一个问题——肌肉酸痛。很多人都以为肌肉越痛效果越好,这是个误区。很多时候恢复得比较好,只是感到了肌肉的疲劳,但基本上不痛,这也是很有成效的锻炼。而有些人锻炼结束后第二天几乎痛得什么事都做不了,那就是锻炼过度了。合理的痛感应该是有感觉,但不妨碍发力,可以完成日常活动,甚至可以参加较高强度的球类运动。只有这样程度的锻炼才能够对肌肉的增长有帮助。初学者应该尽快找到自己体质所能承受的强度,为以后的正规锻炼打好基础。

掌握循序渐进的节奏

一般来说,开始学习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要在教练的保护下测出自己的极限重量,然后在训练中根据这个重量的 65%-80%逐渐递增。在锻炼之前,你可以服用一点肌酸,提升肌肉的爆发力和耐久力,以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而在锻炼中,你最好也能随时补充碳水化合物,比如运动饮料,可以快速补充能量,补充足够的糖,可以防止和减少训练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的分解,运动能力和肌肉做功的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当你能熟练掌握各种器械完成各种动作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是个小小的肌肉男了,但这个过程是很长的,有的人用几个月,有的人用几年。如果你完成了,恭喜你,接下去你只需要努力提升身体的围度,通俗地说,就是练得更壮,最后通过精雕细琢,把小肌群和线条练出来,让各部分肌肉更均衡更漂亮。至于“练成”后怎样保持,很简单,继续练,谁让这已经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了呢。

知道怎么补充蛋白质吗?

在艰苦训练的同时,你需要给自己的肌肉补充能量,才能帮助肌肉生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为关键,而补充蛋白质最天然的办法当然就是吃鸡蛋。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小小的问题:蛋黄究竟要不要吃?一个蛋黄可含高达300毫克的胆固醇,而蛋白的胆固醇含量是0;蛋黄还含有大量油脂,热量也是蛋白的6倍,所以有很多人干脆直接丢弃了蛋黄。但章敏俊的看法是,如果你不是迫切需要减肥,那一天吃两到三个蛋黄是没问题的,何况蛋黄中蛋白质含量还略高于蛋白。至于你需要多少鸡蛋,章敏俊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你的每公斤肌肉,需要 15到2克的蛋白质,具体要多少,自己算就行了。至于什么时候吃,答案很确定:在锻炼结束后30到90分钟补充蛋白质,对增肌的效果是最好的。

但如果你被那么多鸡蛋吓怕了,那么蛋白粉是很好的替代品。注意了,要分清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动物蛋白更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是健身者的首选。其中,章敏俊大力推荐原装进口的乳清蛋白,“这款是生物利用价值最高的,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健身房和网上都能买到。在国外,这款蛋白粉是家庭的日常食品。”

光出汗是不能减肥的

说起健身房里最大的误区,章敏俊马上想到了那些来减肥的人,他说:“有的人把保鲜膜绕在肚子上锻炼,想要局部减肥,其实这和蒸桑拿减肥一样,是没有用的。因为出汗是不能减肥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出汗只是减少皮下水分,当你一喝水,马上又胖回去了。“其实减肥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惟一途径就是你消耗的热量超过你摄入的。”章敏俊介绍说,“这样人体就会分解脂肪,来提供不足的那部分热量,经过一段时间,体内的脂肪含量就会下降,体重也就随之下降了。”

这里有一个大致的公式可以测算你一天的基本热量消耗:18-30岁的男子,每天消耗的基本热量大约是152 ×体重(公斤)+ 680,31-60岁的为 115×体重(公斤)+ 830,60岁以上的为134×体重(公斤)+ 490,单位是千卡。

锻炼中的几个Yes or No

夏天不增肌? ×

冬天练肌肉练力量,夏天练线条练技巧,这是很多人心中的金科玉律。但事实是,夏天同样可以增肌,只不过夏天人体容易疲劳,胃口也不如冬天好,所以肌肉增长相对困难一些,遗憾的是“困难”一直被误读成了“不能”。

护具有利有弊? √

护具在保护身体的同时,也干扰着锻炼效果。比如深蹲腰带,在保护腰部的同时,也减弱了腰肌的支持能力,按照章敏俊的说法,最好是不要用。类似的还有握力带,做硬拉(将杠铃从地上提起来)的时候能帮助你更好地发力,但长久使用会减弱你的小臂力量。

挑战越大越好? ×

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多数的受伤都是这样酿成的。第一种,明明极限是50公斤,偏偏要挑战60公斤,精神可嘉,行为愚蠢。第二种,轻车熟路,分心导致动作失误而受伤,这大概是最常见的。建议是:第一,认真做每个动作,“念动一致”是锻炼的基本要求;第二,冲击重量的时候,一定要找人保护。

日食五餐法? √

初学者采用“日食五餐法”较为合适,即每天吃5次,五餐总和达到每日应摄取的热量之和。五餐的比例为早餐占全天总量的20%,上午加餐占10%,午餐占30%,下午加餐占10%,晚餐占30%。而每天食谱配备公式为:适度的蛋白质、较低含量的脂肪、较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种主要营养素的比例大致应为25%、55%和20%。此外,多吃碱性食物,保持体内酸碱度的基本平衡,以尽快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

一部《水浒》,似乎就是一部写英雄、歌颂英雄、张扬英雄气概的大书‍‌‍‍‌‍‌‍‍‍‌‍‍‌‍‍‍‌‍‍‌‍‍‍‌‍‍‍‍‌‍‌‍‌‍‌‍‍‌‍‍‍‍‍‍‍‍‍‌‍‍‌‍‍‌‍‌‍‌‍。

那么什么是英雄?在底层民众的心目中,那些不像自己瞻前顾后,言行大胆往往越出常轨,并最终能畅行其志的人,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千百年来,这部大书之所以众口流传,受到升斗小民的追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梁山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还可以大声骂娘大胆杀人,生活得总是那么潇洒自在!老百姓眼看自己无福过上这样写意的生活,于是要通过读《水浒》满足一刹那的幻想‍‌‍‍‌‍‌‍‍‍‌‍‍‌‍‍‍‌‍‍‌‍‍‍‌‍‍‍‍‌‍‌‍‌‍‌‍‍‌‍‍‍‍‍‍‍‍‍‌‍‍‌‍‍‌‍‌‍‌‍。

《水浒》成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说书人,到后来定稿的作者,他们对笔下的英雄都充满了仰慕敬爱之情,为了将英雄们那种呵佛骂祖般的英雄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竭力给英雄们赋予了莫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多数时候没有边界,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约束,以致常常达到为所欲为的程度。吴承恩还想到要给和神仙们打交道的孙悟空戴上一个紧箍圈,《水浒》却仿佛没有打算让生活在市井中的江湖好汉有这样一道紧箍咒。只是我们现在阅读《水浒》的时候,不禁会想起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些英雄享有了这种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之后,会不会反过来伤害我们呢?回答这个问题简直不需要过多思考,只要翻翻江州劫法场那一页,只要略微想想“十字坡上的冤魂”,就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了。这样想来,《水浒》中的多数英雄人物,我们就只好乞求他别来到我们身边,还是在纸上表演吧。

不过,这样一部大书,这么多好汉,总还是有那么几个稍稍另类的英雄。对一个只求平平安安过日子的庸人来说,这样的另类英雄不仅可敬,更感可亲,我叫他们“真英雄”。

真英雄之一:王进

王进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英雄,但同时他又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读《水浒》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奇怪,作者为什么要让仅露一面便告消失的王进第一个出场?

我说王进是真英雄,首先是因为他有我辈庸人羡慕的本领,这是当英雄的本钱。书中说得明白,这王进非等闲之辈,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如果我们对这一头衔尚无多少感性认识,只要想想另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够了。王进不过点拨了史进半年,这史进后来居然就庶几能与鲁智深抗衡,那王进之神勇,还用得着问吗?

其次是因为王进那种毫不作假的对母亲的爱。中国的孝道虽然近代以来抨击者众,但现在痛定思痛,就不难发现,儿女对父母的孝并非一种违背人性的东西,“孝道”之所以曾经冒出过一些问题,只是因为有人要把它引向人性的反面,要把它弄得过于沉重甚至虚伪,以致常常压抑基本的人性,比如老莱子娱亲之类。而王进的孝是自然而然的。当高俅立意要和他为难时,这个拥有绝好身手的男人,首先顾及的是自己的老母,竟至和母亲抱头痛哭。在史进庄上歇息,天刚亮,就听见王进母亲“在房中声唤”,原来王进因为老母心疼病发,已起来多时了。这些都是极细小的琐事,但读者读来却有别样的温情。

最后是因为王进耐得住寂寞。《水浒》一部书,演绎了多少活色生香、龙腾虎跃的好戏,可是王进居然不是主人公之一!都说时势造英雄,都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王进本来就是英雄,为什么却宁愿隐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幕后?他难道就没有心痒难搔跃跃欲试的冲动?不知道这王进究竟做什么去了,但我似乎看到了王进那双睿智的眼睛。有的英雄是竭力要去主宰世界的,而这个世界往往正因为这种欲望而变得更不宁静。而王进显然是个反例,这样的人让我们尊重。

真英雄之二:林冲

推举林冲为“真英雄”,除了他的武艺,还有他与恶人的抗争,风雪山神庙时的那一场快意恩仇。不过,这个英雄男儿最打动我的,毋宁说是他的“软弱”。

软弱的人怎么还能叫英雄呢?这看似荒唐,其实正符合辩证法。我们看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那一回,“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金圣叹批这一段文字时,说“英雄在人廊庑下,欲说不得说,光景可怜”。但在我看来,此处林冲的表现正是英雄的活写照!有顾忌,想得很多,尽力克制自己的冲天怒火,这才是真的英雄,如果全无顾忌,从来只图自己一时痛快,那不过是莽汉,哪能算真正的英雄?

林冲对妻子的情义,时时处处为女人着想,是梁山好汉中绝难一睹的,有时候,这个血一点儿也不比其他英雄冷的林冲,倒简直有些婆婆妈妈了。临被押解上路之前,当着众街坊的面,他说和妻子“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很多英雄恐怕都会掩耳而逃:这有什么值得一说?立下休书,坚持让妻子改嫁,原因是“莫为林冲误了贤妻”。林冲对妻子的挚爱,真应了鲁迅那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

林冲的另一大好处是从不滥杀无辜。读完《水浒》全书,我们都没有看到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死在林冲之手。王伦勒索他交“投名状”,他在山下苦候,一连扑了几个空,其实,以他的武功,怎么会连一颗人头都难以取来呢,不过是不愿让无辜者流血罢了。在押解的路上,鲁智深欲杀那两个受命要害林冲的公人,林冲兀自劝解鲁智深:“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分付,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风雪山神庙那一回,林冲大开杀戒,实在是因为他已完全没有退路,那是一个英雄的爆发!

真英雄之三:鲁智深

英雄惜英雄,严格说来,《水浒》中,唯林冲与鲁智深可以当得这句话。两个男人真诚的友谊,居然演绎出如此动人的篇章,在中国的旧小说中,也许并不少见,但这样的友谊发生在江湖社会,不带任何功利和血腥的气味,却未免太另类了一点。

鲁智深看上去是那么粗鲁、急躁,道貌岸然的人恐怕要大皱眉头,但这只是一种很皮相的认识,在鲁智深那粗大的身躯里,跳动着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在酒楼上喝酒快活,金老父女的哭泣扰了酒兴,一般好汉,能够容忍,最多问个是非曲直,感叹几句就很不错了,鲁智深不然,当他知道了金老父女的不幸遭遇,第一个动作就是倾其所有向弱者伸出援手,而且还硬拉着史进和李忠一并赞助。晚上,甚至因为对此事不平,“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一个好汉,特别是像鲁智深这样大大咧咧的,居然会因一个不相干人的遭遇,吃不下饭,这就见出鲁智深是以弱肉强食为法则的江湖社会中的异类,见出他最可贵的品质:他从来不怕什么强者,但对弱者却充满了深厚的同情,世间一切恃强凌弱的人和事,都是他最难容忍的。

鲁智深对林冲的真诚,也许还可以解作哥们儿的义气,但他对卖唱父女的帮助,却完全是人性的流露。他有一句口头禅,“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因此他救助弱者关怀朋友,总是要负责到底。野猪林救林冲,救下也可以罢了,他却因为担心路上再有危险,硬是将林冲送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才肯离去。帮助卖唱父女逃走那一段更有喜剧色彩,这个粗人本来一直大意惯了,但当那父女从店中逃走,鲁智深“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这种细腻的风格,我们很少看到鲁智深用在自己身上。连向来讨厌梁山好汉的周作人,也在《小说的回忆》一文中,说自己“始终最喜欢鲁智深。他是一个纯乎赤子之心的人,一生好打不平,都是事不干己的,对于女人毫无兴趣,却为了她们一再闹出事来,到处闯祸,而很少杀人,算来只有郑屠一人,也是因为他自己禁不起而打死的”。

张恨水为鲁智深写了四句偈语:“吃肉胸无碍,擎杯渴便消。倒头好一睡,脱得赤条条‍‌‍‍‌‍‌‍‍‍‌‍‍‌‍‍‍‌‍‍‌‍‍‍‌‍‍‍‍‌‍‌‍‌‍‌‍‍‌‍‍‍‍‍‍‍‍‍‌‍‍‌‍‍‌‍‌‍‌‍。”好一个胸怀坦荡的真英雄!

真英雄之四:朱仝

朱仝在《水浒》中虽列为天罡星,却不是一般读者关注的对象,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惊人的才艺,更缺乏像武松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可是,我却认为他是梁山为数不多的真英雄中的一个。

当然,朱仝义释晁盖和雷横,宁愿自己承担风险和责任,这种江湖义气是我推他为真英雄的因素之一。但仅此一点显然是不够的,否则宋江“担着血海般关系”通知晁盖潜逃,一点儿也不比朱仝逊色,那宋江岂不也成了“真英雄”?我说朱仝是真英雄,更主要的是因为“小衙内事件”。

那个四岁的小衙内是知府之子,好像和朱仝有缘,特爱和朱仝亲近,可是梁山为了断绝朱仝退路,让他无法向知府交待,竟然派李逵斧劈了这个孩子!就为了这个无辜儿童的性命,朱仝多次要和李逵性命相搏,这是颇让梁山那些好汉们齿冷的。在他们看来,为一个小衙内伤兄弟情分,不说朱仝丧心病狂,也是不明大体了!就是从朱仝和众好汉对待小衙内的不同态度,我看到了朱仝那远未因江湖险恶而灭绝的人性。这样的人才算得真正的英雄!

世界上关于英雄的标准很多,诞生了各各不同的英雄观。而现在一百单八将,加上王进,我不过只承认以上区区四位为“真英雄”,那么概括起来,我关于英雄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一是不自命不凡,不会认为世界上除自己之外,其他人等都应该效命于我,随我驱驰,仿佛哪怕因此掉了脑袋也是一种幸福。王进就是这样一个不自命不凡的英雄。与此相反的人,则决不甘于平淡,天翻地覆才会让他们获得心理满足。可是你自己上天入地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让许多无辜之人做你的马前卒和牺牲品?与王进相反的人,也许可以闹出很大的动静,但我只认为他们是枭雄,而绝不是什么英雄!

二是以恃强凌弱为耻。真的英雄都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在强者面前,他们有一种勇于抗暴的精神,威武不能屈,但在弱者面前,其调子却很低,他们不认为欺负弱者是一件光彩的事。以此对照鲁迅所揭示的“遇见狼是羊,遇见羊就变成了狼”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我推鲁智深做英雄,是恰如其分的。

三是即使置身于江湖社会,也还保有基本的人性。这种基本的人性包括:对父母妻儿那种天然的爱,不喜欢无辜者流血,对生命还有一定的敬畏感。

用这三条标准衡量,除了以上四人,《水浒》中还有多少好汉可以入“真英雄”之列而无愧?我不能不说,即使还略有一二,也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科学精神(来自)

  概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编辑本段]科学精神的特征

  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编辑本段]相关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编辑本段]“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把它译成英文,如何翻译?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张口就来,但那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3期,写于1997年)经过一段反思,我应更正上述说法。上述说法的优点是把怀疑与宽容联系起来讲,强调不能只讲一方面。不令人满意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引入了“是”、“真理”这样更不好定义的词语。现在看似不必要,因为我们讲科学应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2)只讲求是,没有讲逻辑上的自洽问题,就说不清理论选择方面的许多问题。3)“创新”没必要单独提出来,它不是科学的核心属性。4)宽容与怀疑也如此,都不要引入。但可作推导出来的二级或者三级性质加以适当的表述,人文精神也讲这些。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谈,不能只讲一面。另外怀疑也不是什么都怀疑,而是有条理的怀疑。按我现在的理解,对于科学精神只提两个方面:逻辑自洽与经验证据,下文有详述。

  1.“科学精神”若作为一个主谓词组,相当于说科学这东西挺时髦、精神焕发,好比问“那人还活着吗?”答曰:“还精神着呢!”原则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好像现实中人们并不经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科学精神”。做一假设,如果真作主谓词组理解,这个陈述是否正确呢?答案是:1)在口头上、在宣传报道中是正确的,至少在当代中国如此;2)在实际社会当中并不正确。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社会也不认可萌芽中的科学,所以精神不起来。在现代中国,科学只是一个口头禅,中国社会远未接受科学观念,我们的传统文化好象与科学格格不入。虽经一个世纪的冲击,中国主流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距甚远,倒是其反面长盛不衰。

  2.作为偏正词组理解,“科学精神”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科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之精神”。前一种若译成英文,科学一词用的是形容词scientific;后一种若译成英文修饰语为of science。这种情况在上一世纪,曾发生在“科学哲学”这一名词身上。当时有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两种不同的理解,其间差别很大,学过“科学哲学”的都明白这一点。至于主词“精神”,译成英文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含义差别也很大。据说,英文好像根本没有与中文相对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叫法。方舟子的调查表明,英文中经常使用scientific spirit和spirit of science(详见文后的附件)。

  2.1对于“科学的精神”,还有“不科学的精神”吗?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果如此,潜台词似乎是科学成了一种标准,“科学的”相当于“正确的”、“高尚的”,当然逻辑上也可以反过来:“科学的”相当于“错误的”、“低级的”。但这一种理解少见,至少在中国如此。只有在某些敢于批判科学之霸权的反科学者眼里、部分哲人眼里,才可能作后一种理解,只是可能,也未必真如此。

  2.2对于“科学之精神”,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对于科学本身,它是二阶的。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这恐怕是人们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果如此,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四规范”说就派上了用场,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引号是默顿特别加上的),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由默顿于1942年提出,影响巨大。后来不断有人“添砖加瓦”,于是由四条变成了许多条。重要的还不是正向的发展,而是反向的反对默顿的观点,最近20年,好像反对声音压过了赞成声音。要发展,当然要突破默顿的范式,但积累起来,各种发展的总效应是,越来越远离默顿当年的语境,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欲了解默顿的原始想法,可参考他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第三部分,有三篇文章,英文版为223-278页。

  加一点个人评论。我认为默顿讲的规范结构,是一种理想,并不代表实际的科学真的如此。他讲的四条都是“理想类型”,表示“应当”如此,而非实际总如此。批评者多以实际的科学运行状况批评默顿,这对默顿有失公正。即使在现实与科学史中找到诸多反例,默顿规范仍然可以成立,仍然有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默顿的四条是否足以代表我们所说的科学之精神?另外有没有多余的?用逻辑语言讲就是,这四条对于科学之精神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是充要的,还是既不充分的也不必要的?遗憾的是,虽然这是严肃讨论最容易想到的提问,但对许多人文社会问题,这一提问要求太严格了。比如陈嘉映先生提出“哲学就是论证”(后来改成“哲学是关于论证的”),根本经受不住充要性的考问。若真严格考虑,结果只能是,“论证”对于哲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理由是,许多哲学根本不讲论证,但确实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必要的;讲“论证”的未必都是哲学,科学讲论证,数学和逻辑更讲论证,都不能笼统说成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充分的。那么陈老师的命题是否就无意义了呢?非也。只是说他的命题经不起严格的语义分析,不是LC(字面正确)的。但在其它意义上,该命题仍然有重要意义,它等于呼吁讲哲学时要多些论证,这对当前许多只重结论不关心论证过程的所谓哲学,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批评。回来看默顿四条,严格说,它对于科学之精神也只能是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这是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一认识,在四条基础上加一条减一条,或者换一条,可能关系都不大。原因是原来的条条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根据以上考虑,我提出个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当然,这时指的是“科学之精神”。

  3.1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3.2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1)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新东西试图成为科学必须先努力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当发现实在不行时,才能着手突破旧体系。创新要被认可,必须努力做到向下兼容。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如果很宽容的话,科学的体系就乱了,逻辑上很不自洽,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不过,在具体掌握上,有很大灵活性,自洽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可能严格达到逻辑学意义上的“相容性”(一致性)。但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的确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人类社会中,其他声称的知识都没有做到自然科学这种高度的统一性(并不是完全统一,将来也不太可能全统一)。2)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理论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证据,才能被认可。特别地,证据应当是尽可能可重复的,不因时空位置变化、实验主体变化而不同。当然,实际情况也很复杂,特别是证据有不同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数量为标准。还有个逻辑上的困难,经验都是个别的,但理论命题都是全称的或者近似全称的,经验对于理论的支持永远是不充分的。于是科学总是可错的,或者叫原则上可证伪的。永远不可能出错的理论绝对不是科学。关于可重复性,具体情况也是复杂的,有些领域(如地质历史、物种进化和天文学)不可能做可重复的试验,需要用其它的各种对比方法(如有时用空间代替时间,通过空间的并存性推断时间上的演化序列)。伪科学常常不否认经验证据,但不强调可重复性或者可对比性,许多伪科学证据用双盲法就可揭穿,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方法。许多人说伪科学是不好区分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我不敢说所有伪科学都好区分,至少80%以上的伪科学用上述两条一试就能区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除了这两条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这我不反对,但我个人认为这两条基本上就足够了。要加上的一些条条原则上可从这两条演绎出来。而上述两条是最基本的,不可能从别的条条中推论出来(当然,可以有循环定义的情况,正如在实数理论中对于“确界”等等的处理)。我不敢说这两条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这两条无非是逻辑与经验,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一个学派就叫“逻辑经验主义”,我认为它较好地抓住了科学的实质。虽然今日逻辑经验主义好像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我却从不这样认为。许多人对逻辑经验主义作了片面的理解,歪曲了那些大师的本意。他们的批判发展了科学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已经不限于科学哲学),但这并不等于原来的逻辑经验主义不重要,更不等于逻辑经验主义错了。相比起来,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做出了最本质的刻划,它也是一种规范,并不代表实际情况,以科学史案例或者当代科学中的某些情况来反驳逻辑经验主义,没有力量。当然,我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规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是归纳来的、抽象出来的。深入讲很复杂。我还讲不清楚。

  3.3人们立即会问:怀疑、批判、求实、创新、奉献等等是不是也要加入科学精神之中?回答是:不必。“有条理的怀疑”是一种好的品质,对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可以从前面的两条中推论出来。要讲究逻辑自洽、要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求有条理的怀疑。特别要指出,单纯讲“怀疑”,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可能很糟糕。怀疑一切更是有毛病。“批判”也一样。有意义的批判必须讲道理(逻辑上自洽)并且要提供证据(第二条),否则批判与谩骂无法区分。“求实”或者实事求是,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第二条可以推论出来。“创新”并不是科学特有的品质,伪科学、胡说、歪理邪说可能比科学更具创新性,但与科学没有任何联系。科学虽然讲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无法发展,但它仍然不是科学的最本质属性,因为没有创新原来是科学的东西,仍然还是科学,创新本身不是科学的本质规定性。创新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它算做科学精神之一条。科学必须是向下兼容,因而其创新性必然受到很强的限制,不能胡来。所有创新都不能违反基本的自然定律,于是科学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愈是困难它愈有价值。至于“奉献”,更不能算在科学精神之中,因为别的什么东西更讲奉献,如宗教。要做好科学,当然要专心,要热爱科学,但奉献只是一种外在性的东西。总之,对于厘定科学精神,我持一种简单的观点,即尽可能不要把更多非本质性的东西硬拉到科学精神之中,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中国这两者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提出并对比的。上面之所以把科学精神作较窄的理解,也是为了与人文精神对照。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都与文艺复兴有关,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这两条道路发生了一定冲突(许多还是一致的)。于是才有了两者高低的讨论,才有呼唤一种精神反对另一种精神的声调。但是如果细致观察会发现,反对另一方时,人们并不是先将对方作一个较好的界定,而常常是任意歪曲对方,给对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再加以批判。这虽是学术争论惯用的伎俩,但在讨论这两种精神时此伎俩表现得尤其突出。

  5.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具体讲人文精神也有两条:1)人生而平等(现实中绝对不是这样),应当努力捍卫个体或者少数派生存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个体或少数派构成了人类群体,并保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这一条意味着自由高于民主。个体的丰富性才保证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至关重要。这一条意味着,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是最大的犯罪。人文精神还可以加上许多条,我想到只是这两条最重要。

  这样规定,是有意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重叠的部分都去掉了。实际上这两种精神都是正面的,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我做上述不成熟的描述,只是尽可能使它们各司其职。作为理想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努力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做人做事。但它们都是一些规范,现实中很复杂,反例太多了。一些人科学精神强一些,人文精神弱一些;一些人正好相反。也有极端的,科学精神极强,人文精神几乎是零,反之亦然。这在现实中都不难找到典型的例子。大家不妨考虑一下中国的名人,为他们分分类。两者都强的人,不太多,却是应当提倡的,我们教育也应当向这两种精神倾斜。中国传统文化既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人文精神。不信,可按上述四条对照一下。当然,若不同意我的规定,是另一回事。我不愿参与没有界说的争论。

  [编辑本段]科学精神的三个层次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第一,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第二,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第三,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编辑本段]“科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

  3月4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漠视,不推诿、不“踢皮球”,真正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带来了大量的反映社情民意的议案、提案,有的具有前瞻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力求早点解决;有的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可以尽快解决。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科学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无止境,改革没退路。只有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这几年,政协的提案工作、委员视察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全国政协仍然进行改进、创新,几次讨论研究,以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往年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全面、扎实,今年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常委会所做的报告又作改进,字数压缩到7000字,做到短而实。在本次会议上,一些委员提出,我们不仅要完善经济立法,还要完善社会管理立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也使我国的协商民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科学精神也是文明进步的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既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又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曾受漫长的封建文化浸润。在一些地方,封建落后意识还有一定市场,官场腐败也不必讳言。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代表委员研究的焦点问题几成共识,文明进步的呼声推动社会前行。可见,科学精神不仅仅限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她是抵制缪误的武器,取代黑暗的光明,确实关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

  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灵魂,她将长时间指导我们的工作,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胜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883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