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如何治疗

梅毒如何治疗,第1张

建议:梅毒的治疗现在主要以西药为主,自从青霉素用于治疗梅毒有奇效之后,中药基本不在作为主要医疗手段,只是起辅助作用,那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西药治疗不同阶段梅毒的方法:

(一)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

1、青霉素疗法

(1)苄星青霉素G(长效西林)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3次。

(2)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日,肌注,连续10~15天,总量800万u~1200万u。

2、对青霉素过敏者

(1)盐酸四环素500mg,4次/日,口服,连服15天。

(2)强力霉素100mg,2次/日,连服15天。

(二)晚期梅毒(包括三期皮肤、粘膜、骨骼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

1、青霉素

(1)苄星青霉素G240万u,1次/周,肌注,共3次。

(2)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日,肌注,连续20天。

2、对青霉素过敏者

(1)盐酸四环素500mg,4次/日,口服,连服30天。

(2)强力霉素100mg,2次/日,连服30天。

(三)心血管梅毒

应住院治疗,如有心衰,首先治疗心衰,待心功能代偿时,从小剂量开始注射青霉素,如水剂青霉素G,首日10万u,1次/日,肌注。第二日10万u,2次/日,肌注,第三日20万u,2次/日,肌注。自第4日起按如下方案治疗(为避免吉海氏反应,可在青霉素注射前一天口服强的松20mg/次,1次/日,连续3天)。

1、普鲁卡因青霉素G80u/日,肌注,连续15天为一疗程,共两疗程,疗程间休药2周。

2、四环素500mg,4次/日,连服30天。

(四)神经梅毒

应住院治疗,为避免治疗中产生吉海氏反应,在注射青霉素前一天口服强的松,每次20mg,1次/日,连续3天。

1、水剂青霉素G,每天1200万u,静脉点滴(每4小时200万u),连续14天。

2、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天120万u,肌肉注射,同时口服丙磺舒每次05g,4次/日,共10~14天。必要时再用苄星青霉素G,240万u,1次/周,肌注,连续3周。

(五)妊娠梅毒

1、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日,肌注,连续10天。妊娠初3个月内,注射一疗程,妊娠末3个月注射一疗程。

2、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治疗,每次500mg,4次/日,早期悔毒连服15天,二期复发及晚期梅毒连服30天。妊娠初3个月与妊娠末3个月各进行一个疗程(禁用四环素)。但其所生婴儿应用青霉素补治。

(六)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1、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脑脊液异常者:

(1)水剂青霉素G,5万u/kg体重,每日分2次静脉点滴,共10~14天。

(2)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5万u/kg体重,肌注,连续10天~14天。

脑脊液正常者:

苄星青霉素G,5万u/kg体重,一次注射(分两侧臀肌)。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

2、晚期先天梅毒(2岁以上)

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5万u/kg体重,肌注,连续10天为一疗程(不超过成人剂量)。

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

先天梅毒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每日7.5~12.5mg/kg体重,分4次服,连服30天。

梅毒治疗应该注意,梅毒诊断必须明确,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剂量必须足够,疗程必须规则,治疗后要追踪观察。应对传染源及性侣或性接触者同时进行检查和梅毒治疗治疗。

1、单个蜜蜂蛰伤很少引起全身症状,仅有轻微局部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如果仅仅是局部酸痛可以对症止痛药物治疗;2、伤口残留毒刺的立即拔出或用针挑出,但勿挤压蛰伤处,以免增加毒液的吸收;3、蜂毒为酸性,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涂敷蛰伤局部;4、全身症状重者皮下注射或肌注1∶1000肾上腺素05~1毫升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如因过敏性休克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的则应进行心肺复苏。

臀部的外上部没有大的神经和血管通过,注射器的针头扎入时,不会损伤血管和神经,药液也容易被肌肉中的血管吸收.如果在血管和神经密集的地方进行肌肉注射,会大量出血,并非常疼痛,也可能损伤神经;因此臀部常常被选着肌肉注射的部位.

故选:D.

病因复杂,主要与炎症、自身免疫反应代谢紊乱、创伤、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 意见建议: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和中医 《寻※ 估※ 风膏》 等。

骑车锻炼益处多

预防大脑老化 运动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骑自行车是大脑异侧支配运动,两腿交替蹬踏可使左、右侧大脑功能同时得以开发,防止其早衰及偏废。骑车时由于大脑摄入更多的氧气,再加上吸入大量新鲜空气,能提高智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提高心肺功能 骑自行车和跑步、游泳一样,是一种能改善人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骑自行车是有氧运动,对身体生理机能的促进作用很明显。骑车时,通过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锻炼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

减肥 骑自行车时,由于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可收到显著的减肥效果。

改善性功能 每日骑自行车4~5公里,可刺激人体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分泌,使性能力增强,有助于夫妻间性生活的和谐。

益寿延年 有调查统计表明,在世界上各种不同职业人员中,以邮递员的寿命最长,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传递信件时常骑自行车的缘故。

骑车锻炼要得法

错误的骑车方法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因此选择骑车锻炼,要注意正确的方法。

姿势要正确 心情要放松 骑车时,通常上身要稍微前倾,两臂伸直,两眼平视,注意力要集中。蹬车时,前脚掌用力,身体保持平衡不摇晃。遇到上坡和逆风时,身体要前倾;下坡或顺风时,身体要正直,注意下坡安全。同时,呼吸要与车速配合好,采用腹式呼吸,尽量用鼻呼吸。

一般人认为,所谓的骑车蹬踏就是脚往下踩,脚蹬子转一圈,能前进就行了。其实不然,正确的蹬踏应分为踩、拉、提、推4个连贯的动作。脚掌先向下踩,小腿再向后收缩回拉,再向上提,最后往前推,这样正好完成一周蹬踏。如此有节奏地蹬踏,不仅节省力气,还能提高速度。初学者要避免错误姿势,如双腿向外撇、点头哈腰等等。

注意变换姿势 骑车时间较长时,要注意变换骑车姿势,使身体的重心有所移动,以防会阴部某一点长时间着力。每天站立10分钟,这对于山地自行车选手来说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对于那些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人来说,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用力要均衡 骑车时臀部坐正,两腿用力均衡,防止一侧用力过猛。在踩踏脚蹬时,尽量确保膝盖不要完全地伸展,以免使重心移至胯部,造成身体的伤害。

车座要合适 如果自行车车座太高,不仅骑自行车时身体不舒服,动作不协调,且因骑车人只能勉强上下左右摇摆地踏,使会阴部与车座不断摩擦。舒适的车座位置应当呈水平或者略微向下倾斜一点。如果车座向上翘,即使其材质再好也会压迫臀部动脉。此外,还要选择那些比较宽的车座。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许多年轻人骑车贪图多量和快速,如没有长途骑车就一下子骑了50公里,而且只追求速度、力量,这样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严重的膝盖会出现积水。骑车健身要掌握好姿式和动作,先慢后快,这是初入门骑车锻炼者要掌握的原则。初骑变速车时,速度不要太快,时间也不要太长,待身体适应后再加速和加时。

肩膀、背部疼痛是肩周炎的典型表现特征,其诱因应该是在身体疲倦、劳累或肩膀有损伤(扭伤、拉伤、撞伤)的情况下受风寒湿邪侵入肩部筋脉,致使寒湿气淤滞在肩膀内而引起的。而要想尽快康复,首先就要把肩膀内的寒湿气逼出体外。偶尔或经常出现这种症状切记不可大意,要抓紧时间治疗。正好趁病情不是太严重医治很快会康复的,否则,等病情进一步发展较严重时再治疗就不太容易了。肩周炎属于无菌性炎症,一般情况下打针、吃药、按摩、理疗等等是无法消除无菌性炎症的。因此,建议采用中医穴位外敷的方法治疗,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可直达病灶,用于疏通经络,打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的代谢机能,改善病灶周围的组织营养 ,修复病变组织。达到缓解和康复目的。 这种方式安全无副作用,缓解或康复后也不易复发。请注意:止疼、消炎类药物(口服、针剂)副作用大,会伤及胃肠道、肝脏等,并可引起骨质疏松症。长期服用甚至会出现消化道溃疡和穿孔。 我知道有个疗效显著、见效迅速的药,是个外敷喷剂,使用很方便。治疗肩周炎、关节炎、网球肘、鼠标肘、颈椎病、腱鞘炎等引发的各种症状的效果非常好。对肌肉、神经、关节的疼痛、酸胀、冷寒、乏力等等症状有非常独特的疗效。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止疼痛、祛寒除湿、温经通络的效果——棒!非常非常棒!!!建议您试试,初次使用肩膀、背部的疼痛、酸胀不适会得到非常明显的缓解,只要再用上几次(病情严重可适当增加用药次数),症状就可以消除。(这个药治疗初期肩周炎、肩膀疼痛的效果奇佳,用后两三次基本就会康复。)我老婆就有肩周炎,肩膀、胳膊酸胀疼痛、抬胳膊都很困难。而她又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所以每天上班都非常痛苦,年初用这个药也就四五次症状就都没有了,真是不错。由于是自己家里人感受过此药的治疗效果,所以才敢在这里无愧于心的给您推荐。您考虑一下,对照自己的病症。要是觉得我所介绍的对您的病情康复有帮助,就可试试。发病时,在病患处喷一喷即刻缓解疼痛。说实话,治疗效果这么好的药实在是难得也绝对值得一试。相信用后您的病症一定会大大好转,并能尽早康复。这个药产自加拿大,纯植物提炼。用谷歌搜‘ LI 力 fu 肤 ye 叶 ’应该能够找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920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