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类型

股骨颈骨折类型,第1张

股骨颈的骨折相对来说是比较严重的骨折,这个骨折的类型对预后和手术选择关系比较大。

这个在临床上,1、可以按骨折部位分:一般来说是分头下型骨折,头颈型骨折,经颈型骨折,和基地型骨折。

2、还可以按骨折线走行 角度分为:i型,也就是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夹角小于30度,也叫外展型骨折,ii型骨折,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夹角大于30度小于50度,为中间型,iii型,也就是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夹角大于50度,内收型。

3、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也就是Garden分型。

(1)I型为不完全骨折。

(2)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3)Ⅲ型为完全骨折有部分移位,并有部分骨折端嵌插,股骨头外展,股骨颈段轻度外旋及上移。

(4)Ⅳ型为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段明显外旋和上移。关节囊和滑膜破坏严重。

4、AO分型:

AO将股骨颈骨折归类为股骨近端骨折中的B型。

  B1型:头上型,轻度移位。①嵌插,外翻15°②嵌插,外翻<15°。③无嵌插。

  B2型:经颈型,①经颈部基底。②颈中部,内收。③颈中部,剪切。

  B3型:头下型,移位。①中度移位,内收外旋。②中度移位,垂直外旋。③明显移位。

注:参考《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 1159页

我们都知道,肩胛冈的外侧端向前外伸展的突起称为肩峰。它是你肩胛骨上最突出的地方,很容易被触摸到,但是小时候肩峰由四个骨化中心形成: 前肩峰骨骺(Pre)、中间肩峰骨骺(Meso)、 后肩峰骨骺 (Meta) 、基底肩峰骨骺(Basi)。

多数人肩峰骨骺在14~15岁以前一直保持着软骨状态,至15岁左右开始出现前、中、后3个次级骨化中心。3个次级骨化中心在18~19岁合并成为肩峰骨骺,在22~25岁肩峰骨骺与肩峰基底部融合完成整个肩峰的发育过程。大多数人于25岁左右都会完成骨化中心的融合,但有约8%的人一个或多个骨化中心不融合。其中最常见的是中间肩峰骨骺和后肩峰骨骺不愈合(下图箭头所示)。其中62%为双侧。

共有七种不愈合类型;

肩峰骨是前肩峰骨化中心与肩峰融合失败所致的解剖变异。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解剖变异。

影像和解剖学中发病率约1%--15%,2%发生于双侧。

大多数肩峰骨无症状;但肩峰骨引起较正常易引起肩袖撕裂,临床表现为撞击性改变:慢性进行性疼痛僵硬、肩关节无力并活动受限。

肩关节正位片双密度征及出口位片肩峰皮质不规则高度提示肩峰骨。MR图像如果体检前来容易被误诊为正常的肩锁联合或肩峰骨折。

躯干骨折骨盆骨折

解剖特点

骨盆是由骶、尾、髋(髂、耻、坐)骨连接而成的坚强的骨环结构。两侧髂骨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髋臼与股骨构成髋关节,两侧耻骨借纤维软骨构成耻骨联合。骨盆是脊柱与下肢间的桥梁,躯干的重量通过骨盆传达到下肢,下肢的震荡也通过骨盆上达脊柱。

骨盆后部是由两个负重的主弓(承重弓)构成,骶骨是这两个主弓的汇合点,股骶弓由两侧髋臼向上通过髋骨的加厚部分到达骶骨,此弓在站立位时支持体重。坐骶弓由两侧坐骨结节向上经过坐骨体从髂骨的加厚部分到达骶骨,此弓在坐位时支持体重[如图]。

骨盆前部由两个束弓组成(联结弓)。束弓的作用是防止主弓向两侧分开,两侧耻骨体及其水平枝约束股骶弓,两侧耻骨下枝及坐骨枝支持丛骶弓,束弓远不如主弓坚强有力,受外力作用时束弓先骨折,当主弓有骨折时,束弓很少有不发生骨折的(在耻骨联合分离时可无骨折),耻骨的上枝较下枝更易骨折。

病因病理及分型

骨盆骨折多由强大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碾压,塌方,机械碰撞等。

骨盆骨折按骨盆环断裂的程度分三类:

1 骨盆环无断裂的骨折

包括髂骨翼的骨折;耻骨一枝骨折;髂前上、下棘骨折;坐骨结节骨折;骶骨骨折;尾骨骨折等[如图]。

2 骨盆环单弓断裂骨折

包括一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枝骨折;耻骨联合分离;一侧骶髂关节脱位或一侧骶髂关节附近的髂骨骨折等[如图]。

 

3 骨盆环双弓断裂

包括一侧耻骨上下枝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脱位或髂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合并一侧骶髂关节脱位或髂骨骨折;骨盆环多处骨折[如图]。

1早期并发症

(1)休克 严重损伤,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2)脂肪栓塞综合征 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①肝、脾破裂;②肺损伤;③膀胱和尿道损伤;④直肠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①重要血管损伤 常见的如伸直型肱骨骨髁上骨折,近侧骨折端易造成肱动脉损伤,肱骨上段骨折的旋肱前或后动脉损伤,股骨髁上骨折,远侧骨折端可致腘动脉损伤;②周围神经损伤 特别是在神经与其骨紧密相邻的部位,如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贴肱骨行走的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致腓总神经损伤;③脊髓损伤 为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可出现截瘫。

(5)骨筋膜室综合征 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2晚期并发症

(l)坠积性肺炎 多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患者,有时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应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

(2)压疮 严重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损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应加强活动锻炼,预防其发生。

(4)感染 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 又称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特别多见于肘关节。

(6)损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致使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

(7)关节僵硬 患肢长时间因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变和周围肌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8)亚急性骨萎缩 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9)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缺血性坏死。常见的有腕舟状骨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 它可由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所致,也常因骨折处理不当造成,特别是外固定过紧。一旦发生则难以治疗,常致严重残疾。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症状和体征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移位不显著的骨折仅有疼痛,肿胀和压痛。如移位明显桡骨将出现短缩和成角,下尺桡关节压痛,尺骨头膨出。多为闭合性骨折,开放骨折时多为桡骨近折端穿破皮肤所致,伤口小。神经血管损伤罕见。

骨折分型如下:

1桡骨远端青枝骨折合并尺骨小头骨骺分离,均为儿童。此型损伤轻,易于整复。

2桡骨远l/3骨折,骨折可为横形、短斜形、斜形。短缩移位明显,下尺桡关节脱位明显。多为跌倒手撑地致伤。前臂旋前位致伤时桡骨远折段向背侧移位,前臂旋后位致伤时桡骨远折段向掌侧移位。临床上以掌侧移位者多见。此型损伤较重,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多已断裂,骨间膜亦有一定的损伤。

3桡骨远l/3骨折,下尺桡关节脱位,并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尺骨干之外伤性弯曲。多为机器绞轧伤所致。损伤重,可能造成开放伤口。此时除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破裂外,骨间膜多有严重损伤。

分型

1、1814年英国人克雷氏曾系统报道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间接暴力引起,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向掌侧成角。

2、史密斯又报道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3、再后又报道背侧缘劈裂型骨折,又称巴尔通骨折和掌侧缘劈裂骨折,又称反巴尔通骨折。

治疗

1无移位骨折,可用功能位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

2移位型骨折,需闭合复位。术者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掌及拇指,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然后使腕关节掌曲,并同时在桡骨远骨折段上向掌侧及尺侧推压。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应用前臂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10~14天改为中立位4周。

3复位标准

⑴桡骨茎突低于尺骨茎突1~2cm。

⑵桡骨远端背侧须平坦无骨突起,掌侧孤形凹陷恢复。

⑶手不桡偏,尺骨头轮廓正常,患手指活动良好。

⑷X线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面倾斜。

4畸形愈合的治疗 畸形较轻对腕部功能影响不大者,不考虑手术治疗。畸形不太重仅有旋转障碍者,可作尺骨头切除术。畸形严重无前臂旋转障碍者,可做Campbell手术,即尺骨头部分切除及桡骨远端截骨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93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