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有哪几个部位,生病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事情,不仅对自身健康有影响,还给家人带来负担。皮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注射药物缓解病情的治疗方法,那么皮内注射有哪几个部位,来看看皮内注射的位置吧。
皮内注射有哪几个部位1
皮内注射有哪几个部位?
皮内注射通常选择毛发、色素较少,皮肤较薄的部位,药物过敏试验常用前臂中段内侧;预防接种亦可选在上臂三角肌下缘。皮内注射常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或作为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皮内注射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治疗车、快速手消、棉签、酒精、治疗巾、药液(核对药品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瓶身有无破损、裂痕;药液有无沉淀浑浊絮状物)、无菌1ml注射器。并逐一检查。车下放利器盒。
3、铺无菌盘,抽取药液(抽药时瓶签面向自己,以便再次核对药品),抽完再次核对,将注射器放于无菌盘内。
4、皮内注射部位注意事项有很多,只有我们把这些注意事项全部注意到了,我们才能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才能够避免给我们患者带来更多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也一定要了解一些注射其他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
要做皮内注射的话就要好准备工作,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注意平时要多休息,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以上就是关于“皮内注射有哪几个部位?”的相关介绍,只有注意了皮内注射的一些注射细节,才能避免给患者带来更多伤害。
皮内注射有哪几个部位2
皮内注射的部位在哪里
皮内注射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皮内注射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所以在很多医生对病人进行皮内注射的的情况下会有慎重的选择,为了正确注射,应该注射在前臂内侧下段是正确的。
做皮内注射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皮试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所需注射药物有过敏者不可做过敏试验。
2、配制皮试药液必须用生理盐水,用于不同药物的注射器及针头禁止交叉使用。
3、皮试后观察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阳性者禁用,并在医嘱单或门诊病历上注明过敏。
皮内注射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注射方法,在选择注射前必须要进行皮试,首先查看对药物的反应情况,才能进行注射。那皮内注射的部位在哪里是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问题,在这时,就需要清楚的了解皮内注射,对皮内注射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是对注射是很有好处的,防止对药物有过敏现象。
为什么疫苗一般都是注射在胳膊的上臂肌肉处?
一般来说,不管注射什么药,都会注射到肌肉中。 为什么要给手臂打疫苗而不是屁股其实很简单。 这和注射剂的注射量有关。 一般情况下,注射到肌肉中容易被吸收,但打屁股的注射只在药量大的情况下使用,通常为1-2ml。 这是因为屁股上的臀大肌发达,有利于大量注射。另一方面,一般接种疫苗的注射量为01-05ml左右,非常少,有时也打1ml。 通常从人类左臂上的肱三头肌开始击球。 这个部位的肌肉比较发达,可以满足疫苗注射量的要求。 这里的适用性比打屁股针强,药物效果也快,同样可以减少脱裤子的时间,提高效率,非常有利于集体注射。
对于为什么疫苗要打在手臂上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已经很明确了,这与注射剂的注射量有关,人体有多块肌肉和骨骼支撑,需要大量注射时一般选择臀部上的臀大肌,像接种疫苗时可以注射到手臂上治病的药剂比一般的疫苗计量大,所以要注射到臀大肌里。其次,在臀部接种疫苗,臀部肌肉比手臂肌肉大,所以相对来说效果不大。 特别是在一般的乙肝疫苗和狂犬病疫苗中,有不能直接接种到屁股上的特殊疫苗。 这种情况可能延缓疫苗的药效作用,特别是狂犬病疫苗可能在疫苗无效时发病,因此一般的接种疫苗发生在手臂上。
不同的免疫产品接种途径不同,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免疫反应。 接种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皮下注射,一般为肱外侧三角肌,如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 皮内注射、肱三角肌下缘皮内,如卡介苗等; 肌肉注射一般在臀部外上方1/4的臀大肌或肱外侧三角肌肌内,如乙型肝炎、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百白破混合剂等;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的给药方法。 像炭疽疫苗一样给皮造成伤口的方法。
新生儿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程序,按“0、1、6月三针间隔接种法”接种。“0”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1针(对其他儿童或成人为第1针起始时间),“1”为间隔1个月打第2针;“6”为小儿满6个月,即第1针后的6个月打第3针。
接种剂量则根据母亲血清检测结果而异。在老少边穷地区,无化验能力的,可每次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共3针。
能筛查的地区,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之新生儿第1针使用30微克,第2、3针用10微克。对表面抗原及e抗原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含200~400μ)注射1针(在出生24小时内),第2~4周后按0、1、6间隔,每次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肌肉注射,注射前将药摇匀。
乙型肝炎免疫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患者的各种体液中,婴儿可通过患病母亲“垂直传播”而获得。为阻断这一重要的传播途径,对“乙肝”孕妇所生的孩子应做如下处理:
(1)出生后即刻吸净咽入消化道的羊水、血液和粘液,并即刻洗澡,清除皮肤所污染的羊水、血液。
(2)出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30微克。
(3)出生后3个月、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以上为主动免疫法,使孩子体内产生抗体。
(4)如母血e抗原阳性,则可加被动免疫,即生后即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毫升,出生后3个月、6个月分别注射HBIG 05毫升。
(5)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的联合方法。出生后即刻及第3个月各肌肉注射HBIG 05毫升;生后4~7天内、第1个月、第3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
(6)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母子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期,产后如果母子密切接触,即使不以母乳喂养,同样可以传播乙肝病毒,因此母乳喂养与婴儿的感染率关系不大。
如果母体已产生抗体,或新生儿已经免疫,则可以母乳喂养。最理想的是,凡乙肝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主动与被动两种免疫,则可进行母乳喂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