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第1张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那么你知道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1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的部分的。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则,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入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网”(即上睑),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行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结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

2、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3、足阳阴经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为“目上网”(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

4、足太阳经筋:起于大足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着于脊椎。

5、足少阳经筋:起于足小趾的下边,同足太阳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挟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会合。

6、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2

膏肓穴

膏肓穴位于人体背部,第四节胸椎椎突下侧,大椎侧3寸左右。膏肓穴主治人体肩膀僵硬、酸软等症状,长期按摩能够缓解肩颈肿痛等症状。

肺俞穴

该穴位位于人体第三节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开15寸位置。如果肺俞穴有隆起的情况,多为胸中有肺热、且伴随呼吸道疾病镜框。经常按摩肺俞穴能够缓解皮肤肿痛、气喘咳嗽等病症。

膀胱俞

膀胱俞主要卫浴人体第二骶椎椎突之下,大椎旁开15寸的位置。如果膀胱俞有椭圆形的结节,大多为遗尿症预兆,按压有疼痛感则多为腰痛、下肢麻木的前兆。

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体第九届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侧15寸位置。如果肝俞穴有结节,则多半为失眠、头晕等症状前兆。一般情况下,肝俞穴有棱状结节多为腹胀、黄疸的病发前兆。

小肠俞

小肠俞位于人体第一节骶椎棘突下方,旁侧15寸位置。小肠俞如果出现气泡转动感,一般为女性子宫下垂的表现。而有椭圆形结节,则多半为头晕、颈部疾病的前兆。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人体脊椎椎突下方,大椎侧面15寸位置。一般情况下,如果肾俞穴有结节症状,多为尿血、腰痛以及阳痿的前兆,同时也会伴有耳鸣、头晕的'症状。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3

十二经脉对称性的遍布于身体的两边,各自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里侧或两侧,每一经络各自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络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一部分。手进行于上肢,足进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里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两侧,属腑。在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健康保健性的医治,关键适用感染医治、背部疾病治疗等,根据背部经络疏通能医治许多病症。应用该项医治益处也是许多的,病人做此医治多是拔火罐医治,医治时根据背部的穴位刺激性,应用身上的经脉所有开启,就会有输通的作用。背部中间的脊柱是督脉的循行线,它省长一身之阳经,有统领、调整、联系其他阳经的功效,影响力十分关键。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又全线贯通浑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对的反映点,五脏六腑功能产生的生理性转变,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假如常常在背部中间或两边拔火罐。这类独有的刺激性,不但有益于迅速经络疏通、均衡阳阴,并且能调整五脏六腑,推动血液循环系统,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传输功效提高内分泌作用,激话细胞免疫,提升本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性工作能力,降低病症的产生。由此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的,爱好拔火罐的盆友,何不在背部拔火罐。拔火罐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有什么呢可医治疾患也可预防传染病,拔火罐是中医学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大部分人都开展应用。

中医学如何输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脉联接人体每个位置,常常背部按摩能连通全身血气、推动血液、血循环及组织间的新陈代谢、可减轻全身疲倦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健体、提升人的抵抗能力这些。下边我们讨论一下背部按摩的方式。

中医学觉得身体的好几个穴道系于背部,适当敲打北边可振作阳、经络疏通、推动血气运作等,做到缓解疲劳、安神助眠等功效,并可加强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免疫力。捶腿简便易行,不会受到时间管束,一般 有拍摄手法(虚掌敲打)和叩法(虚拳敲击),二种技巧均宜轻不适合重,务求姿势融洽、节奏感匀称,切实颇具延展性。捶腿时,两手沿脊柱两边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轻轻拍打轻叩,捶击幅度以能使人体振动而不觉得疼痛为宜。可自身敲打,也可由别人敲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腿频率以每分60至100下以宜,每天可捶腿1至2次,每一次捶腿时间以20分钟为限。

十二经脉对称性地遍布于身体的两边,各自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里侧或两侧,每一经络各自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络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一部分。手进行于上肢,足进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里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两侧,属腑。

在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背部正中间的脊柱是督脉的循行线,省长一身之阳经,有统领、调整、联系其他阳经的功效,影响力十分关键。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又全线贯通浑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对的反映点,五脏六腑功能产生的生理性转变,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扩展资料:

经脉对身体来讲十分关键,既能决存亡,又能处万病。由于人往往变成一个有机化学的总体,是因为经络蜿蜒曲折,进出表中,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而经络之气运作一切正常针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治疗起着的关键功效。

运作血气,营养成分五脏六腑燃气需要用管路传至每个地区,血气还要根据经脉传至人体各部,滋养浑身上下内外。它是经脉的第二个功效。经穴还能够体现人本质的问题,中医学称作"以表知里"。

穴位和经络不能随便按敲的。如果应用不当,反而会对身体有害。如果逆理而动,会加重病症。

下面几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穴位和经络的按摩手法和敲击方法。

穴位的按摩

我们日常按摩的保健穴位有:百会、太阳、风池、劳宫、内关、养老、足三里、涌泉、太冲、太溪、合谷、膻中等穴位,其中合谷、足三里、涌泉、内关称为四大养生穴。

注意3点:

1、力度轻重。轻为补,重为泻。

2、点按的方向。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3、与呼吸的关系。呼气时按,吸气时松。

经络的敲击

我们最常敲击的经络有:心包经、胆经。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敲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肝经、三焦经、脾经。心经多用拨的手法,肾经多用疏道的手法。膀胱经在背后的部分自己无法调理,委中往下一段自己可以按揉。

注意2点:

1、力度轻重。轻快短为补,重慢长为泻。

2、敲击的方向。顺敲为补,逆敲为泻。

那么,经络敲击的顺逆如何判断经络以起点为依据,可分为手经和足经。手经和足经都又分为阳经和阴经。

下表可以清楚地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泻。

由上到下,由下到上:

手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逆/泻 顺/补

手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 顺/补 逆/泻

足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 顺/补 逆/泻

足阴经:脾经、肝经、肾经 逆/泻 顺/补

如手厥阴心包经为手阴经,对照上表,由上到下敲为顺,是补手法。由下到上为逆,是泻手法。其他经络,同理类推。

专家提醒

1、心包经一般为补,夏天心火旺的时候可以逆敲,泻心火。

2、实症为补,虚症为泻。如治小儿近视,为虚症,肝开窃于目,应该泻法敲肝经。便秘,应该泻法敲大肠经。感冒,要泻法敲肺经。

3、肾经任何时候只能补,不能泻。对照上表,应该由下往上敲或者疏通。

4、一些深入肌肤的穴位,即使补法也要用力按。如足三里,风池,昆仑。

5、胆经多从上往下敲,用补法。但在大腿部肌肉发达,补法也是得用力,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位要用一定的力度敲击。过了膝盖,从阳陵泉开始往下要手法略轻。

6、膀胱经的俞穴,如肝俞、胃俞等穴位,俞为通道,而人的后背最易受寒堵塞,需要一定的力度按揉,打通通道。

7、中医手法有十种,现在只提了两种。其他一些手法也基本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比如采用揪和拍,肯定是虚症。如咳嗽,在咽喉部揪痧,心血管疾病在心包经拍痧。刮的手法也是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

8、要灵活运用中医的五行理论。主要是正确判断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和相生相克关系,确定补泻治疗手法,再用本文的方法判断方向和力度。如调理肾经,一般来说肾经出现问题都是虚症,肾经要补。肺运肾水,肺经要补,脾经和肾经隔一位,要泻。

所以,总的调理思路应该是:疏通肾经,补肺经,泻肝经和脾经。

本文摘自《经络穴位图解》。

每天学点养生,不给医院养医生!

人体的经络图诀窍如下几点:

1,胆经。胆经由臀部中点开始,沿大腿笔直下滑,至脚踝底端结束。当胆汁分泌不足时,人体无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油脂,头发会显得油油的,在夏天尤其如此。

2,胃经。胃经从锁骨下开始,顺双乳,过腹部,到两腿正面,止于第四脚趾趾间。面部供血主要靠胃经,颜面的光泽程度、皮肤的弹性都与胃经供血有关。

3,大肠经。大肠经从鼻翼旁的迎香穴开始,经过脖子,贯穿手臂,止于食指指尖。经常敲打大肠经,可清肠润胃,使你代谢通畅,有很强的排毒效果,使你皮肤滑润、口气清新。

4,心包经。从乳头外侧一寸的天池穴开始,到中指指尖末端,为心包经。心包经的始端在心脏外围,中医所说的心包就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当外邪侵犯时,心包挡在心脏前面,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5,肺经。从肩胛骨凹陷处连出一条直线,沿着手臂内侧,到拇指内侧端止,为人体肺经。“肺主皮毛”,经常敲打肺经的同时,保证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进水量,就能使水分通过肺经运转到真皮层,使你的皮肤不再干燥。

扩展资料:

人体的经络至今没有将全图画出来,就是经络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马路,是网络,而大小周天的这些主干道上,也不是一根管道,而是一组管道。所以不要太拘泥与找穴位、找经络,只要有淤堵、疼痛、不通、长出多余肉的地方都进行梳理,都会对身体产生作用的。

经络的经就是主干道,就是大小周天。但络,其实是网络,有四通八达的意思,就是身体的经络除了主干道外,各种的侧枝是非常发达的,遍布全身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

参考资料:

凤凰网-如何用人体经络养生防病 掌握这些经络穴位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腹 痛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而刮痧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理方法,简单方便且安全,对于腹痛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下面看看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1

1、颈椎出痧:落枕、咽喉炎、颈椎病变。

2、大椎出痧: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3、脊椎出痧:睡眠质量偏差。

4、右肩颈出痧:劳累过度。

5、左肩颈出痧:用脑过度。

6、左天宗出痧:胆囊病变,胆汁粘稠。

7、右天宗出痧:环跳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小气泡代表轻度的经络不通。

8、肩颈部位出现紫红色的痧:属于肩周炎。

9、肩夹缝有痧:属于淋巴排毒不畅。

10、后背心肺区出痧:感冒胸闷,胸通,心肺机能弱、

11、肝木区出痧: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肝硬化、

12、脾胃区出痧: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胃酸过多,腰痛、

13、肾水区出痧:膀胱炎,口味重,腰酸,易水肿、

14、臀部坐骨区出痧:月经失调,子宫机能偏弱,痛经,妇科疾病,更年期障碍症,坐骨神经痛。

15、肩胛手足区出痧:手脚发麻,膝盖酸痛,卵巢机能差,四肢肿胀。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2

腹痛刮痧位置图

一、刮痧位置

1、背部出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

2、腹部出痧:中脘、天枢、关元。

3、双下肢出痧:梁丘、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1、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肝俞穴刮拭至大肠俞穴,重点加强胃俞、大肠俞穴的刮拭;

2、再刮拭腹部穴位,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

3、最后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梁丘、足三里穴。

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

三、适应症

缓解腹痛。

注意出痧:刮痧只能作为临时改善腹痛的一种应急手段,但不能作为治疗器质性(腹腔器官发生损害)腹痛的方法,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明确诊断,配合刮痧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腹部疼痛发作时一般不宜刮。

刮痧出痧好不好

刮痧出痧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好还是不好。

因为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泡;急性病多为粟粒状,大面积;若为血斑、血泡,说明病情较重。

通过出痧部位可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紫痧或痧斑,则说明心脏功能变化,应提早预防和保健。

但是刮痧时不是出痧越多越好,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

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也不明显。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只会伤害身体。

湿热严重刮痧还是拔罐

无论是刮痧还是拔火罐,都没有太大的除湿作用,如果非要比出个高低,那么拔火罐略胜一筹,因为拔火罐的'过程中会拔出身体中的部分水汽。

造成湿热严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脾胃失调,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出现障碍,水湿就会积聚在身体中。湿热严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或者食材,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二、刮痧中注意事项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

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三、刮痧后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地急救,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部位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3

女生背部出痧示意图

痧色匀称,暗红色无显著痧为身心健康。若红色为容易上火,暗紫色为有淤血,紫黑色为有瘀又有寒,灰绿色为有小寒,浅绿色或有点淡**为有药毒,罐周边有皱褶则为受寒症,罐内有水汽则是脾湿。

血压根据起痧位置分辨身体状况。凡经脉循环系统路线和穴道地区非常容易出现痧,提醒相对经脉所联络的内脏器官作用变病。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匀称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痧斑或紫痧,则表明心脏作用有出现异常转变,应提前健康保健。

血液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若出散痧,色调较淡,表明病况比较轻,非常容易康复治疗;若起痧较多并且点大德块,蓝紫色血包等,表明病况较重,数次健康保健才可以康复治疗。

拔罐全过程中,部分出现痧迹后改成轻刮法刮,使痧渐渐地透传出来,以缓解疼痛,称透痧。此外一些神经肌肉瘫痪的人,拔罐后不容易起痧,不能硬刮、重刮,奢求起痧,宜多刮几回,痧象当然闪过,表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

拔罐后,皮肤上的紫黑印着碍美观大方,纯棉毛巾敷热、多饮水更加容易退痧。身体素质好的人,一般2天~3天就可以消散;体质差的人,一般需要4天~5天。拔罐实际效果虽好,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合适,拔罐也是有忌讳,非常是脸部刮痧,更需慎重。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身体是很多的神经系统,每一条经络都很重要,但是偶尔拔罐是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的相关内容。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1

一、背部拔罐的好处:

1、脊椎是背部的主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

2、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3、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还有重要的保健穴。

4、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二、调节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调节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三、活血化瘀: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在局部产生淤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时在局部或相应腧穴拔罐,可使淤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这就是拔罐活血化瘀的作用。

四、清热消肿:根据中医治法中“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火罐手法的刺激,使热邪疾出,以达清热之目的,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以清体内之瘀热、肿毒。

五、祛痰解痉,软坚散结:由痰湿所致的体表包块及风证,通过拔罐、火罐治疗,使腠理宣畅,痰热脓毒外泄,有明显的止痉散结效果。

六、调和脏腑:拔罐疗法通过结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以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注意事项:喜欢拔罐的朋友,记得在拔罐之后不要去洗澡,那样容易感染风寒。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2

第七颈椎至肩胛冈 1

对应的是肺和大肠,受凉后易伤风感冒、流清鼻涕、肺气虚等,热是由于慢性咽炎、咽喉肿痛、咳嗽、干咳等症,痒可能由于风邪入肺,刺痛可能是由于急性咽炎、哮喘、支气管炎等。

肩胛冈至肩胛下角 2

对应心、小肠、乳房,受凉会引起循环不良、心慌、胸闷、血压不正常等,热会导致失眠多梦、心律不齐、神经衰弱、心火旺等,刺痛可能是因为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或乳腺疾病。

肩胛下角至肋弓下缘 3

对应肝、胆,凉导致肝气郁结、易疲劳,热会引起肝火旺、眼干、发火、情绪燥,痒多是可能有肝风内动、手足抽筋、中风、口眼歪斜,刺痛可能有肝部疾病。 肋弓下缘至髂棘 4 对应脾胃,凉可能是由于胃寒、胀气、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热多是由于胃热、胃酸、易患胃溃疡、便秘、还可能有口气,痒可能是由于湿气重、肌肉松弛下垂、局部肥胖,刺痛可能有脾肿大、胃炎等症。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3

拔罐在市面上常见的有真空拔罐和拔火罐两种,一般来说,普通的真空拔罐就可以满足要求了,拔火罐比真空拔罐的效果要更好,但是技术同时也更高,因此不建议大家选择拔火罐的方式。很多人在说起拔罐的时候都会记得拔罐后背的印象,其实人体的后背就是存储阳气的督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因此想要拔罐后背的朋友,不妨根据自己身体的问题,从督脉上找相应的脏器器官穴位,再进行拔罐的工作,这时候就能够对身体进行调养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后背拔罐的时候,一定不要针对脊柱,而是要以脊柱旁边的位置来留罐。

很多气血旺盛的男性都喜欢通过拔罐来调理身体,不仅身体舒服了精神上也得到舒缓。虽然说拔罐错误的话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但是选对经络穴位可以让拔罐的效果正好。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自己需要调理哪一个器官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容易咳嗽感冒,那么就需要针对肺部的肺经相关穴位来做拔罐,比如老是容易拉肚子肚子疼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针对腹部来做拔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肚脐神厥穴是不可以做拔罐的。还有一些女性朋友想要解决月经不调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针对腰的带脉来做拔罐这样也可以进行调理。如果在家拔罐后仍然没有改善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拔罐在中医疗法里面是比较激进性的调理身体方法,相对于艾灸和刮痧来说对身体的刺激性更大,相对的作用也更好。但是需要注意,有些骨头比较多的部位、人体的大血管部位、关节部位、还有脸部,这几个地方是不适合进行拔罐的,最好选择其他的方法来调理。

  经络学说是 中医 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背部肺经经络图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告诉你背部肺经经络图,欢迎参阅

背痛按什么 穴位

 1、按揉委中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按摩 方法:1)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做50次;2)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委中穴,做50次。

 2、按揉肩井穴

 位置: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肩井穴,有酸胀感为宜,按摩50次。

 3、按揉肩贞穴

 位置: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按摩方法: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对侧肩贞穴,有酸胀感为宜,按摩50次。

 4、按揉列缺穴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对侧列缺穴,有酸胀感为宜,按摩50次。

背上有什么穴位

 1、背部有什么穴位呢

 背部主要的穴位有: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小肠俞、肺俞穴、胆俞穴、膏肓穴、三焦俞、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肠俞、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关元俞、膀胱俞。

 2、背部穴位的主治 疾病

 21、肩井穴: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 耳鸣 、高 血压 、落枕等。

 22、天宗穴:肩膀酸痛、五十肩、治疗肩部疾病等。

 23、大椎穴:幼儿体质虚弱、 哮喘 、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24、肺俞穴:肺经及 呼吸 道疾病,如 肺炎 、支 气管炎 、 肺结核 等。

 25、厥阴俞穴:指压厥阴俞,可以治疗疾病性气喘、止咳。

 26、心俞穴: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

 27、膈俞穴:慢性出血性疾病、 贫血 、呃逆、 神经 性呕吐、 荨麻疹 、 皮肤病 等。

 28、肝俞穴:胃肠病、胸痛 腹痛 、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29、胆俞穴:胆经疾病,如 胆囊炎 、坐骨 神经痛 、 风湿 性 关节炎 、肝炎等。

 210、脾俞穴: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 糖尿病 等。

 211、胃俞穴: 消化 系统疾病,如 胃溃疡 、 胃炎 、胃痉挛、呕吐、恶心等。

 212、三焦俞穴: 发烧 、腰痛、精力减退、青春痘、赘疣、糖尿病等。

 213、肾俞穴:腰痛、 肾脏病 、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214、关元俞穴:指压该穴道,可以延长性欲时间,提高男性勃起功能。

 215、小肠俞穴: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

 3、穴位的排列规律

 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 血液 “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的这些”位置“上,于是当然也会有比较多的”免疫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来控制”形势“。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

1 肺经如何养生

2 12经络面部走向图

3 拍打经络养生法

4 背部经络推拿对身体的好处

5 人体十二经络养生的方法

6 拍打经络穴位养生保健法

7 背上的经脉很痛怎么回事

8 拍打经络养生法视频

雷公接着又问黄帝了,问经络究竟有哪些呢?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黄帝回答说经络在人身上非常多,有经、有络。经有十二正经,有奇经八脉等。经就是道路,是有路线的,非常清晰的。黄帝介绍得非常详细,描绘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看到,是不可能描绘得这么清晰、形象的。

从黄帝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在我们人体周身上下都有,是纵横交错的,就像网络。今天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词,叫“网络”,经络就是网络。你瞧古人多先进,早就在用现在最时髦的词汇了。

具体地说,“经”和“络”是有区别的,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人体上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里我主要介绍经脉。经脉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十二正经,一种叫奇经八脉。

那么,为什么经脉要分一正一奇呢?十二正经有什么作用呢?奇经八脉又有什么作用呢?先看十二正经,是指每一条经脉都可以与脏腑一一对应的,就是这个通道,这个“经”把脏腑联系起来,而且十二正经具有表里关系,分为六阴六阳,阴阳是可以一一对应起来的,很有规律,跟脏腑联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叫做“正”。

奇经八脉,它不直接和脏腑相对应,同时这八条经脉又没有表里对应关系,所以把它称为“奇”。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这张十二正经图。字十二正经图十二经脉是经脉的大道十二经脉是从人体的手、脚运行到全身的,所以称为手六经(三阴三阳)、足六经(三阴三阳)。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手上的三根阴脉,是从胸开始发出的,然后沿着手臂的内侧往下走,一直走到手指。内侧为阴,外侧为阳。所以在内侧走的是三条阴脉,叫“手三阴”;而到了手指后,又往手背开始循行了,这就是手上的三根阳脉,叫“手三阳”,从手一直走到头。然后由头往下,循着人体外侧往下一直走到脚,所以称为“足三阳”。足三阳脉到了脚趾以后又往上走,沿着内侧由小腿大腿往上行了,走到腹又走到胸。因为是从脚开始、在内侧走所以叫“足三阴”。足三阴到了胸后,又和手三阴脉交接到一起。但请注意,它不是三根阴脉、三根阳脉一起走的,而是一根阴脉接一根阳脉,一根阳脉接一根阴脉,这么一根一根走的。

省略内容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842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