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
因喜“山色空�雨亦奇”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子。[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背景:
曾几(1084——1166)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诗意: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诗词
(宋·朱熹)
胜日②寻芳③泗水④滨⑤,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题、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风景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名句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边观花赏草,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妙句之妙)
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剪剪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惬意。
雨,冠以杏花;风,冠以杨柳。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
答案
《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这三首古诗写到了(翠柳)、(竹)、(桃花)、(蒌蒿)、(芦芽)、(梅子)等植物。
原文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简析
《绝句》写到的植物是(翠柳);
《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竹)、(桃花)、(蒌蒿)、(芦芽)四种植物;
《三衢道中》描写的植物是(梅子)。
《三衢道中》解读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宋 曾几 《三衢道中》 ( 1085-1166 )
《三衢道中》以民谣般的通俗开篇,描述了诗人在一场梅雨横行的季节里,偶遇晴天的内心窃喜,田园意境使得全诗玲珑透剔,清逸自然,将田园诗的自然风格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按照田园诗的套路,诗人选择了梅子作为底色,来突出江南水乡的青涩可爱。
作为最能表现地域特色的水果,如果说“葡萄美酒夜光杯”能让我们倾慕于塞外的葡萄,“一骑红尘妃子笑”能让我们难忘于岭南的荔枝,那么,“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是江南梅子对我们的魔幻吸引,著名词人贺方回(1052~1125)甚至因为在诗词中把梅子写得溜而获“贺梅子”雅号,成为文学史上一大佳话。作为江南最具特色的水果担当,“梅子”在宋诗中的地位更是非同寻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梅子在诗人笔下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水果,而是一种系列,包括黄梅、杨梅、杏梅等诸多品种,它们属性类似又各具特色,充满了想像空间。
其次,梅子成熟的时节多处于春末夏初,此时万物勃发,生机盎然,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最能让诗人产生灵感的触动。
再次,梅子成熟之时,也是它们快速腐败之时,往往不过一两天、甚至在成熟的当天,熟透的梅子就会掉落、腐烂,由酸甜可口变得寡淡无味,此时也正是梅雨来临之时,满地熟透的梅子在雨水的浸泡下,更成了一种暴殄天物,月圆花残、黯然泪下,无可奈何花落去、风雨如梭黯梅园。
第四,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梅子的滋味特别让人着魔:其中一股似酸还甜、似却还羞的滋味,实在不是拙笔所能描摹。且不论其未熟之时,青梅的酸涩让人长久难忘;即使是熟透的杏梅,也会在它深深的甜津里隐藏一份坚韧不拔的酸涩,以至于过量食用之后,你才会发现酸涩感排山倒海般涌来,让你忍“酸”不禁,所以杨万里才说“梅子留酸软齿牙”,这些,是不是都像极了每个人年轻时那份朦胧的青涩呢?
当然,这种朦胧又清新的酸涩,更像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气质。
所以,梅子诗意天成,不是诗人太魔性,而是梅子太人生。
不过,此时诗人的重点到不是为了突出“梅子”,而是为了突出梅雨季节的放晴间隙,才能出现的那份晴雨分明的艺术之美:前几天还瀑布似的小溪已然断流,经雨水冲刷后的山路一尘不染,在铺天盖地的黄梅映衬下,一种归于化外的出世之心油然而生,不需远足,只需畅想,不需遨游,只需神飞,是谓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也!
那么,作为一名诗人,或者说游者,为什么一场晴天就让他如此兴奋呢?
其实,在溪流潺潺之中,山行看似有点困难、有点危险,但在江浙这类草木繁盛的丘陵地带,实际上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郊游,何况在细雨靡靡中的旅行乐趣何尝不是更加的诗情画意呢。
显然,“狡猾”的诗人在这里使用了一种双关,力求展现江南山水,晴天雨时,各有其美。
是的,晴天尚且如此梦幻,况雨天乎!
最后,诗人选择了由静入动来反映内心的安静与悠闲,这时,他召唤了黄鹂: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鸟叫声似乎似乎打破了这天籁般的寂静,却更有“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之妙,这空旷的山野,也因此显得更加缥缈灵动。
此处的黄鹂又让人想起唐人的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宋朝的黄鹂,鸣叫的声音自然、轻快,隐含一股小家碧玉的玲珑剔透;唐朝的黄鹂,则另有一番天然、明亮,凛然一副荡气回肠的历史沧桑。这不止是两位诗人的不同,更是两个时代的区别,就像《绝句》里体现的那种令人高山仰止的工整布局,《三衢道中》所表现的则是一份小确幸与更加“随意”的田园诗韵,这是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杰作,不同的杰作更反馈了不同的时代,作为今天的我们,能够拜读,无疑是幸福的。
让人例外的是,宋诗的气息,甚至在近千年后的清朝找到了知音: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自然、纯朴的文字构成了一幅名副其实的村居图,这里有风雨、有人烟,有诗情、有画意,在山水画式的泼墨写意之后,突然辅以调皮的儿童、灵魂的风筝,俨然是又一次典型的田园诗格局,在这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的文化套路面前,诗人们似乎已经不需要再思考如何启承转合、如何谋篇布局,只需把适合的文字放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了,它更加证明了一个道理:越是简单的文字,越是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特别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的诗句,对于生长在农村、曾经无数次期待放学、期待做风筝、放风筝的同学来说,这样的场景就更加让我们沉迷,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和学习习惯,为我们创造了血脉相连的温馨记忆,这些记忆,在阅读这类诗句的瞬间满血复活,使得此类作品更接地气、更加亲切、更加梦幻。
事实上,和曾几类似,诗人高鼎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名声,所遗事迹也少,而且根据他生活的大概年代(1851~1861),此时正处于大苦大难的鸦片战争之后,这首诗的诞生就颇为耐人寻味,因为它的风格与其时代氛围是格格不入的,能够产生如此和谐如此自然的佳作,如果不是诗人自有一方壶中天地,那么就是诗人在唐诗宋词中浸*太深、大彻大悟后的情不自禁。
无论如何,相隔千年仍能如此共鸣,这不会只是天才诗人的灵光一现,更是伟大文化跨越时空的吸引与感召。
总之,在南宋时期(1127-1279),南方朝廷的苟安,并未束缚时代发展的脚步;偏居一隅的局促,亦未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文化的步伐,没有在狭隘的地域中裹足不前,反而以自己固有的节奏纵横捭阖、攻城略地。
在这样神奇的时代里,只有一个杨万里、范成大当然是远远不够的,稍加整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长串的灿烂名单: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称“千古第一才女”。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词中之龙”。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出生于福建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此外如姜夔(kuí) (1154-1221)、尤袤(mào)(1127—1194)、曾几(1085-1166)、叶绍翁(?1090-?1155)、赵师秀(1170-1219年)、汪元量(1241-1317)、黄公度(1109~1156)、林升(1126~1189)、刘克庄(1187~1269)、叶适(1150~1223)、戴复古(1167-约1248)、刘过(1154~1206)、文天祥(1236~1283)、张孝祥(1132年—1170年)等等,总体来说,这时虽然不象北宋时期大师风涌,但也可算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了。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网红诗人,大多也是红极一时的官员。
在文以载道,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不排除有很多纨绔弟子世袭上位,但也确实有很多人才是完全通过才华得以主政一方,并将这种才华完美地运用到治所,在政治上展现了浓郁的人文温度,苏轼,杨万里等人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这种尊重人才、文风鼎盛的风格也成了我们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厚文重教的朴实传统将会显得越来越珍贵。
接下来,就让我们徜徉在这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逐一领悟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吧。
后记:本文写于昆山隔离的日子里2020227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怀古》。其中,“不减”表示“不减少、不削弱”,即与过去相比,绿荫并没有变少,仍覆盖在来时的路上。这里反映了景色的宜人、优美,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没有影响到原本美好的景色,依然如故。
一、耙子的分类以及齿数
用途不同,齿数不同。地域不同,习惯用法不同。三、四、五、六都有。还有九齿钉耙呢。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耙。
欋,古代指四齿的耙子。东汉时北海(现山东昌乐)人,刘熙在其《释名·释道》:“衢,齐鲁谓四齿耙为欋。欋,耙地则有四处,此道似之也。”
又,东汉许慎《说文》认为:“四达谓之衢。”也就是说,衢,形声字。从行,瞿声。行,本义是道路。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
按照章太炎先生的“音近义通”说认为,“衢”与“欋”,音近而义通,故二者属于同源字。因此,衢的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再解释“ 三衢”一词。此诗中“三衢”指的是三衢山。
据《隋志》记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唐《元和郡志》记载:“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
三衢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我们解析“衢”字,并介绍了“三衢”之名的由来,便理解了诗题之义。了解了三衢山的地理知识与文史文化,这更有助于理解诗的大意。
二、以字形分析,理解诗意
宋诗人曾几在《三衢道中》曾这样赞叹三衢山:“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植物文化:东汉末年,魏兵南下,行军途中,天气太热,无处找水,人人口干舌燥,渴不堪言。曹操即对众将士说,前边不远有梅林,将士们听说后,想起梅的酸味,口水禁不住淌了出来。也由此,“吴人谓梅子为曹公”,“望梅止渴”之成语亦由是而出。
成语望梅止渴,其实有一定的来源理由,这是因为梅子能够促进我们唾液分泌,而唾液有助于增进我们的食欲而且食用梅子有助于唾液腺激素的分泌,能够能促进细胞代谢以防止细胞老化,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梅子什么时候成熟:
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时间的阴沉多雨天气。时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称“梅雨”或“黄梅雨”。
同学们可以把梅子的成熟日期与我们北方的杏子成熟时间作类比。杏子颜色变黄,说明它已经成熟了。“梅子黄”,就是梅子成熟了。
南宋诗人曾几《三衢道中》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曾几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作品再现了诗人游赏三衢山时的愉悦情景,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诗人开篇首先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即阴历四至五月。在江南,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另外,在当今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中也有“梅雨”这一名词。
就在这多雨的季节,却有难得的“日日晴”,这“日日晴”从字面上看是写天气晴明,而仔细品味,却是在写诗人的愉悦心情。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骤然兴起,于是与朋友相约结伴出去游山玩水。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写的是出行游赏的路线。
在这里,诗人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出行时的路线“小溪”,出行的交通工具:船,出行游赏的终极景点:小溪的尽头,应该是山林的至深处。诗人借助于水路“泛尽”了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游兴未尽,于是又舍舟登岸,改成山路步行往回返,可见诗人游兴情趣之盎然,可谓溪尽兴未尽,“日晴”心更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写得凉爽,写得宁静,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将意境描写推到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怀推至顶峰,使作品之主题更臻完善。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婉转着黄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
“添得”二字用得巧妙,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然而仍然兴致浓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