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触诊内容

2011年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触诊内容,第1张

触诊内容主要检查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感及肝脾等腹内脏器情况。

(一)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腹壁柔软无抵抗。在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1腹壁紧张度增加按压腹壁时,阻力较大,有明显抵抗感。多为腹腔内有急性炎症,刺激腹膜引起反射性腹肌痉挛,使腹壁变硬称腹肌紧张。腹肌紧张可分弥漫性或局限性。弥漫性腹肌紧张多见于胃肠道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此时腹壁常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局限性腹肌紧张多系局限性腹膜炎所致,如右下腹壁紧张多见于急性阑尾炎。腹膜慢性炎症,使腹膜增厚,全腹紧张,触诊有时如揉面团一样,称揉面感,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肿的腹膜转移。腹腔容量增大时,不引起腹痛,而炎症所致者由引起腹痛。腹肌紧张虽然是诊断腹膜炎的重要体征,但小儿腹部触诊是,因恐惧可使腹壁反应敏感;而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者,当腹腔内有炎症时,可使腹壁反应迟钝,故在判断时应注意。

2腹壁紧张度减低或消失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多为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刚放出大量腹水者,也可见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和经产妇。全腹紧张度消失,见于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和重症肌无力等。

(二)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腹部在触诊时一般不引起疼痛,如由浅入深按压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出现压痛的部位多表示所在内脏器官或腹膜有病变存在,如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引起。压痛可分为广泛性和局限性。广泛性压痛见于弥漫性腹膜炎;局限性压痛见于局限性腹膜炎或局部脏器的病变。若压痛局限于一点时,称为压痛点。明确而固定的压痛点,是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如麦氏(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压痛多考虑阑尾炎;胆囊区(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压痛考虑胆囊病变。

用一、二个手指(多用母指)逐渐用力压迫腹部某一局限部位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给病人有短暂的适应时间,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病人感觉腹痛加重,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表示炎症己波及腹膜壁层。临床上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统称为腹膜刺激症,是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 41 针刺法 42 穴位注射法 43 电针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穴位 2 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方剂 3 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中成药 4 小儿麻痹后遗症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儿麻痹后遗症 1 拼音

xiǎo ér má bì hòu yí zhèng

2 英文参考

aftereffect of infantile paralysis

3 概述

小儿麻痹后遗症,西医病名。属中医痿证、痿躄的范围[1]。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1]。《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等[1]。发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颤震等[1]。治宜通利湿热,祛风通络[1]。若病毒深入,可见嗜睡,昏迷,抽搦,项强或喘促,吞咽困难等症[1]。治宜熄风镇静,或定喘降逆[1]。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1]。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用独活寄生汤加减[1]。如面部瘫痪,用牵正散加减或针刺颊车、地仓、合谷[1]。若此期未能恢复,日久可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即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络脉,用虎潜丸、活络丹或金刚丸等[1]。并积极配合针灸、 治疗,上肢瘫痪取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颈肌瘫痪,取天柱、天鼎、天容[1]。

小儿麻痹后遗症为病症名。又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为好发于小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后遗症。临床以受累肢体不同程度的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为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的运动神经细胞而引起的相应肌组的弛缓性麻痹。本病在中医属“痿证”范畴,与外感时邪疫毒,经络、经筋受损有关。临床上,瘫痪可为单瘫,半身瘫,甚至腹肌、项肌、面肌、肋间肌等的瘫痪,但以下肢单瘫多见。初起表现为患肢无力、松弛,日久则肌肉萎缩,肢体发凉、变细,骨与关节畸形及姿态异常等。[2]

小儿麻痹证,中医认为属“暑湿”、“湿热”范畴,因感受湿热、时疫之毒,由口鼻侵入肺、胃二经,流注经络,致气血失调,筋脉肌肉失养。后期出现肢体麻痹、肌肉萎缩、瘫痪等症,属于“痿证”、“痪躄”范畴。本节重点叙述瘫痪期。

本病早期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头痛,肢体疼痛,肢体瘫痪呈弛缓性,以下肢多见,或表现单瘫、半身瘫痪,亦有腹肌、肋间肌、膈肌瘫痪者,病情比较严重。瘫痪肢体在急性症状消失后1~2周开始惭复,6个月内恢复较为明显,以后恢复很慢,遗留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症。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弛缓性瘫痪有较好效果。

重症呼吸肌和呼吸中枢受损,应采取综合治疗揩施。

早期应与感冒和胃肠疾病鉴别。

4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 41 针刺法

体针:下肢瘫可取腰夹脊(1~5)、环跳、殷门、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昆仑、解溪等穴;上肢瘫可取颈夹脊(5~7)、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面肌瘫可取四白、颊车、地仓、下关、牵正、合谷等穴;腹肌瘫可取中脘、梁门、天枢、气海、带脉等穴。各瘫随症配穴:抬腿困难加髀关,伏兔、健膝;膝屈曲加阴市、健膝;膝反屈加承扶、委中、承山;下垂足加胫下(解溪穴上3寸,胫骨外缘旁开1寸)、解溪;内翻足加昆仑、丘墟、纠内翻(承山穴外开1寸);外翻足加阳陵泉、三阴交、太溪、纠外翻(承山穴内开1寸);举臂困难加天宗、臂臑;伸屈肘无力加肱中(天泉穴下25寸);手内外旋困难加阳池、阳溪、四渎、少海;腕下垂加外关、四渎。②水针:取穴参照体针,每次选2~4穴。可选用10%葡萄糖,维生素B1、B12,复方当归、加兰他敏等注射液,每穴注射2~5毫升,隔日1次。除此,本病还可采用电针、穴位埋线法及皮肤针疗法等,均可参照体针选穴。治疗同时可配合功能锻炼,对重症畸形者可考虑采用矫形手术。[2]

治则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处方 下肢麻痹——腰夹脊 髀关 伏兔 足三里。

上肢麻痹——颈夹脊 肩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腹肌麻痹——胸夹脊 带脉。

肺热加风池、列缺,湿热加阴陵泉,肝肾虚加肝俞、肾俞。

方义 从“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详述

随证配穴 腕下垂—外关,足下垂—解溪,足内翻—悬钟,足外翻—三阴交。

操作 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次选4~5穴,每日1次,交替使用,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虚者可灸。

42 穴位注射法

水针:取穴参照体针,每次选2~4穴。可选用10%葡萄糖,维生素B1、B12,复方当归、加兰他敏等注射液,每穴注射2~5毫升,隔日1次。除此,本病还可采用电针、穴位埋线法及皮肤针疗法等,均可参照体针选穴。治疗同时可配合功能锻炼,对重症畸形者可考虑采用矫形手术。[2]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胞二磷胆堿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3 电针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针刺得气后接通电疗机,选好波型,调好电量,每次4~6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

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与退变性脊椎病引起者相似。

 (一)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主要为星形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约占全部脊髓肿瘤的20%髓内瘤常侵犯多节段脊髓,累及后根入口区可引起根性痛,但不常见。多能见有肌萎缩,肌束震颤,锥体束征出现较晚,多不显著。括约肌功能障碍可早期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则少见,脑脊液改变多不明显,Queckenstedt试验多不显示梗阻。

 (二)髓外肿瘤 包括硬膜内硬膜外肿瘤。前者常见的是神经膜瘤(包括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约占全部脊髓肿瘤的55%后者占25%髓外瘤累及脊髓节段一般较少。多无肌肉萎缩,但马尾部肿瘤晚期下肢肌萎缩明显。括约肌障碍多在晚期出现,常有脊髓不全半切综合征,脑脊液改变出现较早,Queckenstedt试验多显示梗阻,阻塞越完全,蛋白增高越显著。

 神经定位体征:这里是指纵向定位,即不同节段病变的神经系统体征。

 (一)颅颈交界区 该区肿瘤可累及第11、12颅神经,使后柱受压,引起位置觉、震颤觉和轻触觉障碍,四肢表现为上运动神经无损害,C2支配区可有感觉障碍。

 (二)颈脊髓区 上颈髓区病变可有枕、颈区痛及感觉异常。病变节段以下可有痉挛性四肢瘫,肱二头肌腱反射亢进。第5颈髓病变可致三角肌、肱二头肌,旋后肌萎缩性瘫。感觉障碍延伸至臂外侧,肱二头肌及旋后肌反射消失。第6颈髓病变致肱三头肌及腕伸肌瘫,部分性垂腕,相应皮节以及有感觉障碍。第七颈髓病变考,出现腕屈肌和指屈指伸肌瘫,感觉障碍涉及臂中线偏尺侧。第8颈髓病变引起手内在肌萎缩性瘫,爪形手畸形,可有Horner征,感觉障碍累及臂内侧,第4、5指。

 (三)胸髓区 临床定位通常依赖感觉障碍水平,难以凭借肋间肌力判断。下腹肌瘫痪,上腹肌正常可出现Beevor征,即病人、仰卧,对抗胸部所加阻力坐起时,脐向上移动。下腹壁反射消失。

 (四)腰髓区 可借感觉和运动障碍水平定位病变。累及第1、2腰髓会引起提睾反射丧失。第3、4腰髓病变,未累及马尾神经根时,股四头肌减弱,膝反射消失,而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出现。该水平马尾神经受累引起小腿驰缓瘫,膝踝反射消失。如果脊髓马尾同时受累可表现为一侧小腿痉挛瘫,另一侧驰缓瘫。

 (五)圆锥和马尾区 早期症状可有腰痛,鞍区及下肢痛或麻木,常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可出现下肢驰缓瘫,肌萎缩,足下垂,腰骶皮节特别是鞍区可有感觉丧失,偶尔出现腰骶、臀、髋或足跟溃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90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