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陈平谁更厉害?在刘邦心中谁的地位更高?

张良与陈平谁更厉害?在刘邦心中谁的地位更高?,第1张

我个人认为张良更厉害一些,而在刘邦心目中张良的地位也更高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汉初三杰当中韩信萧何,张良但并没有陈平的影子啊,从这个排名就能够看出,其实刘邦心中最能为他做事的就是这三个人,但是这并不代表陈平是个庸庸碌碌之人。

陈平在为刘邦打天下这件事情上也确实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成品更多的时候是属于一个外交性的人才,如果把大汉王朝比成一个公司的话,那么陈平应该是销售总裁,但是张良则是负责具体大正方针的人。

刘邦明白,陈平就算再厉害也不会逃出自己的手掌心,因为自己能够控制住一个心中有贪欲,一个自己比较了解的人,这就是为什么陈平刘邦一直没有放在眼里的重要原因,但是像韩信萧何,张良这样的人,刘邦认为不除掉绝对会影响他自己的王朝,不过张良和萧何确实都要比韩信聪明的多,萧何总得自污张良懂得逃跑。

张良的一辈子好像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夺得天下,但是他的夺得天下不是让自己赢了这个天下,而是帮助别人去赢天下,从这一点上看,张良倒是有点像明朝朱棣时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同时他跟姚广孝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太了解自己的这位上是姚广孝了解朱棣张良了解刘邦。

张良知道刘邦绝对是一位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的皇帝,既然自己已经完成了一生的梦想,那么就该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当刘邦想回首再收拾掉张良的时候,却发现人已经不在了,而且我们要明白韩信之所以会到刘邦那里,也正是因为张良的举荐才有个后来,萧何拼命的向刘邦推荐韩信。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张良离开刘邦的时候,也是跟刘邦说,自己要为他寻找一位帅才,张良是没有骗刘邦,在这一点上刘邦也相信张良,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信任,刘邦也知道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人在选择人才上,在任用人才上比自己要厉害的多在楚汉相争最关键的时候也是张良提醒刘邦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跟韩信决裂。在那个时候我相信刘邦的心中其实早就有个计较,那就是张良这个人不能留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张良在刘邦的心里的位置比较重要?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描述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意思是张良男生女相,长相女气,偏阴柔。

1、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筴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

2、释义

太史公说:有学识的人都说没有鬼神之说,而有物象之说。至于像留侯张良所见到的老人家赠与他神书(太公兵法),也是值得令人好奇了。高祖几次三番遭到的困败,而留侯张良经常有功劳(助高祖脱险),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高祖说:“在帷帐中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在千里之外胜负了然于胸,这方面我不如子房(张良)。”我认为张良本人(相貌)大概魁梧伟岸,直到看到他的画像,他的相貌如同富人家漂亮的女子一般。这大概就是孔夫子说的:“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就是对子羽的错误判断。”留侯也是这样。

扩展资料

历代名人、典籍对张良的评价

一、两汉三国

1、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释义:在帷帐中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在千里之外胜负了然于胸,这方面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赈灾救济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用他们这次我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

2、《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释义:在帷帐中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于无形之中夺取胜利,子房的计谋十分厉害,不为图名,不为功劳,化困难为简单,他的作为大于他的细节。

3、扬雄: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聩。

释义:萧何制定的规则曹参也跟随着,张良出谋划策,陈平出奇立功,他们的功劳都如同泰山一般伟大,振聋发聩。

4、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释义:看着他的画像并不威严,然后他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兵出奇制胜,成就帝王之师。

二、两晋南北朝

1、裴松之: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 

释义:张良,青云高洁之士,并非陈平这种人能够相比,然而西汉的谋臣只有张良陈平而已。

2、王俭: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

释义:张子房能够遇到汉高祖刘邦,荀彧能够遇到魏武帝曹操,历史上皆以这些为美谈,君子们称他们的品格高义。

三、唐宋

1、独孤及:“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释义:汉朝能够兴盛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他们的雄才武略辅佐汉朝,以换来太平,一下子都说不完他们的功劳,于是就有了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号。

2、李白:子房未虎啸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释义:张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啸时,为求刺客而不顾破产败家。

从沧海公那里得到一名壮士,用金椎狙击秦始皇在博浪沙。

这次刺秦报仇行动虽未成功,而其名声却因此震动天下。

其逃匿追捕曾经过下邳,怎能说他在智勇双全上稍差?

今天我怀古来到圯桥上,更加钦羡张良的雄姿英发。

圯桥下只有碧绿的流水,而不知道黄石公如今在哪?

我站在桥上叹息张良逝去,徐泗两州从此便变得萧条空乏。

3、苏轼: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释义: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的人可以教育了。”

四、明清近代

1、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  

释义:积极投身于兵荒马乱之中,到死也不悔改,不用尽他们的才能就不停止,张子房、荀文若、贾诩这些人就是这样的。

2、周恩来: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是一个运筹帷幄、聪明绝顶的人。

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通过自身智慧为刘邦脱身。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不参与皇室纷争,明哲保身,得到了善终。

轶事典故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范增和张良这两位谋士都是非常出名的谋士,但也各有长处,范增的谋略更好,张良为人处世更突出。楚汉争霸,项羽最后在乌江边挥刀自刎,这场战争最后刘邦胜出,那是不是可以说明项羽的谋士比不上刘邦的谋士呢?其实张良就曾经过一句话,增的智谋远在他之上,抵得上三个他,虽然有些自谦,不过历史上,要说谋略,范增确实是很厉害。

在楚汉争霸中,当时大势所趋,项羽手下很多的谋士都反戈投向刘邦,而项羽基本上只有范增一个人可以用。当时的刘邦有韩信、张良这些能人异士。就是这样的悬殊,刘邦都差点抵挡不住项羽的攻击,可见范增的谋略有多强。项羽在他的帮助下,不断的发展壮大,乃至最后成为了各路诸侯中势力最大。为什么范增的谋略远在张良之上,最后却是张良辅佐刘邦坐上了江山呢?这就要说到张良为人处世的能力了。

张良,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圯上受书”和“鸿门宴”最为人们所知。张良一生极富传奇,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其中张良功不可没,刘邦曾称赞张良说:“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楚汉争霸时期,张良不仅辅佐着汉高祖刘邦夺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即使后来自己封了万户侯,也不恋权位,激流勇退。

本来在范增的帮助下,项羽本可以君临天下,但他好几次放跑了刘邦为自己埋下了祸根,这让范增十分无奈。甚至最后项羽还中了敌人离间计,对范增产生了猜忌,导致范增不得不辞官归乡并病死在了回家的途中,不免凄凉。所以两人结局也是大不相同。

张良得到了善终,死后被追封为文成候张良的功劳在于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打了很多胜仗,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唯一的过失,就是没有预料到项羽会在彭城围攻刘邦,致使刘邦损失了30万兵马。

刘邦建立大汉朝以后,开始了屠戮功臣的行为,他先后杀掉了韩信,彭越和萧何,可是刘邦却唯独放过了张良。

张良之所以没有惨遭杀害,主要是因为他清楚刘邦的为人,知道刘邦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张良并没有留在朝堂上帮助刘邦处理政务,而是归隐山林,开始修仙问道。正因为张良没有沾染权力,所以刘邦才会放了张良一马。

后来戚姬生下了赵王刘如意,刘邦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想要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只好找到张良求助,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让她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

刘邦也明白商山四皓的影响力,知道天下的士人集团都非常支持太子,太子的根基已经非常稳固,不可动摇,于是就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因为张良帮助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所以吕后非常感激张良。刘邦去世,吕后掌权以后,吕后并没有残害张良,而是善待他。张良去世以后,吕后还追封张良为文成候。

至于张良的功过,那当然是功大于过了。张良在追随刘邦之前是韩王兴的门客,后来他被韩王兴派去护送刘邦,刘邦由此发现了这个非常出色的谋士。

当初刘邦打下汉中之地,封堵函谷关以后,项羽大怒,打算起兵40万攻打刘邦。可是在战争前夜,张良得到了这个机密军情,他马上将此事报告刘邦,并且将项伯引荐给刘邦,最后通过刘邦和张良的游说,项伯答应去劝解项羽,刘邦也成功捡回一命。

结语张良的结局非常好,得到了善终,他并没有被刘邦和吕后残害,死后还被追封为文成侯。张良的功大于过,他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逃脱险境,打败了项羽。 张良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预见到彭城之战的失败,导致刘邦损失了很多兵马。

张良三次帮黄石公拾鞋的故事是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史记·留侯世家》,具体如下:

一天黄昏,张良过一座桥,迎面走过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帮我把鞋取上来!”

张良十分吃惊,但是看到老人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接着又让张良替他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看到鞋子穿上后,大笑离去。

老人走了近一里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与我相会。”张良十分诧异,跪拜说:“好的。”

五天之后,张良到了约定的地点,老人已经先到了,看到张良晚到,老人生气地说道:“年轻人和老人约会,怎么可以迟到呢”于是再次离去并说道:“五日之后早点来。”

五天后鸡刚叫的时候,张良便赶忙赴约,老人又先到了,他愤怒地说:“怎么又迟到了”说完老人又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

五天之后,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老人拿出一本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做帝王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老人就走了,再也没有出现。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一本兵法。张良常常反复地诵读它,日后果然成了智谋超群的汉代名臣。  

扩展资料:

张良三次为黄石公拾鞋的深意:

1、为张良今后的智慧人生和谋略的根源打下伏笔。

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从此以后,他就隐居了下来细细的揣摩研读这本“太公兵法”。张良有着自己的政治思想,先韩后汉。他认清现实,放弃前者,又完美无瑕的实现了后者。

他是顶级政治家,谋略家。跟随刘邦,他的所作所为伟大又高明。刘邦灭了许多的功臣,但是功劳贼大的张良却毫发无损的安稳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功成名就,毫发无损!

2、张良捡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么不忍,既然忍了,就要一忍到底。”

张良长跪着把鞋给穿上,就是在讲“一忍到底”的事情,因为你如果不能忍,不能一忍到底,让人看出你在忍,你忍得半点价值都没有。

3、老人是在考察张良,张良如果走了,张良的资质还值得黄石公培养吗?他回来就是知道张良还在等他,而张良也知道老人还会回来。

两人一开始就在发招接招,一番较量后,摸清了彼此的等级。国学大师吕公说,“双方等级相同,在历史上才能构成佳话;如果双方等级差的太多,只要老父没回来或张良没在原地等他,这个故事就变成了笑话”。

4、黄石公考察张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点化”的过程。“点化”的教育方式,属于道家思想。三言两语,你能懂,就属于悟性高的学生。但这样的学生很少,故而道家思想只能是精英阶层人之间传递。张良属于黄老之术的代表人物,以后帮助刘邦的从政经历充分体现这一点。

-张良

-黄石公

第一,刘邦比项羽先认识张良,张良虽然认识项伯在刘邦之前,但项伯并不是项羽,可以说,在辈分上,项羽应该算张良的晚辈。刘邦虽然出身市井,对张良的建议谋划都能心领神会,并接受。这让张良有得遇明主之感。第二。张良是韩国旧贵族,一直有个复韩的理想,可是项羽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张良彻底和项羽决裂,投奔刘邦,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韩王成客观上帮了

一、张良收留项伯

张良获得《太公兵法》后,理论联系实际,偶尔到街头、城外回忆书中的内容,猜摸其中的道理。通过观察各色路人,通过他们的举止,猜测每人的性格、才能。

项伯为逃避杀仇人之祸,投奔下邳的友人不遇,走投无路之下,与漫步街头的张良偶遇,求其借水一喝,张良观其举止不凡,暗想或许对方是义士,将其带回家中招待。

言谈中张良得知对方是楚将军之子,便邀请其住于家中,项伯知道张良是昔日韩国相之子,加上对张良曾经策划刺杀秦王义举十分钦佩,交谈中两人结为患难朋友,项伯直言:今日援助之恩,他日必定报答。

这里、张良先结识项伯,但张良是作为给与方,一个落难的项伯,是不会让张良有投奔之心的。

二、张良偶然结识刘邦

无巧不成书,本打算投奔景驹的张良和刘邦与梁伯三人在留县相遇了。此时三人聚坐一起,谈起各自的打算时,刘邦直言景驹部下秦嘉人品不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相交。

此时刘邦也急需扩充人员,就邀请张良一起共事,推翻秦王朝,张良通过观察和几日的相交,发现刘邦对他的建议都能言听计从,心领神会,对刘邦的好感也是节节攀升。张良就跟好友项伯说道:暂且与沛公合兵也好,以后再找机会与项将军联系。项伯对此也表示赞同。至此,张良就跟着刘邦,开始负责兵马事宜。

张良原本与项伯有旧情,按理来说,在和刘邦只是第一见面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更为熟悉、信赖的人合兵,可是张良为何选择刘邦呢,分析应该有以下两点:

1、张良不忘国仇,暂时没有打算跟任何一方长期合兵,时机合适就会复立韩国。2、张良观察刘邦,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比较仗义,跟他暂时共事,进退有路; 而曾经有过患难之交的项伯,则是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其实,这时候的张良就像做风险投资,他把大头压在刘邦身上而已,但张良最想做的是复国复家。项羽后来杀了韩王成,算了彻底断了张良复国的幻想,也彻底把张良推到了刘邦阵营。

张良更厉害,张良在谋士上是和范增是不分左右的,但是在为人处世和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上张良显得更大度。张良和范增都是强中手,谋略、胆识双方都不会输给对方。张良精于算计的智谋是范增能够看得见的,而其才艺志趣和独有的创造性加上良好的沟通性,是范增所缺乏的。司马迁给给张良的评价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范增,秦末农民战争中是项羽的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集智慧和修养于一身的张良,可谓是翩翩有礼,恭谨仁和,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要说智谋,一个张良刘邦夸奖他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个范增老谋深算,经验丰富,屡出奇招。两个人在智谋上真是高手对高手。不同的是,张良是个很有认知性的奇才,范增呢,对于各种事件都能预见结果,并且能够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求完整性,追求完美,所以在任何决断上都要求要果断、干净。

范增与张良各自服侍的主君,是楚国的项羽和汉王刘邦。良禽择木而栖,范增和张良选择了不同的主君,机遇的不同,二人的命运也截然相反。就统率能力而言,范增在项羽手下是有好几次亲自率军作战的,且每次征战的战绩都不凡,可见范增的统率能力并不差,项羽是有帝王的气度但却没有帝王的头脑。张良在识人方面的运气比范增好多了,张良选择了刘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19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