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各司其职,在各个领域担任不同的职位,为自己的生活劳碌奔波,也势必会经历几番挫折,经历多了也就形成了阅历。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往往会走向成功。什么是成功,也许有人会说是拥有金钱和地位,也有人说为国家奋斗一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前半生将事业做到巅峰,后半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那也未必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陈景润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人们眼中的天才,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幸福美满。
对数学有很大的激情
陈景润,出生于1933年,福建闽侯。他的家庭也并不富裕,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老百姓,家庭困苦只能供得起大哥一个人上学。幼年时的陈景润,每每都会缠着大哥给他讲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他对数学十分的感兴趣,很多时候都会在地上用树枝写一串数学符号。父母见他对学习如此执着,便向亲戚借钱供他上学。
进入学堂的陈景润,学习十分认真,并且他的数学天赋也慢慢被老师发现。数学老师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会抽出很多时间对他进行额外的讲解,与此同时也会给他讲一些中国局势的发展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陈景润的报国之心。他一直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都是全优。在1950年,他考上了厦门大学的数学系,他在校期间研究了很多与数学相关的难题。毕业后他在数代方面有着出色的成就。
数学界的里程碑
华罗庚是国际上著名的数学家,当时他发表了文章《堆垒素数论》,而陈景润则针对那篇论文发表了《塔内问题》,指出了华罗庚论文中一些研究的不足之处。当时华罗庚在国际上十分享有权威,几乎没有人敢挑战他,而陈景润做了,并且做得十分出色,他的那篇文章受到了华罗庚的高度评价。华罗庚认为他是个有用之才,便让陈景润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在1973年陈景润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中“1+2”做出了论证论文。那篇论文像个炸弹似的在国际数学界引燃,引起了各个专家的关注,他让数学界迈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也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对于同行而言,陈景润是个数学疯子,他没日没夜的工作,将自己的身体拖垮了,并且当年他已经44岁也并未结婚。同事给他介绍对象时,他总摇摇头说:还早。其实陈景润只是一直都没有遇见合适的人,所以也就不想考虑这件事。后来他遇到了由昆。
儿子陈由伟
由昆是个女军医。陈景润因为工作的原因,身子骨并不是很好,由昆是她的主治医生,陈景润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便开始心动。之后开始追求由昆,由昆也一直拒绝。在由昆看来他们俩的年纪实在太不合适,那年由昆才29岁,而陈景瑞却已经44岁。他们两个在年龄上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由昆一直拒绝他。
但是陈景润也从未放弃过,为了见由昆就傻傻的去她家楼底下等,到天气寒冷的时候陈景润也会去风雪中只为见她一面。由昆于心不忍,便把他请到屋子里请他喝了杯热茶。在陈景润的不断追求下,三年后,两人结成了夫妻。两人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还有了自己的孩子,陈由伟。陈景润夫妇对陈由伟非常的疼爱,并且给予了厚望。
结语
陈由伟最开始选的专业是商业,还读到了研究生的学位。在大学中他也接触到了数学,他开始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十分的有趣,应该是遗传了父亲的数学天赋,便与父母商量转为数学专业,开始主攻数学,之后还考上了数学研究生。在数学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生活过得很好。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像陈景润一样,对于学术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改变国家命运,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数理化,因为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实不管是哪门学术,大家热爱,并且坚定不移地去学习,相对来说会得到很大的成就感。陈景润用多年的努力站在了世界巅峰,让数学拥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不仅仅是一是国际上著名的数学家,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数学家,我们为他感到自豪,骄傲。
陈景润,我国当代数学大家,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人物之一。
2019年9月14日,入选“最美奋斗者”称号,在数学领域几乎人尽皆知。
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10多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1991年北京电视台“祝你成功”栏目记者曾问过陈景润,“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陈景润说:“是奉献,不是索取。”
陈景润
1、事业
陈景润是寒门出贵子的一个代表,他自幼家境贫寒遭受了不少同学们的凌辱,这些挫折非但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凭借自己改变命运的决心。上帝在给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陈景润的那扇窗户便是他对于数字的兴趣和天赋。陈景润自幼便在数学上有超人一等的成绩,他小学时两个星期便可以自学完一本书的内容,这些数字也为他打开了一生的大门。
陈景润因为成绩的优异在上学期间一直顺风顺水,他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还没有高中毕业,他便因为自己的突出成绩被厦门大学的数理系优先录取。被名牌大学提前录取的殊荣并非普通人可以享受,但陈景润并没有因为这个名誉骄傲,大学期间他也一直潜心向学。1953年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任教,1954年又被调回到厦门大学做资料员,资料员这个清闲职务也给陈景润提供了更多时间和资源去创造研究。1957年10月,是陈景润一生中的重要时刻,他因为个人成就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赏识,并在华罗庚的举荐下进入了当时我国数学研究最为权威的地方中国科学研究所进行数学研究,中国科学研究所是陈景润巨大成就的孕育之地。
1973年时,陈景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这也使陈景润在70年代时闻名中外。他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陈景润先生在1981年时因为在学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还分别在1978年、1982年两次被世界数学大会邀请他前去做报告演讲。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陈景润
同时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6年4月4日,厦门大学在其数学科学学院所在的海韵校区举行陈景润院士铜像揭幕仪式。陈景润夫人由昆接受采访。陈景润院士虽然离开我们22年了,但他的人生成就永远令我们仰望,他的勤奋钻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大师的这种精神的引领。
陈景润雕像和夫人由昆
2、爱情
陈景润先生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复制的,与此同时,他还拥有着一段刻骨铭心且十分浪漫的爱情。
理科生总是闭塞且直男的,陈景润也经常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和纸笔数字打交道,不要说谈恋爱了就连见到女性的机会都比较少,这也导致了45岁的陈景润还处在母胎单身的状态。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陈景润于45岁时由于长期沉迷工作,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久他被迫停下了手头的工作进入解放军医院检查修养,也在这里收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一见钟情是陈景润爱情的开端,他看到由昆的第一眼便被这个温柔美丽的女子俘获了。由昆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医者,她尽心尽力照顾着自己的病人,二人在养病期间对对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昆也对这个英俊且有才华的男子动心了。陈景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大方的和由昆表白,才子佳人一拍即合开始了火热的恋爱。恋爱并无多久,双方相互认定他(她)就是自己余生想要携手的人,然后火速举行了婚礼,时陈景润45岁而由昆仅有27岁。
这段老夫少妻少妻的爱情在思想还不甚开放的当时也引来了不少的非议,但这些旁人的议论并没有撼动二人坚贞的情感,不久由昆女士便为陈景润生下了一个儿子,三个人的小家也更加的幸福美满。
陈景润十分尊重自己的妻子,在儿子出生以后陈景润曾主动提出让儿子随由昆的姓氏,但被由昆拒绝,最后儿子的名字取了父亲的姓和母亲的名,为陈由伟。陈由伟比自己的父亲幸福多了,因为陈景润的努力,陈由伟有一个丰富且富裕的童年,一早便被自己的父母送到了国外进修,由于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陈由伟进修的专业是数学,而后由于就业等问题,陈由伟由研究数学转为金融,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
命运也和陈景润开了一个玩笑。1984年,吃完晚饭的陈景润照常在小路上散步消食,一个飞速而来的自行车撞倒了陈景润,陈景润后脑勺着地,在被送医院抢救后,时间没多久就因此引发了帕金森综合征。得病后,陈景润行动便一直不便,他的爱人由昆更是常伴左右。1996年3月份,饱受病魔折磨的陈景润先生再度病发入院,经过医生的救治,最终遗憾离世,其终年六十三岁。
离世后的陈景润仍有两个遗憾,未曾实现。
第一个遗憾是儿子虽然学的是数学专业,长大后从事的是金融工作,并没有子承父业。
第二个遗憾是“1+1”,目前还没有人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中国数学界能不能再出一个陈景润?
陈景润先生离世时,由昆女士也只有40出头,正是更显风韵的时候。身边的很多亲友都劝说由昆女士再嫁,但被由昆女士不假思索地拒绝,由昆女士说:“不打算迈出这步,因为心里还住着一个人。”这段爱情也艳羡了世人。
陈景润一家
陈景润的一生带来了太多惊喜,给自己给别人也给国家。陈景润一生虽辛苦工作,但却因为喜欢而乐在其中,为喜欢的东西奋斗一生且有一定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幸运的事情。陈景润更是给了由昆神仙般的爱情和一段美好的回忆,给了陈由伟优渥的条件和一生的指导。陈景润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多,邓小平就曾说过:“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七八十年代真是中国急需人才的年代,陈景润的出现也无疑是时代的读音。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女英雄,他们巾帼不让须眉。在战场上也是一点也不比男人差。就比如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梁红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英勇就义的刘胡兰等等。
在韩世忠的眼里,梁红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子,她有着过人之处。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术对持的时候。当时的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也是不好,而韩世忠却只有八千疲兵。可以说时毫无胜算。而因为有着梁红玉的计策,韩世忠就率领小部队诱敌深入,最后在梁红玉的埋伏下成功的击败了强势的金军。
而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很多人都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她的父亲年纪比较大,不能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太小了,没办法,木兰只能替父从军,从此她也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就算是对男人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别说一位弱女子,而且她还要隐瞒住自己的真实身份。十余年过后,她凯旋而归。没有接受帝王的封赏,而是选择了回家伺候父母。
还有就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刘胡兰。在抗日战争当中,她一位女子站了出来。在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之后,她成功入党。但是后来有一次她也是不慎被捕。但是就算是这样,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也是咬住牙根,没说出一句话。最后也是英勇就义了。
可以说,历史上的女英雄也是非常的多的,就像那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1977年,一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横空出世,从此一位数学天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极大程度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他的研究不仅让数学领域发光发热,更为祖国赢得了无数荣誉。他的名字,叫陈景润。
中国数学天才陈景润,苦难的童年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贫困家庭中。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陈景润的父亲是那乱世中的小人物,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养家糊口。
据陈景润后来回忆,算上他自己,家里一共有12个兄弟姐妹。但因为贫穷,最终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就是在这样苦难的童年中成长的。
幼时的他身体孱弱,内向又不愿意与人交流,起初并不受父母喜爱,在学校亦是如此。陈景润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却出奇地好,这就难免引起一些富家子弟的嫉妒。
他在学校里动辄就被拳打脚踢,这样一来,陈景润变得更加内向。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唯一让他感到快乐并乐此不疲的,就只有数学。
陈景润的数学天赋,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只是并没有人注意到。后来还是他的数学老师偶然发现,一学期的数学书,他竟然两周就学完了。
从这个时候起,老师才发现这个孩子不简单,并着重去培养他。1948年,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遇到了他人生第一个贵人——“中国航空界泰斗”沈元。
沈元是伦敦大学的高材生,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当时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沈元留在了英华任教,因此陈景润才有机会做他的学生。
沈元知识渊博,在教学上又擅长因材施教,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有一次,沈元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此以后,这个故事在陈景润心里扎下了根,并一心想要攻克它!
47岁娶29岁漂亮女军医,唯一儿子现状如何?
1953年,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陈景润,被安排到北京四中任教。但因为口齿不清、性格内向等原因被迫停职。
两年后,当年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不愿看到人才被埋没,便邀请陈景润回母校担任助教。正是这个这个契机,陈景润才有机会发表了《塔内问题》,并于1957年得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赏识。
在之后的几年里,陈景润沉浸在数理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造诣。1966年,在陈景润的不断努力下,终于证明了“1+2”的理论猜想。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证明过程,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对于这一理论取名为“陈氏定理”,并写进各个国家的教材书中。
1977年,陈景润47岁,当时的他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数学家。这一年,他因病住院,却邂逅了29岁的漂亮女军医由昆。
1980年8月25日,陈景润和由昆在北京结婚。两年后,生下了唯一的儿子陈由伟。对于陈由伟,无论是外界还是陈景润本人,都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
陈由伟小时候思维就十分敏捷,在他的童年时光里,陈景润对他的教育影响相当深远。但可惜的是,陈由伟起初并没有在数学方面的兴趣,而是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商贸专业。
对于这一点,虽然不是陈景润所希望的,但最后还是全力支持了他。1996年,陈景润的身体每况愈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仍然坚持在证明“1+1”的路上。但到死也没有完成这一猜想,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2003年,22岁的陈由伟前往加拿大攻读商贸专业。进入专业的第二年,陈由伟想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毅然从商贸转入了数学系。
毕业后的陈由伟,选择在金融领域开启一片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陈景润未完成的梦想,将由他的儿子继续完成。
回想我国的科技发展,能在几十年里突飞猛进,正是靠这些孜孜不倦的领域前辈,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步步走出来的。
早已在商海中沉浮多年的陈由伟,如今成为了一家公司的老板,却依然没有放弃数学的研究。没有依靠父亲的背景,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依旧闯出了一片天地。
但对于数学,不管他最后如何抉择,我们都祝愿他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继续发光发热。而陈景润留下的“1+1”难题,我们坚信随着时代发展,也必将得到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